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南北朝至唐朝)

 zqbxi 2024-02-17 发布于江西

401、颜之推(531年~591年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训一书在隋灭陈(589年)以后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所著《颜氏家训》是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戒子孙。《颜氏家训》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家教规范"。全书共20篇。

402、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即齐后主(565年-576年在位),字仁纲,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高纬即位时,腐朽的北齐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他自己仍然荒淫无道,导致北齐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北周来攻,齐军大败,周军不久破北齐京师邺(今河北临漳),高纬慌忙将皇位传于自己8岁的儿子高恒,然后带着幼主高恒等十余人骑马准备投降南方的陈朝,但他们刚逃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就被周军俘虏了,被北周封为温国公。北齐承光元年(577年),被诬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北齐文襄帝高澄第五子高延宗等数十人皆被周武帝宇文邕赐死。北周大象末年,葬于长安北原洪渎川。北齐亡国之君,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任用奸佞,残害忠臣,纵情声色,终导致亡国。尤其擅杀名将高长恭、斛律光坐实昏君称号。

403、宇文泰(507-556)。其先出于匈奴,自后燕归魏。泰子宇文觉称帝后,追尊为太祖,谥文帝。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参加鲜于修礼和葛荣的起义军。尔朱荣镇压葛荣后,隶尔朱荣部将贺拔岳麾下。永熙三年(534)党于高欢的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宇文泰继统其军众,东进据长安。魏孝武帝与高欢不睦,入关就将宇文泰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改元大统,是为西魏,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宇文泰善于谋略和指挥。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来自北镇尤其是武川的镇人,他们以后又成为西魏、北周政治上的支柱。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作战,互有胜负。西魏文帝娶柔然公主为皇后,并废原来的皇后为尼,最后赐死,以取悦于柔然。对于突厥,亦曾遣使通好。但宇文泰对南朝则采取攻势,先后夺取了益州和荆雍之地。宇文泰注意屯田以资军国之用,同时十分关心行政效率,大统元年采纳苏绰建议进行改革。他制定了公文格式,以朱色、墨色区别财政支出与收入,定出户籍册和胪列次年课役大数的计帐制度。大统七年,苏绰又制定地方官必须遵守的6条诏书: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于儒士表示尊敬。以后又命令卢辩仿照周礼更改官制,甚至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文体。北周的实际创建者。他建立府兵制,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隋唐所沿袭。

404、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兰陵王”原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兰陵王

405、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祖父斛律大那瓌,为北魏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父亲斛律金,曾为北魏武卫大将军、左丞相。初任都督,后拜大将军、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阳王。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北齐名将。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斛律光。

406、苏祗婆,新疆人,苏祗婆其家世代为乐工,他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苏祗婆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是我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苏氏乐调体系奠定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407、陈霸先(503-559)。陈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先祖在西晋永嘉时南迁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下若里。家世寒微,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攻陷建康。次年七月霸先消灭与侯景勾结的广州刺史元景仲,十一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勤王讨侯景。大宝元年(550)出大庾岭,沿赣江而下,军至南康(今江西赣州),受湘东王萧绎节制。至湓城(今江西九江)与王僧辩会师,率甲士3万、强弩5000张、舟船2000乘,东进破建康,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霸先与王僧辩迎立晋安郡王江州刺史萧方智至建康为帝而擅朝政。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至建康为帝。霸先从京口起兵袭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萧方智为帝(梁敬帝),并击败北齐军。敬帝太平二年(557)霸先加九锡,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南朝陈的创建者。

408、张僧繇(yóu),字号不详,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著名画家。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很像现在的速写,被称为"疏体"。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张僧繇“画龙点睛”

409、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汉化的鲜卑族,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俘北齐后主父子,灭北齐。 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传位长子宇文赟。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有为英主。

410、陈叔宝(553年-604年),即陈后主,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 582年-589年在位。陈叔宝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南北朝时期陈朝亡国之君,历史上著名昏君。《玉树后庭花》是其陈叔宝代表作,既显示出他很高的文化修养,也把他的骄奢淫逸展现的淋漓尽致。后来本诗被视为"亡国之音"。

尔朱荣,字天宝,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年),卒于长广王建明天年( 530年)。北魏北秀容(朔州南)人,契胡族。尔朱荣的祖先因居于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之朱家川),故以尔朱为姓氏。尔朱荣早年袭承父位担任契胡部第一领民酋长,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贵族。后招兵买马,力量发展壮大,北魏统治者笼络他镇压农民起义。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八月,举兵袭取肆州(今山西忻县),自置官吏,兵势渐盛,朝廷不能制。武泰元年(528年),乘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毒死之机,借口为孝明帝报仇,自晋阳率军南下,迎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太原王,专断朝政。又借口丞相高阳王元雍谋反,围杀王公、百官两千余人,还一度挟持孝庄帝。不久还师晋阳。虽居外藩,却在朝廷大量安置亲信党羽,占据要职,窥伺动静,遥控朝政。同年九月,大破葛荣数十万起义军。升任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次年九月,击灭葛荣别部韩楼起义军。永安三年(530年)九月,率随从30余人入朝洛阳,为孝庄帝所杀。

谢灵运(385—433年),小字客儿,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曾官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工书法,学王羲之,真草皆臻其妙。亦工画,能作佛像,曾在浙西甘露寺内画菩萨六壁。诗文兼擅,为时所称。《宋书》、《南史》皆有传。

沈约,(441--513)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自幼家贫,但刻苦学习,南齐建立后,担任国子监祭酒等职,南梁建立后,担任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官至太子少傅,去世后被追谥为隐,他是南朝文坛领袖,创“永明体”,为“竟陵八友”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其著作《宋书》入选二十四史。

