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98条

 子君zijun123 2024-02-18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经曰: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风邪攻筒,胃气上逆则咳。咽门者,胃之系,咳甚则咽伤,故必咽痛。著胃气不逆。则不咳,其咽亦不痛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风旋而目晕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咳。痛,咽伤也。

喻嘉言《尚论篇》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胃热协风邪而上攻之症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言阳明经脉合肺而上出于咽也。阳明病者,阳明中风病也。风淫经脉,故但头眩。不因于寒,故不恶寒。”阳明病,能食,名中风“,故能食。内合于肺,故咳。夫阳明经脉,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阳明循经合肺,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不循经以合肺,故咽不痛,夫不曰”喉痛“,而曰”咽痛“者,以病在阳明而咽接胃本也。曾氏曰:”合上两节,皆论阳明合肺病咳,故章法相同,读者可意会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此论阳明之气,合肺而上逆于咽,不得流通于下也。阳明病但头眩者,风虚掉眩也;不恶寒者,感阳明燥热之气也;阳明中风,故能食;风邪伤肺,故能食而咳;咽为胃腑之门,肺气由之而出,咳极则伤,故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肺气不病,无伤于咽,故咽不痛。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但头眩不恶寒,能食而咳者,阳明风邪变热,聚于胃而逆于肺也。咽居肺上,故必咽痛。若不咳者,肺不受热,则咽必不痛。不恶寒而头眩者,气方外淫而不内炽,亦何至能食而咳哉?

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不恶寒,头不痛但眩,是阳明之表已罢。能食而不呕不厥但咳,乃是咳为病本也。咽痛因于咳,头眩亦因于咳,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

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伤寒挟寒邪,则有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再言中风气逆于上。阳明病,其证不一,然他证无论,但头旋目眩,此证不在阳明提纲之内,且有阳有阴有寒有热,从何处辨起?惟不恶寒,知病属阳明,而不属阴经矣。前云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故吾即于其能食,知为阳明胃热,而非阳明胃寒矣。由是热气上冲,肺受火烁而发咳,咳极其人必咽痛;若热不上干于肺而不咳者,咽亦不痛。

此一节,言阳明之气合风热而上逆于咽,不得流通于下也。

程扶生云:阴邪下利,故无汗而小便利;风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而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按:虽本章之意不重在此,而亦不可不知。

咳出于肺,当云喉咙痛,今胃热甚则咽痛,二者相连,气必相侵。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不书“汗”字、“小便”字,只回应上文“能食”字,得毋其人欲以谷胜邪耶?既取偿于谷,并无缺于水,谓其人有恙则可,指为阳明病则强矣。且“头眩”二字上文仅一见,若但头眩则病在头,夫非诸阳公共之头哉!胡独于阳明有干碍耶?以何者征明其人之头,为阳明病头耶?曰不恶寒,寒邪已人阳明之界矣。曰故能食而咳,显因食惹起其咳,“故”字又另一寄原因,不能以“名中风”三字括之也。当求其故于头眩。尤当辛求其故于但头眩,头不苦痛但苦眩,邪气尚未犯其头。既能食必不呕食,邪气亦非阻其食。是阳明宁不顾其头而专顾其胃,令余邪不克属胃,而但属上焦可知。上焦出胃上,纳谷而进诸胃,为水谷之道路。阳明欲保障其胃上,必争回上焦又可知。独惜其精、阳气不上走于头,头者精明之府也,无正阳以为之宰,就令食能用饱,转与谷瘅之头眩异而同,能食亦难食等耳,况旋食旋咳乎?又显见邪气与燥气争食气,燥胜邪负,则应声而咳。上条之咳其声寒,本条之咳其声燥,不待言矣。何以又咽痛耶?咽喉亦水谷之道也,倘因痛废食,岂非咽痛甚于头痛耶?吾谓无论痛与不痛,咳与不咳,皆视其人之食气为转移。食以助燥,则咳声出于喉;食以却邪,则痛状形诸咽。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未有天气升而地气不降之理。若不咳者,又地气升而天气降,转运一番,其病若失。斯其人自若,何咽痛之有?若反是则但能食而喉不咳,但头眩而咽不痛,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不咳则天气无响应,卫气必为邪气所持,卫出上焦,邪压上焦矣。阳明但阖则闭塞甚,欲求咽痛而不可必,遑问其头哉!仲景留未尽之词,徐俟其人之反抗力为何如耳。

