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景岳补肾方配伍特色浅析

 彭_上善若水 2024-02-19 发布于江苏

张景岳博学多才,学验俱丰。他在深人考究岐黄典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师古不泥古,勇于创新,著述颇多,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张景岳非常重视元阴元阳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诊治疾病“必当察元气为主”。在治疗上重视虚证,善用温补,且重视滋阴,在补肾方面尤具特色,创左归丸(饮)、右归丸(饮)等补肾名方。笔者通过研习,仅就张景岳补肾方剂的配伍特色浅析如下。

图片

1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配伍,在景岳补肾方中表现为阴虚补阴,佐以补阳;阳虚补阳,佐以补阴。肾为水火之脏,内寄元阴元阳。张景岳认为“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乎两肾,两肾皆属命门”(《类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全忠录》)。而阴阳互根,水火同源。张景岳根据《道德经》“万物抱阴而负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等理论,提出“阴报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传忠录》)。而在解释阴阳互根时说:“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为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如水为阴,火为阳,象分冰炭,何谓同源?盖火性本热,使火中无水,其热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矣。此水火之气,果可呼吸相离乎”(《景岳全书·传忠录》)。倡阴阳一体论,力主“阴阳者一分为二”(《类经·阴阳类》)。认为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维系。根据阴阳互根,精气相生的原理,提出“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类经附翼·真阴论》)。即阴必生于阳,阳必生于阴。因为阴精是生化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是化生阴精的基本动力,故“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质疑录·论苦寒补阴之误》)。如果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从临床上看,肾虚的病证,多为虚损劳伤之证,病程多漫长。或因阴精亏虚,无以生化阳气,以致阳气亦衰;或因阳气亏虚,无以化生阴精,以致阴精亦粥,即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故肾虚之病证,常常不是单纯阴虚或阳虚,而是阴阳俱损,只不过是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的不同罢了。治疗时必须兼顾肾阴肾阳。其左归丸治肾水不足,真阴衰弱,方中以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龟板胶、枸杞子等滋补肾之阴精,佐以鹿角胶、菟丝子温阳补肾,于阳中求阴,以增生化之力。乃景岳所说的“则补阴者,当先补阳。···人徒知滋阴可以降火,而不知补阳可以生水”(《质疑录·论苦寒补阴之误》)。徐大椿在《医略六书·杂病证治》中评价此配伍时说:“然甘平之剂,不得阳生之力,而真阴之枯槁者,何以速能充足乎?”右归丸治命门火衰,真阳虚弱,在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杜仲等温补肾阳之中,又用大量的熟地黄配合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阴补肾、填精补髓,于阴中求阳,滋阴生气。这是对《索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的具体运用。实际上也是仿张仲景肾气丸治肾阳不足,重用滋阴,少少用温肾助阳,使阳气蒸化阴精,化生肾气的配伍方法。此二方的配伍,可谓深得阴阳互根,水火既济之妙。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对补肾方剂的配伍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类经·卷十四·五实五虚死》)的精辟见解,以补前贤之未备,对后世补肾方剂的配伍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

2 肾虚补肾,注重阴精

张景岳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及《灵枢·本神》“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等理论,认为肾为真阴之脏,“五液皆归乎精,五精皆统乎肾”(《类经附翼·真阴论》)。而“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景岳全书·虚损》)。因为阴精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故非常重视阴精之盛衰,无论水亏抑或火衰,都与真阴的亏损有关,即“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类经附翼·真阴论》)。张景岳尊《难经·十四难》“损其肾者,益其精”之旨,提出“凡欲治病者须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主张不论阴精不足还是阳气虚损,都应填补真阴,滋养阴血。故其补肾的代表方,如治真阴肾水不足之左归丸,治命门阴衰阳胜之左归饮,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右归丸,治命门阳衰阴胜之右归饮等方,均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以滋阴养血,填精补髓。尤其是善用熟地黄,用量独重。且对熟地黄的功用大加赞赏,谓熟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沉也。···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正,故能补五脏之真阴”(《景岳全书·本草正》)。因其善用熟地黄,故有“张大熟地”之雅号。

图片

3 主张纯补,反对攻伐

肾为水火之脏,内寄元阴元阳,真水真火是人身立命之根本,是十二脏之化源。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工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全忠录》)。“命门之火,谓之元阳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调和”(《类经附翼·真阴论》)。肾阴、肾阳(包括肾精、肾气)充裕,是正气旺盛,生机蓬勃之根本。认为肾命的病理特点是“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病则皆属于虚,或阴虚水亏,或阳哀气弱,绝非亢盛有余之证。即使是阴胜生寒之证,也“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类经附翼·真阴论》)。阳胜生热之候,也“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类经附翼·真阴论》)。故“凡治此者,当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景岳全书·虚损》)。“如水亏者,阴虚也,只宜大补真阴,切不可再伐阳气;火虚者,阳虚也,只宜大补元阳,切不可再伤阴气。盖阳既不足而伐其阴,阴亦损矣;阴已不足而伐其阳,阳亦亡矣。······虚者阴阳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其能生乎”(《类经·卷十四·五实五虚死》)。明代缪希雍也持“肾本无实不可泻”的观点(《本草经疏·续序例上·附录五脏苦欲补泻》)。清代沈金鳌则弘扬其说“肾家水不足,勿扑其火,须滋阴之源以配火;肾家火不足,勿伤其水,须益火之源以配水”(《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肾·肾病源流》)。宗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基本法则。或滋阴以配阳,壮水以制火;或补阳配阴,益火以消寒,使阴平阳秘,则虚寒虚热自退。如其治阴虚而见虚火之证,主张用药甘润阴柔,纯甘壮水以制虚火。强烈反对朱丹溪用黄柏、知母苦寒泻火以为补阴。指出“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若屡用之,多令人精寒无子,且未有不暗损人寿者”(《类经附翼·真阴论》)。同时,滋补肾之阴精,也不主张淡渗利湿。其所制左归丸,实由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去“三泻”加味变化而成;右归丸则是从张仲景肾气丸去“三泻”加味衍化而来。认为“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剂也;钱氏六味丸,即壮水之剂也。每以济人,多收奇效、诚然善矣;第真阴既虚,则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即仲景《金匮》亦为利水而设,虽口于大补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减去补力,而奏功为难矣”(《类经附翼·真阴论》)。强调“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类经附翼·真阴论》)。顾松园亦极赞同其说,真阴亏损之治,“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苓、泽渗利,未免减去补力”(《顾松园医镜》)。此与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之“三补三泻,补中有泻,补通开合”之配伍相比,别具一格,变“平补”为“峻补”之法,为补肾法另辟之,蹊径,可谓师古人法而不泥占人方也。此外,景岳制方主张功效贵乎精一。不主张消补并用,攻补同施。在《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说:“与其制补以消,孰若少用纯补,以渐而进之为愈也;与其制攻以补,孰若微用纯攻一而再之为愈也。用治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实,鲜有不误人者”。故其左归饮治命门之阴衰阳胜(即阴虚内热),方中亦末曾用苦寒泻火之药,体现了其制方功专精一的特点。

由上可见,景岳补肾方剂的配伍,不但注重阳气,而且重视阴精,主张纯补不泻,而补阳则当于阴中求阳,补阴则当于阳中求阴,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开创了补肾的新途径,为后世所效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