桓玄(369年~404年6月19日),字敬道,一名灵宝 ,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权臣,桓楚开国皇帝。 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于属文。 少时曾为太子洗马。 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先后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 ,除掉执政司马道子父子,把持朝政大权 ,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进位相国、大将军,晋封楚王。大亨元年(403年)冬,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 在位期间,骄奢荒侈,召令急暴,百姓疲苦,朝野思乱。  永始元年(404年),遭到北府兵将领刘裕讨伐,兵败逃回江陵,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进入益州,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年仅三十六岁。

羊侃(496年~549年),字祖忻,泰山郡梁父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南北朝时期将领,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后代,北魏平北将军羊祉的儿子。身材魁伟,颇通文史。早年效力于北魏,曾随萧宝夤平定秦州之乱,累迁征东将军、泰山太守,受封钜平县侯。武泰元年,率军叛魏,失败后,孤身南归梁朝,历任徐青冀兖四州刺史。多次随军北伐,累迁侍中、太子左卫率、司徒左长史、都官尚书,册封高昌县侯。侯景之乱爆发后,奉命坚守建康,多次击退叛军。太清二年十二月(549年1月),病逝于台城,时年五十四,追赠侍中、护军将军。

和士开(524年-571年),字彦通,清都临漳县人。 先世是西域胡人,姓素和氏,改为和氏。其父和安善于观察,官至中书舍人、仪州刺史。年幼就聪明伶俐,反应机敏。和士开最初投靠高湛,深得高湛宠幸,北齐朝政的腐败是他施展拳脚的好机会。高湛死后,胡太后和和士开的关系正式公开化,许多大臣不满。琅琊王高俨敢作敢为,派心腹杀死了和士开。

侯景(503~552),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 小名狗子(从他这样的小名看来,他的字明显是后来发迹后起的)。

 萧统: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祖籍江苏丹阳)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出名原因:《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后衍生出文选学)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时人,汉族,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寿光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到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在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南北朝历史跨度大,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范泰 刘裕 宋武帝 寇谦之 何承天 拓跋跬 魏道武帝 裴松之 王镇恶 崔宏   孔灵符 傅亮 到彦之 颜延之 谢灵运 檀道济 沈庆之 王玄谟 谢晦 游雅   刁雍 高允 张伟 范晔 刘义庆 崔浩 鲍照 柳元景 刘义隆 宋文帝    拓跋焘 魏太武帝 戴法兴 臧绪荣 盖吴 袁粲 萧道成 唐寓之 祖冲之 禇渊   沈约 冯太后 韦叡 李安世 孔稚珪 李冲 范缜 范云 江斅 陶弘景  曹景宗 萧子良 任昉 谢朓 王肃 丘迟 萧衍 梁武帝 王僧孺 昌义之    刘勰 郦道元 王融 元宏 拓跋宏 魏孝文帝 茹法亮 元禧 杨大眼 钟嵘   陆厥 萧宏 崔鸿 贾思勰 莫折大提 破六韩拔陵 鲜于修礼 胡琛 元琛 莫折念生   元雍 杜洛周 葛荣 邢杲 万俟丑奴 阮孝绪 王筠 萧宝卷 东昏侯 陈庆之   萧子云 萧子显 杨炫之 尔朱荣 高欢 苏绰 萧统 昭明太子 祖暅之 贺拔岳   阿那瓌 土门 伊利可汗 燕都 木杆可汗 室点密 萧纲 梁简文帝 侯景 陈霸先   魏收 宇文泰 萧绎 王僧辩 庾信 宇文护 斛律光 萧詧 顾野王 江总 高洋 綦毋怀文 颜之推 宇文觉 宇文邕 周武帝 施文庆 沈客卿 陈叔宝 陈后主等。


411、杨坚(541-604)即隋文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杨坚辅佐周静帝,为防止分封在外的北周诸王变乱,先后平定了三方叛乱,诛杀周室诸王,于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称帝,国号隋。隋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南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为州县两级体制。开皇元年,文帝命高颎等人制订《开皇律》。他还采取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他分官牛给贫人,助其生产;颁布关于均田和租调的新令;作出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使隐漏户口复归户籍,又采纳宰相高颎建议,实行输籍之法,扩大剥削和征发的对象。他创置的义仓制度是封建国家保障社会生产力的一项措施,以后沿用到清代。隋文帝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并派重兵出击,打败突厥,使北方暂得安宁。隋文帝开皇前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南下灭陈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占陈都建康,俘陈后主,陈朝灭亡。隋文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仅见。文帝晚年崇信佛教,但仍重视儒学对于思想统治的作用。他勤于政务,自奉甚俭,在封建帝王中颇不多见。仁寿四年(604)七月,病中的隋文帝在杨广、杨素控制下猝然死去。隋朝开国皇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一统华夏,及时挽救了汉民族,对汉族人口壮大和文化发展传承起到重大作用,是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订《开皇律》。改变府兵制,确定“兵农合一”的制度。杨坚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开创了“开皇盛世”。

隋文帝杨坚

412、 高颎(?-607)字昭玄。周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知高颎强明,知兵事,多计谋,遂任其为相府司录。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杨坚,高颎自请监督诸将进军,很快平定了尉迟迥。因此,进位柱国,迁相府司马,成为杨坚最得力的助手。隋朝建立,高颎任尚书左仆射兼纳言,为当朝首相。他明达世务,自任宰相后,竭力协助隋文帝杨坚处理朝政。政刑大小,无不筹划;荐引文武人才为隋出力;综合前朝旧法,主持修定隋律;创立输籍定样,招徕大量浮客,增加了国家编户。开皇八年(588)隋出兵伐陈。高颎为元帅长史,指挥全军一举灭陈,完成南北统一。隋文帝拟废太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时,高颎反对,渐被文帝和皇后疏忌;开皇十九年被人诬告免官。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即位,高颎复起为太常卿。大业三年(607),因对炀帝的奢侈和当时政事有所非议,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日被杀。隋代名相,灭陈首功,主持制定《开皇律》。

