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圣 民间画祖

 zqbxi 2024-02-18 发布于江西

吴道子 - 唐代绘画大师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人物生平

年少刻苦

吴道子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公元709(景龙三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

入宫作画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公元742-755(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晚年传奇

公元758-759(乾元年间),吴道子尚健在。卢棱伽是吴道子的门生,“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吴道子见了卢棱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酷似自己的笔法,于是惊叹说:“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由于卢棱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绘画,过了一个来月,即离开了人世。乾元年间,吴道子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至于以后吴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载,也就无从考证了。约公元759年左右(唐肃宗时期),吴道子卒。

绘画造诣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为人师表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后世影响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上的一种新体例。在他的遗迹湮没殆尽的今画圣天,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这是因为他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来历史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我们见到的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历代评价

唐朝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朝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苏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代

汤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朝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朝

方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主要作品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生“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

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还流传有 《宝积宾伽罗佛像》 、《道子墨宝》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丽江永胜县城三公里外有一胜境,乃滇西久负盛名古迹之一。此处四时掩映于古木参天碧绿青翠的壶山之间,唤作“灵源箐“;因庙宇内石壁上镌刻有唐朝画圣吴道子所作观音像,又得名“观音箐“。

吴道子所做的卷轴画也相当丰富,如《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史料中记载了很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确定是否为吴道子的真迹,以下列举的都是可以考证的确实是吴道子的作品。

画作名称

故实人物 《送子天王图》 《梁武帝》 《郗后》 《明皇受篆图》 《金桥图》《朱云折槛图》 《汉光武帝燎衣图》人物写真 《玄元真》 《孔圣像》 《孔子按几 坐像》 《司寇像》 《颜子像》《仲由像》《李林甫像》《陈希烈像》 《杨国忠像》 《一行大师真》宗教壁画 《地狱变相图》 《托塔天王图》 《大护法神像》 《孔雀明王像》 《十指钟馗图》《宝积宾伽罗佛像》 《万国咸宁》 《云行雨施》 《江海奔腾图》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山水及其他 《南岳图》 《双林图》 《华清宫图》 《群驴图》 《鹿图》

画作风格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是其代表之作。《东观余论》记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既然画中无“刀林、沸镬“的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感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中可见类似风格。与吴道子风格相似的还体现于线描与晕染等技法上。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线描绝技也是一脉相承的。唐代流行的兰叶描所描勾的形态,外柔内刚,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

在画史上评吴道子壁画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许多学者赞叹吴道子的画:“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比比皆是。

拜师学画

吴道子年幼家贫,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过去了,吴道子画水很有长进。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吴道子说:“师父,我愿替您画那幅《江海奔腾图》。“老和尚见十五六岁的吴道子,竟说出这样有志气的话,当下就答应了。整整九个月,吴道子不出殿堂,精心构思壁画。直到深秋,吴道子才把这幅图画完,他对师父说:“师父,我已把《江海奔腾图》画出来了!请您去观看。“老和尚听后,病竟然全好了!老和尚站在殿门口,看着扑面而来的浪花仰天大笑,冲着吴道子说:“孩子,你画的这幅《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传神之笔

《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秃尾神马

唐朝时候,画圣吴道子来朝鸡足山。他在金顶寺住宿的那天晚上,作了一幅《立马图》,那马画得真是活龙活现。要画最后一笔马尾的时候,他忽然感觉身体不适,就去禅房休息了,第二天便早早下山,把那幅未完成的《立马图》给忘记了。

吴道子下山后,禅师细看《立马图》,才发觉马尾巴还没有画,十分惋惜,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它挂在禅堂侧室里。禅师每天要在画前烧一炉香,一来怀念大师,二来观赏马图。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灵的,好象嘶鸣着要跳下来。

突然,山下十来个农人闹闹嚷嚷地冲进寺院来,状告禅师,说寺院有一匹秃尾马糟蹋自己的庄稼。禅师百般辩解,说寺院不可能养马的,农人仔细搜过寺院也一无所获。禅师忽然想起那幅画来,便告诉农人,自己无马,只有一幅吴道子大师画的立马图,请进屋来看看。农人一看那图上的马,都大吃一惊,于是,指着画上的马说:“就是它,天天夜里偷吃我们的庄稼。“禅师大怒,指着秃尾画马骂道:“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只见那马跪了下来,两眼流着泪。庄稼汉看着真是惊奇,觉得把它烧了也可惜,就说:“算了,只要它诚心改悔,不再糟蹋庄稼就行了。“

落笔生光

吴道子从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听到里面有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灯光,感到奇怪。第二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了解了事情的缘故,才知道这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婆婆的家,只因家里没钱买灯油,才会在夜晚从不点灯。于是,他决定赠送老婆婆一幅画。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的接过画,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

