2.荣格 2.1.荣格与道家 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1895年荣格考入巴塞尔大学医学系,1900年12月到苏黎士伯戈尔茨利(Burgholzli)精神病院担任助理医师,1905年升格为高级医师,并担任苏黎士大学精神医学讲师。1907年3月,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会面,建立起师生之谊。 1909年,弗洛伊德任命荣格为心理分析运动的继承者,但荣格却决心推翻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架构。1912年,39岁的荣格与弗洛伊德公开决裂。1913年,荣格出版《里比多的变形与象征》,首次将“精神分析”变成“分析心理”。1921年出版《心理类型》一书。 1923年,荣格邀请传教士和汉学家维尔海姆(卫礼贤)到苏黎士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和易经。1929年,荣格与维尔海姆(卫礼贤)合著《金花的秘密》一书。 荣格在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决裂后,在中国的易经和道家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根基,集体无意识、原型及其象征、心灵发展及自性化过程、炼金术中的象征性意义、共时性原则等重要理论的提出,形成了系统的分析心理学,直接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中国道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荣格之道:整和之路》的作者戴维·罗森拜访了两位荣格分析学家,亦是荣格的两位长期同事,他们均认为荣格是道家,冯·弗兰兹(Marie douis von Franz)说:“荣格崇尚道家,并且对道家哲学的生活方式身体力行。”梅尔说:“对于道家,他是如此的虔诚,如此的神往,荣格作为道家是再清楚不过了。” 2.2.荣格分析心理学与黄帝学说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并非主要来自弗洛伊德,而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也就是黄帝学说。 荣格不可能知道黄帝学说这样一门极其伟大的学说,但他透过《易经》和《太乙金华密旨》间接地接触到了黄帝学说。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两个理论支柱是易经和道,在中国文化之中,易经和道均来自黄帝学说。 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中文名字叫卫礼贤,1899年到中国,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21年的德国传教士。维尔海姆在全真道家龙门派的祖庭胜地崂山接触到了正宗的全真道教,学到了道家全真派的正宗修炼方法,使作为传教士的维尔海姆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 荣格说:“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1]“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2]。 荣格与维尔海姆合著了《金花的秘密》一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是维尔海姆对中国道教文献《太乙金华宗旨》翻译及注释,以及荣格为该翻译所做的心理学的评论。荣格的评论,几乎占据了全书一半的内容,是《金花的秘密》最具特色的部分,全面展现了荣格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荣格认为“道”的状态就是世界之初,事物还无所谓始,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慧所努力取得的状态。道之阴阳原则,正是一种原型意象。荣格认为道是集体无意识最为完满的一种原始意象,是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围绕着对原型的分析而展开的,在众多的原型之中,阿妮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这对暗示着互容性的生命原型,与道家的阴阳观念十分相像。荣格在评论中,他对阿妮玛、阿尼姆斯和阴阳、魂魄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类比分析。 荣格根据《易经》太极阴阳和四象八卦,形成以“内倾”和“外倾”,配以“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要素,组成八种人格类型。荣格提出的“共时性原则”是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荣格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3] 作为易经和道家思想统一体的黄帝学说,事实上构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石,说明了黄帝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着伟大而非凡的价值与意义。荣格所作出的贡献,使我们得以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黄帝学说,分析心理学使我们得以对贯穿黄帝学说的母性原则,有了更加透彻和深刻的理解。 [1] JungC G,Alchemical Studies. New York;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83.3—5,转引自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2]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转引自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3]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