413、杨素:(?-606)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大象二年(580),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反,荥州(今河南荥阳西)刺史宇文胄响应。丞相杨坚以杨素为大将军讨平宇文胄。隋代建立后,他几次上攻取陈王朝的计策,隋文帝杨坚任命他为信州(今四川奉节东)总管,令他监造战船。开皇八年(588),隋出兵大举伐陈,杨素为行军元帅,率水军屡败陈军,威震江南。四年,文帝病重时,察觉杨广行为不端,欲重立杨勇。时杨素侍疾宫内,闻讯即更换宿卫,控制宫中出入。文帝死,隋炀帝即位。文帝之死,或疑是杨广勾结杨素等所下的毒手。八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炀帝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讨平汉王谅。大业元年(605),杨素为尚书令,与宇文恺等奉诏营建东部。次年又进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杨素工草隶书,善属文,有集10卷,今不存。子杨玄感,大业中反隋,兵败被杀。隋代著名将相。(隋短促之祸首)

414、韩擒虎(538-592) 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以具有胆略雄威见称。北周时,任都督、刺史等职,袭爵为新义郡公。陈出兵进逼光州(今河南光山),任行军总管,率军将其击退,后又屡挫陈师。隋开皇元年(581),任庐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庐江(今安徽合肥)。作灭陈准备。八年冬至九年春,隋大举攻陈时,领军为先锋,从右翼进攻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率500锐卒夜渡长江,迅速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半日内攻克姑孰(今安徽当涂),然后进军新林(今南京西南)。陈军畏惧,镇东大将军任忠等相继投降。韩擒虎率500精骑,由任忠直引入朱雀门,占领建康城,俘后主陈叔宝。因功进位上柱国大将军。后以行军总管屯金城(今甘肃兰州),旋任凉州总管。十二年,还京后病卒。隋代名将。“阎王爷”的原型。

415、刘焯(音:卓) (公元544—公元610年)。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隋代天文学家。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月食的起运时刻。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著作《历书》,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部天文专著,在中华古代的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416、宇文恺(555年~612年),字安乐,京兆长安人。出身于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官至工部尚书。宇文恺的祖先是鲜卑族,西魏以来汉化。父亲宇文贵,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仕周,位至大司徒。次兄宇文忻,周、隋时名将,隋时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宇文恺为武将世家,父兄皆以弓马显名,他独好学,擅长工艺,尤善建筑。大业八年(612)十月,宇文恺卒于工部尚书之位,谥曰康。宇文恺的一生,主要是担任营造方面的高级官员,主持过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起着相当于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的作用。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他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营造西安市、洛阳市、开凿广通渠工程、仁寿宫工程的筹划和设计。创造性的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的方法,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417、李春,现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唐中书令张嘉贞著《安济桥铭》中记有:"赵州蛟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隋代造桥匠师。"但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李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桥梁专家。

李春

418、杨广(569-618) 隋朝皇帝。604-618年在位。杨坚次子。仁寿四年 (604)七月文帝死,杨广即皇帝位。隋炀帝仗恃国力富强,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炀帝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大业八年至十年,曾3次向高句丽出兵,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10大罪状。十四年(618)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阁裴虔通等,煽动军士进入宫中,缢杀炀帝。隋朝亡国之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修建京杭大运河惠及千年。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隋炀帝

419、宇文化及(?-619)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很受宠信。隋炀帝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10余万西归。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 (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其两子同时处斩,其所建政权许灭亡。隋代末年叛军首领。

  420、王世充(?-621)。世充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瓦岗军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10余万屯洛口拒战。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世充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隋末割据者之一。

  421、李密(582-618)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同年十月,因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故翟让命他分统一军。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他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2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于邢公岘。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

杨玄感(?~613年),字玄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大臣,司徒杨素长子。体貌雄伟,须髯漂亮。喜好读书,擅长骑射。以父荫,授柱国,出任郢州刺史,转宋州刺史,迁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为隋炀帝所猜忌,内心不安,策划谋反。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奉命在黎阳督运粮草。此时,各地农民起义陆续爆发,朝廷土崩瓦解。杨玄感把握时机,滞留粮草,趁机反叛,屯兵黎阳,攻打都城洛阳,久战不克。屡战屡败,终为大将军宇文述大败,令弟弟杨积善杀死。

独孤皇后(公元543—602年):文献皇后。姓独孤,名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内蒙古)人,后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独孤氏好读书,通达古今,是杨坚称帝的积极支持者,公元581年,建立隋朝,隋文帝即位,封为文献皇后,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独孤氏性妒忌,不设三妃,其时多为文帝筹,干预朝政,宫中称她为“二圣”。开皇二十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晋王杨广为太子。独孤伽罗与杨坚的感情十分深厚,她要求杨坚今生只能爱她一个人,而杨坚也答应了这个要求[2]。然而,独孤伽罗的政治手腕和对权力的追求影响了她的家庭,她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子女的婚姻作为政治赌注。尽管独孤伽罗在政治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但她的晚年昏聩,常常干涉朝政,轻易废掉了宰相,对隋炀帝的上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她去世后,隋文帝杨坚认为她上天做了菩萨,为她修葺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寺庙。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

