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名人(战国至西汉)

 zqbxi 2024-02-14 发布于江西

101、李悝:魏国人。他以魏文侯相的身分主持魏国的变法,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封建制的改革。在经济上,他提出了“尽地力”的主张,要求充分利用土地多种各类农作物,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 ”,保护封建经济。在政治上,他主张打击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封建国君的权力。在法律上,他总结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以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果。魏国通过变法,终于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战国初期政治家,法学家。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所制定的《法经》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中国古代变法第一人。

102、西门豹:生卒年不详。魏文侯时任邺令。时邺地漳水为害,西门豹破除当地“河伯娶妻”祭神的迷信,于公元前442年兴建漳水十二渠防洪灌溉工程,引漳水灌溉民田,改良盐碱地,使邺地成为富庶地区。魏国著名能臣,战国时期水利家。

103、俞伯牙,姓伯,名牙,又作伯雅。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生卒年已不可考。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经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战国时的音乐家,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交”的故事世人皆知。

俞伯牙与钟子期 知音之交

104、申不害(约前385-前337)。郑国京(今荥阳)人,精于刑名学,提倡治政重术。相韩十余年,令弱小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曾任韩昭侯相十五年。在任主张法治,尤着重“法术”,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战国时法家政治家、思想家。建立了法治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著有《申子》,开创了法家学派,被后世尊为法家之祖。

105、惠施,(约前370年—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惠施是战国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惠施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二是主谋齐、魏相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荆联合抗秦。数年后惠施卒,终年约六十岁。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为大哲学家庄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106、墨子:姓墨名翟。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代科学家,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107、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率魏军攻取秦河西地。任魏西河郡守20余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创建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 魏武卒”,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战绩卓著。后遭大夫王错陷害,被迫于周安王十九年(前383)投奔楚国。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兵威四方。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乘机杀害了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吴起著作《吴子》,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108、秦孝公:秦献公之子,名渠梁,即嬴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前361-前338 年在位。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秦国有为国君,任用商鞅变法,名垂青史,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9、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公孙鞅。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奋图强,乃离魏去秦,先以帝道,王道说于孝公,孝公不为所动,遂以霸道即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悦,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立木求信”,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商鞅用诈谋虏取皝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於、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15邑,号称商君。商鞅相秦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卬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战国时秦国政治家,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变法最为成功、最为有效的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110、孙膑: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曾用计谋,在田忌赛马中让田忌胜出,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后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孙膑

111、庞涓(?-前342)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公元前354年,他率军围困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庞涓大败。后公元前342年,魏军攻韩,次年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庞涓自刭而死。战国魏国名将。

112、甘德,战国时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甘德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113、石申,生卒年待考。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 开封人,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甘石星经》是古代汉族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仅次于前1800年的巴比伦星表。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齐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月球背面的一处环形山以“石申”命名。

114、聂政(?-公元前397年),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战国时侠客,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115、赵武灵王:名雍。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颁布命令,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以增强军事力量,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等国,国势大盛。晚年传位于子惠文王,自号为“主父”,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因此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后在王室内讧中被围困饿死于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胡服骑射”影响深远。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116、孟尝君:即田文。 齐国宗室大臣。田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们“鸡鸣狗盗”的协助下,逃回齐国。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战国四公子之一。

117、孟母,相传姓仉(zhǎng)氏,战国时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东西仉村 )人。孟子的母亲,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为中国四大贤母之首,留下“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千古名句。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孟母教子图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118、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与母相依为命,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被称为“亚圣”。

亚圣孟子

119、白圭,名丹,战国白圭时人,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白圭从商选择农产品、农村手工业原料和产品的大宗贸易为主要经营方向,展现了其高远的眼光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并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战国商人,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为"商圣"。白圭"人弃我取"和"知进知守"的理财思想对现代人理财也有指导意义。以至于在现代,"白圭"仍然是财富的代名词。

120、燕昭王:(?-前279)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王哙庶子,前311即位,求贤若渴,在位32年。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以乐毅为将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死于前279年。战国时燕国国君。设立“金台招贤”,古代贤君典范。

12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庄子用相对主义的理论回答了先秦哲学中“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理,讲天道自然无为。庄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重要代表人物,著作《庄子》一书。