建画圣祠

鸿畅镇山底吴村旧有画圣祠,座东向西,门楼上悬一石匾,上书阴刻“一峰圣堂“四个字,清嘉庆六年重修,门前立有“文王世官员至此下马“石碑。祠内有正殿三间,偏殿六间,正殿 中央有楠木精雕“圣主楼“,内供奉着吴道子金身塑像。吴圣祠毁于1974年,材料用于建校,原址围墙尚存。“元朝至治元年,重修吴圣祠、祖师庙、汤王庙时,画圣三十八世孙吴大仓,力大无穷,为施工劳累致死,皇封恩荣寿宫。“碑文载:“开封府禹州知事莫天麟,同知张聚坦,判官郭镳,吏目章逢涣为已故善人吴大仓立碑纪念。天启元年岁次辛酉孟秋之吉。“吴圣祠时存碑碣四通,其一碑文日:“重修吴圣祠金妆神像碑,且夫三峰山之阳,蓝水之在,有九山焉。吴圣祠其始不知创自何时延于今……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吉立“;另一碑文的下半部分字迹被毁,上半部分的碑文曰:“大明天启二年岁次壬申朔月初十日……南禹州鸿畅前吴家村……修盖吴圣祠……每月望日祀道子……“山底吴村东北角原有一座祖师庙,庙里供奉着祖师吴道子的塑像,庙毁于1966年冬,桥基尚存。从遗址挖出残碣一块,已不成文,但仍能看到:“道子忠厚长者……道子宠异褒……“等字样。

墓址

吴道子晚年时候,唐玄宗再度命吴道子入蜀作画。可惜,吴道子染上了瘟疫,病死于旅途之中。《资阳县志稿·冢墓篇》有吴道子卒死的记载:吴道子墓在县北十五里李家沟,俗称真人墓。李家沟就在现今的四川省资阳县城北公社境内。吴道子墓分为“真人墓“和衣冠冢,“真人墓“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李家沟,衣冠冢则在吴道子故里--河南禹州市鸿畅镇的山底吴村。

史籍记载

史书对吴道子记载很少,甚至连他的具体生卒年份都没记载,这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古代画家的记载会有所遗失,即使是像吴道子这样的名家之记载也难于幸免。查阅新、旧《唐书》,对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这又说明吴道子没走过什么科举之路。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北宋《宣和画谱》载:“吴道子,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未冠,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太平广记》载:“唐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宋·夏士良《图绘宝鉴》载:“吴道子,少贫,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

精品欣赏

吴带当风看吴道子画圣风范


画圣吴道子,是唐代很有名的画家。年少时期学习书法,后来沉迷绘画,家境虽贫寒,但他依旧专心绘画创作,小小年纪就被街坊邻居知晓夸赞。成为了县尉之后,吴道子还是一门心思钻研画艺,于是辞去官职,开始作画流浪。

因其年少时期就掌握了绘画技艺的精髓,多年间更是使自己画艺更加沉淀,成为了当时有名的绘画大家。唐玄宗也是闻其名,召其专为宫廷作画,还让其跟随自己巡游多地。这使得吴道子绘出了多幅作品并且流传下来。

送子天王图 是吴道子的绘图中很闻名的一幅。此幅作品创作与唐朝鼎盛时期,吴道子在画风上不拘一格,结合民族风格特征,再加入外来文化和宗教壁画的风格,注入图中,绘成了这幅图。整幅图看来,像是分段描绘每个人物,开始描绘的是送子的神灵和侍从与神兽,中间描绘如来护法坐石头上的形态,后半段又描绘抱着婴儿正在行走的净饭王,后跟着他的侍从们。观整幅作品,无尽繁华与别样文化尽收眼底。

八十七神仙卷,这是很经典的一幅宗教画,这幅作品是为佚名,但多数画家都分析猜测是吴道子的作品。不管是从绘画风格来看,还是年代来判断,都几乎肯定是他的作品。这幅图是流传至今的很珍贵的一幅白描体系的人物长卷,著名画家徐悲鸿对这幅作品的感情深厚,曾从外国赎回这幅流传出去作品,现如今该卷已收藏在纪念馆。这幅作品是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很值得保存的珍贵作品。

群驴图也是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他不止擅长人物壁画,山水与花鸟鱼虫也是他的笔下之物。关于画驴,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吴道子去拜访一位僧人,这位僧人不礼貌对待他,于是他就在其墙上画了驴子,结果驴子传神,把僧人家里搞得一团糟,僧人这才道歉,让吴道子把画的驴子给涂抹掉了。这故事中的驴子虽不会真的变成实物,却是文人以这种形式表达吴道子的画工之传神。就像群驴图一样,里面的驴子生动逼真,仿佛真的在眼前一般。

吴道子画像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吴道子草根出身、父母早亡,毫无背景的他是怎么成为画圣的呢?”