窦建德(573年-621年),祖籍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贝州漳南(河北故城县,另一说山东武城县)人,东汉大司空窦融17世孙,辽东宣王窦拓玄孙。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  窦建德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大业七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窦建德任二百人长。因举兵抗隋,家人被隋军杀害,于是投靠清河人高士达。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422、李渊(566-635)唐高祖。字叔德。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 (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以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秦王世民自认为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无法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储地位的重大威胁。于是,双方展开了剧烈的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场政争中,李渊则经常站在建成一边。太子的心腹杨文斡受命召募壮士送长安,以供李建成发动政变时使用。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渊揭穿这件事,李渊盛怒之下产生了废李建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唐朝开国皇帝。

423、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即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李渊次子。隋末,李世民随父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 (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后改封秦国公。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在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为封建社会最为著名,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后世常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其褒奖,其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明君的典范。

李世民

424、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工书法,笔法险劲刻厉,结构严谨,因贞观时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率更体”或“欧体”。与裴矩、陈叔达共同编纂《艺文类聚》。擅楷书、行书、隶书等体,其书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气度森严,用笔凝重沉着,于雍容大度中透出险劲之趣。欧阳询流传至今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唐朝书法家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创造了“欧体”书法。

425、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少时研读孙吴兵法。隋大业末年任马邑郡丞,曾与太原留守李渊有隙。李渊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执李靖将斩,见其胆识过人释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幕府,因功授开府。在唐攻东突厥之战中,消灭了颉利可汗的主力,俘颉利可汗。同年八月,任右仆射。八年,以足疾辞官。不久吐谷浑扰唐,64岁的李靖自愿请行,被任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五总管兵西攻吐谷浑。次年,分兵两道深入追击,取得胜利。十一年,封卫国公。他谨慎自谦,长期闭门谢客。李靖归唐时已年近半百,15年中4次出征,均获全胜。唐代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传说“托塔李天王”原型。

426、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山东淄博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二十二年卒。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年间,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唐代初年名相。古代贤相典范。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427、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唐初名相。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唐十八学士之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428、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唐太宗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笔法外柔内刚,圆融道丽。曾任秦府参军、太人中舍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秘书监。擅楷书、行草书,曾得智永亲传,又学王羲之笔法。其书笔致圆融遒劲,沉厚安详。传世墨迹有行草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碑刻有楷书《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唐初大臣、书法家,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429、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唐代著名贤后,后世言贤后必言长孙,言毒后必言吕后。

430、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著于世。汉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县)人。苏定方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曾随父征讨叛贼,安定乡里。隋朝大业末年,他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显庆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开始独当一面,并以其非凡战绩和正直为人深受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此后,苏定方历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晚年受命担任安集大使,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防御。乾封二年(667年),苏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唐朝杰出的军事家。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唐高宗时达到了巅峰,首功当归定方,唐朝的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现今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431、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唐朝名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抗日援朝”英雄。

432、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高宗永徽中。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咏鹅》天下闻名。

433、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自幼聪敏博学,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34、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435、李延寿 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唐代史学家。《南史》和《北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36、王孝通 生卒年和籍贯不详。曾任算学博士、太史丞。少小时就学算,一生从事数学工作。为补充《九章算术》中“商功章’的不足而撰《缉古算经》。书中提出关于建造堤防、勾股形以及从各种棱台的体积求其边长的算法等20个问题。唐初数学家。《缉古算经》为《算经十书》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解数学三次方程的最早著作。

437、魏徵(580-643)字玄成。魏徵原为李建成幕僚。当时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九年,魏徵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即时采纳。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获胜,不久即位,是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魏徵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前后所奏200余事。魏徵所谏都是为了唐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不小的作用。贞观十七年,魏徵卒。太宗亲自为魏徵撰成碑文,亲书刻石。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同年,太宗在凌烟阁图画24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征

438、孙思邈(约581-682)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30卷和《千金翼方》30卷。

439、尉迟恭(585-658)。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行伍出身,隋末从军于高阳,以勇武著称。刘武周于马邑(今山西朔州)起兵后,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下,攻陷晋州、浍州(今山西临汾、翼城),击败唐永安王李孝基。唐武德三年(620),在柏壁之战中降唐,任右一府统军,随秦王李世民迫降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并击灭窦建德等起义军。击王世充时,李世民以500骑察看地形,被王世充万余步骑围困,他跃马横槊,掩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在与刘黑闼军作战中,李世民又身陷重围,他率壮士破围而入,拼死冲杀,使李世民突出重围,因功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功居第一,授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晚年笃信方术,杜门不出。显庆三年 (658)卒。唐初著名将领,玄武门之变首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驱邪避祸二门神之一。

440、秦琼(?-638)名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济南)人。以勇悍著称。隋末,跟随隋将张须陁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任建节尉。张须陁败死后,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为王世充所得。唐武德二年(619)投唐,任马军总管,随秦王李世民进击宋金刚,与唐将殷开山于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大败尉迟恭,又于介休(今属山西)打败宋金刚军。因功授秦王府右三统军、上柱国大将军。四年,随秦王讨王世充,分领精骑玄甲兵为前锋,因功封翼国公。又参与击灭窦建德等起义军。秦叔宝在征战中,常跃马当先,冲锋陷阵,深受李世民器重。九年,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有功,授左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二年卒。唐初将领,民间驱邪避祸二门神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门神尉迟恭,秦琼

441、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无忌善于谋划,从小就和李世民亲善,太原起兵后,常从世民征伐,参与机密。唐武德九年(626),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贞观年间,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封赵国公,与房玄龄等同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废太子承乾,无忌以母舅和元勋的地位决策立晋王李治。二十三年,太宗病危,他和褚遂良受命辅政。高宗李治即位后,他为首相。永徽四年(653),房遗爱(太宗婿、房玄龄子)谋反,无忌主审,李治借此杀死和流配诸王、公主、主婿等亲贵10余人,巩固了统治。永徽六年,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意旨使人诬告无忌谋反,无忌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被迫自缢死。贞观年间他和房玄龄主修《唐律》和《律疏》。唐代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主修的《建疏》为东亚著称的封建法典。

