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裤子的?不同朝代的汉服有什么区别?

 脑洞趣味历史 2024-02-15 发布于四川

据古人文字记载中国人“穿衣服”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帝时期(实际上要久远得多),在《周易·系辞下》中有提及:“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证明了古人在那个时代就已经确定出“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式。

1、从裸奔开始的中国服装简史;

同时,《韩非子·五蠹》也为我们描绘了上古时期的生活场景,那时“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他们“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适应了自然环境,用最简单的材料满足生活所需。

考古学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三块距今6000年的炭化葛纤维织物残片,也证实了这一点。

服饰的诞生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它最初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如遮羞和保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和社会身份的象征。

从粗糙的兽皮到细腻的织物,从简单的缝制技巧到复杂的手工艺术,服饰的演变历程不仅见证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革新,更映射出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繁荣兴盛。

在20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曾以树叶为衣,这种原始的遮蔽方式虽简陋,却为人类走向文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是我们的祖先和猿猴兄弟分家的重要一步)。树叶的轻盈与易得,使它们成为早期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时的理想选择。然而,树叶的易损和不保暖的特性也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更为耐用和实用的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狩猎技巧的提升,人类逐渐发现并利用了兽皮这一更为理想的服饰材料。兽皮不仅坚韧耐用,还具备良好的保暖性能,为人类在寒冷的季节中提供了庇护。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逐渐从天然石块进化到经过磨制的更为锐利的石器。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捕猎效率,也使得处理兽皮变得更为容易。人们开始使用石棱和骨角来分割和修整兽皮,使其更适合人体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皮革服饰也逐渐变得更加合身、实用。

从最初的简单披挂到后来的精心缝制,兽皮服饰的变革不仅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更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缝制技术的出现,是兽皮服饰制作的重要里程碑。人们开始使用骨针和兽皮线将兽皮缝合在一起,制作出更为合身、耐用的衣物。这一技术的革新不仅使服饰更加实用,更在审美上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精心缝制的兽皮服饰,不仅具有保暖和保护身体的功能,更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彰显着穿着者的力量和财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服饰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也在不断革新。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这为服饰的制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来源。除了兽皮之外,麻、葛等植物纤维也逐渐被用于纺织,成为了制作衣物的重要材料。

从最初的树叶到兽皮,再到后来的麻布、丝绸等纺织品的出现,服饰的材质越来越丰富多样。这些新材料的运用,不仅使服饰更加舒适美观,更在文化内涵上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同时,染色、刺绣等工艺的运用也使服饰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服饰的变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从树叶到兽皮,再到各种纺织品的出现,服饰的演变历程见证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伟大征程。每一次服饰材料的革新和制作工艺的提升,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你知道吗?先秦时期的裤子都是光屁屁的。

我们常说“人靠衣装”,一个人的颜值除了底子外,多半就看穿搭了,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个人的穿搭,就能了解到对方生活的朝代、家庭背景、性格和生活习惯等等信息。

就拿先秦时期那些君王来说吧,他们穿的冕服,那可真叫一个讲究。

上衣下裳,黑红搭配,上衣黑色代表天,下裳红色代表地,不仅显得庄重威严,还隐喻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霸气,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潮男”。他们走在街上那就是人群中最靓的仔,回头率百分之三百啊!

而且,这冕服上可不是随便绣几朵花、几只鸟那么简单。那上面精心绣制的十二章纹,每个图案都代表着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格。日、月、星辰代表着光明照人;山形纹则寓意稳重如山;龙纹呢,自然是象征着应变无穷;华虫纹则代表着文采斐然;宗彝纹是忠孝两全的象征;藻纹则意味着洁净无瑕;火纹寓意着光明正大;而那黼、黻纹,则分别代表着决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就是各种高大上的象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货不是普通人。

在先秦时期,人们的日常服饰大致可以分为深衣、袍和襦三大类。

深衣是一种长款服装,上衣与下裳相连,通常呈现出优雅的白色,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简洁与纯净。

