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蟳埔女习俗

 零壹贰012 2024-02-16 发布于湖北

历史发展

根据清代嘉庆年间《西山杂志》的记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由此可见,蟳埔村已有千年历史。[7]

东晋时期

蟳埔女习俗中的服饰文化可追溯至东晋,而在魏晋时期,发髻插花已成为人们一种日常装饰。[5][8]虽然因为蟳埔特殊的地理位置不适合花草的种植,但是离其不远的云麓村给爱花戴花的蟳埔女性提供了鲜花来源和客观环境,也在蟳埔形成了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卖花历史。[9]

宋元时期

服饰文化还经历了宋元时期的转型期[5],宋元时期也是世界海洋贸易的繁荣时期。[10]南宋时,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的私家别墅被称为“云麓花园”,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木都是当时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的,这些花分给蟳埔女簪戴后才有了“簪花围”这样的习俗。[11][12][7]

民国时期

服饰文化在民国初期进入成熟期,在这一时期,腰巾成为蟳埔女服装必不可少的物件,除了防污保暖之外,它也是婚服中必备的服饰品之一。[13]20世纪30-40年代,蟳埔女常穿着衣身宽大,衣长及膝的大裾衫开始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进行形制上的调整。首先在大裾衫的衣长上将其缩短到腰臀之间,颜色上以黑色和蓝色为主,而在立领的领底线、门襟和下摆处采用不同颜色的布条进行滚边,边宽从上到下,从窄到宽,则一般采用黑衣配滚蓝边的搭配。[13]
簪花围
清末民初的大裾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服饰文化还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5]在50年代初,随着'反封建、破四旧'的民主改革,蟳埔女纷纷剪掉了长发,并将原本的大裾衫改为对襟衫,打破了长期以来穿着立领右衽大裾衫的传统形象。然而,尽管试图改变服装风格,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过几次的尝试,蟳埔女最终又回归到了大裾衫。在这个时期,蟳埔女的风格以素雅为主,服装的颜色偏向清淡。然而,随着社会逐渐开放,进入70至80年代,蟳埔女的审美观和思想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们在保持大裾衫的基本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开始选择各种各样的花纹布、格子布以及不同颜色和花样的面料进行拼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创意。[13]

习俗特色

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由服饰习俗、婚庆习俗、喜庆习俗、过年习俗、“掛红” 习俗组成。[4]

服饰文化

蟳埔女的服装的主要特点是实用和方便。她们的上衣尺寸基本与身体相协调,但与惠安女的服饰相比,衣袖更长。下身通常搭配宽松的黑色裤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她们的劳作和生活。此外,蟳埔女的耳饰也别具一格,它们充分反映了蟳埔女的年龄特征。蟳埔女的不同辈份会选择不同种类的耳环,这成为了社会地位和年龄的区分标志。[4]

常服

大裾衫
大裾衫是一种传统的服装,分为两种主要款式:斜襟和对襟。斜襟大裾衫更为合体,衣长延伸至臀部附近,带有立领,长袖,斜门襟,通常有五颗扣子,底摆呈现圆形,两侧开有衩口。这款服装通常采用分割设计,将不同颜色的面料拼接在前后中心和腰围线附近,以增添独特的视觉效果。对襟大裾衫则相对宽松一些,衣长也延伸至臀部,同样带有立领、长袖,但衣襟是对襟式的,通常有五或六颗扣子。底摆是直摆,两侧同样有开口,而且在腰围附近通常缝制了左右对称的口袋。[14]
大裾衫
薯榔衫
薯榔衫是一种特殊的上衣,得名于其赤褐色的布料,这种颜色是通过薯榔挤压出的赤褐色汁液染制而成。薯榔衫最初是为了满足蟳埔女剥海蛎时的穿着需求而设计的。薯榔衫的衣身相对较短,衣长通常在臀围以上,带有立领和长袖。衣襟的设计可以是对襟或斜襟,通常使用盘扣来固定。底摆上两侧开有衩口,增加了穿着的舒适度和灵活性。[14]
阔脚裤
阔脚裤的裤腿宽松,但立裆较深,为了增加裤子裆弯活动量,前后中心缝入边长10厘米左右菱形,阔脚裤的腰头较宽,约15厘米左右,腰部则用两颗扣束紧。[14]
阔脚裤
丈仔
丈仔是一种用于出海作业时穿着的及膝裤,通常以黑色布料制成,采用宽松的设计款式,由四块布料组成,包括腰头、左右裤片以及裆部加料。腰头较为宽大,大约约10厘米左右宽,侧缝处通常有用于束紧的带袢。裤腿宽松且宽度约70厘米左右,裤脚口经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布料进行滚边处理,增加了裤子的装饰性。裆部加料是为了提高蟳埔女穿着这种裤子时的舒适度和活动自由度。在裤装的前后中心,通常会加入一块菱形布料,其边长与裤腿长度相等,以增加裤子的耐穿性和耐用性。[14]
双面裤
双面裤的前后结构相同,裤腿宽大,腰部打规律褶,脚口大约有60厘米左右,多为右侧开口, 腰头的宽度为5厘米左右,用带袢束紧。双面裤的款式宽松,前后穿用都不影响行动。[14]