442、程咬金(?-665)俗作程咬金,后改名知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在民间故事中,程咬金是一员福将,其三板斧相当厉害。历史上的程知节是一员猛将,善于骑马用槊击刺。后投奔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与李密决战。王世充军攻击单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节及裴行俨增援。战斗中,裴行俨中流矢坠马,程知节连斩数人,抱起裴行俨向后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体,程知节将槊折断,杀了追兵,这才逃脱。李密战败,王世充俘获程知节,任命他为将军。619年(武德二年),因鄙夷王世充为人多诈,程知节与秦叔宝等一起投唐,被任命为秦王府左三统军。此后,程知节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屡立战功,被封为宿国公。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争位期间,程知节被外任为康州刺史,他对秦王说:“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现在被一一斩除,身体还能长久保全吗?知节就算死,也不能离开。”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程知节亦参与其事。665年去世。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留有俗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443、李勣(594-669)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徒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世勣十七岁时,从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大业十二年(616)李密加入瓦岗军后,世勣与王伯当劝说翟让推李密为主。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以世勣为右武卫大将军,封东海郡公。在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诸战役中,世勣皆有功。同年,李密采纳了他的建议攻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开仓赈济饥民,人心归附,壮大了起义队伍。武德元年(618)世勣随李密降唐,封曹国公。此后数年间,他从秦王李世民平定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起义军,又主持和参加镇压兖州(今属山东)徐圆朗、江淮辅公祏起义军诸战役。李世民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贞观三年(629),李勣与李靖分道击溃东突厥颉利可汗之众;次年,平定东突厥,从而安定了北方。二十三年,太宗病危,贬他为叠州都督,又嘱咐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继位后委李勣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高宗即位,立即将他召还。总章二年(669)卒。李勣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与人一起筹划时,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归功于下。因此部下都乐于效力,所向克捷。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大臣多反对,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因此,李勣礼遇隆重,一生没有遭到挫折。唐初名将,军事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英指英国公李勣,卫指卫国公李靖)”。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444、褚遂良(596-658或659)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遂良博通文史,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后任谏议大夫。他曾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并对朝政提出过许多积极建议。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9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皇后。他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后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唐初大臣、书法家。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445、阎立德(约596年-656年),名让,字立德,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工程世家,唐武德至贞观年间任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主持设计帝后所用服饰。绘画以人物、树石、禽兽见长。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外孙。与弟阎立本同为著名画家。主持修筑唐长安城,营建献陵昭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作品有《文成公主降番图》、《王会图》、《古帝王图》,今人看到的唐以前的著名帝王插图大多由此人所画。

446、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受度为僧,20岁受具足戒。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南下,沿途拜师求学,于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门下学《瑜伽师地论》及《显扬圣教论》、《中论》、《百论》和因明声明学、梵书《声明记论》。在那寺五年备受尊崇,为十大德之一。贞观十年离那寺游学东南西北印诸国,后返那寺。后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玄奘为论主,立大乘义并示与众,到会者有国王僧众外道数千人,无一人敢对论,奘获全胜,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此后经西域南道于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返抵长安,历时17 年,行程5万里,携回大小乘经律论657部。尔后住弘福寺、慈恩寺,集名僧建译场,20年间译经75部1335卷,著《大唐西域记》。门下高足如云。唐代僧人。旅行家,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447、袁天罡,(公元?一634)益州成都人出生于津琨秦家坳(现重庆江津石门镇永安人),其外甥是唐代著名宰相张柬之,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相传他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推背图》(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隋末唐代著名相师,中国顶级相术大师。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与李淳风所著《推背图》为古代最有名的预言书。

448、李淳风(602-670)陕西岐山人。622年,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还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641年负担了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责任,为《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自然灾害史料。他在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已占》中把风分为8级。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与袁天罡所著《推背图》为古代最有名的预言书。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

449、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唐高宗时举明经。仪凤中为大理丞,断狱以平恕称。武后当政初年,自文昌(即尚书)右丞出为豫州刺史。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以反对武后,败亡,株连判处死刑的有六七百人,家口抄没入官的有五千人。仁杰密疏申救,其众得以免死,改流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后为宰相张光辅所诬,被贬为复州刺史。又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则天将他由洛州司马召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酷吏来俊臣所陷,下狱。后贬彭泽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冀州(今属河北),仁杰被起用备御契丹。神功元年(697)复召入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698),后突厥攻掠河北,仁杰复统兵迎击。他建议帮助被后突厥驱掠的百姓返回故里,散发粮食以赈贫乏,禁止部下侵扰百姓,使河北很快安定下来。则天曾欲兴造巨型佛像,工程浩大,因仁杰谏阻而罢。仁杰颇得则天信任,所言多从。则天欲以其侄武承嗣继承皇位,仁杰力劝复立庐陵王(即中宗)。后来,庐陵王得以复立为太子。唐代武则天时名相,武则天对其极为看重,称其为“国老”,狄仁杰死后,武则天称“朝堂空矣”。其神断冤狱、整顿吏治被后世编入《神探狄仁杰》。

