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导读 | 中小学必读书目:《世说新语》阅读重点梳理 考点练习题

 黑黑白白700 2024-02-17 发布于江苏

图片

作者简介

刘义庆: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孝标:

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4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内容概梗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zhēn)》《贤媛(yu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今仅存刘孝标的注本。

后世评价
敬胤:“《世说》苟欲爱奇而不详事理。”
刘知几:“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刘孝标:“《世说》虚也”,“疑《世说》穿凿也。”
鲁迅曾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鲁迅称《世说新语》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艺术特色

1.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曾操猜忌、为人请许和“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主人公急躁的个性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2.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貌闲意说,犹去不止”,对比手法展现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
3. 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颇有趣味。
4. 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时所说的话,将他故作旷达的心态表露无境。


精彩片段

(一)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注释】
①屐(jī):木板鞋。底部前后有两块突出的木头,就是齿。
②内:同“纳”。
③安期:王述的父亲王承,字安期,清虚寡欲,为政宽恕,名望很大。豪:同“毫”。
【译文】
蓝田侯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戳鸡蛋,没有戳进去,就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了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他就下地用木履齿去踩,又没有踩破。他气极了,再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咬破就吐了。右军将军王羲之听说了,大笑起来,说:“假使安期有这种性格,尚且没有一点可取,何况是蓝田呢!”

(二)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辄:立即;就。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图片

(三)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②钟繇(yáo):任相国职。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
⑤战战栗栗:害怕得发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韵。
【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四)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译文】
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
【赏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只有知节懂礼,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优雅和风度,首先要和蛮横与粗鲁断绝关系。夏侯玄虽然和陈本关系很要好,但他并没有因此纵容陈本弟弟的粗鲁和失礼,这是他的坚守和原则,不因个人关系的亲疏发生任何的转移和改变,丁是丁,卯是卯,凡是牵扯到为人原则的事情,不含糊,这是一种态度。

(五)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译文】
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被晋武帝司马炎所器重,司马炎曾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有所长进了,你可以去看看。”和峤回来后,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
【赏析】
无疑,和峤是一个有气节和坚守的人,坚持说真话讲实情,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和娇说话的艺术,他并没有说太子像之前一样愚笨,而是说太的资质和从前一样,但对太子的资质如何却不做任何评判,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太子的资质如何司马炎心里自然清楚,和峤的这盆冷水够冷却也没有留下任何把柄和破绽,司马炎自然也就无从苛责了生活中,我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此和人针锋相对,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迂回而间接的方式,委婉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


(六)
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
【译文】
山涛的大儿子山允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边。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当时的舆论认为山涛的儿子胜过父亲。
【赏析】
在山允拒绝了司马炎的邀见后,山涛谎称山允患有疾病这才使得山允“逃过一劫”,山允虽有自己的坚守,但不顾一切的处事方式却值得商榷,山涛并非没有正骨和傲气,只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保全自己,人需要坚守自己的选择,但也需要智慧和通达。

(七)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译文】
向雄任河内主簿时,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淮大为震怒,对向雄施以杖刑并将其革职。后来,向雄任职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部门,却从来不说话。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的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淮那里,行礼后说:“我奉旨来你这里,可是我们之间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与刘淮重修于好,为什么还要继续绝交 ?”向雄说:“古代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现在的君子,任用人的时候恨不得把对方抱到膝盖上,罢免人的时候恨不得把人推进深渊。我没有和刘淮刀兵相见,已经万幸了,怎么还能重修于好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
【赏析】
观察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怎样对待一个对自己已经没有利益可言的人,失去关键利益的纠缠,一个人不在需要掩饰什么,这时候,最能看清人的本性和真情。

(八)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译文】
王含任庐江郡大守,贪赃枉法,声名狼藉。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政绩很好,庐江名士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却十分但然,神态自若。
【赏析】
敢说真话是一种境界,敢于当着说谎者说真话是一种大境界,东晋阮裕评价何充说“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