▲吴道子 观音菩萨像拓片

接地气的宗教画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独具风格的宗教画和人物画。吴道子草根出身,他的宗教画也具有浓郁的世俗化倾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接地气。在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中,他描绘的武将形象就取材于唐代的武士俑。

▲《送子天王图》 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现珍藏于日本国大阪市立美术馆

▲左:武将 右:唐代武士俑

还有他在帮千福寺西塔院画壁画时,直接把菩萨画成了自己的样子。

在《地狱变相》图中,他详细描绘了人死后到地狱经历的种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作恶的都打入十八层地狱,经历种种酷刑,传闻屠夫、商贩看了后都不寒而栗,纷纷改行,害怕自己因杀生遭到报应。

▲吴道子 观音菩萨像拓片

吴道子的这些宗教画善于塑造人物特征,形象真实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当时影响很大。吴道子也因此圈了一大批粉丝,他在龙兴寺作画时,粉丝太多,还把整个寺庙堵得水泄不通。

▲吴道子 维摩诘经变图之《宝盖供养》

▲吴道子 维摩诘经变图 之《问疾》

画界全才,征服唐玄宗

吴道子不仅能画各种接地气的宗教画,事实上他是个绘画全才,山水、花鸟、桥梁、房舍等方面无一不精,更是分分钟征服当朝天子唐玄宗。

比如与韦无忝、陈闳合作完成的《金桥图》(描绘的是唐玄宗东封泰山回来时途径金桥,道路两旁军队肃穆,绵延千里的景象)赞誉不断,“时谓三绝”。

公元742—755(天宝年间),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

▲《八十七神仙卷》

历史上的全才画家本就凤毛麟角,可吴道子也不满足于此,他总是积极思考,不断创新。据传吴道子创山水“疏体”,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他还创造出“莼菜条”式描法(也叫“兰叶描”)来描摹人物,笔势圆转,波折起伏,所画人物、衣袖、飘带都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世称“吴带当风”。

▲吴道子 先师孔子行教像拓片

朱景玄《唐朝名画録》:“吴道子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立笔挥扫,势若风旋。”宋苏轼《吴道子王维画》诗,有两句形容吴的画笔:“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而宋郭若虚《图画见间志・论曹吴体法》:“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根据这些叙说可以知道,他下笔非常迅疾,所描绘的线条,特别的灵动与圆转,所形成的衣服形态,也特别显示着飘动的一面,有一种轻飘飘的好像在风前被吹动着的感觉。所谓“吴带当风”,正是专门来形容他的这一特征的。

传承技艺,延绵后世

吴道子山水、人物、花鸟、佛像样样精通,上到皇帝,下到平民,所有人都喜欢他的画,按理说这样的人称之为画圣也够格了!不过总有人不服气!像吴道子这样涉猎广泛,又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的画家也不是没有啊,为什么他就是画圣呢?因为吴道子站得高、想得远,他开课授业,弘扬绘画艺术,让“吴家样”能流传后世。

▲吴道子《明皇观马图》(局部)【传】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録》:“景玄每观吴生画,不以装背为妙,但施笔絶踪,皆磊落逸势,又数处图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绘。”这就是说吴道子有数处壁画,都是“白描”的。

▲吴道子 北岳庙龙

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的弟子很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一代传一代,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许多画家都有深刻影响,如唐朝的敦煌、元代永乐宫的壁画都有吴道子风格。宋代画家李公麟朴素淡雅的“白描”也脱胎于吴道子的白画。

▲李公麟 《维摩居士像》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据米芾《画史》:“李尝师吴生,终不能去其气。” 汤垕《画鉴》:“李公麟宋画人物第一,专师吴生。”

▲宋 ▪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在北宋,武宗元以学吴道子画派驰名当代,到李公麟的画派兴起,武在画坛上的声势,似乎被李所掩盖。而他的画笔,却被人认作是吴道子了。如前面所提到的《朝元仙仗图》,在南宋,就一直被人当作吴道子画笔的,直到元代赵孟頫才认为“不敢以为吴笔”。几百年来,承认了赵的看法而被肯定了下来。

▲《送子天王图》局部

另外吴道子还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的民间传统画派,时至今日民间画师仍尊他是祖师爷……

▲《送子天王图》局部

吴道子是历史上难得的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喜欢的绘画全才。同他一样涉猎广的画家没他画技高超,像他一样画技高超的又没他会创新,像他一样会创新的又不及他桃李满天下……这样的人不是“百代画圣”还有谁是呢?