122、鬼谷子: 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战国时思想家。

  123、李冰: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左右任蜀郡守。他主持兴建的都江堰,建成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他在蜀郡还主持兴办了其他水利工程,并修筑桥梁,在广都主持开凿盐井等,为开发成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后演变为二郎神以及“二郎腿”。战国时水利工程专家。

124、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邹忌相齐,从此齐国渐强。战国时著名政治家,古代贤相。

125、扁鹊:扁鹊的医术高超,精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常根据行医所在地的病种需要“随俗为变”,如在赵国治妇科,在周国治五官科,在秦国治小儿科等。扁鹊尤为擅长诊法,在望诊、脉诊方面尤其突出。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

126、秦昭襄王:嬴姓,名稷。秦武王异母弟。曾为人质于燕,武王死后归国,于公元前306年继位。在任前期,其母宣太后当权,贵族外戚骄横,大权旁落。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采取断然措施驱逐专权的贵族外戚,废黜太后,重整纲纪。前期任用足智多谋的魏冉为相,日益东进,“天下皆西向稽首”。后用魏人范雎为相,白起为将,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大破韩、魏、楚军,夺取邓、宛、河东之地,攻取楚都,建立南郡,又联合各国破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全面指挥决定战国走向的长平之战,大败赵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北),使秦疆土日广,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不基础。

127、白起,秦之名将,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伊阙之战,白起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大良造。此后30余载,屡战获胜,攻取70余城。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13万,将赵军2万驱入河中淹死。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予以分割包围,待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坑杀降卒40万。后因触怒昭王,贬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杀。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战国后期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古时战神。

128、范雎:战国时期秦昭王相。魏国人。字叔。范雎长于辩论,曾跟随魏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被诬告通齐卖魏。归国后,魏相魏齐鞭笞范睢,范睢假死脱逃,后受郑安平助力出逃秦国,易名张禄,上书秦昭王,得到召见,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认为韩、魏与秦接壤,在地理上有“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的重要战略地位,是秦向外兼并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些主张以后基本上被秦昭王采纳施行。范雎即被拜为客卿,谋兵事,深得昭王信用。他又进说秦昭王,指出太后擅权,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于是昭王于四十一年(前266)下令废宣太后,逐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并拜范雎为相,封于应(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长平之战,范雎用反间计,使赵以赵括代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因而大破赵军。长平战后,范雎听信韩、赵的游说,因妒忌白起的军功,借秦昭王之命迫使白起自杀。秦围邯郸之役,范雎举荐为将的郑安平兵败降赵。随后他举荐的河东守王稽也因通诸侯之罪被诛。范雎内惭,并失去秦昭王的宠信,终于举蔡泽自代,谢病辞归相印。秦国战略家、纵横家。助秦疲六国功臣,提出远交近攻著名军事战略。

129、许行(xing)(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楚国之随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约与孟子同一时代。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许行以其独到的农家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东周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思想家,为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农家的代表人物。

130、乐毅: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之后。因贤而好兵,为赵人所推举。赵武灵王沙丘之乱后,乐毅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闻燕昭王金台招贤,立志报齐之仇而广延天下贤士而到了燕国。燕昭王任为亚卿。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以乐毅为上将军率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济西一战,大破齐军。乐毅遣还诸国军队,独率燕军乘胜深入,攻下齐都临淄,除莒、即墨外,齐70余城先后被乐毅攻下。乐毅于整军经武的同时,还在齐地采取了一些收拢人心的政治措施。燕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与乐毅有旧隙,齐将田单便乘机施反间计,燕惠王以大将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害怕回国后受到牵连,遂奔赴赵国,后病死于赵国。战国时名将、军事家,率五国联军伐齐几使其灭国为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

131、齐宣王:(?-前301)田辟疆,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儒家大师孟子长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子,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它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阴阳、农、杂各学派的学人,著书立说,开展学术研究。战国时齐国国君,创立稷下学宫,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真正的形成和集散地。其对后世的影响跨越千年而不衰。

132、钟无艳,又名钟离春、钟无盐,相传是战国齐国无盐邑之女。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大安。齐国女政治家,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华。

133、田单,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汉族,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原为齐都临淄的管理市场的小吏。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在城破国亡主将阵亡关键时刻,毅然出面组织城防,成为即墨军事统帅,抵抗燕国攻城,后燕国换将,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军并迅速收复七十城,光复齐国。战国时名将、军事家,挽救濒临灭亡的齐国,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有再造齐国之功。