其他服饰

婚礼服
蟳埔女的新娘婚礼服通常包括一件红色斜襟大裾衫作为上装,搭配一条黑色直筒长裤。在宋元时期,蟳埔女的婚礼服装由一件青色大裾衫搭配黑色阔脚裤组成。随着传统的吉庆色彩的影响,青色的大裾衫逐渐演化为红色的斜襟大裾衫。[14]
讨蚵装
蟳埔女下海劳作时穿的特殊服装称为讨蚵装。这种装束包括宽松的大裾衫和黑色的阔脚裤,旨在满足她们在海滩上劳动的需要。[14]
讨蚵装的上装是一件宽松的大裾衫,具有方便劳动的特点。与一般的大裾衫相比,它的胸围更宽松,立领,带有长袖和窄袖口。衣襟可以是对襟式或右衽。这种宽松的设计允许蟳埔女在劳动时更加灵活自如。[14]下装是黑色的阔脚裤,裤腿较为宽大,方便海滩上的劳动。裤腿宽度允许她们将裤脚卷起,以防止裤子被湿润,从而保持行走的轻松和舒适。腰头宽约10厘米左右,并且通常用鲜艳的颜色制作,腰部通常用扣子束紧,裤长可以延伸至膝盖以上约10厘米左右,或者长至脚踝,以满足不同的需求。[14]
讨蚵装
卖鱼装
卖鱼装多用亮丽颜色布料制成,款式较多,斜襟、立领、连袖是其常见的款式,卖鱼装的裤子为黑色阔脚裤,裤长可至脚踝。[14]

头饰

簪花围是蟳埔女独特的头饰传统,这一习俗源自阿拉伯文化。蟳埔女在头发上涂抹茶油或芦荟汁,以防止头发蓬乱。她们将长发梳成一束,然后盘成一个圆髻,使用象牙或塑料筷子水平穿插其中,将其固定,使髻两端伸出,保留了中国古代“骨针安发”的原始形态。簪花围传承了古代妇女用鲜花装饰头发的传统。蟳埔女在精心梳理的发髻上佩戴一串串鲜花,被称为“头上花园”。这些花朵包括玉兰花、素馨花、夜来香、菊花、粗糠花等,它们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象征着驱邪避邪的寓意。[14]
早期的蟳埔女从小就开始留长头发,当她们年满十一或十二岁时,会将秀发盘在脑后,用红头绳系起来,梳成一个圆髻。接下来,她们会戴上一支特制的“骨髻”,然后用新鲜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有时是一到两个环,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四到五个环,将这些花环以发髻为中心,环绕在脑后。在花环的周围,她们会对称地插上一些大红、桃红等艳丽的簪花、绢花或鲜花,再添上金制或银制的双脚发钗或梳子。[15]

耳饰

耳饰造型有三种,分别为丁勾耳环、丁香坠和老妈丁香坠。未婚女性佩戴丁勾耳环,简约质朴;已婚女性则佩戴丁香坠,素馨花造型的钉头象征着添丁发财的美好寓意;年长女性佩戴老妈丁香坠,其钉头造型为锥形的金锭并饰有素馨花苞,有子孙满堂之意。[16]
老妈丁香耳坠
丁香耳坠
丁勾耳环

