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信步时空 2015-12-27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华阳 校译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二之书,当世见贵。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顾聊存之。”1此书为桓玄所宝,爱重二,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于江。2

代装书,真、草浑杂,背纸皱起。范晔装治,微为小胜。3宋孝武又使徐爰治护,十纸为一卷,明帝科简旧秘,并遣使三,鸠集散逸,4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咸以二丈为度。二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并金题玉躞,织成带。又扇书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并旃檀轴。又纸书戏字一帙十二卷,并书之冠冕也。5自此以下,别有二品书,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轴。其新购获者为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经丧乱,多所遗失。齐高帝朝,书府古迹惟有十二帙,以示王僧虔,仍更就求能者之迹。6僧虔以帙中所无者,得张芝索靖卫伯儒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王导王洽王珉张翼桓玄等十卷;其与帙中所同者,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并奏入秘阁。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以旧装坚强,字有损坏,天监中,敕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析而装之,更加题检。7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并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侯景篡逆,藏在书府,平侯景后,王僧辩搜括,并送江陵承圣末,师袭荆州,城陷,元帝将降,其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遗迹,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8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宝,并为煨烬矣。于谨普六茹忠等捃拾遗逸,凡四千卷,将归长安大业末,炀帝江都,秘府图书,多将从行,中道船没,大半沦弃,其间得存,所余无几。9弑逆之后,并归宇文化及。至辽城,为窦建德所破,并皆亡失。留东都者,后入王世充世充平,始归天府。贞观十三年,敕购求右军书,并贵价酬之。10四方妙迹,靡不毕至。敕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于玄武门西、长波门外科简,内出右军书相共参校,令典仪王行真装之。朝旧装纸见存者,但裁剪而已。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真书五十纸,一帙八纸,随本长短为度;行书二百四十纸,四帙四十卷,四尺为度;草书二千纸,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为度,并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其书每缝皆用小印印之,其文曰“贞观”。大令书,不之购也,天府之内,仅有存焉。11

古之名书,历代帝王莫不珍贵。已前,大有散失。及梁武帝鸠集所获,尚不可胜数,并珊瑚轴,织成帙,金题玉躞。二书大凡一万五千纸,元皇帝狂悖,焚烧将尽。文皇帝尽价购求,天下毕至。大真书惟得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并以金宝装饰。今天府所有,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书数百纸,共有二百一十八卷。张芝一卷,张昶一卷,并旃檀轴、锦褾而已。既所不尚,散在人间,或有进献,多堆于翰林杂书中,玉石混居,薰莸同器,然书性(惟)不易,不以宝之则工,弃之则拙。岂徒书也,人亦如之,用舍行藏,言行之间,不可玷缺。亦犹兰桂,虽在幽隐,不以无人知而不芳也。

往在翰林中,见古钟二枚,高二尺,围尺余,上有古文三百许字,记夏禹功绩,字皆紫磨金钿,光彩射人,似大篆,而神彩惊人,非其时,不敢闻奏,然弃于泥土中,久与瓦砾同也。然滥吹之事,其来久矣。且如张翼僧惠式右军,时人不能辩。近有释智永临写草帖,几欲乱真。至如朝多学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绍之羊欣等,亦欲混其臰(臭)味,是以二书中,多有伪迹。好事所蓄,尤宜精审。傥所宝同乎燕石,翻为有识所嗤也。12

乾元三年五月日。

1、简文帝: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2、桓玄(公元369年-公元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子。东晋杰出将领、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楚王等职。曾消灭殷仲堪和杨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后篡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

3、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4、宋世祖孝武皇帝刘骏(430-464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453年,太子刘劭弑帝之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击溃刘劭的势力,夺取了皇位。年号“孝建”、“大明”,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祖”。刘骏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撤除“录尚书事”职衔,并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镇实力;诛中书令王僧达、丹阳令颜竣,讨诛随王刘诞,铲除强臣。崇礼佛教,尊奉高僧僧导,率公卿亲临瓦官寺听宣《维摩诘经》;诏令整肃佛门,勒令不法僧人还俗;史载刘骏天性好色,临幸不避戚谊,并有与母后路惠男乱伦之嫌疑,流传后世。464年7月12日,刘骏病逝于建康宫玉烛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一年。 8月27日,奉葬景宁陵。