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但头眩不恶寒,为胃中有热而胆火独盛。胆汁能消水谷,故无水谷不别之变而知饥能食。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俗名木火刑金。若失时不治,则其喉必痹。俗名喉痈。否则,亦必待便脓血而后愈。《厥阴篇》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所以然者,阳明热甚则肝阴伤,肝为藏血之脏,肝虚于上,而脓血便于下,所谓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原注:一云冬阳明。《玉函》作“各阳明病”。《千金翼》作“冬阳明病”。

钱璜云:但头眩者,热在上也。不恶寒者,即《阳明篇》首所谓“不恶寒反恶热”之义也。能食,阳明中风也。咳者,热在上焦,而肺气受伤也。中风之阳邪,壅于上焦,故咽门必痛也。若不咳者,上焦之邪热不甚,故咽亦不痛。此条纯是热邪,当与前条之“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头不痛”一条,两相对待,示人以风寒之辨也。

程应旄云: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此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以证之,不难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丹波元简云:按:此条证,常器之、张璐并云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常氏又云:咽痛者,桔梗汤。柯氏云:此邪结胸中,而胃家未实也,当从小柴胡加减法。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原注一云冬阳明玉函作,各阳明病千金翼作冬阳明病,康平本,此条低二格写,

张隐庵曰:此言阳明经脉合肺,而上出于咽也。阳明病者,阳明中风病也。风谣经脉,故但头眩。不因于寒,故不恶寒。阳明病能食名中风,故能食。内合于肺故咳,夫阳明经脉,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阳明循经合肺,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不循经以合肺,故咽不痛。夫不曰喉痛,而日咽痛者,以病在阳明。而咽接胃本也。

程郊情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下恶寒而能食,知其郁热在里也。寒上攻故令咳,其咳兼呕,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热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呕。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气上通于肺,而咽为胃府之门也。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此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以证之,不难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程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黄坤戴曰:阳明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胃土上攻,阳气不降,浮越无根,是以头眩。表解,故不恶寒。胃阳未败,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碍,则相火逆冲,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冲,故咽不痛

按此两条系承上三条虚证而言。阳明为实,而反虚,是从正面求到反面。阳明下行为顺,而上逆,是从正面求到反面的反面。以证审证,握住重心,由正可以识邪,由邪可以识正,中蕴无限义蕴。注家多以此数条为难解,实少体会。宋本两条原注,为有一云冬阳明五字。都阙疑阙殆。付同虢公夏五之列。不知此正两条精义所在。玉函本。千金翼本,唐写卷子康平古本均有,相传甚古,讵得不求甚解。一概抹煞。即其气候影响,可求到天人一贯顺应,利用,征服,实际运用的极功。两条条文,亦可朗然涣然顺释。前条反无汗,与上条反无汗同。但彼为本身的阳气内虚,此为天时冬令的寒气外逼。可见此条无汗,不是因虚即虚。仅二三日,虚亦不久。与上条久虚作反比,针锋相对,外之汗不可得,下之小便却利,将外寒逼迫情景,写到十二分,跃跃纸上。手足厥,大是骇人。俨似阴证。但二三日,何能逐深入阴?深入厥阴且协同呕咳以俱发?其厥非厥阴多见之厥,而为阳明特殊之厥可知。此两条均是阳明病,均是其气上逆。一头痛,一咽痛,均是上逆病变的结果。然气能上逆,正阳有权,体工犹兴奋,与上之为寒为虚者有别。若以小便利,手足厥。释为寒。不恶寒,能食而咳,释为热。望文生义,殊太浅率。须知为呕,为咳,为厥,为头痛,为咽痛,均非阳明主证,而为阳明变证。且其病变机转,上下出入,常变往复,一气相合,下迫欲作固瘦者亦此气。会而通之,本两条的奥义斯昭,本阳明篇整个的奥义更显。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我们前面讲了,头眩(大多)都是停饮的关系,胃停饮则脑袋眩,可是热要是上冲得厉害,脑袋也眩,所以,咱们在临床上,石膏证、白虎汤证也常头眩、头痛的。有停饮,像咱们用苓桂术甘汤,“起则头眩”嘛;吴茱萸汤也治头眩,那是水气往上冲得凶了,呕吐。(本条)这个头眩就不是(水饮),“但头眩不恶寒”,这纯粹是热呀,阳明病是恶热而不恶寒,(本条)这个人的头眩与不恶寒在一起,这就是热象,热攻冲上头,也头眩。所以这在临床上很要紧的。