134、淳于髡(kūn)(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35、苏秦: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年,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合纵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湣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战国时著名纵横家,采取合纵之术攻秦。“头悬梁,锥刺股”中,头悬梁指的就是苏秦。

苏秦

136、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 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137、司马错,秦国夏阳(陕西韩城)人,学属纵横家,亦能领兵战斗。曾与张仪有过辩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秦惠王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光辉篇章。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经济、政治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战略基础,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的统一立下了大功。

138、公孙衍,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相魏。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张仪被迫去魏,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这次进攻,没有取胜,五国联军至函谷关而还。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张仪是对手。

139、鲁仲连,又名鲁连,尊称“鲁仲连子”或“鲁连子”,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鲁仲连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战国末期齐国人、齐之高士,著名辩士、谋略家,心理分析师,用语言攻下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

140、公孙龙(约前320-前240)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他还就概念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有关概念异同关系的重要见解。公孙龙的观点夸大了事物和概念的差别性,否定了事物和概念的同一性,但他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诡辩家,其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得出“白马非马”的著名论断。

14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怀王听信谗言,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创作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42、廉颇: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封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将相和”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阻止了秦军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用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如愿,致使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后居楚,忧虑而亡。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143、蔺相如: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辩论家,政治家。“将相和”、“完璧归赵”等典故妇孺皆知。

144、赵惠文王(前308年─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何乃是赵武灵王次子。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赵国有为君主,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145、平原君:赵国宗室大臣。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赵国名士,战国四公子之一。

146、赵奢:生卒年不详。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由平原君荐,主管赵国赋税,卓有成效。后为将,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部属。熟谙兵法,尤重灵活运用。常诫其子赵括不可满足于纸上谈兵。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秦军攻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形势危急。赵国有将领认为,道远路险,难以救援。赵奢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遂受命率军救阏与。赵军西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停留不进,秦军误认赵军怯弱,不敢援救阏与。赵奢乘其不备,率军疾进至距阏与50里处,抢先占领有利地形北山,大败秦军。赵奢以出奇制胜闻名,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赐号马服君。战国时赵国名将。

147、毛遂: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闻讯自我举荐,要求同往,十九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众人无奈,毛遂按剑而上,震慑楚王,陈述利害,使楚王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锸血为盟。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赵国著名辨士,“毛遂自荐”两千年来传颂至今。

148、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魏国军事家,战略家,战国四公子之一。

  149、邹衍(约前305-前240)齐国人。曾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知识渊博,号 “谈天衍”。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称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水德)、商(金德)、周 (火德)三代,预言“代火者必将水”。又提出“大九州”说,以“先验后推”法推论世界有九大洲,中国所在为其中之一。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生胜”的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为“五行相生”;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是为“五行相胜”。

150、春申君,即黄歇,战国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战国四公子之一。

151、荀子:(约前313-前238),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据说他15岁就到齐国稷下“游学”,后成为稷下有威信的领袖。曾于公元前264年左右应聘入秦,从儒家立场出发,提出用“节威反文”的和缓方式实现统一的建议,没有被秦国统治者采用。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自然观方面,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在对战国以来百家之说进行全面批判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先秦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逻辑思想方面,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创造了以正名为中心和目的的逻辑体系。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152、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宋国公族后裔 ,楚国文人。曾事楚顷襄王。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楚国著名辞赋家,与屈原齐名,后人多以屈宋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153、王裒,字伟元,是城阳营陵人(今山东昌乐东南)。战国时魏国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被列入“二十四孝”: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154、吕不韦: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人。《史记》称不韦为“阳翟大贾”,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秦昭王末年,昭王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立爱姬华阳夫人为正夫人。公子子楚为安国君之中子,为秦质子居于赵,因无内援而甚不得志。不韦贾于邯郸而见子,以为“奇货可居”,乃劝说子楚去结交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若借其力可以成为安国君之继承者。不韦资助子楚千金,使其归秦,又以五百金购珍宝献与华阳夫人。后来华阳夫人果然劝安国君立子楚为嫡嗣。昭王卒,安国君立,是为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子楚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不韦使其门客每人著其所闻,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书名《吕氏春秋》。秦王政(见秦始皇)立,因不韦为前朝元勋而尊之为相国,号称仲父。时秦王年少,“委国事于大臣”。不韦常与太后私通,后又物色到嫪毐其人,使其伪装成宦者而进献给太后,毐甚得太后宠信,获得很大权势。秦王政九年(前238),已成年的秦王对吕、嫪专断国政不满,先诛嫪毐,并放逐其门客党羽。次年,吕不韦以“ 坐嫪毐免”。一年后,秦王恐不韦东山再起,下令将不韦与其家属迁蜀,不韦饮鸩而死。战国著名投机商人,“奇货可居”的践行者。著有《吕氏春秋》。

