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特辑第三期:藏在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里的龙龘(dá)龘(dá)

 书中淘乐 2024-02-1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新元肇启,潜龙腾跃。“龙”自古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刚健、智慧和繁荣。甲辰龙年,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新春特辑,带您探寻巴彦淖尔的龙元素。今天我们推出第三期:藏在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里的龙龘(dá)龘(dá)

千百年来,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图片

2024年是农历甲辰年龙年,

在璨若星河的巴彦淖尔瑰宝中
也有不少“龙”元素。
这个新年,
一起来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

寻找“巴彦淖尔恐龙”吧!

图片

一览千年,探寻巴彦淖尔龙的踪迹 

图片

图片


完美巴彦淖尔龙



有一种恐龙的发现,
让中国及全世界古生物界知道了巴彦淖尔,
那就是完美巴彦淖尔龙。
在巴彦淖尔流传着这样一句
关于完美巴彦淖尔龙的顺口溜:
这只禽龙不寻常,浑身上下把宝藏。
尾巴尖尖露出来,巴彦淖尔把名扬。
它的发现
使巴彦淖尔有恐龙生存的历史提前了三千多万年。

图片

完美巴彦淖尔龙身长9米,

保存骨骼化石300多块,
化石完整度达到97%以上,
是中国乃至世界近30年发现的最完整的禽龙类化石。
图片
完美巴彦淖尔龙生存于
距今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
是中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禽龙类,
同时也是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禽龙类化石。

图片


谭氏临河猎龙



说起巴彦淖尔本土龙,
就不得不提谭氏临河猎龙
图片图片图片
谭氏临河猎龙属名“临河猎龙”,
意为临河的猎人,
种名“谭氏”,
是献给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谭琳教授。
他多次参与了巴彦淖尔地区的
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
对内蒙古自治区古脊椎动物学有着重大贡献。
图片
谭氏临河猎龙及其伤齿龙家族
更是被誉为“最聪明的恐龙”,
人类的IQ平均值是100,
袋鼠的IQ大约在0.7,
而伤齿龙的IQ高达5.3!
有科学家认为如果伤齿龙科恐龙没有灭绝,
可能演化出类似人类的动物——“恐人”。
图片
像人类抑制其它动物的发展一样,
谭氏临河猎龙及其伤齿龙家族的存在,
可能强势的抑制了哺乳动物的发展,
使哺乳动物的演化减慢了上百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谭氏临河猎龙就是巴彦淖尔恐龙中的“最强王者”。
图片图片图片
别急,还有一些专业介绍:

谭氏临河猎龙是目前已知较完整的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科化石,伤齿龙生存于晚白垩世,约75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是因为它尖锐的牙齿而得名。一只体重22千克的伤齿龙,脑量在37到45克!

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



2016-2017年,
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和
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组成的古生物科考队,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发现了一种兽脚类恐龙化石,
2021年10月,
被认定为伤齿龙科的新属种——内蒙古蝶猎龙,
它成为巴彦淖尔恐龙大家庭最新成员。
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是一种灵巧的小型恐龙,
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前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世晚期,
两足行走,体长约1米,
可能是肉食或者杂食性。
图片
它的发现表明晚白垩世东北亚陆地生物群的多样性程度
比之前认为的更高且更复杂,
对理解近鸟类恐龙的演化模式
以及东北亚晚白垩世的古生态和古环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内蒙古蝶猎龙的正模标本,
极大地提高了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
科研价值与丰富程度。

图片


总体情况



巴彦淖尔市的巴音满都呼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晚白垩世恐龙生物群的重要集中产地,这里的化石具有属种多、数量多、化石保存完好、埋藏方式奇特等特点。古沙尘暴形成的沙丘快速移动,是造成该区恐龙生物群集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仅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罕见的,这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研究意义重大。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截至2023年12月,中国根据恐龙骨骼化石研究命名了343种恐龙,内蒙古有40种,巴彦淖尔发现的恐龙就有16属19种,占全区首位。巴彦淖尔共发现了19种恐龙,上百具化石,有最完整的禽龙类化石——完美巴彦淖尔龙、智商担当——谭氏临河猎龙、恐龙霸主——精美临河盗龙、恐龙中的一指禅——单指临河爪龙、原角龙、甲龙等等。

图片

在博物馆中,

我们看到了各种巴彦淖尔本土恐龙化石和模型,

这些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古生物虽已消失,

但它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龙形象的诸多线索,

这个春节,

快到博物馆,

感受“本土恐龙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吧!

图片
图片

记者:屈加曼 屈宇浩

编辑:刘曼容

校对:王婷

审核:廖斌

监制:陈东升

终审:张海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