婚庆习俗

蟳埔人的婚庆习俗非常独特。通常,他们会选择在双日举行订婚仪式。在这个仪式中,男方会送给女方糖饼、水果以及聘金。聘金中通常包括一个数字为八二的金额,例如八十二或八百二。这个特殊的数字象征着吉祥和“好八字”,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婚姻。[6]在婚礼前的3-5天,男方家会送一份象征和睦家庭的礼物,通常是一些寓意良好的象征物品,比如鲜猪肚,其寓意着换上与婆家相处和睦的好“肚肠”。在结婚当天,则通常会邀请80到120位亲友参加婚礼,女方会准备一些嫁妆,以示诚意和尊重。在婚礼当天的凌晨3-5点,新娘则自己带着一把伞并由媒婆陪着前往新郎家,这被视为一种辟邪的仪式。结婚的第二天晚上,新娘则会带着两根甘蔗,这也是一种象征,寓意着“有头有尾”。[17]

喜庆习俗

蟳埔人庆祝喜庆节日的传统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庆祝生男孩、制作大船、和举行“起大厝”(盖房子)等活动。这三个习俗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特点。[6]正月廿九,妈祖的祭祀活动也成为蟳埔村庄的平安日。在这一天,居住在蟳埔境内的家庭,无论是有新生儿的家庭、修建大厝(房屋)的家庭,还是制造新船的家庭,都会参与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和兴旺。这些家庭会送上两捆柴火或者鞭炮到妈祖宫,然后将它们堆成一个高高的焰火台。傍晚时分,他们点燃这个焰火台。在焰火升腾的同时,人们会观看戏剧表演。当戏剧表演结束后,柴火也快要烧尽,每户家庭都会带回一些炭火,以增添吉祥氛围和祈求兴旺繁荣。[18]

过年习俗

在农历十二月初至年三十之间,蟳埔女的娘家父母会将鸡蛋、面线、红鱼寻、猪肉等各种礼品送到女儿的婆家,以向女儿的父母祝寿。这一传统被称为“送节”,是一种表达尊敬和情感的方式。此外,新婚的媳妇在过年前的几天,她的婆婆会购买3至5串鲜花,然后将它们送给新娘戴在身上,这个习俗被称为“新娘花”。[6]

“掛红”习俗

红色表示“彩气”,可以“避邪”。因此蟳埔人在建屋上梁要掛红布,婚嫁新娘也要穿红衣服;生孩子则要送“红包”。造船安放龙骨,要在龙骨头楫挂红布,表示“头红”。“出龙”船首也要披上一块大红布,插上两支 “金花”和两朵“春花”以示彩气和吉利。[6]

生产习俗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背依鹧鸪山,三面临海,是个典型的海滨渔村。[19]“靠海吃海、以海为田”是世世代代蟳埔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长年累月劳作在大海和滩涂上,男的出海捕捞,女的则在近海滩涂上养海蛎、种海蛏。在丈夫出海 时,蟳埔女便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洗衣做饭、织渔网、抚养小孩,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家务活。[6][19]

民间信仰

由于“讨海行船三分命”,蟳埔人便将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因而“求神拜佛”的民间信仰浓烈。每月初一、十五祈神,初二、十六 敬“土地公”,七月“普渡”,八月十五敬“灶君”,全社区共有宫庙十几座: 如妈祖宫、王爷宫、土地公宫、阴公宫、关帝庙等。[6][19]蟳埔保留了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有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20]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天香”日,蟳埔村民们都要抬着妈祖女神从蟳埔社区顺济宫出发绕境巡香。在那一天,吉时一到,礼炮开道,社区里的年轻人前后簇拥抬着妈祖坐的金銮前行,摇摇荡荡,轿子荡得越厉害,就越能保平安。扫路队、腰鼓队、花篮队、花灯队等数十只队伍紧随其后。巡香路上,家家户户架起喜庆的拱门,摆上“香妈桌”,奉上鲜花、水果等贡品,迎接“妈祖巡香”踩街队伍。蟳埔女们则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满头戴着鲜花,并挑起装着五果、海鲜、鲜花模型的竹篮和彩灯,穿梭于长长的踩街队列中。没有参加踩街的信众们一般会执香举旗,站在路旁,或虔诚祈祷,或行注目礼。[21]

影响范围

蟳埔女习俗主要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1][2]但2023年以来,随着赵丽颖成为蟳埔簪花围的“代言人”,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许多游客都慕名前往泉州体验蟳埔女习俗。[22]