所以咱们治头眩有由于热亢于上的,有由于胃有停饮而冲逆的,也有贫血性的,那个咱们没讲呢,《金匮》上就有了,所以妇人临产的时候常昏冒嘛,冒也是冒眩,那是贫血性的眩。一般停水或者热往上壅逆的头眩最多见。

但是真正热,他就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这就跟中风、中寒那个辨证(类似),所以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里头有热,有热他也能吃。

由于头眩,热上亢得厉害,一定波及肺而咳的。“其人咽必痛”,有热又咳,嗓子因咳而伤,就要痛,所以他嗓子也必会痛。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校勘】《玉函经》:“阳明病”上有“各”字。《千金翼方》:“阳明病”上有“冬”字。

【串解】钱潢云:“但头眩者,热在上也,不恶寒,即阳明篇首所谓不恶寒,反恶热之义也。能食,阳明中风也,咳者,热在上焦,而肺气受伤也,中风之阳邪,壅于上焦,故咽门必痛也,若不咳者,上焦之邪热不甚,故咽亦不痛,此条纯是热邪,当与前条之不咳不呕,手足不厥,头不痛一条,两相对待,示人以风寒之辨也。”

本条为阳明中风病,仍然指出有两种不同的病变,一种是有咳而咽痛的症状,一种是没有咳而咽不痛的,发热、头眩,当是上部的充血,也就是钱氏所谓“热在上也”的意义。

【语译】患阳明中风病,一般都有头眩晕,能饮食,不恶寒等症状,但其中亦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咳嗽咽痛,有的不咳嗽咽不痛。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解析】本条论述阳明病阳热挟风上扰的证候,以与上条作对比鉴别。

足阳明胃脉之支,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至喉部。可见肺与胃以经脉相连,关系非常密切。若阳明内有邪热,热邪上迫于肺,肺失清肃则咳,热邪循经上咽喉,则咽喉作痛。前者阳明有寒,则寒邪动饮上犯清阳而苦头痛;今者阳明有热,则热多动风,风热上扰,故头目眩晕。阳明热盛于内而蒸腾于外,故不恶寒。阳明热盛,能消磨水谷,故能食。

本条实为阳明热证的补充,与上条互相比较,从病因病机来讲,一为虚寒挟饮上犯,一为实热挟风上扰;从症状表现来看,一为不能食,一为能食,一为手足厥冷,一为不恶寒,一为苦头痛,一为但头眩。两相对比,以加强辨证思维。

倪海厦《伤寒论》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就是肠胃的问题,为什么张仲景讲不恶寒就是病在阳明,如果恶寒就是病在太阳或少阳,阳明证看不到怕冷的,故能食,所以肠胃的蠕动很正常。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为什么要讲喉咙痛和喉咙不痛?因为人的胃气是上冲的,当胃气过热的时候,肺本身在胃的上方,肺在中医里是燥金,本来肺就已经很燥了、所以它可以分布水份到四肢,胃热再往上,肺的燥会增加,病人会咳嗽,热就是炎,也冲到喉咙,喉咙就会发炎,热一定是先经过肺才能到喉咙,所以肺要先咳嗽才会喉咙痛,肺都没有咳嗽就不会喉咙痛了,这咽痛完全是胃热引起的,所以胃如果蠕动得太快的时候就会有这种现象。

阳明篇介绍很多,但是只有几个方子,因为肠胃的蠕动分不同的阶段,肠胃的蠕动如过太快或太慢会有哪些现象,临床上,只分虚、实、寒、热,第一眼里面有没有堵到东西,有堵到就是实,没有堵到就是虚,还有寒热,蠕动快就是热,蠕动慢就是寒,马上可以辨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