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介武夫到圣贤帝君,关羽背后的“造神史”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明丁云 关公像 

说起关羽,自然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我们熟知的关羽,多来自于《三国演义》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其实,关羽如何从一介武夫成为圣贤帝君,背后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造神史”。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关羽作为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神,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名扬海内外,影响之大,神格之高,在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成为旧时民间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关羽的地位绝非一蹴而就,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将军,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关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
从寂寂无名到义勇封王
关羽生前只有一个曹操奏请汉献帝奉送的“汉寿亭侯”的爵位,死后蜀汉后主刘禅赠其谥号为“壮缪”。谥法里讲,“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缪“不是什么好话,基本是对关羽人格品行的否定。
从三国到唐代,关羽在民间毫无影响力,当时祭祀武成王姜子牙的武庙里,从祀的只有西汉张良等“亚圣十哲”,关羽连配享的资格也没有,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增祀“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关羽才进了武庙。但就连这来之不易的地位,到了北宋初年又被剥夺了,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庙,看到两廊配享的历代武将,当即表示只有”功业始终无暇者“才能配享,关羽和张飞同时被赶出了武庙。宋真宗时,关羽才又恢复了配享地位。

现存出土最早关公画像,宋时期

到了北宋末年,笃信道教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崇宁元年(1102)册封关羽为“忠惠公”,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个名一听就是道教封号。大观二年(1108)加封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再封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关羽庙便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北宋亡国后,有人还将《劝勇文》张贴在关羽庙中,号召义士奋勇杀敌,抗击金人。
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昚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亡之后,元朝皇帝们也没有忘记关羽,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1328)在南宋给羽的封号上去掉“壮缪”,改为“显灵”,全称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从一代武人到圣贤帝君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成书,关羽遂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茶馆里的评书先生津津乐道地讲着“桃园三结义”“华容道放曹”“刮骨疗毒”的故事,关羽俨然成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由太子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三年(1399)朱棣发动武装政变,以“清君侧”为名攻克南京,夺得皇位。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关羽当神来敬。
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以陆秀夫、张世杰为丞相,岳飞为元帅,关羽跃居历代武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名将,甚至有取代武成王姜太公的势头。
明 商喜 《关羽擒将图》

清代关羽信仰达到高峰,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顺治元年(1644)即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来历代不断加封,关羽的封号加成“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多达二十六字。关羽由一名武将,由王至帝,由帝至大帝,走向了巅峰。

乾隆年间,庄恪亲王主持编纂连台本大戏《鼎峙春秋》,演出三国故事,每当关老爷出场,即便是帝王后妃也要站起来溜溜圈,以示对他的崇敬。

明代关公铜像,太原纯阳宫藏

历代帝王的每一次加封,必定都会促进关公文化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而清人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所以,要说中国什么庙最多,关帝庙当之无愧,关公的祠庙遍布神州大地,几乎每一部府志、县志等地方志书都有“关帝庙”、“关公庙”、“武庙”的记载。据统计,以北京为例,有清一朝祭祀关羽的庙宇有116座之多,几乎占就是庙宇的三分之一。

在大清广袤的土地上,那些关圣庙、关帝庙、老爷庙更是不可胜数,木雕、泥塑、石刻的关羽像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连部将周仓、义子关平都当作神灵同享香火。

明代帝君像,太原纯阳宫藏

佛教见关帝的影响太大,也动起了脑筋。佛教徒宣称,隋开皇十二年(592),天台宗智顗大师在当阳建立精舍时,夜梦关公显灵,承诺“吾当为力建一刹供护佛法”,并大施威力促玉泉寺成,关公受五戒,遂为此寺伽蓝神。宋以后,关公由一家寺院(或佛教一宗)的护法神一跃而为整个中国佛教护法神,各家寺院都把关公请进自己的门槛。杭州灵隐寺十八伽蓝旁就加上了关羽,山西五台山一些寺院均有关公神像,就连北京著名的喇嘛庙一雍和宫,也在西跨院中辟有关帝殿,供奉着一尊制作精美的关公铜铸坐像。不过,关羽在道教中是地位尊崇的帝君,在佛教里只当个区区护法,未免有点大材小用。

从全能神祇到全民财神

在关羽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条“造神”支线:关羽成为全民供奉的财神爷。

在这条造神线里,晋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晋商势力自宋初因参与征讨北汉而出现后,在整个明清时代都发展迅速,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盐。

关羽,赵公明,比干三位财神.苏州玄妙观

关公故乡运城是产盐重地,明帝国建立后因备战成本过高,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此情形下,山西地方官员杨宪提出“开中法”:各地客商可自行运送粮草到驻军所在地,每上缴一石粮食得“盐引”一张,在国家指定的盐场,凭盐引可以领盐,再按照规定还可以销售到指定区域。当时用盐引还可以用来换米、铁、马等紧俏物资,用于销售。晋商在这不断的食盐—商品交换中赚取巨量贸易差额,财富快速积累。

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从商贸活动必须有基本诚信这一特点来看,由于关羽所具有的忠义精神是普适价值,“关帝—财富”信仰逐渐超出了晋商一家之隅,成为了中国传统商人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

至此,在时间的作用下历史杂糅相合,从盐运到关羽到财富之间的逻辑链条终于被打通,我们的关二爷也终于从威震四方的武将化为了一尊闷声大发财的财神爷。

▲清代,东昌府年画。“武财神”关羽和“文财神”比干

近百年前,顾颉刚先生在对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传奇进行仔细检讨后,将它的渊源流变一一考订清楚,确认了这一故事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群思维的“大杂交”,证实了“层累地造成古史”观点的正确性,堪称问题发现意识和以小见大研究的典范之作。

一如孟姜女故事,如果我们今天再仔细回顾关羽形象的历史变迁:从一个普通武将到虽败尤荣的忠义武神;从一位军神到封王称帝的千古贤人;从护法伽蓝到全民财神,几乎每一次身份的变化和升华,背后都有着小到私人民间,大到帝王国家的不断尊崇、不断追加。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并非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