(九)
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
【赏析】
何充是诚实的,不自我标榜,是非功过任人评论,我自坦荡无欺。康帝本想让何充难看,看他怎样狡辩,但何充却毫不掩饰,也不辩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康帝,结果倒显得康帝得势不饶人,做事情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掩饰,不欺瞒,如果你坦荡诚实,他人也会以一个公正宽容的心对待你。言辞立其诚,一个人的言辞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讲诚信的人可能会一时掩盖真相,但他却很难欺人一世,一且被识破和戳穿,就很难立足,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狡诈的人相处。

(十)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
王述调任尚书令时,调令一到便走马上任。他的儿子王文度说:“你本来应该把这个官位让给杜、许两人。”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不是说你胜任不了,而是说克己让人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赏析】
人要学会谦让,但不能事事退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自信的表现,也是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体现。一件事情,如果坚信自己能够做好,就无需退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做的事情负责。

成语出处

1.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自信第十五》
2.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遗臭万年。——《尤悔第三十三》
3.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言语第二》
4.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赏誉第八》
5.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尤悔第三十三》
6.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排调第二十五》
7.鹰化为鸠,众鸟尤恶其眼。——《方正第五》
8.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雅量第六》
9.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任诞第二十三》
10.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排调第二十五》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爽第十三》
12.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文学第四》
13.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言语第二》
14.穷猿奔林,岂暇择木。——《言语第二》
15.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德行第一》
16.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言语第二》
17.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第二》
18.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言语第二》
19.龙跃云津,凤鸣朝阳。——《赏誉第八》
20.烂若披锦,无处不善。——《文学第四》
21.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轻诋第二十六》
22.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第二》
23.楂梨橘柚,各有其美。——《品藻第九》
24.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客止第十四》 

