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是认清自己的普通,就越应该去读曾国藩

 nysd2012 2024-02-19 发布于北京

之前写那篇关于高情商沟通的文章时,我曾用大段篇幅写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为什么今天再写一篇关于曾国藩的文章?是因为越读曾国藩就越明白,如果不是不世天才,不是生在罗马,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学曾国藩。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曾国藩被后人誉为“完美演绎修身齐家治国的一代圣相”。但他并不是资质聪颖的天选之子,甚至可以称之为平庸:他身体孱弱,有皮肤病和眼病,36岁的时候就已经看不清人影;读书考学也乏善可陈,考了7次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出身更是不高,来自湖南的农家子弟,家里数代为农。

曾国藩一生能做出经天纬地的事业,靠的是“拙诚、勤奋、持恒”——意识到自己并不聪明,所以自己特别勤奋,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勤奋。

单论勤奋,据统计,曾国藩一生留下的文字包括他的日记书信等超2000万字。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国之重臣,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带兵打仗,居然能笔耕不辍地留下这么多的文字。甚至在他中风之后,在他离世之前几天,都在坚持写日记。和他相比,我们这些007er们只是每周一篇的文字作业,有什么理由坚持不下去?

身体不好不聪明出身不高,除此之外,曾国藩的人生还遇到五大挫折。第一大挫折是还在考学的时候,考试文章还被当时的学台专门发文点名批评,说他文理太浅。这对于才20出头的读书人来说,确实是一种公开的、比较严重的侮辱。但难得的是,曾国藩并没有因受辱而消沉,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重新正视自己,改变学习方法,然后很快就考上了秀才,紧接着是中举人,中进士。

曾国藩第二个大挫折,是咸丰皇帝刚上台的时候,他给咸丰提建议做日讲堂,皇帝和大臣们一起坚持做日课共同进步。于是咸丰就让他画一个日讲堂的装修示意图。曾国藩并没有受过美术教育,就瞎画了一个特别不像样的图上交皇帝,结果遭受到皇帝以及整个朝堂上所有同僚的耻笑。我们用职场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这个事情,当自己因为某个项目做得非常糟糕并遭到老板和全公司的耻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恨不得辞职逃避?

但曾国藩并没有逃避,但也没有想办法去改善皇帝和同僚对自己的评价。相反,他还继续上书耿直地批评咸丰皇帝,对同僚的犯错也是毫不留情,最后就导致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跌到了冰点:皇帝不待见他,同僚唾骂他,甚至连跟他同桌吃饭都不愿意。加上经济条件又不好,搞得他整个在京为官的生活非常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艰难。这就是他的第三大挫折。于是,当母亲病逝消息传来的时候,曾国藩就回湖南丁忧了。

但回乡休假的曾国藩,挫折还在继续。当时太平天国已经闹得很厉害了,皇帝就通知所有休假中的在籍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和太平天国打仗。曾国藩是读书人,他治军有自己的逻辑:第一不要当过兵的人,只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其次他认为要把兵带好需要做政治思想工作,就得让士兵建立起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精神,所以每天早上都要给士兵训话。但这个事情遭到了当地营兵们的反抗,和曾国藩招的新兵直接打起来,甚至跑到曾国藩家里打砸,逼得曾国藩拔腿就跑。这个事情又被湖南当地的官员们笑话,笑他没有带兵的能力,搞得一塌糊涂。

这个事情以后,曾国藩被迫从长沙搬到衡阳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继续练兵。但这个挫折在曾国藩眼里并不算什么,只是治军立威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且他在挫折中居然也真的把湘军队伍给带出来了,跟太平军连着打了十仗,十战十捷。

后来曾国藩在自己的家书中写道:“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就是曾国藩的处逆境之良法:从被士兵逼得到处跑到治理起一支17000人、战之能胜的队伍,曾国藩靠的就是被激和被逼,以及持恒的信念。