徐爰:公元394-475年,本名瑗,字长玉,琅邪开阳(今属江苏)人。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宋后废帝元徽三年,年八十二岁。

历代明帝: 汉明帝? 魏明帝? 晋明帝? 北魏明帝? 宋明帝? 齐明帝? 北周明帝? 西梁明帝? 隋明帝。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为谥号。照临四方曰明。依年代推算华阳认为本文明帝当指。齐明帝:齐高宗明皇帝萧鸾(公元452~公元498年9月1日),字景栖,小名玄度,南朝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齐的第五任皇帝(公元494年12月5日~公元498年9月1日期间在位),高宗。为始安王萧道生之子、齐高帝萧道成之侄。高宗萧鸾少年丧父,由叔父齐太祖萧道成抚养,萧道成对其视若己出。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萧鸾担任安吉令,以严格而闻名。补武陵王左常侍,不拜。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为永世令。升明二年(478年),为邵陵王安南记室参军,未拜,后迁宁朔将军、淮南、宣城太守。不久进号辅国将军。齐高帝萧道成即位,迁侍中,封西昌侯。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为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齐武帝萧赜即位,转度支尚书,领右军将军。永明元年(公元483年),迁侍中,领骁骑将军。转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二年(公元484年),出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四年(公元486年),迁中领军,常侍并如故。五年(公元487年),为持节、监豫州郢州之西阳司州之汝南二郡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七年(公元489年),为尚书右仆射。八年(公元490年),加领卫尉。十年(公元492年),转左仆射。十一年(公元493年),领右卫将军。萧赜临终时以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佐皇太孙萧昭业。寻加镇军将军,给班剑二十人。隆昌元年(494年),即本号为大将军。自从文惠太子萧长懋于永明十一年(493年)死后,萧鸾便有争夺帝位的野心。萧鸾于隆昌元年(494年)废杀萧昭业,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萧鸾即位后,猜忌宗室,信用典签,监视诸王;并且在任期间屠杀宗室,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都被萧鸾诛灭。萧鸾任内长期深居简出,要求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停止不少工程。萧鸾晚年病重,相当崇信道教与厌胜之术,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萧鸾还特地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以为药剂,外界才知道萧鸾患病。永泰元年七月己酉(三十)日(498年9月1日),萧鸾病死,年四十七岁,谥为明皇帝,庙号高宗,葬于兴平陵。

三吴:为一历史名词,指的是东晋南朝最为重要的地理范围。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指的是吴、吴兴、会稽三郡,会稽为三吴的核心。而广义除吴、吴兴、会稽三郡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5、帙zhì:袠。形声。从巾,失声。本义: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

金题玉躞 jīn tí yù xiè:释义金题:用泥金书写的题签;玉躞:系缚书卷的玉别子(又称“插签”)。谓极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古代的书画、书籍,都为卷轴。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二王缣素珊瑚二帙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皆互轶,金题玉躞,织成带。”示例:宋·米芾《书史》:“隋唐藏书,皆金题玉躞,锦绣褫。”

旃檀zhān tán:又名檀香、白檀,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树种,收藏价值极高。檀香木香味醇和,历久弥香,素有“香料之王”之美誉。

6、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汉族,齐朝开国皇帝,在位四年。《南齐书·高帝纪》载,齐高帝萧道成乃“汉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先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南齐书·武帝本纪》载:高祖萧整于东晋初过江,寓晋陵武进(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萧家人士),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今丹阳)人。少从名儒雷次宗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仕宋,初为左军中兵参军,后领偏军征仇池,进军距长安八十里,以兵少,又闻宋文帝崩,乃还。

7、天监(502年四月—519年十二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一个年号。南朝梁使用这个年号共17年余。中兴二年,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萧衍,梁建国,改元。

