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文化品性中的慈善因子 庄和刚 慈善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向上向善的慈善文化深深地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慈善生活图景。海岛文化是与内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体系,是海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与自然界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的、行为的、精神的文化。舟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海岛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心理状态,积累和形成了具有海岛地域特色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规范。舟山人坚韧不拨的创业精神、风雨同舟的协作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迎潮而上的进取精神、慈悲济世的菩萨道精神,已融入海岛人的生命基因与人文根脉,构成独特的文化品性,成为海岛慈善的精神内核。 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壮举义行。 舍己为人、救人济世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义”、“义行”慈善思想和行为实践的文化基因。舟山地处海岛,先民们搏风击浪谋生存,在与巨浪、狂风相搏的艰苦环境中,“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塑造和陶冶了海岛人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传承与教化着海岛人,养成了海岛人善良正直、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与行为约定。如顺风船让逆风船,大船让小船,行使中未下网的船让已下网的船,千百年来约定成俗,互让互助,和衷共济。发现海上遇险船舶,总是尽力搭救。将收取海难者遗体,视为“拾元宝”,将无主的海难者置义冢安葬。对上船、上岛求食宿的异乡客或遭遇灾害者,舟山渔民都会慷慨施助,不图回报。这些海岛人的最常见的壮举义行本身就与慈善宗旨相契合。 如普陀东极岛流传的陈财伯遇海难后舍身点篝火为渔船导航,岛上人把其塑成菩萨模样,保佑人们出海平安。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大批东极岛渔民自发划着小船穿梭于小岛和海面,奋力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2009年03月,普陀渔民丁红武在普陀区朱家尖街道泗苏码头为救同船船员而失踪。2016年12月,一艘远洋货轮发生意外事故,19位船员落水,浙岱渔11576号、浙岱渔11542号、浙岱渔11589号、浙岱渔11595号4艘舟山渔船前往紧急营救,救起了8位落水船员。2019年12月,浙岱渔运03703船为救浙嵊渔66231船导致船体触礁沉没8人落水,其中2人牺牲。2020年12月,舟山海峡轮渡集团有限公司“飞舟3”轮的船长李海平,勇救朱家尖大桥落水者。2022年9月,“浙嵊渔05119”号渔船遇险沉没16名船员全部落海,“浙岱渔11492”号渔船船长沈华忠,毫不犹豫下令砍断连接绳,把价值近10万元的蟹笼丢进大海,奔赴救援将16名落海渔民全部救起......枚不胜举。 特殊的生活环境养成海岛人坚毅顽强的性格和团结互助、重义轻利的可贵品质,使海岛人更具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更体现了海岛人的生命本然性和壮美性,成为海岛慈善行为的内在本性与自然表现。 二、慈悲济世、布施善行的菩萨道精神。 在人类传承的文化遗产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莫过于她的信仰。海岛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赖以生存的海岛环境,出海无保障、生死由天命的生产方式,使海岛渔民深感祸福难测。便把自然力当作主宰一切的神灵来崇拜,显示出对海洋自然奇异现象心生恐惧、顶礼膜拜。在渔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论是那路神仙,只要能保佑平安吉祥,就信奉和供祭他们,而且开门纳吉,广祭神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海岛人的民间信仰要求神灵的庇佑是实效型、急速型的,重在现场效果。且具有多神性特征,有供奉观音、龙王的,有供奉关羽、妈祖的,还有供奉三官菩萨、土地公公,可以说在海岛鱼在鱼神,船有船神,网有网神,岛有岛神,礁有礁神,构成了海岛人神灵信仰中的多神性融合,而最有特征的表现在对海龙王的祭拜和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膜拜。大量的龙神话和龙故事,体现出了海岛人祈求海龙王保护他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和谐期盼。而“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独特的供奉观音现象,反映出对大慈大悲、救苦教难观世音菩萨的膜拜,积淀了浓郁的海岛佛教文化,而其中慈悲济世的菩萨道精神俨然为海岛慈善的精神内核所在。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至,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慈”就是以慈爱之心,给予人幸福;“悲”就是以怜悯之心,拔除人的痛苦。“大慈大悲”是无限的,包括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论》提出“菩萨生心,慈悲为首”,人的修行,慈悲处于首要的位置。不仅要有“大慈大悲”之心,而且要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 观音菩萨是佛教塑造的大慈大悲理念的典型神格,《法华经》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渡众生的功德和法力,在民间广泛传抄,世称《观世音经》。