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年说龙

 苏迷 2024-02-13 发布于上海
《苏州日报》2024年02月03日 B02版

  陈其弟

  大概是因为属龙的关系,自小就对龙很感兴趣。稍微长大一点,才知道龙是传说中的东西,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倒是有的孩子不小心尿床了,常会被大人取笑为“画龙”。此外,我们乡下还把夏天出现在野外的因龙卷风导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使得地面河水旋转而上的天气现象称为“龙吸水”,如此说来,似乎龙与水很有关系。

  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总是将龙王、龙宫说得“活龙活现”,特别是孩子们喜欢的《西游记》里,孙悟空更是大闹过龙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将闹误会称为“大水冲了龙王庙”,把自来水的出水部位称为“水龙头”。苏州还有两处柳毅井(一处在城内五峰园,一处在东山启园),据说是柳毅为龙女到龙宫去传书的出入口。我们还将搞清楚事物的前因后果称为“来龙去脉”。修筑堤坝或桥梁时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称“合龙”,亦称“合龙门”。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龙王庙,与龙有关的地名也相当普遍,比如最有名的当数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苏州城里有卧龙街(今人民路),吴中区有五龙桥,高新区有龙池,吴江黎里有藏龙乡、黑龙潭……

  每当碰上喜庆活动,各地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舞龙队,舞动长长的“龙”,有板凳龙、草龙、火龙、灯龙……

  似乎龙的影子无处不在,我们中华儿女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如果此龙真是虚幻的东西,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后来得知,四川省自贡出土了恐龙化石,而且数量不在少数。有位美国人曾写了一部叫《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小说,后来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常州还创办了一个中华恐龙园。如此种种,恐龙的形象似乎深入人心了,尽管它是来自遥远的时代,但是似乎证实了它们的曾经存在。

  随着对恐龙研究的深入,恐龙形象逐渐清晰,种类也很多,其形象似乎与我们经常见到的舞龙灯所用的龙、北京故宫九龙壁上的龙不一样,但还是为我们“龙”文化增添了不同凡响的一笔。

  近阅《康熙吴江县志》,在其《杂志》卷有一则记载称:“蠡泽湖,以范蠡养鱼于此,故名。一名斩龙潭,相传禹治水,斩黑龙于此。居民往往于滩间得龙骨。”并且引用了史鉴《龙坟志》作为依据称:

  成化间,有巡抚广东李某,谒庙毕,问于诸生曰:“昔大禹治水至震泽,斩黑龙以祭天。永乐间,此土尝获龙骨,有诸乎?”诸生不能对,以问鉴。鉴按:龙坟在今秀水县复礼乡小律原北,距太湖可六七十里。初,村人耕田往往得龙骨而不识。永乐间,一渔者始识之,因持以售于苏州徐氏药肆中,岁以为常。一日,徐问:“有龙角否?”其人以一枝遗徐。有朱永年者,过肆,见之,惊问所来?曰:“适有人来售。”朱问其人,急追及之。是时有左珰号李黄子者,方受命采珍异,朱以买办户出入珰所,遂告于珰。珰檄郡县,躬往掘之。初入,见有状如浮屠氏所云金刚神者数辈,俨然如生,见风随化,惟余骨,随得龙骨、角、齿牙凡数十舰,献于朝。窃取者,不与焉。时方贵龙骨带,自非诸王勋戚莫能得。一銙直十余金,及是,价为之顿贱。其后耕者犹时时得龙骨田中,意当时已尽取,不应有遗,岂其地为龙窟而蜕其中者欤?至“禹至震泽,斩龙祭天”之文不知出于何书?无所经见也。

  在这段文字之后,有一个出处云:“出沈𡹘《史鉴集》。”并加按语:“鉴言其地在秀水县,似与吴江无涉,然斩龙潭即蠡泽湖,云即古震泽也,存之以待考。”秀水县就是今浙江嘉兴,与吴江相邻,龙坟就在该县的复礼乡,而且出土了龙骨、龙角,出售给苏州徐氏中药铺,后被为朝廷采办珍异的朱某人发现了,让郡县官吏陪同,亲自去挖掘,挖得数十件“献于朝”,说得头头是道,应该是确有其事的。

  史鉴《龙坟志》中提到了挖掘龙骨的见闻,称“见有状如浮屠氏所云金刚神者数辈,俨然如生,见风随化,惟余骨,随得龙骨、角、齿牙凡数十舰,献于朝”。

  所谓的“金刚神”,“百度百科”称是“在佛寺门两胁所立之金刚夜叉”,也就是说体型比较大,造型比较恐怖,是某种生物的遗体,刚出土的时候还“俨然如生”,后来“见风随化”,仅剩下它的骨架,就是“龙骨”。这些龙骨,还被用来制作成“龙骨带”即上文提到的“銙”。銙是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铁、犀角等制成。用龙骨制成,“档次”要更高一点吧。

  那么,作为中药的龙骨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百度百科”的答案是古代哺乳动物,比如大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动物的骨骼化石。通过煅制以后具有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的作用。

  照此说来,江浙一带,在古代曾经存在过大型的哺乳动物的,它们的骨骼化石就是史鉴《龙坟志》里提到的龙骨。

  在120年前,这味称为“龙骨”的中药,被王懿荣关注,并顺着线索,在河南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

  在这种“长”在“龙骨”上的古老文字里,居然已经有了“龙”字。苏州大学徐山对此字进行了考释,认为甲骨文中“龙”的字形与“电”“雷”两字比较近似,可视为“电”“雷”的变形。“龙”字保留了闪电的弯曲状,又将表示雷声的符号“口”状移至弯曲处的终端,表示龙的口部。龙字中的口开口朝下,表示雨从龙口中倾泻而下。

  龙观念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对产生雷电的原因的一种生物化解释。在“龙”字的异体中,字形是在龙的形体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为斧劈树木状。从这个意义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龙”字中,“辛”位于龙形的上方,从辛的语义和造字的上下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个“龙”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龙(雷神)的恐惧而又企图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状态。

  《集韵》在“龙”字下收录了“竜”这个异体字。该字的上方和“龙”字左上方一样,即甲骨文“辛”的隶定形式。“竜”的形义正是对雷电的征服状。此字形有力地证实了龙的原型是雷电。从“龙”字的发音上看,“lóng”正是记录了雷的“隆隆”之声。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用蚌壳摆的龙,此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说明龙形的诞生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