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AI 元年大事记|含完整时间线

 coolguy_Z 2024-02-14 发布于山西

 Datawhale干货 

作者:Alice,艾丽丝儿漫游记



图片

回顾刚刚过去的 2023 年,经济低迷、失业率飙升、国际政局动荡等等大概率会是年度热词。不稳定和低预期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突破,可以算得上是异军突起、一枝独秀。

人工智能的全面爆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信心,从科学家、AI 开发者,进而到传统领域的从业者,相信 AI 能赋能或改变各行各业,甚至通用人工智能(AGI)即将到来的人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AI 席卷至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也引发了更大的惊慌与恐惧:AI 是否会让人失业,更甚者,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呢?

图片

图源:网易智能《AI英雄》栏目第127期
这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从 2022 年底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延伸到更远的以后。
作为 AI 行业的从业者,我相信 AI 这一年的发展一定会被铭记在历史中。每一个小小里程碑的成就逐渐聚沙成塔,而汇成这条历史长河的每一粒沙,都值得被记录和书写。

本文汇总了 2023 年人工智能发展的诸多大事件,意在记录 AI 元年的发展与起伏,更希望连点成线,可以窥见更远的未来。

人工智能再次引爆
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其实可以追溯到 2016 年,DeepMind 开发的 AlphaGo 在围棋对决中首次超越韩国传奇棋手李世石,这一度引发热议: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甚至会毁灭人类吗?

图片

图源:https:///point-nine-news
不过,站在此刻的时间点上来看,彼时考虑这个话题似乎有点为时尚早。
而下一次全民热议人工智能,来到了 2022 年年末,谁也未曾料到,这次对 AI 的关注与讨论,将不再限于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们,更是实实在在走到了普通大众的身边,并渗透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直到此刻,AI 的讨论依旧热度不减。
曾经拼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群创业者们,又和新一代勇敢坚毅的科研人员,并肩走在这条技术攻坚克难的路上,不断向着前方的高峰攀登。
而这一切的开始,离不开一家硅谷的创业公司。
OpenAI 和 Sam Altman

OpenAI 是一家在硅谷成立的创业公司,最初是为了防止 Google 成为 AI 的垄断者而设立。

AlphaGo 由谷歌的全资子公司 DeepMind 开发,AlphaGo 一战成名后,代表着深度强化学习得到了验证,而 OpenAI 聚焦的就是这个领域。
彼时 OpenAI 只是美国 AI 技术创新生态中的微小存在,它先后发布了几个模型,都没能激起太大水花,直到 2022月11月30日 ChatGPT 发布,OpenAI 一跃走到了舞台中央。

图片

图源:https:///about
ChatGPT 发布以来,月活跃用户两个月突破一亿,摘得全球互联网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桂冠。它简单的界面、清晰的逻辑,搭配着“有人情味儿”的回复,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热议的模型。
彼时的大众情绪,在长久的经济低迷、政局动荡等大背景下,谨慎而消极。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庞然大物”,很多问题被拿到了放大镜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成了当时 ChatGPT 的代名词。
但是这一次技术的发展与突破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新技术一再刷新,曾经的“生死问题”也豁然开朗。
仅在几个月后,以向量数据库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就直面了模型幻觉问题。再几个月后,“向量数据库凉了吗?”的讨论又成了新的热点。当然这是后话了。
曾经诺基亚王国的没落似乎给了所有创业者警醒,这一次,站在台前的企业不再坚守处女地,继续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行进。

OpenAI 3 月 15 日发布了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 GPT-4,开始自我革命。而这种技术领先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一年后的今天。

AI 开源生态
开源文化盛行于互联网时期,源自黑客们对智慧成果共享和对自由的追求,开源精神被广大工程师和开发者所崇尚。
在 AI 的发展史中,开源文化的身影同样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下来。开源文化和开源生态作为这波 AI 浪潮的最大助推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技术交流与共享盛会。
而 AI 领域的开源先锋,当属 Meta。

图片

图源:https://www./
Meta 在 2 月 25 日发布 LLaMA 模型并开源,一举点燃了技术圈的热情,并引领了直到此刻依然不减热度的开源热潮。
7月19日,Meta 又发布了免费可商用的 Llama 2,而这个版本也是后来许多模型选择的基座大模型。这之后更多的模型和数据集陆续开源,好一派生机盎然。
几天前,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又开源了 OLMo 大模型过程中的全部内容,将开源带到了新的高度。
拒绝技术封锁和重复造轮子,打开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大门,在开源文化的带领下, AI 技术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向开源者致敬!

