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味中药,可迅速消散皮肤上的结节包块

 liyh65 2024-02-18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90后青年中医师,中医学硕士,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目前坐诊于乐清市人民医院,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学与临床一致,不喜故弄玄虚,只求客观疗效,另对日本汉方医学及腹诊亦微有涉略,擅长以经方思维治疗内外妇儿各科杂病。
      治疗结节包块,常规会用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比如消瘰丸等中药方剂, 但实话来说,疗效比较慢。以前读名老中医的书籍,谈到穿山甲可以专门治疗这种病症,但家中长辈用之效果亦不佳,而且此动物目前已受保护,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味专门治疗结节包块类病症的药物。
       近几日偶然翻到《杏林薪传》里谈到有一味中药,叫皂角刺,又称天丁,有软坚散结之功,其长相如下图所示:

图片

        中药的功效有时就是根据外观来定义的,比如藤类药可以通络止痛,而皂角刺边上长满了尖锐的角,说明它可以刺破结节包块,有拔毒之功效。但此药用量必须要重,轻用无效。

《外科正宗》:皂刺消散之力亦甚大,大概用皂刺不过五、六分至二、三钱而止便是托药,用至四两是消药。”

《中药新用》谓“复方中重用皂角刺治疗……纤维瘤及其它腹腔肿瘤属实证者,有较好疗效”

后来读到王幸福教授的医案,他重用皂角刺100g治疗多例乳腺增生、乳腺囊肿类疾病,疗效非常确切,而且并无毒副反应。于是笔者也用之于临床,发现所言不虚,下面举一案例加以说明:


孔某,女,44岁,温州乐清人
最近1个月全身上下长了很多红色脓疱,局部发红发烫,有黄色渗液流出,瘙痒,伴胃胀,食欲一般,二便可,无口干口苦,无怕风怕冷怕热,精力可,脉弦,舌淡红苔白腻。
皮肤病如果伴有胃胀,笔者会选用甘草泻心汤治疗,这来源于《黄帝内经》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思维。但是还得需要加味,这里参考了田修荣的经验,他极其擅长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疹、痤疮、皮炎等各种皮肤病,但通畅需要加金银花、土茯苓和玄参三味药。除了本方之外,笔者还想到了日本汉方家的皮肤解毒汤,此汤重用土茯苓为主药,加川芎、莪术活血改善皮肤的气血流通,另加黄连、甘草修复皮肤黏膜,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最后处方:
甘草泻心汤+皮肤解毒汤加减
甘草20g 黄芩10g 黄连3g 干姜10g 党参10g 半夏10g 金银花20g 土茯苓60g 玄参12g 川芎10g 莪术10g   7付

二诊:胃胀消失,皮肤脓疱的渗液减少,但仍然红肿不适,并且压之发硬,压痛明显,皮肤变得干燥。

上方续服7付

三诊:皮肤仍然有大小不一的红色脓疱,按之发硬,红肿不适。

患者胃肠道症状消除,那就不用甘草泻心汤法了,改成笔者治疗疮疡类皮肤的专方,就是当归补血汤+五味消毒饮,这个方可攻可守,在疮疡初期热毒比较明显时,重用清热解毒药,轻用补气血药。待疮疡溃破后,重用补气血,轻用解毒药。处方:

黄芪30g 当归30g 金银花50 野菊花30g 连翘50g 皂角刺20 赤芍15g 川芎10g  桃仁12g 白芷6g 桔梗6g  7付

后面加的桃仁、赤芍和川芎是活血,因为脓疱处按之很硬,根据《中医诊断学》的描述是有瘀血存在,白芷、桔梗和皂角刺是为了促进疮疡溃破出脓。

四诊:脓疱局部红肿消退了,但仍然发硬,而且还是没有溃破,局部干燥,略有瘙痒,食欲有些下降

治疗了一个月,脓疱疹红肿已经消退了,但摸过去还是硬硬的,活血化瘀法也尝试过了,怎么办呢?笔者想到了皂角刺,考虑再三,决定加量至60g,处方:

黄芪30g 当归30g 金银花50 野菊花30g 连翘50g 皂角刺60川芎10g 莪术10g 桃仁12g 白芷6g 桔梗9g 紫草30g 炒鸡内金20g 陈皮15g 莪术10g 麻黄3g  7付

这次皂角刺用到了60g,另外加了紫草30g,因为患者说皮肤有些干燥,紫草可以针对干燥瘙痒,后面加的炒鸡内金和陈皮是因为患者服用这么久的清热解毒中药,食欲有些下降,所以加之顾护脾胃。最后又加了3g麻黄,是来源于黄仕沛的经验,其认为麻黄相当于一个打孔机,可以破除有型结节,如阳和汤中的麻黄便是此意。

五诊:患者诉这次方喝下去,全身脓疱迅速溃破,流了很多脓水出来,后来再摸就软了很多,没那么硬了,感叹这次中药的威力。于是我把黄芪量加到50g,连翘和金银花减到30g,皂角刺继续60g使用7天,后随访,基本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