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进入太阴病篇。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起阶段,是人体正气逐渐减弱,邪气逐渐深入,病情由六腑向五脏方向发展。太阴病主要表现在足太阴经和脏,是脾阳虚受寒湿而直中,或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误治、失治而致。 脾主四肢,主肌肉,主运化,主升清。脾胃相表里,因其腐熟和运化功能,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也是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 27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条) 这条是太阴病提纲,是脾胃升降功能紊乱而出现的脾虚寒证症状。 太阴病症状:腹胀伴有隐隐腹痛(在心下脐上位置,是时轻时重的痛,喜温喜按,得温后可以缓解此症状),呕吐,吃下下东西(胃弱,胃阳虚),拉肚子(不及时治疗会越来越重),腹满腹痛等症状也会随着拉肚子的加重而加重。这是脾胃腐熟和运化功能失常问题,是脾虚寒证(虚寒和寒实不同,寒实证:大便冷秘、腹部硬而拒按,脉沉实有力;虚寒证:大便溏泻,腹部柔软喜按,脉迟缓无力,临证时用腹部诊断来确定虚实)。如果误把这个腹满腹痛作为里实而用了下法,必然会伤脾胃,致寒湿留滞而胸下结硬。 ![]() 足太阴脾经 起拇趾边,甲角隐白,赤白肉间,过核骨后,经内踝前,循胫骨后,入阴陵泉,膝上血海,行股内前,外循腹胸,周荣下弯,延至大包,则临终点,腹股沟行,气海关元,属脾络胃,上膈胁前,挟咽系舌,舌根下散;其支由胃,上膈别行,注于心内,手少阴联。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等。 ![]() 井穴——木——隐白 荣穴——火——大都——母穴(虚证) 俞穴——土——太白——原穴 经穴——金——商丘——子穴(实证) 合穴——水——阴陵泉 络穴——公孙——八脉交会穴 募穴——章门——八会穴之脏会('会'是指五脏的'精气'都在此穴会聚)。 郄穴——地机(消炎穴) 脾之大络穴——大包 几个重点穴位: 隐白:腹胀,月经过多,崩漏,多梦,月经过期不止、子宫出血(艾灸),止血特效穴等。 大都:腹胀,胃痛,便秘,热病无汗等。 太白:腹胀,胃痛,便秘,肠鸣,身重,太白是健脾要穴,并且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止腹泻、也可通便秘,还可以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加太冲穴还可治疗痛风发热等。 公孙:胃病,腹胀,呕吐,泄泻,肠鸣,与内关相应,公孙内关胃心胸(胃、心、胸部的问题可以配上这两个穴位治疗)。 商丘:腹胀,便秘,肠鸣,足踝痛等。是人体自有的消炎大穴,可以消下半身的各种炎症,如尿道炎、盆腔炎、膀胱炎等。下半身的消炎穴还有一个:筑宾穴,是足少阴肾经郄穴。筑宾可止痒,解药毒、中毒,也是医治梅毒的特效穴。上半身的消炎穴有合谷、曲池(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按摩曲池穴,可迅速减低血压,主要对高压敏感)。 三阴交:腹痛,肠鸣,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水肿,头痛,失眠等。孕妇禁针。妇科有问题时按此穴会非常敏感,非常痛。 地机:腹胀,腹痛,水肿,小便不利,痛经,月经不调,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辅助诊断子宫肌瘤。地机穴配三阴交治疗痛经;配肾俞,关元,血海,治疗月经不调;配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分别是天皇,地皇,人皇,合称为三皇穴),专治水肿,腿无力;治阴道瘙痒,针感传入阴道内为佳;治崩漏等有奇效,且对子宫肌瘤具有辅助诊断作用,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在该处有反应点,多为结节、条索状物及压痛反应,并且与患者肌瘤的大小、部位及证型有关。 阴陵泉:腹痛、腹胀、泄泻、水肿、遗尿、黄疸,小便不利、痛经、膝痛等。此穴为治湿要穴,可以祛除内外湿。配合阳陵泉进行透刺可以治疗膝关节积液。 血海穴:专治瘙痒、崩漏、风疹、湿疹、丹毒、调节血液循环,月经不调,痛经等。 大包:胸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章门:腹痛,腹胀,泄泻,清肝火,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身瞤动、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等,也可治疗五脏疾病和其他疾病。配内关穴、阳陵泉穴疏肝理气,配足三里穴、太白穴健脾胃止呕。治症、瘕、疝、痞及藏气郁结诸症。针灸穴名解: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