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议论文“概念阐释段”的四种写法(尹老师讲作文)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4-02-14 发布于河南

文/尹瑞文

高考议论文第二段通常要对关键词进行阐释,揭示关键概念内涵,阐释越具体越好,其目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为下文写“为什么”和“怎么做”蓄势。

(一)定义阐释法

直接以判断句式给关键概念下定义,揭示其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关键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如:

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而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2022温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食,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克制欲望,坚守本心

道教祖师葛洪曾言,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身。此言不虚,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正因如此,我们越发需要克制欲望,坚守本心,因为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

何为“渴求”?渴求,就是迫切地要求或追求,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诉求,其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缺陷。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20温州三模)

代与代之间的理性认知是多代共进的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评断,往往狭隘;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评议,也常常失之偏颇。

针对代际认知的这种现状,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让隔阂泯于理性

作家龙应台有言:“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的确,上一代与下一代行走于同一条路上,但处境节点不同,所经历的不同,导致了狭隘与偏颇。代际矛盾由此而生。那么,这一代际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如果可以解决,那么解决之道在何在?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敞开心扉,互诉心声,树理性认知之光,于代际间和谐共往,代际矛盾自然消失。

何为“理性认知”?理性认知就是一个人的谋虑、思维、格局, 是一种基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认知方式。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其格局,而格局决定结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矛盾蒙蔽了理性,以致失去正确的认知。

(二)事例阐释法

如:【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本手”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里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是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前张艺谋团队对创意理念、数字科技与舞台调度的不懈探讨;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一飞冲天前、忍辱负重的十载积累。

【广西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诊断性联考】“直道”“弯道”“换道”

“直道”是项羽借一身蛮力、一力破万法的实力平推,“弯道”是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奇致胜,“换道”是韩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另辟蹊径。

【“沉默”是什么?】

沉默是给灵魂厚积薄发的时间,是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沉默能给予我们思考的时间,让我们在无声处变得强大,慎独悟身,不甘沉沦,沉默是对灵魂的尊重与爱。

【何为“生活的仪式感”?】

何谓生活的仪式感?我觉得它就如张爱玲口中的旧上海:公寓里的电梯工定然要扣好衣襟,打好领带,斯斯文文地才肯出来为顾客开电梯。于细微处显现生活美学,星期日的下午在阳台支起一方木桌,摆上一份红茶、一本书,享受一份惬意,擦得锃亮的橱柜,熨得极平整的衬衫,放一支旋律分明的粤语歌,楼道里遇见邻居拉两句不深不浅的家常…这就是生活的仪式感。

(三)比喻阐释法

如:【2022全国新高考1卷】“本手、妙手、俗手”

如果说“妙手”是拔地而起的万丈高楼,是奇伟磅礴的汪洋大海,是栩栩如生的浮雕,那么“本手”就是牢不可摧的地基,是潺潺入海的细流,是朴实无华的木石。

【2023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热爱·坚韧·突破”

热爱是一切之发端,似一颗种子,蕴含破土而出的力量;热爱是动力之泉源,似奔涌的江河,生生不息无穷尽也。

【何为”节制“?】

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人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

【何为”语言有味“?】

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语言之肴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

【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灵的花园,它的繁茂与否,取决于为它播下怎样的思想的种子;一棵腐朽的种子,会使心灵的花园杂草丛生;一棵积极的种子,会让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

【“底线”是什么?】

如果人生如山,那底线便是山脚的基石;如果人生如海,那底线便是绵延的海岸;如果人生如路,那底线便是路口的红灯,只要它亮起,我们就必须停止脚步。正如水结冰需要最起码的零度,正如叶片光合需要最低限度的光照,人生活在世上,需要有自己的底线,需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四)比较阐释法

阐释关键概念时,在与参照物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能够全面深入地看问题,揭示优劣差别,使论证更具有思辨色彩。如:

【何为“回到原点”?】回到原点,并不是人生的归零,而是生命的超越。

【何为“自律”?】

自律不是作茧自缚,不是墨守陈规,更非循规蹈矩;而是做人的责任感,是仁者爱人,是对这个世界的高度敬畏。

【“知止”是什么?】

知止不是鼠目寸光,也不是小富即安,更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一种积极有度的心态,是一份宁定从容的胸怀,是随心所欲的人生境界。

【何为“平庸”?】

平庸并不等同于平凡。平庸与平凡,一字之差,却是差在态度,是差在习惯,是差在承担和逃避。不是所有人都安于平凡,但很多人都是流于平庸。

【何为“起点”?】

起点,意味着新的开始。但是起点并不等于原点,不等于摈弃经历的一切,不等于对曾经经历过的傲慢无视,回到最初的绝对的“零”的状态。相反的是,它意味着在旧事物中窥得一种重发生机的可能性,开拓新的人生航线,意味着人生依然拥有无上的勇气与锐气,往往预示着新生与涅槃。

【2023届C8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进、退、达”

退,却不仅仅意味着向下,也意味着扎根地底;退,不应是字面上的节节败退,而应是藏锋守拙,蓄势待发。“退”不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怯懦,不是“躺平” “摆烂”的精神内耗,而是在同他人交往中的谦让随和,更是在“实迷途其未远”时的洒然而醒。

【可为“残局”?】

残局并不等同于输局。输局已是定局,可谓尘埃落定,无法更改;而残局中却还有一丝“苟延残喘”的回旋余地,是能够凭借智慧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局面。

【何为“宁静心”?】

何为“宁静心”?宁静心远不止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更是清静寡欲,不慕荣利,是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自守孤独的那份从容,是陷入集体主义狂欢时的一份清醒。

【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厚积薄发的中国崛起的“嬗变”,是科技创新浪潮的“大变”,是全球由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变为协同共治的多极世界的“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点在“大”,在“变”。

[“比较阐释法”常用句式]

XXX非指…,乃是…

与其说XXX是…,不如说XXX是…

XXX不仅仅是…,也是…,更是…

XXX并非…, 抑或是…,也不是…,更不是...;而是…,是…,是…

【实战演练】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两种概念阐释方法,分别阐释“残缺人生”的概念。

陈年喜说过:“读懂上一代人残缺又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

下一代人常常难以理解,甚至否定上一代人的“残缺人生”。其实,上一代人的“残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要求运用“事例阐释法”和“比较阐释法”分别阐释“底线”的概念。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高考议论文序列化训练讲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