AI 中国力量

回到年初 ChatGPT 刚刚发布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绝大部分人还没开始加入这场狂欢,但是有一批沉寂多年,苦心研究的科学家和教授们已经蠢蠢欲动、整装待发,多年潜心积累的他们,准备迎接挑战了。
ChatGPT 的面世,唤醒了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带着长期的积累,迅速加入到模型大战之中。
中国的大模型舰队,高校、研究院当属第一梯队。清华系人工智能专家遍地开花,他们能在实验室搞科研,也能深入到一线做企业。

图片

图源:https://www.
国内大模型公司排名在前的智谱 AI 和面壁智能,一个始于 2006 年的清华实验室,一个的联合创始人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的学生。
智源研究院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国内技术实力的研究院代表,在这场战争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和高校、研究院比肩的另一支力量,来自国内互联网大厂、游戏巨头等企业。这些常年拼搏厮杀在残酷商业环境中的精锐部队,当机立断开始大力投入类 ChatGPT 模型的研发。
明星创业者们也纷纷入局,王小川、王慧文、李开复等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们,再次大张旗鼓进军大模型战场。“五道口”继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后,又一次成为了 AI 创业者们的朝圣地。
此后,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势不可挡。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来看,中国已然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 AI 力量,这支汇聚了顶尖科学家、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的精锐铁军,是否依然会在 AI 大战中走出中国特色之路呢?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步,解决高门槛的问题
7月份的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热烈讨论着大模型的三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
中国的独特优势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大量数据,但是仍然要面临数据质量不高的困境。算法背靠顶尖科学家的智力和持之以恒,令人瞩目的大突破实在不易得。算力之战交融着国际技术封锁和政策限制,买卡囤卡一度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手里的底牌。
大模型的门槛很高,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而言如是,对小企业乃至个人而言就更加无法企及。
既然没有人力、财力来打造自己的大模型,微调一度成为了首选。而微调的背后,倚仗的是发展了多年,有着强大信徒网络的开源文化。
图片
Meta 7月19日发布的免费可商用版本 Llama 2,一度为基座大模型的首选,多家明星公司在 Llama 2 的基础上开发、微调。
打造大模型的门槛一再被拉低,企业内部还可以在微调的基础上使用 RAG 外挂私有知识库,既能低成本打造私有大模型,还能解决数据安全等问题。

另一方面,陆续开源的大模型随之带来了繁荣的大模型生态。

大模型生态
号称是 AI 领域春晚的 OpenAI 首届开发者大会于 11 月 7 日开启,OpenAI 正式推出 GPTs,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就能构建定制化 GPT。而承接这些定制化 GPT 的又是 OpenAI 的另一个王炸产品 —— GPT Store。

图片

图源:https:///altern

OpenAI 的大模型生态野心昭然若揭。此时的 OpenAI 已然占据了高点,成为了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OpenAI 政变
OpenAI 这家公司并非顺风顺水,这家成立之初就上演着理想主义与商业世界冲突、抉择与背叛的创业公司,再次拉开了一场值得写进商业史的政变。
这一年,AI 会让大部分人失业的讨论未曾中断过,突然爆出的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被开除的消息一下点燃了公众的情绪爆点,而这才仅仅是这场政变的开端。

图片

图源:https://en./wiki/Sam_Altman
OpenAI 自成立之初,就和微软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微软也贯穿着整个 OpenAI 的政变。这场内斗持续了 5 天,个中曲折来回不在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这场内斗,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图片
可见,大众对技术的敬畏愈加深刻,而这一代入局者,凭借着对科幻及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也会将科技推向更为猛烈的发展进程。
回到 OpenAI 的政变,11月22日这场内斗迎来了大结局,OpenAI 官方推特宣布,Sam Altman 正式重返 OpenAI 并担任首席执行官。

好在经此一战,AI 对齐和 AI 安全的话题愈加得到重视,而这也必将影响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

超导小插曲
8 月份左右,超导的话题热度一瞬间冲破记录,大众对超导的期待似乎达到了顶峰。
图片

图源:https://zh.m.