佛教慈悲理念是为了众生的解脱,成就佛果。从中国人佛教信仰的动机和重心来看,则偏于祈求佛和菩萨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与困难,满足现实的功利与福祉。观世音菩萨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人们不畏恐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舟山特殊的海岛环境,观音的超人间的力量,这在长年累月博击于风浪的舟山渔民中,有着极其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并相沿成俗。舟山以观音菩萨道场著称,有其历史缘源和海岛人文因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三大香会期间,游客日涌如潮,摩肩接踵,莅山礼佛。民间信仰中的慈悲精神不断地教化和影响着后人,成为对海岛人处世观中被践行的生命体悟和人生实践。 慈悲即观音,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数十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立足佛教普济众生的理念,开展慈善公益事业,践行观音信仰。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普陀山佛协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款项已达12亿元以上,用于救灾、助老、助学、助残、助医、环保、修路、建桥等,相继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中国红十字博爱奖”、“中国红十字奉献奖”、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奖——社会责任奖、第三届“浙江慈善奖”机构奖、浙江省“红十字功勋奖银奖”、舟山市宗教慈善“特别贡献奖”等荣誉。成为海岛慈善的观音精神表达,生动体现了观音精神和当代佛教的社会价值。 佛教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从善、趋善、修善,佛教慈善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其慈悲观不只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心理需要等各个方面,还涵盖了所有的生灵,一切有情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帮助更多众生解决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在普陀山佛协的引领下,在海岛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是这种菩萨道的慈善精神,教化、感染、推动着海岛人的慈善事业。 三、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道德认同 精神内蕴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着丰富的社会底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哲理意蕴,它直接影响着地域海岛文化的品位、格调和特色,体现海岛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海上渔猎与航运,从掌舵、摇橹划桨到驶篷帆,从撒网抛钓到起网起钓收鱼,非一人所能担当,必须数人合作才能完成。一船人为了捕得更多的鱼,相互协作,协同作战,养成了海岛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团队意识。在海上的渔航礼让、抢险救灾等生活生产的传承因子里,养成了海岛人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体现出海岛人的劳动价值和人身价值认同。海岛人在人与海互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品性,正是海岛慈善文化的因子所在。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等慈善精神历代以来已成为海岛的价值追求与道德认同,深深地扎根于海岛人生活实践中,正是海岛慈善事业强有力的精神内核。海岛处处遍洒“友爱、互助”之花,种下中华慈善文化之根。何中伟书记在会上指出的:“20多年来,我市慈善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扶贫济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慈善机构不断完善,以市、县(区)慈善总会为龙头,全市所有乡镇、 街道和94.63%的村、社区建立了基层慈善机构,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成一批慈善分会和慈善工作站。海岛民间社会慈善不断涌现,扶贫、济困、安老、救孤、助残、助医、助学,践行着海岛人的慈善美德。如舟山市网络义工协会、舟山市香园社工服务中心、美之声社工服务中心、蓝天应急救援队、爱萌社工服务中心、汇舟公益大干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等一大批民间公益组织谱写了一曲曲海岛慈善乐章。浙江黎明智造有限公司、祥生实业集团、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等一大批慈善企业,书写着一页页海岛慈善故事。 慈善不仅是一种救人于贫困危难的仁义之举,更是一种贯穿于民族人心的仁德文化。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向善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其文化品性的表现形式,正是海岛慈善的内核力量所在。人人有善意,个个行善举,扶贫济困、恤孤助残、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岛城时时处处呈现慈行善举,为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