传承和保护

传承价值

蟳埔女的服饰文化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反映了蟳埔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尽管随着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蟳埔女的服饰选材也逐渐引入了一些新面料,但基本的服装形式仍然延续了传统的风格。她们坚守着祖先的习俗,传承着古老的原生态文化。簪花围头饰的流行也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一传统从阿拉伯人居住在泉州时期一直延续至今。[14]
蟳埔女淳朴的服饰还呈现出源于自然的文化内涵。常服以蓝色作为上装的主要色彩,而下装则常常为黑色。这色彩选择与她们生活的海边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她们对海洋的热爱和尊敬。这种服饰色彩的选择源于她们对大自然的热情,将海洋的色彩融入服装中,传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厚情感。而簪花围头饰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材料,这种创作方式崇尚自然,弘扬了民族审美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特点。[14]

传承现状

蟳埔女的传统服饰正面临着传承困难的挑战。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时尚的服饰,这导致了蟳埔女特色服饰的老龄化。除非是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很难看到年轻女性戴着“簪花围”,佩戴着丁香钩,穿着大裾衫和宽腿裤,脚着“公鸡鞋”。在平日里,村里只有极少数中老年妇女仍然坚持戴簪花围的习惯。蛹埔传统服饰的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年轻一代更多地外出务工,接触到外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少从事海上捕鱼等传统工作,因此服饰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其次,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服装更加美观实用,无论是材料还是设计都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23]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蟳埔女的传统服饰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截至2021年,村里唯一的一家蟳埔女服装店面临着客户流失的问题,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受到了影响。[23]
同时随着泉州中心城区不断向东扩展,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传统的民居和民俗也面临着城市化的挑战。现代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传统文化,蟳埔这一独特的民俗传统也正受到同化的威胁。蟳埔女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却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的兴趣不高,这对于蟳埔女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6]

传承人物

代表人物

黄晨,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泉州丰泽区蟳埔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他具有高超的制作技艺,既保留了蟳埔女服饰原滋原味的传统特色,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制作的蟳埔女服饰突出实用性,简朴宽松,稳重大方,曾在蟳埔女服饰制作大赛获奖。同时,他不忘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收黄希望、黄芳芳为徒,积极传授蟳埔女服饰制作技艺。[24]

基本情况

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备注
第一代
郭细乙
1885年
私塾
师传
1890年
蟳埔
已故
第二代
郭锦川
1911年
私塾
师传
1927年
蟳埔
已故
第三代
黄渊泉
1907年
私塾
师传
1919年
蟳埔
已故
第四代
王良务
1915年
私塾
师传
1937年
蟳埔
已故
第五代
郭坤能
1944年
初中
师传
1965年
蟳埔
-
第六代
黄允鹤
1942年
初中
师传
1962年
蟳埔
-
第七代
翁惠然
1944年
初中
无师自通
1964年
蟳埔
-
第八代
黄章晨
1961年
小学
师传
1985年
蟳埔
-
第九代
谢尾宝
1958年
小学
师传
1975年
蟳埔
-
参考资料:[6]

保护措施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Ⅹ-97。[2][1]

相关活动

节日活动

2018年3月16日,正值农历正月廿九,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福建泉州蟳埔社区一年一度的“妈祖巡香”日正式开幕[25]。2019年,2019年丰泽区第二届海丝文化节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于6月6日在泉州市少林寺开幕,蟳埔女盘头比赛作为配套活动之一,于6月9日在蟳埔顺济宫(妈祖宫)前广场开幕。[26]

参观交流

2019年4月,黎明职业大学集结了校内多位大师工作室,共同打造了一个海丝文化集镇,并在其中设立了海丝文化展厅。在这个集镇中,黄晨的蟳埔女服饰大师工作室也有一席之地,他在展厅内展示了部分蟳埔女传统服装和头饰作品,供学生们前来参观和交流。这一举措旨在推广和传承蟳埔女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27]

明星引流

随着“簪花兔”到赵丽颖,蟳埔女头饰簪花围引发各大社媒平台的关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许多游客都慕名前往体验“流动的花园”。[22]2023年1月28日,中国的《上城士》杂志发布了2023开年刊大片,明星赵丽颖来到泉州,她一袭红衣、头戴簪花围的造型惊艳了无数网友。该杂志拍摄的视频、图片发布后,赵丽颖瞬间成为蟳埔簪花围的“代言人”,并引发广泛关注。[22]这波热度大大促进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蟳埔社区从事梳头的商家从2023年前不到10家,截至2023年3月,其数量增至150家以上,且每天都在增加。[22]
头戴簪花围的赵丽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