狄仁杰:元芳,你怎么看

450、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娄师德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终年七十岁,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唐朝宰相、名将,以谨慎、忍让、知人著称,曾推荐狄仁杰为相。“唾面自干”的成语就出自于他。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问道:“我是宰相,你也担任州牧,我们家太过荣宠,会招人嫉妒,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弟弟道:“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娄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451、来俊臣(651年-697年6月26日) ,雍州万年人。因告密获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仆少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又设推事院,大兴刑狱,与其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采取逼供等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宗室被其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其贪赃枉法,横行无忌,与侯思止、王弘义等结为朋党,最后甚至企图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又企图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被卫遂忠告发,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乘机揭露来俊臣种种罪恶,终被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被处死后,其酷吏党徒皆被流放岭南,延续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才告结束。武则天执政时的著名酷吏。来俊臣将自己的理论成果集结为《罗织经》。这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更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的赤裸裸的施恶告白。据说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全身颤抖,冷汗迭出;武则天面对《罗织经》,仰天长叹。

452、孔颖达,字冲远(一作冲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唐朝经学家。盛世鸿儒。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孔颖达所疏或正义的经书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左传》等。在汉代有今文古文之争,家法师法之别。东汉末,郑玄企图统一今古,建立兼包并采的“郑学”体系。三国两晋,王肃创立“王学”,起而与郑学为敌。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的分离,而有南学与北学的纷争。至于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上,继承汉学风格,完成解决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巩固儒学壁垒这一统一工程的巨匠,便是唐初大儒——孔颖达。

453、弘忍(602-675)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唐代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唐代高僧,我国禅宗第五祖。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454、道宣(596-667)俗姓钱,润州丹徒(今属江苏)人。15岁入长安日严寺依智頵律师受业,16岁落发。20岁从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并随其学律10年,听讲《四分律》40遍。唐武德七年(624)往终南山居仿掌谷习定。贞观六年(632)到邺访法砺律师咨问律学,十六年入终南山丰德寺,后长居于此,并与居此的孙思邈结林下之交。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弟子很多,有文纲、怀素等。唐代高僧,佛教史学家。律宗三派中唯一得以流传盛行的南山宗的创建人。

455、王玄策,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唐初出使印度使者。以一人灭一国而流名后世。

王玄策

456、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唐代著名诗人,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为千古名句。

457、刘长卿(大约726~大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中国唐代诗人。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58、神秀(约606-706)禅宗五祖弘忍门下700人中上座弟子。俗姓李。汴州尉氏人(今属河南)。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见弘忍,于寺中充杂役六年。得弘忍器重,以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为上座并“教授师”。忍死后,住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弟子甚众。90余岁时为武则天召至洛阳,再召至长安,在宫内道场说法。武则天亲作礼拜。神秀门下禅法因帝室之力而流行长安、洛阳,数代之后始衰。唐代高僧。殁后敕号“大通禅师”。其禅法主要流行于北方,主张“渐悟”,与主“顿悟”的慧能南宗相对,称北宗禅。禅宗北宗创立人。弟子有普寂、义福等,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日本。

459、慧能(638-713)又称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后,采樵养母。听人颂《金刚经》而感动,寻师至黄梅弘忍处,充舂米“行者”,修行全凭耳闻心记。遇五祖选法嗣,密授法衣而遣行岭南。16年后方出而传法。仪凤元年(676)方受满分戒。次年在韶关宝林寺传顿悟法门。与他争法嗣地位的神秀主要在北方弘法,力倡“渐悟”。遂有 “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慧能教说由其弟子法海汇集成《六祖坛经》。生前武则天及唐中宗欲召至京师,辞不就。死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人。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弘忍赞赏。

460、陈硕贞(?-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东)人。本为农村普通劳动妇女,由于不满官吏、豪强的压迫剥削,便与妹夫章叔胤商议,利用宗教迷信,组织农民起义。假称自己羽化成仙,升天得道,许多农民相继聚集到她身旁,不久举义旗正式起兵,自称文佳皇帝。封章叔胤为仆射.童文宝为大将军,建立了政权。农民军迅速发展到几万人,他们兵分三路,很快攻克了桐庐、睦州与歙州附近等地(今浙江西部与皖南大部分州县),唐朝廷急忙派遣杨州刺史房仁裕集合大军围讨,后又与婺州刺史会兵,两路合围,义兵终因众寡悬殊失败。陈硕贞、章叔胤等先后被俘牺牲。唐朝农民起义军首领,史上第一个起义军女首领。

  461、善导(613-681),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俗姓朱。幼年出家,习《法华经》、《维摩经》。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石壁山(今山西交城境内)玄中寺,拜道绰为师,修方等忏,听讲《观无量寿经》,笃勤精苦,得念佛三昧。后到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倡导专心念佛,正式创立净土宗。演说净土法门30余年。受施之财,用以撰写《阿弥陀经》10余万卷,彩画净土变相300多壁。据《佛祖统记》卷26,“长安道俗传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人称弥陀化身。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偈》、《净土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为净土宗重要依据。弟子有怀感等。唐代僧人,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与昙鸾、道绰被日本净土宗尊为三祖。

462、薛仁贵(614-683)名礼。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人。骁勇善骑射。贞观末,应募从军。唐军攻高句丽,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南)阻击援军时,他身着白衣奋战获胜,为太宗赏识,升为游击将军、北门长上。后又任右领军郎将。高宗显庆年间,辅助镂方道总管程名振经略辽东,屡破高句丽、契丹军,因功授左武卫将军。乾封初,又参与攻高句丽,因功授右威卫大将军兼检校安东都护。咸亨元年(670),吐蕃进扰,高宗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郭待封为副,率兵出击,遭吐蕃军截击,辎重全部损失,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合而还,免官为民。开耀元年(681),又被高宗起用,授瓜州长史;不久,授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突厥阿史那元珍反唐,他率兵出击,突厥军闻薛仁贵复起为将,自行退走,被唐军趁势追击而溃败。唐代名将。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463、松赞干布(617-649)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琼结)人。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在赞普位20余年。卒于649年。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