“唐代吴道子原作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吴道子作品都是清代画家临摹的。吴道子作品的拓片极为罕见,这幅拓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梁时民指着图中观音的衣褶向记者介绍道,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史尊称“画圣”,作品以佛像为主,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这幅作品中观音面相慈善端庄、饱满,线条有着唐代典型的线条,很流畅。吴道子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梁时民还向记者介绍了吴道子的生平。他说,吴道子年少孤贫,但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辞职,随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吴道子因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并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吴道子擅长画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题材,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苏轼曾评价:“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中国佛教的信仰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观音信仰,在中国不论是否信仰佛教都会知道有一个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所谓大家常说的“户户观世音,家家弥陀佛”。而在当今的老百姓的认知中,那个深入人心的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一个慈善的女性形象。那么佛学研究者及僧众们都知道,在佛教初传入中国时观音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大丈夫形象的存在。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怎么男变成女的?又是什么时间变成女相呢?同时,广府甘露寺又有怎样的传说?与杨枝观音又有怎样的渊源呢?下面我们就分两大部分从形象、手持法器、名称的转变、相关信息及杨枝观音与广府甘露寺的相关联系等资料分别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杨枝观音的起源

一、形象的转变:中国佛教据记载是自东汉传入的,同时观音的形象是以男子形象呈现的。

据相关考证,“观音”的名词第一次出现在汉地的时候,是公元185年由后汉高僧支曜翻译到中国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中的讲述。有明士名无秽王。次复名光景尊……次复名观音①。到了公元286年的时候,西晋竺法护在长安译出了《正法华经》——此经是公元406年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的早译本,其中就有专门讲观音事迹的第二十五品普门品章节,讲述了观音的慈悲和神奇,并以单行本的形式独立流通,从而逐渐引起佛教徒的注意,从而引起轰动与敬仰。梁代僧祐曾感叹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然而此时的人们,对观音虽知其名,闻其意,却仍未知其像。直到南朝刘宋元嘉元年,即公元424年,僵良耶舍法师译出了《观无量寿佛经》,其中记有佛祖亲口所说的观音菩萨的形象,重要细节如顶戴天冠而非出家相、冠中立有佛像等等描述,一一皆具,这时人们才了解到观音的形象。然而,此时的知其像,却仅是文字想象。真正具象的实物,到底出现在何时?

根据唐代《法苑珠林》等资料的记载,其实早在公元408年,汉地就应该有观音像了,不过可惜史料所载的最早的观音像,已不知所踪。而现存的最早观音像则分两种:一是与弥陀佛、大势至一块出现的组合型“西方三圣”形像,约出现在公元420年,以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为据;二是独自出现的个体型造像,约在公元453年,为北魏时的金铜莲花手观音像,现藏于美国。而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方面最多见的早期观音像,保持相对完好的是公元4至6世纪的莲花手观音,时间乃为5世纪的阿占塔石窟所奉观音:天冠、缨络、右手执莲、左手持瓶,身姿微摆,很是优美。不过此时的观音形象,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观音都是以男子大丈夫的形象出现的。

(画家:阎立本)

在普陀山法雨寺西清凉岗山岙处的杨枝庵内,有一通高2.5米,宽1.2米的石碑,上刻相传为唐阎立本所绘的观音像,世称“杨枝观音”。像为立式,头戴天冠、高椎髻的发型上饰以各种珠簪、金钗、珍宝和步摇。身着天衣,袒胸露臂、项佩宝珠璎珞,腕戴金钏玉镯,外罩半臂,佩绶披肩,风带绕臂,风扬飘动;下服长裙,外围蔽膝,彩缕琏玉,跣足踩莲,左手轻托白玉净杯,右手舒拂杨柳翠枝。雍容华贵,慈祥端庄,好一派盛唐宫廷景象!据载,明朝名将侯继高于万历十六年将此像镌碑立于宝陀观音寺内,由于连年兵燹,此碑被毁,后于万历三十六年宁绍参将刘炳文重刻建庵供奉。碑右上方刻有像赞曰:“重刻普陀大士图像。普陀圣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迄因寺毁,石付祖龙,庙貌乃建,瞻对无从,旁搜遗迹、镌以新工。嗟:无色无相,佛性本空,色色相相,佛教斯弘。用期世世,奉兹靡穷。明万历戊申宁绍参将天台刘炳文立石于普陀山之杨枝庵。”左下方刻“明定海备倭梁文,台州庠生刘聚福同勒。”右下方刻“唐阎立本画”。此画以高古游丝描勾线,应属素色白描,不事渲染;但那珠翠衣褶,佩绶风带,恰似明暗相间,阴阳层折;他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全图;画虽一人,但章法严谨,森罗万象,形象生动,仪态万方,似有灵动之感;面容姣俏端丽,深沉含蓄,莫测高深。尽现高古游丝描的细腻华滋。精妙绝伦。

