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的代刀人

 laoyu2012 2024-02-17 发布于北京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图片

吴昌硕(右坐者),施季仙(左坐者)。吴昌硕后人吴民先提供。见公号“蜀神鸟”。

来源 l 文汇学人

作者 韩天衡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吴昌硕为近代艺苑巨擘,篆刻、书画、诗文俱能自辟新径,恣肆浑雄,名蜚遐迩,称得上是妇孺皆知的名人。

挟三寸铁、驰骋于方寸天地间的篆刻艺术,其识篆、书篆,分朱布白、游刃运刀的技能,既需腕力,又需眼力。腕力坚实,始能刀石互补,气象万千;目光准确,始能方圆规矩,不爽毫发。眼目昏花的老叟,视篆刻为畏途,望“石”兴叹,大致碍于此。

昌硕翁对此也是颇有感慨的。在他七十一岁那年刻给葛祖芬的印款上,有如下的记载:“余不弄刀已十余稔,今治此觉腕弱刀涩,力不能支,益信'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古人不我欺也。”

图片

葛祖芬(附边款) 吴昌硕

吴昌硕自称六十岁后,铁笔高悬,除了偶尔牵动雅兴,很少操刀治印。尽管昌硕翁自述晚年少印作,但只要略加排比便可知,他花甲后留下的印作遗产为数不少。这岂不令人费解?其实,吴昌硕晚年篆刻时,常有人代刀。年迈眼花力衰,而艺名益隆,又要书,又要画,加之刻必自镌,则力有不逮矣。他的代刀人,主要是次子吴涵和他的弟子徐星州(1853—1925)。这并非十分秘密的事情,作为一个坦达的艺术家,吴昌硕自己往往也是公开宣布的。

图片

八十开一(吴涵) 韩天衡美术馆

这些师篆徒刻、父篆子刻,或他人代刻而自己稍加修饰的印作,自有它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是不待言的。昌硕翁的文孙吴长邺先生告诉我,吴昌硕年轻时,在逃避兵灾、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摔伤了右臂,终身未能根治。发作时疼痛异常,若在这当口,求者执意,情难推诿,就不得不借手于人了。他给友人龚心钊印的边款上就说明,“时病臂未瘥,为篆石,乞星州为之”。这是他六十四岁时的事情,可作一例。

正因为臂病发生于青年时期,代刀治印,就要上溯到更早的创作年代里去。笔者曾见一印,为1892年吴保初(1869—1913)索其治印,边款文字是“君遂索刻,臂痛不能应,乞季仙为之,尚无恶态”,表明他在四十八岁的中壮年,已请人代刀了。

然而,这则边款资料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季仙者,姓施,名酒,乃是吴昌硕的夫人。原来,吴夫人也是一位训练有素,擅长于“凿山骨”的篆刻家。今后倘有续《广印人传》者,当不忘补上她的大名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