464、文成公主(?-68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中国唐宗室女。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联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黄金为聘礼,唐以文成公主许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干布为公主筑城邑、立屋宇,以为居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在逻些(今西藏拉萨)修建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亦为松赞干布之妻)修建大昭寺。她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国学学习诗书,在唐境聘请文士为他掌管表疏,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受到极大崇敬。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促进民族友好、民族团结的典范。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绿度母的化身(度母,藏语中作卓玛,藏族佛教传说中的观音化身)。

465、李治(628-683)唐代皇帝。即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唐太宗第九子。贞观五年 (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由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非常重视解决农民的问题。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即位后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后病亡。唐朝皇帝,一代有为君主,开创“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466、武则天(624-705)唐高宗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凤城镇南徐村)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并自以曌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分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箓、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唐朝著名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467、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上元二年(675)。以神童之誉而授朝散郎。上元二年或三年,南下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终年26岁。文学上,王勃崇尚实用。他主张文章要开物成务、立言见志,能甄明大义、矫正末流,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他对当时竞为雕刻、骨气都尽的文坛深表不满;猛烈抨击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要求。这些主张和他的清俊高华的作品对转变唐初文坛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诗现有80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有名。王勃的古诗仅有10余首,它们继承了乐府民歌传统,又能开拓新意境,展示了唐乐府的新面貌。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余篇,多为骈体,但不乏佳作。王勃的诗文,虽仍带有六朝“采丽竞繁”的色彩,但其风格清新明朗,已显示出唐代文学的崭新气象。唐代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离别之人,意境开阔,一扫伤离惜别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名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备受推崇,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千古。

468、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 ,祖籍陇西上邽 ,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唐代女官、诗人、皇妃。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469、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先天二年(713),被玄宗召入为相,建议十事,如以仁义治天下,不求边功,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官,停止破格滥用人,以法制抑佞麕,公卿、方镇、戚里不得贡献求媚,不再增建寺观宫殿,开言路纳谏诤,杜绝外戚干政等,基本为玄宗所采纳。姚崇还反对度人为僧,取缔伪滥僧徒,勒令还俗。开元三、四年间,山东大蝗,朝臣及地方官以为蝗是天灾,不能捕。姚崇坚持捕杀,颇见功效。开元四年(716),以幕僚受贿事请避位,荐宋璟自代。但仍受优礼,玄宗时常以国事咨询。姚崇3次为相,皆兼兵部,对于边境屯戍及士马器械无不谙记。他为政注意用人,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唐代开元初名相。与宋璟并称开元贤相。

470、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弱冠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转左台御史中丞,以刚正为武则天所重。中宗朝,宋璟为黄门侍郎,时武三思用事,宋璟不受三思请托,又保护告发三思罪行的人,因此被排挤,出为贝州刺史。睿宗景云元年 (710)宋璟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宋璟取舍平允,为时所称。开元四年(716)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璟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八年,以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又严禁恶钱流通,颇招人怨,遂被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相。十年,京兆人权梁山聚众暴动,被镇压后,其众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复审,他只治罪为首数人,余皆释放。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二十一年,以年老致仕,退居洛阳。唐代开元初名相。与姚崇并称开元贤相,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号姚、宋。

47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后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之泪下”名句载誉千古。

  

472、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于中宗神龙元年(705)与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同时遭贬,他被流配到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卒年60余。他的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以及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章。唐代诗人。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他们都大力创作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

473、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碑刻有《升仙太子碑》、《信行禅师碑》。唐代画家,书法家,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

474、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人。登进士第。永昌元年(689),举贤良科,对策第一。武周时,历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长安四年(704),以夏官(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武则天已病,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侍疾在侧,弄权用事。神龙元年(705)正月,柬之等率羽林兵 500余人,迎太子(先被废黜的唐中宗李显于7年前立为太子)由玄武门入宫,斩易之、昌宗,迫武则天传位太子。二月,恢复唐国号。柬之进位夏官尚书、中书令。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他们勾结韦皇后,谮毁柬之等。同年五月,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同时罢相。柬之自请养病返襄州,乃出为襄州刺史。次年六月,贬新州司马。至新州,忧愤病死。唐代宰相,发动“神龙政变”,以主谋迫使武则天退位而名闻天下。

475、张若虚(约660-约720)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工诗,尤擅七言,其诗仅存2首。唐代诗人。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476、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唐朝宰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李峤的诗作以五律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改造齐梁声律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除讲求一联中平仄相'对'外,开始注意上下联之间相'粘'的规则,使得一联之间的叶韵发展为全篇的谐畅。无论咏物、应制、写景、抒怀,皆'风骨高华,句法宏赡,音节雄亮,比偶精严'。胡应麟把李峤的《侍宴甘露殿》与杜审言《早春游望》、陈子昂《晚次乐乡》、沈佺期《宿七盘》、宋之问《扈从登封》等并列为初唐五言律诗之最佳者。

477、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贺知章以草书名世,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唐朝诗人。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友”。贺知章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 贺张”称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478、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479、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作为文人,宋之问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不仅表现在其对待政治趋炎附势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一桩广为流传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爱好文字,一日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于是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480、张九龄(678-740) 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唐玄宗开元时宰相、政治家、著名诗人。

481、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一称唐明皇。唐睿宗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 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玄宗早年英明果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璟。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鉷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载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族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 (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此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身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以致抑郁寡欢而死。唐代皇帝,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一代有为君主,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梨园界祖师爷。

