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1979年2月17日那个早晨

 殘荷聽雨 2024-02-18 发布于北京

难忘45年前那个初春的早晨

--对越自卫反击战留给我的童年记忆

作者 金戈铁马

1979年2月17日,星期六,农历正月二十一,阴。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平常的日子。一大早,不满九岁的我吃了早饭正准备去上学,突然听到外面操场传来喊声:请家属们带上孩子过来集合。妈妈带上我立即来到操场上靠近办公楼的一角。一位后勤科的叔叔看到人基本齐了就说:给大家宣布一个事情,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在今天凌晨打响了。你们的丈夫、父亲已经到前线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拥护中央的决定、支持前方的亲人,我们这里是安全的,希望大家安心工作、学习,服从指挥,有需要帮助的随时跟我们几位在家的同志说。

家属的人群中响起片刻的议论交谈声又很快静了下来,妈妈们的脸上看不到太多的担心和焦急,却都有一种军嫂特有的坚毅和刚强。妈妈对我说,你赶紧去上学,要听老师话。然后就快步走出大院正门往对面的单位县人民银行走去。

作为广西一个边境县人民武装部的家属,其实我们知道这天很快就会到来。我父亲是1954年底入伍的,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62年桂林步校毕业后就来到这里。这是一个人口只有15万的多民族聚居的小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安宁祥和是平时的主基调。

然而从1977年起,我们就感受到这种安宁祥和的在以极快的速度被冲破。父亲到边境一线下乡越来越频繁,民兵集中训练的次数和科目也比往年增多。大人们交谈中基本都是边民的伤亡、边境的冲突、比如邻县靖西的庭毫山事件。78年底,大批的部队开了过来,不时有坦克、炮车隆隆驶过,公路两边搭起了连片的军用帐篷,小小的县城随处可以见到背着枪的军人,他们除了买一些最便宜的香烟和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就是到县邮电局把剩下的津贴一分不留的寄回家里。

一到晚上,居民家门口、各单位的家属院,都能看到妇女们在为支前民兵赶制式样统一的蓝灰色棉衣、棉被。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县,共派出两个支前民兵营,分别由一名武装部副部长任营长,一名地方的副县级领导任教导员,我父亲作为军事科长任二营副营长。大约两周前,两个营的民兵到武装部集结,配齐装备,作战前动员。大院里有几位伯伯的子女都在部队服役,其中一位副部长的女儿是军区医院的护士,女婿是连长,几天前,他们俩先后回家看了一下老人,就随各自的部队往边境开拔,而这位长相酷似《渡江侦察记》中胡老贵,也是络腮大胡子的伯伯和父亲他们一起带着民兵一周前离开了家,两代人一同上前线的场景就这样真实的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在一个8岁多男孩的心里,特别是军人的孩子,一开始对战争并没有多少的恐惧,反而有些许的兴奋和对父亲上战场的光荣感。整个上午学校里师生间虽然也有议论,但还算平静。放学回家要路过县里唯一的一所医院县人民医院,上学时还可以正常通行,放学时却已经有士兵设卡,行人车辆都不能通行。但我们小孩找了个空子钻了进去,看到有好几辆军车停在医院门口,不断有伤员或被担架抬着、或被人搀扶着从车上下来。快步来回的医护人员、痛苦呻吟的伤员、随处可见的血迹、军车上披设的草绿色伪装网,真真切切地战争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回到武装部大院,第一件事就是们每家去领军用榔头、铁锹各一把,上后山去挖防空洞。而妈妈们白天上班,下班后就到医院里参与护理伤员,因为伤员太多了。有几次我跟着妈妈进到医院,当时已经不接受地方患者就诊,全力救治前线下来的伤员。整个医院,除了病房,连走廊、会议室等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躺满了伤员。隔几天,就有直升飞机飞来将一些重伤员接走。县城边一座山专门用来安葬烈士,只有牺牲的民兵能用棺材装殓,部队烈士则是专用的袋子。当地群众自发地义务为烈士清洗并换上新的军装。

战争期间一到晚上,县城的街上除了巡逻的民兵,基本就没有行人,安静得有点瘆人。其实很多人都在忙碌着,各单位组织职工在院子里建混凝土盖顶的防空洞,粮食、食品部门为前线发运给养,武装部的后勤人员则是将后方运来的弹药发往前线。无论是军属们还是整个县城的干部群众,都在一种看似平静的状态中秩序井然而又紧张地为前线服务。但从没有听说有谁向组织上提什么个人或家庭的要求。其实后来回想起来,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军属们,每天除了工作、照顾孩子,还要到医院护理伤员。而当她们看到那么多血淋淋的伤员,是多么担心其中就有自己的丈夫啊,她们的内心是要经历怎样的煎熬啊!

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3月中旬,我们步行5公里,到一个叫那仲的小村去欢迎凯旋的部队,从早到晚,穿过彩门的军车未见间断。我们这个县出去的两个民兵营,一营出色完成运送弹药、配合清剿残敌等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民兵营”称号,有多人荣立包括一等功在内的战功,其中就有战斗英雄林兴平,战后还到过我家。我父亲所在的二营担负高平以北通农县一带的护路任务,抓获俘虏一名,自身无一伤亡,全部安全回国。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

2023年11月28日,暂停了3年零7个月的中国平孟—越南朔江口岸正式恢复双边旅客通关。这里和附近的念井村正是当年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越过国境的地点。45年弹指一挥间,父辈们流血牺牲之地已铸剑为犁,人员货物有序往来。县城的烈士陵园,成为爱国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前后,都能看到许多参战老兵和烈士家属扫墓祭奠。如先辈们所愿,今天的神州大地国家昌盛、山河无恙、人民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