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球杆|架桥|台球

 初夏的永恒 2024-02-18 发布于山东

  台球运动当中,在进行打击准备的时候,我们赖以凭借的观念,感觉,其实大部分根本就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个是影响我们技术最为关键的原理,被我们错误的应用在了台球的打击过程当中。

  球体受力时的运动方向

  这个原理并不难理解,但一般刚开始学习台球运动的人就一直忽略这个现象的存在,在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中,自身很难发现(感觉)这个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需要以一步步演练的方式来对这个被我们完全忽略的原理进行说明。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1

  如图所示,当一个球体受到外力的时候,这个球体会沿着受力点(撞击点)经过中心点的方向运动,这是我们作为台球爱好者最基本的认识,这个道理应用在瞄准目标球的时候,最容易理解。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2

  如上图所示,当我们瞄准目标球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应该让母球接触子球的什么位置,才能够准确地将目标球打进袋口。母球接触子球后, 子球受力后沿着受力点(撞击点)与中心点形成的路径移动,而母球则沿着受力点(撞击点)形成的切线方向移动。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我相信所有学习台球运动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也是学习台球运动最为基本的知识,但是这种运动方式并不能引用到我们利用球杆击打母球时的移动路径上。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原因,我们再看下一个图。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3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想要让母球沿着A路径移动,我们必须在A架桥点来击打母球。我们如果想要让母球沿着B路径移动,我们必须在B架桥点来击打母球。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初学者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架桥点是无法摆放到正确的位置的。

  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情形:如果我们用A架桥点来击打B架桥点的接触点(撞击点)时,那么母球应该会朝向什么方向运动呢?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4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是利用A架桥点的位置来击打B架桥点的接触点(撞击点),那么母球会在路径A与路径B之间运动。

  在实际打击过程中,母球会在打击点经过母球中心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之间运动。

  换而言之,我们在进行打击时,只要让架桥点在这个合理的范围内,都有可能在击打母球时使母球获得正确的路径并且准确地将目标球打进袋口。如果我们摆放的架桥点的位置是经过我们精确评估之后所选定的位置,那么母球击打完目标球之后就会产生我们预想之中的旋转方式及力量大小,这时候我们对于打击完成后的母球的走位控制就会非常成功。

  但是,如果这个架桥点的位置不是因为我们所理解和习惯而摆放的话,那么母球击打完目标球之后就会产生一些我们所不希望和不能控制的旋转方式及力量大小。

  物理原则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球体在受力过程中的物理原则。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5

  如左上图所示:如果我们的架桥点刚好摆放在受力点(撞击点)的正后方,那么当球杆往前方击打的时候,母球会朝正前方移动。

  如右上图所示:如果球杆的方向不在受力点(撞击点)与中心点连起来的这条线上,而是与母球的运动方向有角度关系时(球杆的方向指向右边)。当球杆往前方击打的时候,母球会先向左偏移一点,然后才朝正前方运动。

  我们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球杆刚开始接触到母球的时候,母球除了受到因球杆运动方向的推打而向前方运动的力量之外,也受到球杆接触母球时的打击点的力量(N1),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推挤”。因此母球也会向左偏移一点(这就是台球术语中的“瞬间偏移”),当然球杆也会因被母球向右推动而弯曲。

  当球杆接触母球后,两者的关系就会放大,形成上图所示B点与N2的关系。当母球的速度接近球杆的速度的时候(母球由静止到被球杆推动),这时候就换成球杆在牵引母球,母球就不会向左偏移,而是开始向右偏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牵引”。实际上在刚开始接触台球时,我们所认定的瞄准只是企图(努力)在这种牵引和推挤之间,寻找某一种平衡点。

  因此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作一种推论:球杆接触母球后如果改变球杆方向,也可以改变母球的运动路径(这是台球技术真正的内涵,我们后面慢慢讨论),母球的运动范围大约是在受力点(撞击点)与球杆的方向内。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6

  如图所示,母球在受到球杆击打时会产生一种弧形的运动路径,这个原理对台球技术的影响,超出大家的想象!台球运动的难度,可以说是建立在对这个细节的疏忽(毫无所知)当中的!

  哪里来的中杆

  中杆,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毫无疑问,每一个刚开始打台球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用中杆在打球,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却有一个非常简单却要命的问题: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如果需要击打一个中杆,那么架桥点应该是在母球行进路径的正后方的。这个道理非常非常简单,到这里,我想大部分的人还看不出来,这个问题和我们实际打击中的症结有什么关系?

  1、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用中杆在打击,那么我们的架桥点是不是应该在这条路径的正后方?

  2、我们趴下去准备打球的时候,我们的架桥点会不会刚好摆在这条路径的正后方?答案我想大家多少能够认同的:机会非常小!

  3、那是不是代表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架桥,才能让自己的架桥点处在这条路径的正后方?

  问题是,刚开始打台球的人哪里知道,或者说哪里有能力将自己的架桥点摆在这条路径的正后方?接下来要说的,是大家不容易理解,也就是台球技术的症结了!

  如果我们没有将架桥点摆在这条路径的正后方,却一心认为自己是在用所谓的“中杆”在进行打击,甚至也能够将球打进,而且母球也不会旋转。

  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我们把本来不符合中杆的条件,却硬把它练成中杆了!

