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带你游寿县——优孟衣冠

 快乐英平 2024-02-15 发布于江苏
成语“优孟衣冠”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楚国的歌舞艺人优孟,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常以说笑话的方式向楚庄王进谏。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一直和他交往,两人关系很好。当优孟了解到在孙叔敖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安生活非常贫困,靠打柴为生时,深感楚王这样对待功臣之后有失公允,暗自盘算着要为孙安鸣不平。

有一天,王宫里大摆宴席款待宾客,优孟也在受邀之列。优孟赴宴时,特意穿上孙叔敖生前喜欢穿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模仿孙叔敖的举动,以期引起庄王的注意。楚庄王一见,果然睹物思人,勾起了对孙叔敖的思念,想要拜他为相。优孟回复楚庄王:“我妻子认为丞相不值得做,孙叔敖公正廉洁的治理楚国,如今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用说笑的方法,把孙安的苦日子一五一十地讲给庄王听。接着,楚庄王便差人把孙安找来,一定要赐给他一座城池,孙安说什么也不接受。在楚庄王的一再坚持下,孙安只得讨了当时楚国最贫瘠的一块薄沙地做自己的封地。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文化和旅游局楚仁君说道:

优孟的聪明和成功之处在于,先以衣冠、走路形态等引起庄王的回忆,再借其妻子之口说出道理,一切水到渠成。说话的时机和方式选择极为适当,尽显语言艺术的魅力。这条成语典故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若能适当选择说话时机和方式,能使许多看似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优孟衣冠就是成功运用语言的典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感想和启发。

图片

图片

成语优孟衣冠的故事中提到的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楚国名相。公元前602年,孙叔敖被任为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孙叔敖在出任令尹之前,就以擅长治水而闻名天下,《淮南子·人间训》中曾记载:“决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意思就是他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芍陂”,这项水利工程今天也依然在发挥作用,即现在的“安丰塘”。

芍陂,始建于公元前605年至594年间,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比四川都江堰还早35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图片

古人曾在《芍陂》一诗中描绘道:“因川成利费经营,遥望江南尽稻粳。宿渚鸥凫迷近远,随波荇藻任纵横。支渠派引千畦涧,陇田村连百宝盈。流泽于今不未艾,试听放闸鼓歌声。”

图片

隋唐以后设置了安丰县,因此芍陂也被称为安丰塘。安丰塘位于安徽淮南寿县城南30公里处。周长24.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最多时可达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05万亩。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安丰塘无非就是一个大型水库,旱时放水、涝时蓄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社会动荡不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它的修建象征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在古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的成功创建,不仅振兴了楚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还使楚国愈加强大,让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也为后来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安丰塘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联合国灌排委员会公布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6年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在,安丰塘还是全国著名的水利风景区。

图片

楚相孙叔敖在寿春主持兴修的芍陂,造福万民,流芳百世,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循吏”第一。目前的安丰塘,是淠史杭灌区的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寿县人民的“当家塘”“造福塘”。寿县之所以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芍陂功不可没。为感恩孙叔敖的恩德,后人在塘北建祠以祀,祠名为孙公祠,坐北向南,三进重院,依次为大门、仪门、还清阁(崇报门)、大殿,总面积3000平方米,祠内旧藏碑刻19方,其中有明万历时造孙叔敖像、重修安丰塘碑记、重修孙公祠碑记和安丰塘灌区图示等。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写道:“楚相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盛赞楚相孙叔敖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

▌来源:安徽文旅【整理摘编:时英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