25.丰年玉,荒年谷。——《赏誉第八》

26.犯上难,摄下易。——《品藻第九》

27.名教中自有乐地。——《德行第一》

28.会心处不必在远。——《言语第二》

29.是非自有公论。——《品藻第九》

30.澄清天下之志。——《德行第一》

31.松柏之志犹存。——《方正第五》

32.才情过于所闻。——《赏誉第八》

33.好色不好德。——《贤媛第十九》

34.蒹葭倚玉树。——《客止第十四》

35.玉山之将崩。——《客止第十四》

36.以天下为家。——《言语第二》

37.无可无不可。——《言语第二》

38.辞约而旨达。——《文学第四》

39.东床快婿。——《雅量第六》

40.卿卿我我。——《惑溺第三十五》

41.璞玉浑金。——《赏誉第八》

42.一木难支。——《任诞第二十三》

43.凤毛麟角。——《客止第十四》

44.身无长物。——《德行第一》

45.旁若无人。——《简傲第二十四》

46.传神阿堵。——《巧艺第二十一》

47.怅然自失。——《雅量第六》

48.一览无余。——《言语第二》

49.哀梨蒸食。——《轻诋第二十六》

50.百感交集。——《言语第二》

51.标同伐异。——《轻诋第二十六》

52.拾人牙慧。——《文学第四》

53.咄咄怪事。——《黜免第二十八》

54.标新立异。——《文学第四》

55.楚楚可怜。——《言语第二》

56.代人捉刀。——《客止第十四》

57.望梅止渴。——《假谲第二十七》

58.七步之才。——《文学第四》

59.栋梁之才。——《赏誉第八》

60.契若金兰。——《贤媛第十九》

61.一日之长。——《品藻第九》

62.割席分坐。——《德行第一》

63.臧否人物。——《德行第一》

64.未能免俗。——《任诞第二十三》

65.绝妙好辞。——《捷悟第十一》

66.堕雨雾中。——《赏誉第八》

67.管中窥豹。——《方正第五》

68.胸中垒块。——《任诞第二十三》

69.咄嗟立办——《汰侈第三十》

70.空洞无物。——《排调第二十五》

71.才疏志大。——《识鉴第七》

72.屋下架屋。——《文学第四》

73.一往情深。——《任诞第二十三》

74.咏絮之才。——《言语第二》

75.林下风气。——《贤媛第十九》

76.难兄难弟。——《德行第一》

77.期期艾艾。——《言语第二》

78.面如傅粉。——《客止第十四》

79.应接不暇。——《言语第二》

80.肃然起敬。——《规箴第十》

81.吴牛喘月。——《言语第二》

82.骨肉相残。——《政事第三》

83.枕流漱石。——《排调第二十五》

84.掷地有声。——《文学第四》

85.鹤立鸡群。——《客止第十四》

86.口若悬河。——《赏誉第八》

87.后起之秀。——《赏誉第八》

88.伯道无儿。——《赏誉第八》

89.带金佩紫。——《言语第二》

90.名播海内。——《方正第五》

91.宠辱不惊。——《栖逸第十八》

92.登峰造极。——《文学第四》

93.入幕之宾。——《雅量第六》

94.鹤唳华亭。——《尤悔第三十三》

95.琳琅满目。——《客止第十四》

96.楚囚相对。——《言语第二》

97.渐入佳境。——《排调第二十五》

98.安国宁家。——《方正第五》

相关练习


一、填充
1.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体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宋)(朝代)文学家,彭城人。
3. 《期行》这则故事告述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讲礼貌)
4. 《乘船》这则故事告述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二、解释下列句子加横线的字
1.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
3. 相而去(委:丢下,抛弃。)
4.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5. 友人惭,下车(引:牵引,拉。)
6. 有人依附,歆难之(欲:想要。辄:当即。)
7. 尚宽,为不(幸:幸而。尚:还。何:什么。可:肯,同意。)
8. 后追至,王欲所携人(贼:这里指作乱的人。舍:扔掉,抛弃。)
9.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的原因。)
10. 即已其自(纳:接纳,接受。托:请托,请求。)急相弃邪(宁:难道。以:因为。)
11. 如初(遂:于是,就。拯:救助。)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2.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3.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4.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5.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6.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7. 即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习题训练


一、基础知识。
那时,我尚未上小学。冬日深夜,母亲常常坐在床头读书,读的是《世说新语》《红楼梦》《朝花夕拾》等,母亲说她很享受手捧书卷的感觉。而我便__a__她读给我听,这是书给我的最早记忆。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寒冷而静谧的冬夜,窗外白茫茫一片,屋檐挂着冰凌,屋内昏黄灯光下,书页翻动的声音尤其清晰,如风吹竹叶。读初中时,教我语文的郑老师学识渊搏。她热爱文学,常在课堂上带着我们有感情地朗诵《次北固山下》《金色花》等作品,我跟着她读,能背下许多。此后,我相继购买了大量倡销书,__b__地沉浸在书的世界中难以自拔。
1.关于文段中提到的作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B.《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C.《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D.《金色花》作者是俄国作家泰戈尔,主要作品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2.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少年儿童聪敏机智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3.默写。
(1)《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
4.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______。《世说新语》作者______是______ (朝代)______ 家。
5.找出与其他三项刻画人物的方法不同的一项(    )
A.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B.元方入门不顾。
C.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D.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_集,主要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义庆是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8.写出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_________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卿父_________
 
 
9.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
 
 
10.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答案:
一、基础知识。
第1题
B
第2题
1.谢道韫   2.陈元方   
第3题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1.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1.则是无礼   
2.元方入门不顾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4题
2.刘义庆   3.南朝宋    4.文学   
第5题
B
第6题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元方入门不顾   
第7题
1.笔记小说   3.南朝宋   
 
二、阅读理解。
第8题
第9题
标准答案
父亲    称赞    效法   
参考答案
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
第二次问元方和他父亲究竟是谁在效法谁。
第10题
标准答案
周公    孔子    尊重   尊严    顾全   
参考答案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
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
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第11题
标准答案
安抚    体恤    心安理得   
参考答案
对强者用恩德去安抚
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
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
久而久之
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