阎立本(601一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榆林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父毗,兄立德,俱精绘画。高宗显庆初,兄死,代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升右相,封博陵县男。咸亨元年(670)任中书令。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遂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他绘画取法张僧繇、郑法士、杨契丹、展子虔,笔力圆劲雄浑,尤精人物肖像,长于刻画人物性格。据《历代名画记》和《宣和画谱》载:他曾有武德九年(626)所绘“秦府十八学士”,贞观十七年(643)所绘“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魏征进谏图”,“十二真君像”,“王右军真图”等传世,但都散佚未见。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仅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宋人临摹的“步辇图”和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历代帝王图”(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共13帝)。所以这幅“杨枝观音”像就愈显珍贵。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以单幅绘画形式呈现的观音造像的拓本。这从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历朝名画观音宝相》画册中可得印证。这部画册是迄今为止,专以汇集观音画像的,最有影响和最有权威的一部画册,很多罕见的观音画像收录其中,大多为名家手笔,得到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的鉴定,并有由弘一大师书写的由印光大师撰文的序言,书后有朱庆澜、叶恭绰诸著名专家的跋文。

这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观音由男相到女相转变的画像方面的资料了,后面就有了吴道子等诸多名家的女相观音的逐步呈现。

(画家 周晶 纸本50-100cm 水墨)

前面是画像方面的资料,而这就应该是文字方面相对有说服力,最早记载观音为女相的讲述了。

二、手持法器的转变:

前面讲述了观音形象出现的初期也就是印度最早的观音像是公元2或3世纪的“佛三尊”之一,到公元4至6世纪的莲花手观音及公元420年,以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为据;独自出现的个体型造像,在公元453年,为北魏时的金铜莲花手观音像,这时手部最大的特征是莲花手——即执持的是莲花,而不是杨柳!

早期的观音像都有一个手执莲花的特征,在印度,崇尚莲花是所有文化流派的共同思想,并非佛教的专利。印度的传统思想《吠陀》认为,创世神梵天是坐在莲花上创生万物的,三位一体的大神梵天、毗湿奴、湿婆都与莲花密不可分,所以在生活中,印度人崇尚赞美莲花就是信仰及修行。

而观音作为大乘佛教的形象总代言菩萨,前面讲过,本体便是众生染污心中的那颗真实不虚的慈悲心,此意即指,世间众生是凡圣同体,也可以通过努力转凡成圣,这恰如淤泥中能生出莲花;神格化后,观音又化身无数,深入世间诸苦处普度群生离苦得乐,此行亦如莲花出入于淤泥而不染。所以,让观音像手执莲花,真可谓是相得益彰,极其有助于敬奉者见像悟心,体会其含蕴的“人间佛教”的至理。

(画家 周晶 纸本50-100cm 纸本)

杨柳枝,在中国的古文化里,杨与柳是有交叉的。如《小雅・释木》:“杨,蒲柳。”《说文・木部》:“柳,小杨也。”但仅仅这样也不能说杨枝即是柳枝,现在人们把杨枝认知为垂杨柳的枝条,我认为和一个记载不无关系。这个记载就是唐代的传奇小说《炀帝开河记》。《炀帝开河记》是一篇以隋炀帝修运河为主题的唐传奇文,记载了大运河的汴河段建好通运时,为了纤夫避暑等一系列功用,“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船之人,护其阴凉;三则率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万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杨枝也是古印度人日常使用的洁具之一,其梵语本义为“齿木”——净齿之木,类似今日的牙刷和牙签。这习惯印度很早就有,唐朝僧人义净(635~713)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说:“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圣教俗流,俱通利益。”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饭后嚼齿木的优良习惯以戒律的形式被中国僧人们坚守,并迅速以其先进性为国人们学习模仿。但古人在翻译齿木一词的时候,许是因为中国杨柳种植普遍,取用方便,又或者印度的“齿木”原材有与中国杨柳“即插即活”的共同特点,总之,古人简单化处理了,直接译成了“杨枝”。而实际上,照义净的实地考察,印度的齿木不止是杨枝,只要是木质稍软,味道偏苦涩的,均可用来清洁口腔。杨枝还可以入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说:柳枝去风、消肿、止痛。验方“杨枝汤”还记录在《古今录验方》和《圣惠方》里。显然,这与《僧祗律》中“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柳枝咽之”的教导,应该是大有关系。

(画家 周晶 纸本50-100cm 水墨)

为什么后来莲花变成了杨枝,应与观音经典的译传有大关系。东晋时候(317--420),竺难提法师译了一本《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简称《请观音经》),该经中,观音是凡夫身而现神通力,且以治病驱邪著称,非常受国人的欢迎。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教祖师智者大师(538--597),也是特别地重视此经,专门为它注疏宣传,到北宋初天台宗的慈云大师,还以它为据创设了《观音忏》,广泛流布。受其影响,宋代的寺院供奉观音像时,旁边陪侍的竟有月盖长者了!月盖长者即是《请观音经》中,请观音除病驱邪的民众代表,而“请”时的重要礼节,是“即具杨枝净水授于观世音菩萨”,并且,此礼为历代观音忏所承继发扬!,用杨枝净瓶取代莲花,是否是在隋唐时就有的呢?不好定论,不过阎立本的“杨枝观音”画像是一个转化的时间节点,后面第二部分的讲述会加强论述。