155、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才客。后替吕不韦出使赵国,顺利完成任务。十二岁为秦相国,少年英才的典型代表。

156、郑国:生卒年不详。秦王政十年(前237),以疲秦之计,受韩命赴秦,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使无暇东顾攻韩。秦王政采纳郑国的建议,于秦始皇元年(前246)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发觉中计,郑国则辩称兴修此渠只能“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使工程得以继续。渠成后,“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因此,该渠命名为郑国渠。战国晚期韩国水利专家。

157、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把荀子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赞赏。后为秦臣李斯、姚贾陷害下狱,被迫自杀。他的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他对老子道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内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据,它又体现在各种事物之中,制约着自然四时与社会人事,是体现在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客观规律。韩非同时也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改造、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韩非对辩证法做出了较大贡献。他首倡“矛盾之说”,韩非认为,所谓矛盾,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韩非的社会历史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社会的进化,注重当前的现实,反对“是古非今”的复古主义;另一方面,他比较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试图探索引起社会变化的物质原因。韩非从其政治思想出发,讨论了形名逻辑。在韩非看来,要实现法术之治,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法律概念,确定法律标准。韩非的形名逻辑是先秦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审名”和“明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其参验思想推动了古代归纳逻辑的发展,矛盾之说则丰富了关于逻辑规律的理论。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

158、赵括: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他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不能指挥作战。公元前 260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战国时赵将。赵括的失败,被后人当作“纸上谈兵”的笑料。

159、魏冉:战国时秦国大臣。即穰侯,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舅,宣太后异父弟。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昭襄王立,他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因食邑在穰(今河南邓县),号曰穰侯。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 “三晋”和强楚,威震诸侯。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己加封。由于专权跋扈,人心不附,前266 年,被秦王罢免,由范睢代相,后死于陶邑。战国时秦国军事家、政治家。

160、李牧:赵孝成王时,长期驻守赵北部边境防备匈奴。先是坚壁自守,数年不战,示弱以麻痹匈奴,同时积粮练兵,厚待士卒,养精蓄锐。待时机成熟,诱匈奴主力来攻,布阵设伏,两翼包抄,歼匈奴10万余骑,声威大振,使匈奴不敢进犯。此后李牧继廉颇、赵奢成为赵国的主要统兵将领。赵王迁二年(前234),李牧被任为大将军,率兵与进攻之敌秦军激战于宜安(今石家庄东南),大败秦军,受封武安君。四年,秦军进至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畏李牧而退。七年,秦将王翦等分南北两路大举攻赵,李牧与司马尚率兵抗御。秦因两次攻赵均为李牧等所败,乃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韩仓,使其诬告李牧等谋反。赵王听信谗言,逼李牧自尽,解除司马尚兵权。5个月后,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即为秦军所破。战国末年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161、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幼习兵略,为将持重。秦王嬴政十一年(前 236),王翦于阏与(今山西和顺)等地打败赵军,又连拔赵国九城。十八年,率军灭赵。二十年,在易水(今河北雄县西北)大败燕,次年灭燕国。二十四年,秦王派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攻楚,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受封武成侯。王翦子王贲、孙王离也因战功著名于世。战国末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162、荆轲: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公元前227年,他带着逃秦将军樊于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死。古时四大刺客之首,以“荆轲刺秦王”而名满天下。

163、项燕,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西楚霸王项羽之祖父,曾大败秦将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次年,秦军攻到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他兵败被杀。楚国名将,著名军事家。

164、周赧王 (?-前256)东周末代国王。姬延,慎靓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病死。葬于牵水北岸(今陕西省陇县)。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这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说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只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宣告灭亡。东周亡国之君。