【周朝深衣】

袍则是一种长度过膝的中式外衣,其设计同样采用了上下连属的风格。它往往配有衬里,舒适度极佳,非常适合日常穿着。然而,在那个礼仪之重的年代,袍并不被视为礼服,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生活便服来穿着。

相对于袍,襦的长度稍短,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短衣或短袄。由于襦的长度并没有超过膝盖,因此人们在下半身通常会搭配裙或裤来穿着。这种搭配方式在当时非常流行,以至于人们常常将襦与裤或裙合称为裤襦或裙襦。

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墓出土紫缬襦修复图

【周朝绢单裙】

【周朝窄袖式素纱绵衣】

提到裤子,就不得不说在合裆裤被发明之前,先秦时期多数人穿的是那种前后裸露通风的“开裆裤”,这种裤子膝盖以上的身体隐私基本是挡不住的,所以还要在外面穿上“围裙状的裳”才能起到遮蔽身体的作用。

这种“开裆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后裆不合拢、敞开的一体式开裆裤,类似于婴儿穿的开裆裤(光屁屁),例如,1982年荆州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裤”的绢地凤鸟花卉纹绣绵袴,便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绢地凤鸟花卉纹绣绵袴展示图】

第二种采用腰头将左右两部分连为一体,中间形成开裆的设计,如福建黄升墓出土的开裆袴。

第三种是没有腰部的膝袴,这种裤子或长或短,主要通过绳带固定在身上。

3、合裆裤的出现,拯救了我们的走光危机。

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了当时美女的优雅风姿: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她们头顶倭堕髻,耳挂明月珠,身着缃绮裙与紫绮襦,一颦一笑皆成风景。然而,虽然长裙飘逸、上衣典雅,在罗敷的时代,在那飘逸的长裙之下裤制的不完善却时常令淑女们面临尴尬境地——走光。每当风起时,美女们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护住裙摆,生怕露出不雅之处。

这样的困境,在合裆裤的普及开后,终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合裆裤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游牧民族的智慧创造。

早在西周时期,新疆哈密五堡地区的长裤形制已经初具雏形,它们合裆、直筒,宽大且肥硕。这些裤子皮板在外,毛在内,腰部和裤口都装饰着毛皮,不仅适应了当地寒冷的气候,更展现了游牧民族生命活动的最初形态。这种早期的裤制,无疑为后来裤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裤制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然而,在中原地区,人们长久以来习惯于穿着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裳,即裙子,虽然飘逸,但在实用性上却远不及裤子,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期终于迎来了变革的契机。赵武灵王,这位具有开明革新精神的君主,毅然抛弃了传统的衣裳连属制深衣和笨重的战车,转而吸纳西北游牧民族的服饰和骑射之术。这便是著名的“胡服骑射”改革。

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成为了军事强国,更在服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废弃了下身裙子般的“裳”,改穿裤子,这一变革对中原传统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秦兵马俑阵群中,我们可以窥见裤制对戎服的影响:秦军服选材严格,工艺精进,具有极强的机能性,多以裤制为主,设计合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裤制在中原地区逐渐普及。秦皇汉帝时期,胡服被采纳为中原服饰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裤制与中原人的心理距离。然而,说到合裆裤在中原的广泛流行,却不得不提汉昭帝时期的一则宫廷秘闻。

那时,皇后上官氏与权臣霍光为了各自的利益,竟在宫廷中掀起了一场“裤子革命”。他们命令后宫女子穿上名为“穷绔”的有裆裤,并巧妙地以带子束缚,以防宫女得宠。谁曾想,这原本只是宫廷内斗的小插曲,却意外地推动了合裆裤在民间的飞速传播。

如今,裤装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历史与日常之中。而不同朝代的汉服,正是这一文化多样性的最好见证。

从飘逸的秦汉长袍,到华丽的唐宋襦裙,再到简约的明清马面裙,每一款汉服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审美与风尚。如今,当我们回望这些服饰的变迁时,不仅能看到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