  台球最有意思,也让大家最不能接受理解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想要硬把它打成中杆,那么我们所发出去的力量,就会被某种平衡的关系限制住!(因此,“准度练习”我们把它称为“定性练习”。)

  由于我们在练习的初期就错误地将不是中杆的条件当成是中杆了,并且以此为基础来判定自己所有旋转球的特性。因此,我们在拥有准度之后,想要控制母球的走位才会变得如此困难!

  母球路径变化与准度的关联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7

  如左上图,如果我们的架桥点是在母球路径的正后方,那么不管我们施加多大的力量给母球。母球也不会产生偏移!

  如右上图,如果我们的架桥点不在母球路径的正后方,那么当球杆接触到母球的时候,实际上是会改变母球的行进路线的!

  如图6所示,球杆在击打母球后,会有一个短暂的耦合现象,因此球杆能够牵引母球行进的方向,母球的实际路径几乎与原先设定的路径平行!

  如图7右图所示,如果我们没能完成这种牵引的动作,那么母球就会从受力点(撞击点B)向中心点所形成的路径运动(路径B),就会形成“滑杆”。

  在这个牵引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球杆的控制来控制这个过程,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控制方式。以右塞为例,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8

  如上图所示,母球的行进路线有下列三种情形:

  1、因为球杆本身有弹性,所以在这个瞬间,球杆向右弯曲,从母球右侧滑过,产生了右塞,母球离开原先的路径,向左侧偏移(如上图蓝色路径所示)。这种由球杆变形所产生的旋转,在这里称为“穿透性旋转”。

  我们在击打的过程中维持发力的方向,球杆产生自然弯曲,划过母球,产生右旋转。这种打法我们一般称之为“贯穿”,这种力量持续朝前的发力动作,我们称之为“穿透”。

  2、如果在这个击打过程中,我们将球杆的方向转移到偏向更右侧的方向,会加快球杆向右滑出的速度,从而产生更大的右旋转。这时候由于球杆的牵引作用,母球的行进路线最接近中杆的路径(如上图红色路径所示)。

  这种因改变球杆方向而产生旋转的发力方式,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拨杆”。当球杆相对于桌面以一个角度击打右塞时,母球就会产生更加剧烈的旋转,在与桌面作用之后,甚至可以在中杆路径的左侧运动至右侧(这就是扎杆的原始雏形)。

  3、如果在这个瞬间,我们将球杆的方向维持,不让球杆从母球的右侧划过,那么球杆接触母球时间就会延长,母球得到更充分的加速,获得更大的力量,但是右塞减少,甚至消失或者转化为左塞,这时候母球会更向左侧偏移(如上图黄色路径所示)。

  这种因球杆追逐所引起的发力现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司登”。(这就是司登的原始雏形)

  上面的三种情况,母球的行进路径都不相同,对于要击打到的子球点而言,当然也就不会击打在同一个子球点上。

  终于找到了!这个在台球运动中一直被忽略的原理!

  图9

  如上图所示,如果架桥点不在母球路径的正后方,或者球杆接触母球的位置不在母球正中心的位置,这时候是不存在“中杆”的。这个图比对前一张图上示意的发力方式,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原先预计的母球路径由于这种偏移的作用会偏移到子球的左侧,并且有不同的打击点的关系。

  图A(红线所示)击打子球之后母球的行进路线较为中性(贯穿)。

  图B(绿线所示)击打子球之后母球的行进路线更加接近中杆的路线(拨杆)。

  图C(蓝线所示)击打子球之后母球的行进路线偏移量更大(司登)。

  换而言之,在架桥点有偏差的情况下,我们是仍然可以将目标球打进袋口的。在这个例子当中,由于架桥点的偏移,因此打进目标球之后,母球必然会产生一个右旋转,也就是“右塞”。

  我们知道,司登所具有的旋转量是比较小的。因此,如果我们在没有调整架桥点的情况下,仍然想要击打出不会旋转的母球,就必须以司登的打法进行打击。

  为了维持母球不会旋转,那么球杆在母球上面就不可以产生滑动。这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使球杆产生追逐的现象,母球因此获得非常大的力量。因此,一般人在进行中杆打击的时候,无法以较轻的力量进行打击。

  由于我们刚开始学球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因此我们练习的方式不知不觉地脱离了自然法则,从而演变成所谓的练习就是被动地在这些变化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但是当打击条件需要改变时(比方需要控制母球走位),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导致我们的技术根本得不到进步的空间!绝大部分的人练习了一辈子台球也得不到进步,就是因为自身困在这里面走不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对于每一种发力的方式,都需要调整对子球点的选择。这种变化主要是在球杆接触母球时、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由于球杆与母球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所产生的,我们称之为“压迫中的球点变化“或者“延伸中的球点变化”。

  然而,子球点的这种选择,实际上并不能由我们大脑的判断来完成,而是由身体本能所产生的感觉来调整的(本能产生这种瞄准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幻化”,也就是一般我们所熟悉的“错觉”),这种调整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习惯”。

  因此,不同的母球特性,我们必须用不同的习惯来培养,从而产生对进球点的判断能力。一种习惯不能被分割成无数种习惯,但是可以在符合自然法则的无数种习惯中简化成几种。这几种习惯就是高手用来实现准度与控制的“心法”(在后面会陆续进行说明),让无数不同的打击条件融合成几种相似的条件,以对比和模拟来进行打击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