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春·筑基 有这么一堂课, 理明法简,易用难忘。 验于指下,速于实效。 初学心开,复训日新。 一次课程,一次进益。 学着学着,门就入了…… 在过去病案中 绝无仅有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自从学习了振荡中医,我也进行过一定数量的临床实践,很多患者在我的调理下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因为患者的信任,甚至到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用咱们的小药粉把患者解救出来。患者送的锦旗也有不少,在患者的口碑里,经常拿我和一些我们当地的名医相提并论。这对一个刚刚接触振荡中医两年的人来讲,确实是很鼓舞人心。 由于患者的谬赞,我对自己的医术向来充满自信,觉得对于一个老振荡中医学员,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算是登堂入室了吧。 但在去年底疯狂流感的肆虐下,我为自己及家人的退烧治疗中,突然发现自己过去为患者退烧的方法用在自家人身上不灵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都搞不赢。最后在菲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才最终得到解决 。这也使得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过去振荡中医学习和运用上的不足,虽然我参加过多次基础班,甚至参加过王永民老师的高级班,但是此刻还是很有必要回到课堂,找找原因。 和菲老师联系,菲老师说,只有当你深处困惑后的再学习才会有更大的突破。于是就有了年前深圳这次对我来讲意义重大的基础班复训。 深圳这次学习是我学习振荡中医的分水岭。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和反思。 虽然我们振荡中医强调“唯脉无症”,但因为多年来受民间中医观念的影响,我骨子里一直默认中医学是经验医学,摸脉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特别容易把患者生病的症状和脉象有意无意地关联起来。 比如:发烧了一定多是寒热隔绝;咳嗽嗓子疼一定右寸有郁热;手脚冰凉的一定是两尺寒虚;失眠一定是液虚导致等等先入为主的理念,不自觉的总拿脉象去套症状。 一旦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你就会发现,自己摸到的脉象完全是按预设的情况呈现的,甚至不知不觉中觉得这样是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其实是已经走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了。 就像《发蒙》书中韦所老讲的,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一切。 这次深圳的复训,我觉得收获太大了,有种学习后脱胎换骨的感觉,虽然还是基础班的那些内容,但经菲老师柔软而慈悲的声音娓娓道来,却是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感受。 比如诊脉的四大要素“净,全,根,机”,虽然反复在课堂上提起,自己也背得滚瓜烂熟,但这次我却发现在近两年的临床实践中,我哪条都没做好。下面列举一下我经常犯的错误。 (1)净:其实摸脉时,心中并没有真正把自己倒空,总是有种预判脉象的障碍,尤其是用药后,脉象没有达到预期的变化,或者患者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不能做到通过复脉去思考原因,甚至错误地认为可能是药量不足所致。结果药量越用越大,脉象却更加复杂了,几经不效就会在心烦意乱中迷失方向。 (2)全:摸脉时只关注寸关尺之间的变化,对于浮中沉纵深方面的手感(力度寒热变化)往往忽略。其实很多脉征比如寒热、郁脉、痰水湿等单因脉,都是在浮中沉取的细致感知中辨别出来的,这次我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我摸脉的短板,这也使得我对脉航歌的“举按寻比要认真,慢匀有序莫走神”这句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根:咱们振荡中医虽然重视沉取,但错误的理解让我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摸脉习惯,一探脉就习惯性的大力沉取到骨膜。因为沉取力度过大,导致手腕肌肉紧张,指感灵敏度瞬间下降,沉取中的很多重要信息也会因此而无法感知到。 所以一个好的摸脉习惯非常重要,就像菲老师经常讲到,沉取靠的是指腹放松下的透劲,而不是蛮力和僵力。这次复训,我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沉取的巧劲。 (4)机:虽然这两年来,我也认为自己一直在“机”上下功夫,但这次复训后,发现自己所谓的“机”还是臆想的成分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单因脉功夫不过硬,遇到复杂的脉象,只能靠臆想和猜测。 通过这次的复训,尤其是在和同学互出脉药方案菲老师的点评环节,突然意识到:只要严格遵守诊脉四大要素,在客观准确提取到单因脉的信息后,病机会自己说话,而且通过随机用药后的脉象来验证你抓的病机是否准确。如果能突破这一点,离精准用药的境界可能又接近了一步。所以单因脉的准确诊断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菲老师也是经常在课堂上讲“任何高深的技术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单因脉是一辈子的功夫”,但往往总被我忽略,我一度也认为更高深的理论才是捷径,其实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打底,再高深的理论也无法落地。 这次深圳复训,使我真正从心里认识到单因脉在振荡中医体系中的重要性。 下面举个复训归来后做的小医案吧。 信息:高女士,83岁,咳嗽严重,胸闷喘不过气来。 脉诊:气液阳虚,虚实夹杂偏实,脉整体湿重,右寸关浮取有粘滑感,中取刚动,沉取显空,右尺沉取有寒。左脉尚可。 方药:补骨脂0.2g,白芍0.2g,半夏0.2g,枳壳0.1g,白术0.6g。 患者反馈:没那么胸闷了,可以咳出痰来,和刚来时那种咳嗽声音完全不同。 复脉:脉比之前柔和清晰一些,痰变薄了,寒湿还有,右寸的湿有弥散感,两关有湿瘀,两尺弱(考虑是湿和痰化掉后,湿瘀出来了,痰化成湿或者深层的湿透出呈现弥散感)。 方药:白术0.3g,薏米0.3g,牛膝0.1g,枳壳0.1g。 复脉:气液阳虚,湿减,脉形出来了,两尺起,脉也柔和了,且趋于平。 反馈:身体轻松,咳嗽也大为减轻,嗓子清利了。 带药:党参0.8g,白芍0.2g,白术0.5g,牛膝0.1g,枳壳0.1g。 反馈:当天晚上都没咳嗽,第二天反馈彻底好了。 这个病例,按我过去的诊断模式,浮取沉取弱,必先定虚为主,然后给以补气、温阳为主,适当祛湿,再配点化痰化瘀药。用药面面俱到,往往带几天药,也有效果。但具体病机是什么,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脉的变化等都一概不知,只是单纯追求了症状的有无。说到底,这不是我们振荡中医的精髓和真谛。 上面的医案,我觉得可能是摸脉信息的全面,用药全凭脉证,层层推进,在脉体郁动不柔和的情况下,先不补气,等脉体柔和,再去补四正。带药也考虑到虚实兼顾,总之感觉不像过去用药模糊了。 对于一个83岁高龄,咳嗽严重,胸闷喘不过气的患者,能在两次随机,一次服药的情况下症状消失,在我过去的治疗病案中是绝无仅有的。 复训归来后我做了好几个医案,都是随机2-3次,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里就不逐一例举了。 所以这次深圳基础班的复训对我来讲太重要了,又一次把我拽回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来。很感恩这次复训,这也是我在新年到来之前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 我给自己确立了学习振荡中医四大法宝: (1)多随机用药。 (2)记录脉案,多反思总结。 (3)多读《发蒙》。 (4)多复训,做一个复训达人。 希望各位师兄共勉,早悟振荡本义,自在安乐! 加入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