补: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期思(今河南淮滨)人,春秋时楚国令尹(宰相),著名政治家、水利家,一生政绩卓著,而尤以治水最为世人所称道。主持修建了期思陂、芍陂等大型灌溉工程;又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开发水利,促进了楚国的繁荣富强。春秋时期楚国名臣。孟子在《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时,说其“被举于楚国令尹,以贤能闻名于世”。天下第一循吏。他小时候“杀两头蛇”的故事就显示出他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大约在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陂,史称“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淮南子·人间训》),即在今河南固始县境内开渠引水,形成渠陂结合、“长藤结瓜式”的灌区。汉代以后称“期思~雩娄灌区”,又被美誉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孙叔敖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后,又发动民众“于楚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在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左右,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称安丰塘)。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大别山北麓岗丘与平原的过渡带上,建设者巧妙利用西、南、东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的形势,筑堤束水,“周百二十里”。芍陂建成后,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孙叔敖还在江汉平原一带兴修水利,如“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即修筑堰坝工程拦截沮水,将其引入陂池,用于灌溉和济运;开凿了“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的云梦通渠(运河)。

秦 朝

165、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 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

166、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蒙阴县)人,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朝著名将领。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167、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市,并夷三族。秦代著名政治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重大作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为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确定了基本的政治体制框架。

168、尉缭,史籍载之不详,大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春秋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攻灭)、夫差(春秋末吴王,后为越王勾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为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秦王政照计实施,效果出奇的好。秦王政想要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这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干过的事情,年轻的秦王深知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之仗。当时秦国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如何又快又好的迅速消灭六国,是摆在秦王政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放眼整个秦国,当时能担此重任的唯有尉缭一人。著名的军事家,秦国灭六国一统华夏的重要功臣。他所著的《尉缭子》一书,在古代就被列入军事学名著,受到历代兵家推崇,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在宋代并称为《武经七书》。

169、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秦始皇少子,扶苏之弟,秦始皇死后被赵高等人立为皇帝。他在位期间,对赵高言听计从,大肆杀戮大臣,大兴土木,耗资巨万。他暴虐凶狠,为秦始皇下葬时,让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并将造墓工匠全部封闭在墓中闷死。他即位不久即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事,赵高为推卸罪责,派人至胡亥所居望夷宫,逼其自杀。秦朝二世而亡,实际上的亡国之君。

170、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借口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因战事不利,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陈胜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农民起义之人。

171、赵高:秦代宦官,权臣。原为赵国宗族远支。其母在秦国服刑,故兄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为内官厮役,因通晓法律,被秦王政提拔为中车府令。后因犯罪,被蒙毅依法判以死罪。秦王惜其才干,下令赦免。后以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始皇帝三十七年(前 210),赵高和胡亥随从秦始皇出游会稽。还至平原津,始皇病危,遂与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谋,秘不发丧,篡改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假诏赐长子扶苏和蒙恬死。胡亥还至咸阳,立为二世皇帝,赵高任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他为了巩固权位,故意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对不随声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秦二世三年八月,刘邦攻下武关,赵高与其婿阎乐等人密谋,乘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之机,诈诏发兵围宫,逼二世自杀,企图篡位自立。因左右百官不从,只好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九月,赵高被子婴用计杀于斋宫,夷三族。赵高是秦帝国灭亡的掘墓人。

172、秦子婴:秦朝末代王。秦始皇崩,二世胡亥即位,赵高又杀二世,立秦王子婴;子婴不满赵高专权,在用计除掉宦官赵高之后,向先入关的一支秦末起义军首领刘邦投降,被后入关的另一支起义军首领项羽杀死。在秦朝的历史上,子婴其人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他的身世却一直没有弄清。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多采用这一说法。就连近几年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这两部著名的大辞书,也都一致认为子婴是二世兄子,并指出是扶苏之子。秦帝国亡国之君。

173、章邯:秦朝将领。字少荣。秦二世时任少府。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荣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直逼陈(今淮阳),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黄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入关,封雍王。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秦帝国著名将领,军事家。

174、项梁项梁项梁(?―前208年),秦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是陈胜吴广起义后最重要的起义军首领,在与秦朝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后因轻敌,在定陶被秦将章邯打败,力战身死。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后代,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

175、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杀会稽守殷通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巨鹿大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汙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 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赴“鸿门宴”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后刘邦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到,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中国秦末反秦领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古时战神。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典出于其。

