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义庆: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刘孝标: 刘孝标对《世说新语》加注。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5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4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龚斌《世说新语校释》、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zhēn)》《贤媛(yu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今仅存刘孝标的注本。刘知几:“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说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鲁迅曾称赞《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1.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如“曹操捉刀”反映出曾操猜忌、为人请许和“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再如“王蓝田忿食鸡子”的描写,将主人公急躁的个性活生生地呈现出来。2.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貌闲意说,犹去不止”,对比手法展现出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3. 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颇有趣味。4. 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时所说的话,将他故作旷达的心态表露无境。(一)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履齿蹍之,又不得①。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②。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③!”①屐(jī):木板鞋。底部前后有两块突出的木头,就是齿。③安期:王述的父亲王承,字安期,清虚寡欲,为政宽恕,名望很大。豪:同“毫”。蓝田侯王述性情急躁。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戳鸡蛋,没有戳进去,就大发脾气,拿起鸡蛋扔到了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他就下地用木履齿去踩,又没有踩破。他气极了,再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咬破就吐了。右军将军王羲之听说了,大笑起来,说:“假使安期有这种性格,尚且没有一点可取,何况是蓝田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①避难(nàn):这里指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辄:立即;就。②疑:迟疑;犹豫不决。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②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④。”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⑤。”④战战惶惶:害怕得发抖。浆:凡较浓的液体都可叫做浆。按:惶、浆二字押韵。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只有知节懂礼,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优雅和风度,首先要和蛮横与粗鲁断绝关系。夏侯玄虽然和陈本关系很要好,但他并没有因此纵容陈本弟弟的粗鲁和失礼,这是他的坚守和原则,不因个人关系的亲疏发生任何的转移和改变,丁是丁,卯是卯,凡是牵扯到为人原则的事情,不含糊,这是一种态度。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被晋武帝司马炎所器重,司马炎曾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有所长进了,你可以去看看。”和峤回来后,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无疑,和峤是一个有气节和坚守的人,坚持说真话讲实情,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和娇说话的艺术,他并没有说太子像之前一样愚笨,而是说太的资质和从前一样,但对太子的资质如何却不做任何评判,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太子的资质如何司马炎心里自然清楚,和峤的这盆冷水够冷却也没有留下任何把柄和破绽,司马炎自然也就无从苛责了生活中,我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此和人针锋相对,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迂回而间接的方式,委婉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山涛的大儿子山允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边。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当时的舆论认为山涛的儿子胜过父亲。在山允拒绝了司马炎的邀见后,山涛谎称山允患有疾病这才使得山允“逃过一劫”,山允虽有自己的坚守,但不顾一切的处事方式却值得商榷,山涛并非没有正骨和傲气,只是懂得以合理的方式保全自己,人需要坚守自己的选择,但也需要智慧和通达。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向雄任河内主簿时,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淮大为震怒,对向雄施以杖刑并将其革职。后来,向雄任职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部门,却从来不说话。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的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淮那里,行礼后说:“我奉旨来你这里,可是我们之间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与刘淮重修于好,为什么还要继续绝交 ?”向雄说:“古代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现在的君子,任用人的时候恨不得把对方抱到膝盖上,罢免人的时候恨不得把人推进深渊。我没有和刘淮刀兵相见,已经万幸了,怎么还能重修于好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观察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就是看他怎样对待一个对自己已经没有利益可言的人,失去关键利益的纠缠,一个人不在需要掩饰什么,这时候,最能看清人的本性和真情。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王含任庐江郡大守,贪赃枉法,声名狼藉。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政绩很好,庐江名士都称颂他。”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不一样。”王敦哑口无言。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却十分但然,神态自若。敢说真话是一种境界,敢于当着说谎者说真话是一种大境界,东晋阮裕评价何充说“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何充是诚实的,不自我标榜,是非功过任人评论,我自坦荡无欺。康帝本想让何充难看,看他怎样狡辩,但何充却毫不掩饰,也不辩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康帝,结果倒显得康帝得势不饶人,做事情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掩饰,不欺瞒,如果你坦荡诚实,他人也会以一个公正宽容的心对待你。言辞立其诚,一个人的言辞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讲诚信的人可能会一时掩盖真相,但他却很难欺人一世,一且被识破和戳穿,就很难立足,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狡诈的人相处。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王述调任尚书令时,调令一到便走马上任。他的儿子王文度说:“你本来应该把这个官位让给杜、许两人。”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不是说你胜任不了,而是说克己让人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人要学会谦让,但不能事事退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自信的表现,也是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体现。