(画家 周晶 纸本67-137cm 重彩)

三、名称的转变和由来: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来源除佛经的正确记述外,尚有多种传说,如由双马神童演化的“马郎妇观音”。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所以此后的千百年来,国内的观世音菩萨一直是以女身显现于世的,国内的汉传佛教寺院中所供奉的正观音像都是女身像。由于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上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的经文,所以在民间逐渐就有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世俗化和理想化的演变。但绝大多数仍以女身相显现。常见的自杨枝观音后,乃有送子观音,水月观音,鱼篮观音,自在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卧莲观音等。但前人多有论及唐代以前观音像多为男身,唐以后才有女相,至宋以后才基本上塑像均是女相。如庄岳谈曰:“今塑画观音者,无不作妇人相。

(画家 周晶 纸本67-137cm 水墨)

我们从前述普陀山“杨枝观音”碑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至善至美的形象,可以断定在阎立本之时,以女性显现的观世音菩萨已在民间流传并深人人心,而决不可能是没有参照所画的女性观世音菩萨像,否则是达不到这种高度完美的意境的。可以想像,这种端庄秀丽的女性观世音菩萨造像一定是参照形象的,决非是自己想象演化而成的。我们还可从传世的观音画像和碑刻画像来作一番考量,足以证明,最迟在唐太宗(630年)之前就已经有以女性显现的观世音菩萨的参照了。在《历朝名画观音宝相》画册中就在第一张画作的位置,放置了阎立本的杨枝观音画像,后面才是唐吴道子等所绘以女性显相的绢本观音画像。

道宣律师生卒年为596—667年,假如《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的原本确实由终南山道宣律师所传的话,那么以女性显相的观世音菩萨则更应早于唐贞观年前(即627—650年间)。

那么称作妙善的观音来源就要从宋代《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来挖掘了,《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文内容是唐初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天神向道宣律师讲述妙善证道成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本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谏言邹浩上书得罪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兼侍读蒋之奇因同情邹浩被贬出守汝州,在汝州一个月又发派庆州。在汝州期间,蒋之奇为佛教界做了一件功德圆满的大事,即润色了《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蒋之奇在汝州居官的短暂期间,与香山寺怀昼禅师时相过往。元符三年(1100)蒋之奇撰文《香山大悲成道像赞》(详《全宋文》卷1707和嘉庆《宝丰县志》)道出了润色《香山大悲菩萨传》的缘由。由此文可知《香山大悲菩萨传》的底本乃唐道宣律师受天神所言而作,蒋之奇不满于原本言辞的俚俗,于是“遂为伦次,刊灭俚辞,采菩萨实语著于篇”。

(画家 周晶 纸本67-137cm 重彩)

四、妙善法号与杨枝形象出现的相关人士及相互关系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中国女相观音传说的发起人道宣律师的经历;道宣(596-667),十五岁时善习文墨,但厌倦了世间书典,喟然叹曰:"世间荣禄,难可常保。"于是来到长安日严寺,随智頵(又称慧頵)(564-637)学习佛法,开始诵习经典。十六岁诵《法华经》仅两旬,就已经了彻。二十岁(616年),依止大禅定寺智首律师受具足戒。唐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命沙汰寺僧,他与其师所居旧严寺被废,即移居崇义寺。不久,道宣入终南山,住白泉寺,当时有一位隐居的处士,名孙思邈,与道宣成为林下之交。从那时起,道宣在学业上已经成熟,开始整理自己十余年来学律的心得体会。

(画家 周晶 纸本35-45cm 水墨)

再就是道宣律师在后世流传的《妙法莲华经》里专门做了“妙法莲华经弘传序”,此篇《妙法莲华经弘传序》综括法华经要义而序之,见解精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据云原序无弘传二字,乃后人所加,盖谓此序足可弘扬妙经,流传于尽未来际也。即序末“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之意。序,通叙,谓叙述大意也。可见道宣律师对《妙法莲华经》之研究深厚和关注度。在《妙法莲华经》里有专门描述观音菩萨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那么道宣律师后面又为什么会问到观音大士缘起呢?这里面又有怎么的故事呢?后世流传道宣问天人讲述的观音故事又有什么寓意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说到这里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一个在大家论述观音来历时所忘却的一个人,那就是唐朝的传奇人物,号称“药王”的孙思邈。

(画家 周晶 纸本35-45cm 水墨)

那么孙思邈说的五十年后是哪一年呢?据上所知,隋文帝辅政乃是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580年,五十年后就是公元630年(也就是贞观四年),据唐书记载和描述:“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是一个平安祥和的丰收年。另《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也是南阳公主母亲萧皇后回到长安的年份。