项羽

176、范增:居(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与项梁一起参加反秦起义。他足智多谋,有政治远见,建议项梁立楚怀王以招徕民心。项梁死后,范增成为项羽军中的主要谋士,被封为历阳侯,尊称为亚父。他力主除掉刘邦,并在鸿门宴上亲自安排项庄舞剑,意在刺杀沛公,以保项羽的霸业。后来刘邦利用反间计,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削去他的权力。范增愤然离去,不久发病而死。项羽首席谋士,智绝过人。

西 汉

177、刘邦:汉高祖。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斩蛇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他还剪除异姓诸侯王以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9个同姓诸侯王。他还接受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7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此后,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而卒。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汉高祖刘邦

178、吕后:汉代高祖刘邦之妻。名雉。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其父吕公因避仇家,移居沛县,结识刘邦,遂以吕雉许配。楚汉战争开始不久,吕雉和刘邦父母被项羽俘虏,置军中以为人质。汉王四年(前203),项羽被迫与刘邦讲和,吕雉和刘邦父母获释。次年,刘邦称帝,立吕雉为后。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豨,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吕后生汉惠帝刘盈及鲁元公主。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成。刘邦死后,吕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后,吕雉临朝称制,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擅权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亲信。但其称制的8年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她病危时告诫诸吕部署应变,命吕禄领北军,吕产居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诸吕在吕后死后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朱虚侯刘章等迅速剪灭。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女政治家。

179、韩信: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汉初著名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誉为“兵仙”。

180、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原在巨野泽中捕鱼。秦二世二年(前 208),聚众起事,达万余人。汉王元年(前206)秋,受齐王田荣将军印,为其击楚。二年四月,在外黄(今河南把县东北)以3万人归汉,拜为魏相国。楚汉战争中,游动作战于梁、楚之地,袭扰楚军,两次迫使项羽回师救援。五年秋,攻占昌邑周围20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供应汉军。后率部参加垓下之战。五年一月,封梁王,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汉高祖十年(前197),称病不随刘邦征叛侯陈豨,亦不纳部将举兵反汉的建议,旋被人告以谋反罪,逮至京师,贬为庶人,徙蜀途中随吕后还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不久又遭诬陷,终为刘邦、吕后疑忌,于十一年三月以谋反罪被杀。秦末汉初名将,西汉开国功臣。

181、英布:又名黥布。六县(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秦时因犯法被黥面,故称黥布。黥布被罚为囚徒在始皇陵工地做苦役,后带人逃跑,在长江一带聚结。秦末,英布带人参加项梁的队伍,被封为当阳君。他曾跟随项羽参加钜鹿之战,以少胜多,功冠诸侯。后被项羽封为九江王,都六县。楚汉战争爆发,他托病不助项羽,被项羽怨恨,因此离项归刘。前203年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次年参加垓下之战。西汉建立后,他见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怀恐惧,深加戒备。后有人告发英布欲反,英布知道后,便起兵反汉,进攻荆王刘贾,兼并荆军后,又攻打楚王刘交,获胜后继续引兵西进。次年十月与刘邦的东征军在蕲(今安徽宿县南)西对阵,被刘邦打败,后被长沙王吴芮派人诱杀。秦末汉初名将,西汉开国功臣。

182、季布:楚人。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楚汉两军交战时,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不堪。刘邦消灭项羽后,仍对此耿耿于怀,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季布潜藏到朱家家里。朱家劝灌婴说服刘邦赦免了季布,并召拜为郎中。惠帝时为中郎将,后转任河东守。西汉初游侠。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即由此而来。

183、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刘邦起兵。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力荐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离去时又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了韩信这一军事奇才。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刘邦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8000户,悉封其父母兄弟10余人皆食邑。刘邦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高祖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西汉初年大臣、著名贤相。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丞相

184、曹参:沛(今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后在推翻秦王朝、楚汉战争以及汉初平定异姓王侯的战役中屡建战功。刘邦即皇帝位后,迁齐相国;相齐九年,齐国政治安定,大受百姓称赞。惠帝二年(前193),继萧何为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他任相国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汉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西汉王朝开国功臣。遵循“萧规曹随”,其后出现的文景之治与此不无关系。经曹参的提倡,道家的无为之说遂成为汉初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185、张良: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300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张良拾履后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定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卒后谥文成侯。西汉初年谋臣。汉初三杰之一。与诸葛亮齐名,同为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186、陈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汉高祖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7天7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得以解围。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 (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卒。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六出奇计,协助刘邦统一天下。与周勃平定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战略家,阴谋家。