朱异(公元483—549年),字彦和,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朱选之在南齐做过吴平县令。朱异少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聚在一块,玩一种类似后代掷色子的游戏进行赌博,成了地方上的一个危险人物。成年后的朱异才改变志向,立意进取,发奋读书。他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奕书算,皆其所长。他对名儒明山宾衷心信服。二十一岁那年,梁武帝下令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推荐了他,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召见。梁武帝听他讲述了《孝经》和《周易》后,很高兴,对左右说:“朱异实异”。后来见到明山宾,还说:“你所推荐的朱异确实是个异能之士”。梁武帝对《五经》也很爱好,而且相当精通。共同的兴趣爱好,使这对君臣很快就建立起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不久,梁武帝任命朱异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以后朱异的官职虽有多次升迁,但直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朱异死,他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职务。梁武帝对朱异的宠信,几十年丝毫不衰,到后来,甚至惟朱异之言是听,把朝政也交给他处理了。史书上说:“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密,其军旅谋谟,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典掌之”(《南史·朱异传》,《梁书》同。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见《南史》及《梁书》)。

徐僧权:南朝·梁人,武帝(502-549年在位)时内府所藏名迹,多有其押署·存在王书<</SPAN>奉桔三贴>卷首骑缝尚有"僧权"二半字可见。藏书家、图书装裱专家、书法家。东海(今属山东郯城)人。官至东宫通事舍人,领秘书,除为绥安令。以善书法而知名,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梁武帝时,他在皇家藏书楼装裱整理图书、名画,内府(皇宫藏书机构)所藏名迹,多由他亲手裱制。间亦有自己的藏书,他的藏书盖有自己的藏书印,据现有的史料分析,他是我国私人藏书中最早使用藏书印的藏书家。其子伯阳,字隐忍,读其父所藏史书,近3 000余卷,故精通《春秋左氏》之学。撰《华林遍略》620卷。

姚怀珍:南朝·梁,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天监(五o二至五一九)中为梁武帝装护图书。《张怀罐二王书录、历代名画记》。

沈炽文:[南朝·梁]武康(今浙江武康)人。梁武帝好图书,天监(五o二-五一九)中朱异、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栅而装之,更加题检。东观余论云:“魏晋以来法书梁御府藏之,皆是沈炽文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

8、侯景篡逆:南朝萧梁末年,投靠南梁的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侯景,原为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时,侯景率部众投靠契胡族酋长尔朱荣,参加镇压起义,因大破义军、活捉葛荣之功被擢升为定州刺史。高欢灭尔朱荣,侯景又叛归高欢。侯景狡诈多变,残忍酷虐,但掠得财宝皆赏赐将士,故能得将士死力,所向多捷。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即河南道最高军政长官),拥兵10万,专制河南,权力仅亚于高欢。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死,子高澄执政。侯景平素甚轻蔑高澄,而澄则忌惮景叛乱,乃征调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侯景惟恐被杀,于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调景入京,故景转而求降于萧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对,而梁武帝竟说夜梦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梦,于是封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梁武帝又遣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堰,主帅萧渊明被俘,全军几乎覆没。东魏又进击侯景,景众4万余只剩下800人南逃,骗取梁寿阳城(今安徽寿县)。梁武帝覆信东魏说:“贞阳(指贞阳侯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本有作乱之心,遂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即宫城)。侯景纵兵抢掠,又命北人被没为奴者,皆令放免,加以任用。“造诸攻具及飞楼、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梁书·侯景传》)。侯景过江时兵不过8千,马不过数百,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10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者30余万。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顿兵不前,只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掠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551),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僧辩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梁大宝二年(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552),他与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遭陈霸先反对,被其缢杀。