那么我们再回头说说孙思邈和杨枝观音的关系,孙思邈后世称之为“药王”,杨枝观音也叫药王观音。且在其所著的《千金翼方·第二十九卷·禁经上·掌诀五》又受禁法中记载:“凡禁病大例,禁一切病,先须口嚼杨枝”。同时孙思邈所著的另一部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这和我们观音菩萨的慈悲愿行是完全一样的。

(画家 周晶 纸本50-100cm 纸本水墨)

五、妙善、庄严名称及和妙庄严王的推衍

(画家 周晶 纸本35-120cm 水墨)

六、南阳公主成为妙善公主杨枝观音的相关基础

《隋书·列女传.南阳公主传》:“南阳公主者,炀帝之长女也。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及述病且卒,主视调饮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称之。及宇文化及杀逆,主随至聊城,而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士及自济北西归大唐。时隋代衣冠并在其所,建德引见之,莫不惶惧失常,唯主神色自若。建德与语,主自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下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动容陨涕,咸肃然敬异焉。及建德诛化及,时主有一子,名禅师,年且十岁。建德遣武贲郎将于士澄谓主曰:“宇文化及躬行杀逆,人神所不容。今将族灭其家,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主泣曰:“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建德竟杀之。主寻请建德削发为尼。及建德败,将归西京,复与士及遇于东都之下,主不与相见。士及就之,立于户外,请复为夫妻。主拒之曰:“我与君仇家。今恨不能手刃君者,但谋逆之日,察君不预知耳。”因与告绝,诃令速去。士及固请之,主怒曰:“必欲就死,可相见也。”士及见其言切,知不可屈,乃拜辞而去。”这篇“南阳公主传”告诉了大家南阳公主不仅知礼、贤孝、明理、尊法。而且善演讲、明是非、嫉恶如仇。因国破家亡、夫逃子逝而勘破世俗,出家为尼。符合道宣律师的公主出家,同时南阳公主又是隋炀帝的第三个孩子,气节堪比大丈夫,本身为女身,故也符合三公主的说法。

据《宋史》●卷二百零七 “志第一百六十·艺文六·医家类” 记载“杨氏庄台宝鉴集三卷·南阳公主”,《陕西省志 第七十一卷(上册) 著述志(古代部分)》“附录;

一、地方史志中所见陕西省著述名录”中记载“《庄台宝鉴集》隋杨氏南阳公主撰,有天一阁抄本,《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辑释》、《宋史·艺文志》著录。”由此可知南阳公主在未出家前就写了一部医学著作,这一来得益于其母萧皇后,隋书中记载“萧后婉顺聪慧、知书达礼,又通医术,颇知占侯。”二来也是其父隋炀帝大力推广医学的关系。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诸病源候论》就是其父隋炀帝杨广下令让巢元方编撰的,书中虽不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同时隋炀帝敕编的《四海类聚方》,简体《类聚方》,成书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全书共2600卷。是历史上一个收集了大量治病药方的巨著。这不得不说是成就南阳公主医学著作的重要来源。

同时隋朝也是历史上记述与柳树有关系的记载最多的。《资治通鉴》记载了通济渠施工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在此基础上凿得很深,为了便于通行体积庞大的龙舟。与此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开封府志》卷五《汴河》:“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泗州志》载:“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大诗人白居易也有《汴河柳》一诗咏之云:“隋堤柳,岁久年深尽枯朽。风飏飏兮雨萧萧,三株五株汴河口……”《隋书卷二 帝纪第二 高祖下 》记载了隋文帝去世后的一个昭示:“乙卯,发丧,河间杨柳四株无故黄洛,继而花叶复生”《炀帝开河记》是第一篇以隋炀帝修运河为主题的唐传奇文,其中有“绿柳御题赐姓”的介绍,也就是说杨柳是隋炀帝杨广对柳树的赐姓而来,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杨柳一词与隋朝皇家有莫大的关系。结合阎立本的“杨枝观音”推论,在初唐一定范围内已形成“杨枝观音”的信仰,由唐朝文成公主出塞带柳枝,后在大昭寺前栽下流传千年的“公主柳”就可知道,在初唐的时期“杨柳枝”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是华夏和佛教结合的一个象征代表了。

(画家 周晶 纸本67-137cm 水墨)

七、甘露寺、南阳公主出家地及成就观音的相关传说

甘露寺在现在的河北邯郸,由来已久就传承者南阳公主在当时的百草寺,现在甘露寺出家为尼,而后巡游包括苍岩山等全国各地济世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河北石家庄西部的苍岩山也得到了印证。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井陉知县言家驹撰写《苍岩山神隋南阳公主奉敕封慈佑记》载:

