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这个地方,竟然有个意想不到的屈原传说…

 人和月 2024-02-15 发布于湖北


  乐平里,屈原的诞生地。
  乐平里又名落脚坪、屈坪,位于秭归归州城东北32公里处,今属屈原镇屈原村(曾名三闾乡)。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三峡日报通讯员 梅俊明 摄
  2月25日,记者与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从茅坪乘车,沿香溪北行前往屈原村,途经人称“曲径通幽”、“七里画廊”的七里峡,两旁山峰高耸,姿态互不相同,峡中流淌着一条小溪,浅处,水花激荡,深处,绿不见底。
  出七里峡,山势豁然开朗,这里山花烂漫,绿树葱郁,相传屈原少壮离乡时曾在此憩息。故当地人称其为“落脚坪”。
  自落脚坪西行里许,眼前出现了一个大“圈椅”形的山坳。这就是乐平里,屈原在这里度过了从襁褓到青年的时光。纪念他的遗址,也分布在这“圈椅”的“椅背”上。
  “有些人也许很疑惑,屈原,他不是黄阳畔的人吗?怎么到乐平里、七里峡里头去了呢?说起来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 郑承志娓娓道来——
  话说伯庸成年后娶了个媳妇,姓黄。不知为何,老是怀不上,全家人都急得没办法。
  此时有个庄户人家支招,七里峡里面也是屈家的土地呀,住在那里面安静,环境也好,说不准伢儿就怀上哒。
  就这样,伯庸夫妇启程前往七里峡,到里头香炉坪一看,果然好地方。“你们千万莫说我是哪个!就说我们是里头的庄户。”伯庸嘱咐乡民。
  在香炉坪住了一段时间,黄氏的肚子还是没动静。又有乡民告诉伯庸,不远处有个求子洞,非常灵,拿着石头往里砸,砸到洞里头生儿子,砸到洞门口上生姑娘。
  一天,伯庸夫妇来到了求子洞,转了半天只寻到了三块石头,原来,大家都来求子,石头都被捡完了。伯庸小心翼翼地瞄准洞口往里砸,第一块,没有砸中。第二块,又没砸进去。第三块,好歹眼睛一闭,使力一砸,糟了!砸到那个洞门口的树根上了!
  这可怎么办?伯庸正着急,一只壁虎将树根绊动,石头顺势掉到洞里去了。伯庸喜极:“这下好了,儿子姑娘都有了!”
  没过几个月,黄氏果然有孕。一朝临盆,女儿降生。伯庸纳闷,明明石头掉到洞里头去,怎么生了姑娘呢?过了一会儿,接生婆喊道,又生哒!生了个什么?生了个将军哟!
  伯庸恍然大悟,原来那块石头砸在洞口的树根上头,预示先生姑娘,后来因为壁虎绊动了树根,石头掉到洞里,预示后生儿子。
  一开始石头砸在树根上,是须根,因此伯庸给女儿取名为“媭”,后来石头掉在洞里,是一个坪,于是伯庸给儿子取名为“平”。大家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庆祝屈家添丁的大喜事,所以此地被后世称为乐平里。
  乐平里至今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
  乐平里东首,有一座向东南逶迤的山峦,仔细眺望,仿佛是一只似睡非睡的雄虎伏地而卧,虎背上三座兀立的小山包,人称“三星”。传说屈原在香炉坪每每挑灯夜读之时,三星发出亮光,为之伴读。
  在香炉坪与三星之间有条小溪,小溪边有一石洞,便是归州八景和三闾八景之一的“读书洞”,亦称“洞辟书堂”。
  《归州志》载:“州城东北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
  洞口竖着一块郭沫若夫人于立群题写的“读书洞”三个隶体字石碑。西侧有传为屈原吟诗处的吟诗台;洞口之下,既有急流飞泻、声如击鼓的响鼓溪和绝壁千仞的响鼓岩,又有滴水如玉、宽敞明亮、石笋上吊下接的珍珠洞。千百年来,读书洞里不仅留下了绝世骚辞,而且也留下了抑扬顿挫的琅琅读书声。人在洞中,或敲壁摩苔,或驻足静闻,便会听到如吟如诵的读书声。
  据了解,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终于通过专家评审,开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乐平里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秭归县屈原镇北侧,以乐平里及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以“屈原、昭君”文化为核心的香溪河流域生态文化旅游综合示范区。该项目总投资4.9亿元,计划在2028年前建设完成。
  来源 | 三峡日报 记者 | 宋潇潇 摄影 | 梅俊明 通讯员 | 聂爽 编辑 | 简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