但最大的打击还是来自咸丰皇帝。一方面咸丰老是调曾国藩去打太平军最难打的部分,一方面又不给予曾国藩适当的职位,名不正言不顺,去哪个地方打战当地的官员都不配合。于是曾国藩写信给咸丰,让我继续打仗就要给我职位,不给职位就回家休丧亲假。但那个时候太平天国自己内部突然搞分裂,皇帝又觉得曾国藩不重要了,于是就批复曾国藩说,那你就回家休假三年吧。

这一次,曾国藩就无法再淡定了,甚至都失态了,逮谁骂谁。我们再用职场人的思维去看这个事情就能理解了:我们自认为是公司中流砥柱的人材,项目根本离不开自己,于是希望领导们能给个合适的位置更好开展工作,结果领导却说那你回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吧——想一想其中落差之大以及心中的愤怒,咱们就可以共情了。

普通人遇到这样的事,只有愤怒和消沉;但曾国藩不一样,他选择读书。这就是古代读书人值得敬佩的地方:一帆风顺的时候读书,读四书五经;痛苦失落的时候也读书,读老庄之道。

读完之后曾国藩大彻大悟,悟到了何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何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明白了为什么原来在官场上举步维艰,明白了当自以为就事论事地得罪所有人的时候,就不可能干好工作。于是曾国藩40岁之后,开始修自己,希望修炼到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

当曾国藩奉命重新出山去打太平军的时候,他像变了一个人。首先他变得和气、谦逊、周到,甚至会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其次他不再跟皇帝直来直去了,即使是皇帝决策失误的事也不直接拒绝,只是用“拖”字决把它拖黄。第三,尽可能地融入当时的官场文化,甚至“滥举”——也就是当有功劳的时候,尽可能让更多下属能跟着升官加俸禄。最后,之前的从严治军改为宽严相济。曾国藩说了一句话,叫做“悯其贫而奖其功”,所以在攻城之后他会给他的士兵一段放任期,就是让有些财物可以落到士兵的手里。

也许你会说,曾国藩这些改变,如果解读为圆滑,狡猾和没有原则的时候,难道不都是负面的标签么?但所谓致良知,我们判断他内心其实有自己的底线,就是看这些所有的改变,核心都是为了能够做事情。和气也好,滥举也好,放任士兵抢夺也好,结果就是他身边的人都愿意跟着他干事业打仗,觉得有钱有前途,甚至人人都说不忍欺他。

世人都道湘军战斗力强,能打胜仗。湘军之道,就是在身体力行曾国藩的“拙”和“诚”。简单的说,就是用笨人做笨事。

曾国藩用笨人,是“选士人,领山农”,让一群认死理的读书人来领兵打仗。为什么儒生能打胜仗,因为儒生学理学,理学就是生死之学,读书学的就是舍生取义,所以读书人打仗其实更勇敢;其次读书人打仗会动脑子,把地形学风俗民情和知己知彼用到实处;其三是理学功夫深的人能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分析。湘军里有个特别能打胜仗的老儒生,他说他的秘诀就是熟读《大学》,“危急时站得住,才算有用之学。”

做笨事,说的是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策略。都说军贵神速,但湘军每天最多行军4个小时,然后每天在扎营后必须挖两道深沟盖两道高墙保护自己。攻城也是在挖沟盖墙,把主城牢牢地圈起来,等你弹尽粮绝,反客为主。不图快,把自己保护好,先保证自己不输和活下去,然后慢慢地去围剿敌人,慢慢推进战区。虽然是笨办法笨功夫,但屡战屡胜。细品一下,这说的仅仅是打仗吗?其实,对我们在经营生活和企业上,也是有很大启发的。

曾国藩说,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则惰,二者必居其一。其实人生和事业也是大抵如此,如果遭遇到失败,我们就应该反省自己,到底是因为傲慢了还是懒惰了?

所以洋洋洒洒几千字,普通人到底为什么要学曾国藩?修身养心,勤敬治家,恒心为学,这三点我认为是曾国藩留给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发。至于如何在事业上至诚机变,识人察才,这些就需要看机缘了。但前三点做到了,至少能保证不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