李隆基

482、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终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进开府仪同三司。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宦之一,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483、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最终郁郁而死。唐朝著名音乐家,艺术家,后世尊称为“乐圣”。 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往返于当时上层社会,许多名篇名句都与其有关:一是李端所写《赠李龟年》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二是杜甫所写《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三是王维所写《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84、一行(683-727)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经史。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逃避武三思的拉拢,21岁出家为僧,取法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经和天文历算。曾译《大日经》等印度佛经,为把印度佛教中的天文学和星占学纳入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的体系作出了贡献。他主张在实测基础上制订历法。开元十一年,他和梁令瓒制成黄道游仪,并用它观测日、月、五星的运动以及恒星的赤道坐标和它们对黄道的相对位置。两人还设计制造了附有自动报时装置的水运浑象。开元十二年,他主持了全国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其中南宫说等人在白马、浚仪、扶沟、上蔡(今河南南北方向上的4个地方)所测的当地北极出地高度、夏至日影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南北距离最有价值。经一行归算,得出北极出地高度差1度,南北两地相距351唐里80步(约合129.22千米)。这次测量还发现中国古代“日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在大量天文观测的基础上,开元十三年开始编制《大衍历》,开元十五年(727年)完成初稿后去世,后经张说、陈玄景等人整理,开元十七年颁行全国。《大衍历》以定气来计算太阳的视运动,在计算中一行发明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还提出“食差”的概念,并对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分别创立了被称为“九服食差”(九服是各地的意思)的经验公式,这实际上是对周日视差影响交食的一种改正,由于这种改正,日月食的预报更加精确了。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中国佛教密宗之祖。编制的《大衍历》为后来其他历法的楷模。

485、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谤毁,去官归乡里,优游山水。15年后出任文安县尉,卒于任所。靳能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其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他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互有唱和。高适曾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唐人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其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全唐诗》仅存其诗6首。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雀楼》代表盛唐诗风,古今传诵。

486、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代表作有《游子吟》。

487、崔山南,名琯,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唐代大臣,被列入“二十四孝”: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畲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488、崔护(生卒年不详),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唐代诗人。《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489、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聘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先后五次率众东渡,但均因天时、人事不利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三亚市)。返途经过端州时,日本弟子荣睿病故,鉴真哀恸悲切,加上炎热,突发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但他东渡弘法之志弥坚,于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鉴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唐代律宗僧人。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鉴真对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鉴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490、孟浩然(689-约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在此前后,他还曾游历扬州以及湘、赣、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滞留洛阳。开元二十二年 (734),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其同去长安,为其延誉。但孟浩然不慕荣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足一年而返乡。二十八年,他病疹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唐代诗人。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者。著有《过故人庄》、《春晓》等名篇。

491、郭子仪(697-781) 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天宝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尉兼中书令,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被德宗李适尊为“尚父”。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他任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至德元载(756)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使叛军陷入被动境地。后因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奉命还军灵武 (今宁夏灵武西北)。至德二载(757),率军攻占河东,一度克潼关。五月,反攻长安(今西安),在清渠(长安西)失利。九月,从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军及回纥军15万人在香积寺(长安南)北大败叛军,收复长安及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地。乾元元年(758)因进攻邺城(今河南安阳)兵败,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仆固怀恩反唐,吐蕃、回纥兵相继进犯,他又被起用,重新领兵,并屡上御敌之策。永泰元年(765)十月,在吐蕃与回纥大军压境之际,他利用矛盾,说服回纥反戈,大败10万吐蕃军,稳定了关中局势。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为部下敬服。他有政治远见,曾提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和轻徭薄赋的主张;并注意与少数民族修好,善待回纥,以取得其对唐的支持。他历事四朝,勤于职守,对巩固唐朝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建中二年六月病卒。唐代著名将领、军事家,重造唐室首功。

492、张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 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唐代名将,历史上著名守将。

493、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往甚密,唱酬不断。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有名,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一些反映“边愁”的诗,也是悲凉慷慨,沉深含蓄,使人吟味无穷。唐代诗人,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494、王翰: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余音绕梁之仙作也。唐朝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

495、岑参(约715-770年),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496、王维(701-760)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天下文宗 ”、“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97、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诞生于此。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怳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长;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唐朝大诗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诗仙“李白

498、高适(702-765)字达夫。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以建功立业自期。世称“高常侍”。其仕途通达,为唐代诗人所少有。高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立功报国的豪情,表现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和对和平的向往,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和朝廷的安边无策。其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其讽时伤乱的诗,指斥弊政,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较复杂。此外还有一些咏史之作和一些描写旅途景色的诗,也颇有佳句。高适在当时已享盛名。其诗感情深挚,意气俊爽,语言端直,笔力雄厚。就诗体而言,其古体胜于近体,七古最擅。其歌行长篇,沉雄激壮,声情顿挫;五古质朴古直,有汉魏古诗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工。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499、李林甫(?-752)出自皇族。初为宫廷侍卫。历官御史中丞,刑部、吏部侍郎。因趋附玄宗宠妃武惠妃,擢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合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时人称他“口有蜜,腹有剑”。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他竭力杜塞言路,补阙杜进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邽令。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嗾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己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李林甫罪状20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他和杨国忠有隙,死后,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李林甫在相位19年,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他有很大的责任。唐玄宗时著名奸相。“口蜜腹剑”即出自此人。古代“十大奸相”之一。

500、安禄山(703-757)胡人。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以贿赂勾结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称许。二十九年,升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安禄山权势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诈,善于谄媚逢迎,骗得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外,还因为河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复杂,而他熟悉当地情况;另外,当时奚族和契丹族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他以征战或欺诈手法镇压两族立功,被玄宗倚为安边长城。玄宗统治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同年六月,遣军陷长安。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直接导致唐朝由盛而衰,也导致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