一件事情,如果坚信自己能够做好,就无需退让,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即将做的事情负责。1.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自信第十五》 2.不能流芳百世,亦应遗臭万年。——《尤悔第三十三》 3.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言语第二》 4.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赏誉第八》 5.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尤悔第三十三》 6.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排调第二十五》 7.鹰化为鸠,众鸟尤恶其眼。——《方正第五》 8.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雅量第六》 9.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任诞第二十三》 10.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排调第二十五》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爽第十三》 12.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文学第四》 13.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言语第二》 14.穷猿奔林,岂暇择木。——《言语第二》 15.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德行第一》 16.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言语第二》 17.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第二》 18.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言语第二》 19.龙跃云津,凤鸣朝阳。——《赏誉第八》 20.烂若披锦,无处不善。——《文学第四》 21.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轻诋第二十六》 22.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第二》 23.楂梨橘柚,各有其美。——《品藻第九》 24.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客止第十四》 25.丰年玉,荒年谷。——《赏誉第八》 26.犯上难,摄下易。——《品藻第九》 27.名教中自有乐地。——《德行第一》 28.会心处不必在远。——《言语第二》 29.是非自有公论。——《品藻第九》 30.澄清天下之志。——《德行第一》 31.松柏之志犹存。——《方正第五》 32.才情过于所闻。——《赏誉第八》 33.好色不好德。——《贤媛第十九》 34.蒹葭倚玉树。——《客止第十四》 35.玉山之将崩。——《客止第十四》 36.以天下为家。——《言语第二》 37.无可无不可。——《言语第二》 38.辞约而旨达。——《文学第四》 39.东床快婿。——《雅量第六》 40.卿卿我我。——《惑溺第三十五》 41.璞玉浑金。——《赏誉第八》 42.一木难支。——《任诞第二十三》 43.凤毛麟角。——《客止第十四》 44.身无长物。——《德行第一》 45.旁若无人。——《简傲第二十四》 46.传神阿堵。——《巧艺第二十一》 47.怅然自失。——《雅量第六》 48.一览无余。——《言语第二》 49.哀梨蒸食。——《轻诋第二十六》 50.百感交集。——《言语第二》 51.标同伐异。——《轻诋第二十六》 52.拾人牙慧。——《文学第四》 53.咄咄怪事。——《黜免第二十八》 54.标新立异。——《文学第四》 55.楚楚可怜。——《言语第二》 56.代人捉刀。——《客止第十四》 57.望梅止渴。——《假谲第二十七》 58.七步之才。——《文学第四》 59.栋梁之才。——《赏誉第八》 60.契若金兰。——《贤媛第十九》 61.一日之长。——《品藻第九》 62.割席分坐。——《德行第一》 63.臧否人物。——《德行第一》 64.未能免俗。——《任诞第二十三》 65.绝妙好辞。——《捷悟第十一》 66.堕雨雾中。——《赏誉第八》 67.管中窥豹。——《方正第五》 68.胸中垒块。——《任诞第二十三》 69.咄嗟立办——《汰侈第三十》 70.空洞无物。——《排调第二十五》 71.才疏志大。——《识鉴第七》 72.屋下架屋。——《文学第四》 73.一往情深。——《任诞第二十三》 74.咏絮之才。——《言语第二》 75.林下风气。——《贤媛第十九》 76.难兄难弟。——《德行第一》 77.期期艾艾。——《言语第二》 78.面如傅粉。——《客止第十四》 79.应接不暇。——《言语第二》 80.肃然起敬。——《规箴第十》 81.吴牛喘月。——《言语第二》 82.骨肉相残。——《政事第三》 83.枕流漱石。——《排调第二十五》 84.掷地有声。——《文学第四》 85.鹤立鸡群。——《客止第十四》 86.口若悬河。——《赏誉第八》 87.后起之秀。——《赏誉第八》 88.伯道无儿。——《赏誉第八》 89.带金佩紫。——《言语第二》 90.名播海内。——《方正第五》 91.宠辱不惊。——《栖逸第十八》 92.登峰造极。——《文学第四》 93.入幕之宾。——《雅量第六》 94.鹤唳华亭。——《尤悔第三十三》 95.琳琅满目。——《客止第十四》 96.楚囚相对。——《言语第二》 97.渐入佳境。——《排调第二十五》 98.安国宁家。——《方正第五》 1.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体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2.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宋)(朝代)文学家,彭城人。3. 《期行》这则故事告述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讲礼貌)。4. 《乘船》这则故事告述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6. 有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欲:想要。辄:当即。)7. 幸尚宽,何为不可?(幸:幸而。尚:还。何:什么。可:肯,同意。)8.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贼:这里指作乱的人。舍:扔掉,抛弃。)10. 即已纳其自托,(纳:接纳,接受。托:请托,请求。)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以:因为。)1.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2.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3.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5.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6.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7. 即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那时,我尚未上小学。冬日深夜,母亲常常坐在床头读书,读的是《世说新语》《红楼梦》《朝花夕拾》等,母亲说她很享受手捧书卷的感觉。而我便__a__她读给我听,这是书给我的最早记忆。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寒冷而静谧的冬夜,窗外白茫茫一片,屋檐挂着冰凌,屋内昏黄灯光下,书页翻动的声音尤其清晰,如风吹竹叶。①读初中时,教我语文的郑老师学识渊搏。她热爱文学,常在课堂上带着我们有感情地朗诵《次北固山下》《金色花》等作品,我跟着她读,能背下许多。②此后,我相继购买了大量倡销书,__b__地沉浸在书的世界中难以自拔。1.关于文段中提到的作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B.《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C.《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D.《金色花》作者是俄国作家泰戈尔,主要作品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少年儿童聪敏机智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1)《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______。《世说新语》作者______是______ (朝代)______ 家。D.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咏雪》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7.《世说新语》是___________集,主要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义庆是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9.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