187、冒顿单于:(?-前174)。是匈奴第—个单于头曼的长子。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政变,登上匈奴单于宝座。其时正值中原楚、汉之争,遂乘机发展势力,统一了整个北疆,把一个处于众多民族,部落杂居、互不相属、四分五裂的北方,第一次统一在匈奴族奴隶主政权之下。为了加强统治,冒顿建立了一整套官制。诸王百官有左、右之分,单于居中,左王、左官居东方,右王,右官居西方。其中左、右贤王地位最高,而左贤王地位最尊,通常为单于继承人。楚、汉之争结束后,冒顿围马邑(今山西朔县),降汉韩王信,遂引兵至晋阳。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率军北击匈奴,冒顿用计诱使汉兵深入,围汉高祖于白登。7日后,冒顿疑韩王信部将与汉有谋,开围一角,汉高祖遂突围。此事件后,汉边将常有降匈奴者,而冒顿也常借机侵扰汉之雁门、云中等地。汉高祖无力还击匈奴,遂采纳娄敬建议,以宗室女出嫁给冒顿为阏氏(匈奴单于的妻子或妾称阏氏),并每年给匈奴贡品絮缯、酒米食物,与冒顿结为兄弟。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亲关系之始,史称和亲政策。至此,匈、汉关系得到缓和,匈奴虽时有背约,但双方使者、书信往来不断,和平相处是主流。冒顿还利用与汉的和亲关系,西灭月氏,先后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附近26国,形成“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的局面。匈奴著名领袖,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冒顿单于

188、周勃:沛县(今属江苏)人。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楚汉成皋之战中周勃先留镇峣关(今陕西商州西北)重地,后率军投入成皋 (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主要战场作战,与项羽正面对峙。先后攻取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今皖北、苏北一带),凡得22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智夺吕禄军权,一举谋灭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秦末汉初将领,西汉开国功臣,迎立刘恒为帝,稳定刘氏江山。

189、樊哙(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武侯。四川宣汉县有樊哙镇。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

补  灌婴(?——公元前176年),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西汉初期太尉、丞相。  灌婴早年在睢阳以贩卖丝织品为生。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后被任命为中谒者,跟随刘邦平定三秦,东击楚军。后在荥阳被任为骑兵中大夫。  前204年跟随韩信击败齐军。  前202年跟随刘邦于垓下击败项羽。后率部破吴郡,定豫章。灌婴修筑“灌城”,是南昌城的创筑者,故南昌又称为“灌婴城”。灌婴任车骑将军,跟从刘邦击臧荼,伐韩王信,攻陈豨,平英布,战功卓著。 前180年,吕后病死后,灌婴拥护陈平、周勃等诛诸吕,立刘恒,被任为太尉;前177年,灌婴任丞相,带领8万骑兵在上郡击退来犯的匈奴军。 前176年,灌婴逝世。  灌婴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灌村北。

190、叔孙通:汉初薛国(今滕州)人。秦末,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孝文帝时,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为汉王朝的礼仪延续和文化规范起了重要作用。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191、陆贾:楚人,约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陆贾曾以“客”的地位从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常居刘邦左右,名为“有口辩士”,常出使诸侯。西汉初建,南越尉赵陀(尉陀)平南越,刘邦令陆贾出使南越,陆贾不辱使命,使尉陀臣服于汉。被封为太中大夫。力劝刘邦:'居马上得之,安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秦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新语》为总结秦朝覆亡及汉朝成功的教训和经验而作,其主旨就在于强调应该“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用儒家“六经”来治国。陆贾的思想对改变刘邦的偏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西汉初期政论家。《新语》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192、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高祖中子。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高祖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他为代王。吕后死后,周勃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他为帝。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文帝二年(前178)和十二年,曾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十二年,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他还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并驻军北方,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对少数民族则注意怀柔,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护和睦相安的关系。他还提倡俭约,不允许贵族官僚滥事搜刮,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缇萦救父中看到刑罚的苛酷而废除肉刑,这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内容是将沿用秦代的墨刑、劓刑和剕刑改为笞刑,为从奴隶社会的五刑过渡到封建社会的五刑奠定了基础。文帝统治期间,汉王朝的统治逐步趋向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呈现富庶景象。“文景之治”开创者,古代著名明君。其孝行被列入“二十四孝”:仁教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汉文帝