江陵、荆州:现在的荆州城其实就是古时候的江陵,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那个江陵。州下有郡,郡下有县,一级一级,清清楚楚。荆州原本只是一个州,江陵本来只是一座城,但到了汉末三国时代,江陵常被称为荆州,这下就常混淆不清了。真实的情况是,所谓刘备借荆州,借的是南郡的江陵,不是整个州「整碗捧去」;关羽失荆州,主要也是江陵失守,导致整个荆州沦陷。为什么会把江陵称为荆州,那是因为刘备「借」荆州后,江陵既是南郡首府,又是蜀国在荆州的治所,兼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镇守荆州的关羽,帅府也在江陵。后来好几个朝代如西晋、隋、唐、宋、元、明、清,都以江陵为荆州的治所。因此后人习称江陵为荆州。所谓「荆州治所」,指的是荆州州府所在地。刘表任内,荆州治所在南郡的襄阳,不是江陵。赤壁战后,刘表的儿子刘琦病死,刘备被推为荆州牧,驻所在公安,后来才移到江陵。所以,《三国演义》出现过的「荆州城」,有两个意思。赤壁之战以前,荆州还在刘表手里,荆州城指襄阳;赤壁战后,荆州城通常指江陵。实际上没有一座名叫「荆州城」的城市。直到明初,荆州才作为城名固定下来。

承圣:(552年十一月—555年四月)是南朝梁政权梁元帝萧绎的年号,共计2年余。梁元帝554年逝世,555年梁敬帝萧方智即位沿用到本年四月。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察(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察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梁元帝也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曾主编《金楼子》等书;江陵被围城时,承圣三年十二月辛未(555年1月27日),元帝入东合竹殿,命舍人高善宝放火焚烧图书14万卷,包括从建康为避兵灾而转移到江陵的8万卷书,自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江陵焚书被视为中国的文化浩劫之一。

9、斫zhuó:形声。从斤,石声。斤,斧属。本义:斧刃;斧以金为斫。——《墨子》。大锄: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齐民要术》。

10、宇文化及(?—公元619年),隋末叛军首领。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家世官宦,皇帝姻亲。父亲宇文述,北周时袭父爵为上柱国,封为濮阳郡公,隋初为右卫大将军,因依附晋王杨广,靠帮助杨广夺取太子位而受宠,成为朝中权贵。炀帝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特将自己的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杀之。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今从《资治通鉴》。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汉族,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杀害,窦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河北。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王世充(?-621年),字行满,本来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自小喜好经史和兵法,开皇年间,因军功升至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至江都宫监,为隋炀帝信任,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以及河南山东一带民变有功,声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区的势力。他曾带军到雁门勤王。公元617年,被李密战败,入据洛阳。炀帝被杀后,他与元文都、卢楚等拥越王杨侗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公元619年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公元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11、王知敬:武后时(六八四至七o四)仕为麟台少监。善署书,与殷仲容齐肩。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唐代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官太子家令。望出太原,历任秘书郎、少府监丞、城门郎、膳部员外郎、冀王友、太子洗马、司门郎中、太孙咨议,终太子家令,史称“王家令”。工正行书,尤善署书。武后时,唐李嗣真《书后品》列知敬书中之中品,并有“云间孤鹤”、“碎玉残金”之誉。张怀《书断》称:“知敬工草及行,尤善章草,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翔,若冀大略宏图,摩霄殄寇,则未奇也。”窦蒙《述书赋·注》谓:“知敬工正、行,善署书,与殷(仲容)同工而异曲,兼善草书。”又称:“与仲容齐肩。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洛川长史德政二贾碑》在修行寺东南角,即知敬之迹,极峻利丰秀。清禅、资圣寺,至今路人识者,驻马往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王知敬云:“工正、行、草,峻利丰秀。”善隶书。其隶书评者谓:“如麒麟之腾跃,类鸾凤之翱翔。”传世主要书迹有《李靖碑》、《金刚经碑》等。

12、康昕,字君明,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晋孝宗年间,与王献之同时。本胡人后居家义兴(今宜兴)。东晋书画家,官临沂(今山东临沂)令。与王献之善,并师从王羲之。工隶书、善画,当时与任义兴太守的著名书画家羊欣媲美。《太平广记》中说他曾偷偷更换过王献之在方山亭壁上的题字,而王献之并没有察觉。又为谢居士题画,子敬(即王献之)叹其能。康昕的绘画也非常精妙,画畜类胜似杨惠,据说有《五兽图》传世,收入在南朝宋人、书画史家孙畅之所著的《述画记》中,现已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