尽管回头来看,当时的疯狂仅仅是个笑谈,不过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从年初谨慎、悲观的大众情绪,到此刻开放、大胆的包容态度,这种转变无疑对新技术和新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机会。
恐慌与焦虑
说起 AI 给公众带来的恐慌,从 OpenAI 的政变中,我们就可窥得一二。AI 的研发屡屡被叫停,其中我们熟知的 Elon Musk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也再次助推 AI 威胁论走到台前。
如何解决 AI 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威胁,也是接下来主流科学家面对的课题。
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AI 带来的焦虑更直接,也更致命。
早在年初,FOMO 一词就在各种场合被屡次提起。FOMO 是 Fear of missing out 的缩写,译为错失恐惧症。
每一轮新技术的更新都会诞生一批新产品、新平台,同样也会把一些产品和平台带向坟墓。
创业者焦虑,从业者更焦虑。

图片

图源:https://www./newsroom/bios
商业世界里,“卖铲子的人”一般是第一批获利的人,他们以兜售工具来获利。而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更直接地体现在了英伟达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一跃千里。这之外,还有面对个人的,数不胜数的会议、课程、训练营和社群。
被 AI 替代和裁员成了大众眼里的年度词汇。好在经历过互联网激战的坚毅的创业者们无所畏惧,而每一个个体也能从众多的社交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中国的自由职业者网络将会越来越庞大。
渺小的鱼虾,在这大江大河之中,时而迂回兜转,但仍然被浪潮推着向前。
不过,我仍然相信,焦虑并非都是负面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就习惯了在激进与保守中前行,而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都会颠覆既有格局,也会带来新机会。

站在浪潮之中,已属幸运。踏浪前行,方不辜负。

2023 -> 2024
2023 年年底,Google 终于发布了大动作,Gemini 1.0 正式上线。作为互联网时期的巨头,Google 这一年都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不幸的是,模型上线后的效果不及预期,再度让人唏嘘。
不过,这一次大众不再悲观,而是继续期待着 Gemini Ultra 的面世。
图片
图源:https:///
2023 年年底又点燃了两把火:视频生成和 MoE。
Pika 1.0 的发布,带来了极为震撼的视频效果。Mistral AI 发布的首个开源 MoE 大模型,为大模型训练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尝试。
这两把火将如何燃烧,还得看 2024。
来到 2024 年,OpenAI 发布的 Apple Vision Pro 版 ChatGPT,打造了一个更自然、更直观、更沉浸的互动方式,重绘人类与 AI 的未来互动图景。

这个日渐垒起的 AI 技术高楼,不知何时会“手可摘星辰”。我们期待着 2024 给出答案。

致敬追光者

图片

3月25日,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摩尔定律提出者戈登·摩尔逝世,享年94岁
7月1日,我国著名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冯旸赫先生因车祸不幸逝世,英年38岁。
8月31日,人工智能领域的传奇大师 Douglas Lenat 与世长辞,享年72岁。

12月15日,商汤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科学家汤晓鸥因病去世,年仅55岁。

总结
回顾整个 2023 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发现有这样几个关键因素推动着 AI 的发展:
1. 深耕多年的科研人员

技术热点的引爆并非是朝夕之功,这背后有着一批勤勤恳恳、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科研领域,最终点燃了这场 AI 盛会的火苗。

2. 强大的开源生态
全民热议的大模型,大都建立在 Transformer 架构之上,而 Transformer 架构正是几年前 Google 开源的。这股开源的东风依然没停,从 Meta 开源 Llama 2 到国内多家创业公司陆续开源大模型,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开源文化滋养了创新的氛围,也使得这场 AI 盛会经久不衰。
3. 政府的支持与快速行动
早在年初,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快速响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中国政府的角色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传承下来的激励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更是助推了我国 AI 的发展。

4. 对未来的乐观

诚如股市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当下的 AI 热潮也是源于大众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而这份乐观,强力地推动着每个创业者向前,也推动着每一个个体投身其中,创造出百花齐放的应用。
图片

2024 年的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拭目以待。毕竟刚刚过去的 2023 年,一定只是人工智能发展史的开端。

2023 AI 大事件时间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