“国朝康熙间,知县高熊徵碑,谓公主为文帝女,非也”,“隋无妙阳公主,所谓妙阳者,乃南阳也”。又民国九年(1920)的无名碑载:“世传大悲菩萨系南阳公主。公主幼年深受苦难,入山修行,后为明神”。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续修井陉县志》卷一《山川·苍岩山妙阳公主考》载:“苍岩山,隋文帝女妙阳公主证道处;銮驾山,文帝省其女驻跸于此。按文帝二女,一为周宣帝皇后,一适柳述。文帝亦无幸河北驻跸井陉事。惟炀帝女南阳公主适宇文士及。及江都之变,公主以士及妇故,未遇难。化及拥众北归,窦建德以兵要之。战败,士及奔长安降唐。化及被围于聊城,城破就擒。建德朝,萧后族诛。…。公主随建德归洺州,削发为尼。武德四年,建德被擒于汜水。…。此苍岩山庙所由来也。”苍岩山风景名胜区简介:“苍岩山传说优美,形成善美之苍岩文化。民间尊奉之“三皇姑”,相传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示迹人间,苍山修行,为父疗病,捐出手眼,证果行功,普度众生。瑰璀苍山,乃观音之道场。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又在此修行,得成正果,宋真宗封为慈善菩萨,清光绪封为慈佑菩萨。两度皇封,益增其胜。”

关于妙善公主出家地点,可收集到的100多篇(条)历史文献资料,从宋、金、元、明、清到民国,都是众口一词说妙善在汝州宝丰县白雀寺出家,在汝州香山寺证道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即便是明代中期出现的《香山宝卷》、明代后期编撰的《南海观音全传》,把妙善修道成佛的地点改成了南海香山普陀岩,但妙善的出家地仍然是汝州宝丰县白雀寺。从民间传说具有口头性、变异性、地域性来说,妙善传说明、清时期流布全国,妙善出家地出现了很多变异,其结果是有很多地方都说妙善是在本地白雀寺出家的,如河南省获嘉县、南阳市,陕西耀县、岐山县,四川省遂宁市,浙江省宁波市,甘肃省西和县、礼县,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等等。如此众多的传说也是很正常的,无可非议,这都是妙善传说在各地广泛流传的结果。另《水经注卷二十一 汝水》记载:“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又言:出弘农卢氏县还归山。…,西即卢氏界也。”那么汝州的来源源自汝水,汝水的源头在弘农郡卢氏界也。这也是南阳公主家族弘农杨氏源头的一个巧合。

记载的:“《女诫》隋杨氏南阳公主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讲述观音来历的律宗开宗祖师道宣律师有异曲同工之作。皆是告诉人们规矩的。三是南阳公主的儿子起名叫宇文禅师,由此可见南阳公主对佛家的情感和情怀及胸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四是有关南阳公主的“孝”,在《隋书 列女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顺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见《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及述病且卒,主视调饮食,手自奉上,世以此称之。五是南阳公主的“贤惠”《隋书》记载“开皇十九年,下嫁许国公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为妇谨肃有礼,世以为贤。”六是因为忠孝及性格中的那份刚烈,那股不逊色于男子汉的那份气节,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士及的哥哥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南阳公主随其到了聊城。不久,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打败,宇文士及于是舍弃妻儿从济北西归唐朝。当时河北最强大的势力就是窦建德,当时隋朝的旧臣引见窦建德,莫不惶惧失常,只有唯南阳公主神色自若,见窦建德时南阳公主自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上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窦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感动流泪,都肃然敬重她,见《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及宇文化及杀逆,主随至聊城,而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士及自济北西归大唐。时隋代衣冠并在其所,建德引见之,莫不惶惧失常,唯主神色自若。建德与语,主自陈国破家亡,不能报怨雪耻,泪下盈襟,声辞不辍,情理切至。建德及观听者莫不为之动容陨涕,咸肃然敬异焉。”七是其平易近人,众生平等的心性,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记载就可知道,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公主降贵申恩,深向接遇,待以耆宿,恒询访问,绸蜜殊常,出于望表。性宽恕、意含和,慎言语,无猜忌。坐则同宴绮席,行则共乘香车,毁誉弗改于情,喜怒不变于色,贱宝轻财,钦贤重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就说如果中国历代公主能够成就观音化身的话,唯有南阳公主才是最符合条件的。

(画家 周晶 纸本67-137cm 水墨)

综上所述,都是从南阳公主同时代的道宣律师问天人,药王孙思邈的预言讲述和一致的慈悲法语,阎立本的观音感应像(杨枝观音像),自身医学成就(庄台宝鉴集)和佛学传承,渊博的知识修为(其出家前就著述了《易学刚要》、《女诫》、《庄台宝鉴集》等著作),杨柳的传说,法号的继承,传说的组合等等,无一不显示这些与南阳公主的微妙联系。那么也说明甘露寺传说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