193、淳于缇萦:西汉临淄人,著名医学家淳于意之女。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对封建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因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古代少年英才和巾帼英雄的典型代表,“缇萦救父”的故事流传至今。

194、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是西汉文帝时人,原为宫廷太监。后来,因为汉文帝强迫中行说陪送公主到匈奴和亲,中行说对汉王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成为单于的谋主。中行说是少有的地缘战略大师,中行说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在中行说的支持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武帝14年匈奴入侵以后,匈奴屡犯汉境,但中行说却生病死了。在死之前中行说建议匈奴对汉军搞细菌战。因为他发现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马,羊之后,而这些池塘里的水就开始有"毒"。士兵食用之后,会中"毒",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所以他建议匈奴军队,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在经过匈奴巫师诅咒后,埋到汉军进军路线的一些水源上游,汉军食用后,许多人出象中毒症状,此后汉军发现,对此有所防备。但若干年后,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据说就是食用了这种水源里的水,生病死了。西汉著名地缘战略大师,史上第一个汉奸。首次实施细菌战,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细菌战。

195、汉景帝:西汉皇帝。刘启。汉文帝长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之一。汉景帝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养生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针对地方各诸侯割据势力越来越大而直接威胁到中央权力,景帝采用晁错之策,着手削藩,削弱各诸侯王的权力,结果引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叛乱而杀晁错,向七国“谢罪”,但七国仍然进攻不止。于是景帝派遣周亚夫率军抵抗,于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乱。之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景帝还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反击匈奴的侵袭和骚扰。同时,他又采取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他采取比较开明宽松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政治上相对稳定,统治得到加强,社会十分殷实富足。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和汉文帝时期并称之为文景之治。古代著名明君。

196、张苍:(前256-前152),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张苍非常博学,很有学问。他在历法、算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提出和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汉代著名历法家、数学家。在采用历法方面,提倡采用《颛顼历》。增订、删补《九章算术》,共收集246个数学问题。这些算法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多年,对世界数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197、赵陀:汉真定人,秦始皇时,为南海郡龙川县令。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死,陀摄行南海尉事,秦亡,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定天下,遣陆贾为使,立佗为南越王,嘱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其国与长沙王封地相接壤。吕后时,禁南越关市铁器,佗乃侵长沙边邑,自尊为南越武帝。吕后崩,佗乘机以兵威役属闽越、西瓯骆,其领域西尽广西,南抵越南中部,东有福建,北至湖南南部,成为与汉并雄之南方帝国。汉文帝即位,对外采安抚政策,主动向南越修复旧好,复命陆贾出使,宣朝廷德意,佗大为感动,愿奉明诏以奉职贡,去帝制(其号令国中,犹用帝号)。景帝时,仍称臣遣使入朝。佗在位71年,卒时已当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赵氏南越王国传五世,国祚97年。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为汉所征服,分其地为九郡而统治之。赵佗之称王建国,对中国文化之传入越南与中越血统之融和,其影响及贡献既深且钜。(越南视为始祖)

198、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贾谊以为汉王朝建立已20多年,天下安定,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和更定法令。文帝对贾谊的才能和建议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但因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反对,不得已而作罢。于是,出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时,曾写了《鵩鸟赋》,以表露内心的怨愤和悲伤。后来文帝思念贾谊,又特地召见他,问鬼神之事于宣室,君臣谈至夜半。贾谊随即被拜为梁怀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陈治安之道,这些奏疏被后世史家称为《治安策》。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岁余也悲郁而死,年仅33岁。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著作有《贾子》58篇、赋7 篇。贾谊的思想博采异说,而折诸儒家。其主要政论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集中反映在《治安策》和《过秦论》中,文章分析深透,文笔犀利、流畅,历来是传诵的名篇。西汉文帝时的政论家,思想家,散文家。

199、卫绾(?-公元前131年),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卫绾精通儒家,却又喜欢无为之治。还发扬了儒家,当初“罢黜百家”就是来自于他的意见。后来,汉武帝下诏要举荐贤良,由皇帝亲自考试。而董仲舒被人们尊为师长。这时卫绾上奏说,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人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应该都免职。他这样一行,可谓打响了罢黜百家战役的第一炮。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擅长谋算,精通儒学,历仕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是三朝元老级的人物,汉武帝第一任丞相,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0、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汉朝政治家,律法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献推恩令,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这是自武帝始汉朝再未发生诸侯叛乱的最重要原因。为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