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65条

 子君zijun123 2024-02-19 发布于河北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265条: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周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刻诊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少阳属木,故其脉弦,细则欲入里也。谵语者,夺其血液而胃干,故心荒而乱也。胃和,以未至实言。不和,言实也。然上条以风言,风主气,故禁吐下。此以寒言,寒主血,故禁汗,对举以示教也。

喻嘉言《尚论篇》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痰饮上逆,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

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必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胃和者,邪散而津回也;不和者,津枯而饮结,所以烦而悸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此少阳自受之寒邪。伤寒,脉弦细者,少阳之脉弦,气为邪伤,则弦细,夫脉弦细而头痛发热,此属寒伤少阳。少阳主枢转出入,故不可发汗,发汗则心液虚而神机内逆,故谵语。夫神机出入由于中土,今发汗谵语此不属少阳,而属于胃,胃和则神机旋转而病自愈,胃不和则心气益虚,故烦而悸也。此言少阳合神机出入而由于中土之意。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注】脉弦者,少阳春生之象也;脉细者,寒伤少阳而经气少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故头痛;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发热。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少阳主枢,无表证之可汗,故不可发汗,发汗则竭其水谷之津,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夫枢者,少阳,而所以运其枢者,不属少阳而属胃也,胃和则能转枢而病愈,胃不和,则少阳三焦之气内合厥阴心包,故烦而悸。

举一少阳属胃,则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愈见矣。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弦。故头痛发热者,三阳表证所同。而脉弦细,则少阳所独也。少阳经兼半里,热气已动,是以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外亡,胃中干燥,必发谵语。云此属胃者,谓少阳邪气并干阳明胃腑也。若邪去而胃和则愈。设不和,则木中之火,又将并入心脏,而为烦为悸矣。

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少阳初受寒邪,病全在表,故头痛发热与太阳同,与五六日而往来寒热之半表不同也。弦为春脉,细则少阳初出之象也。但见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脉证,则弦细之脉,断属少阳,而不可作太阳治之矣。少阳少血,虽有表证,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当与柴胡以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若加烦躁,则为承气证矣。

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注〕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王肯堂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喻昌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汪琥曰:误发其汗,谵语者,夺其津液而胃干,故言乱也。此少阳之邪,已转属胃。胃和则愈者,言当用药以下胃中之热,而使之和平也。胃不和,不但谵语,更加烦扰忪悸,此言胃热上犯于心,故藏神不自宁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注】少阳伤寒,脉现出本象之弦,并现出寒伤经气之细,少阳之脉上头角,故头痛。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其发热者,露出相火之本象,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少阳主枢,非主表,不可发汗,惟小柴胡汤加减为对证。若发汗,竭其津液,以致胃干,则发谵语。夫枢者,少阳也。而所以运此枢者,不属于少阳而属胃,胃之关系綦重也。胃和则能转枢而病愈;胃不和,则少阳三焦之气内合厥阴心包而烦,少阳胆气失其决断之职而悸。推而言之,胃为五脏六腑之本,皆可以少阳属胃之一说悟之也。

此言少阳自受之寒邪,戒其不可发汗也。合上节所谓少阳有汗、吐、下三禁是也。汉文辞短意长,读者当于互文见意。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伤寒未经发汗,头痛发热者,非太阳病证不罢而何?吾疑其未尝属少阳也。以其无口苦、咽干、目眩三证,且少阳病亦无头痛、发热二证也。得毋属阳明耶?阳明只有发热无头痛,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也。就令不属阳明但属胃,亦蒸蒸发热耳,无头痛也。无如其脉弦细,像一阳初气之脉,为少阳病脉无疑。脉属少阳,而证不属少阳,虽谓其病一无所属可也。仲师一若舍其证而凭其脉,直断之曰属少阳,严禁之曰少阳不可发汗。少阳主枢,无表可发,少阳本火,无汗可发也。正告之曰发汗则谵语,谵语乃胃不和之明征也。少阳亦谵语耶?得毋余邪又不属少阳而转属胃耶?非也。少阳属胃则如此,寒邪属胃亦如此也。少阳为走避寒邪之故,不能属肾故属胃。寒邪为穷追少阳之故,既属少阳又属胃。属胃则无所复传,不离乎属少阳也。何以上条不属胃耶?上条阳邪在胸中,少阳在胸下,未尝明言属少阳,亦未明言不属少阳,仿佛藕断丝连之少阳病,少阳安能脱离胸中以属胃,余邪安肯舍弃胸中以属胃乎?何以上条禁吐、禁下不言汗,本条不言吐、下独禁汗耶?中风当有汗,禁汗不待言,伤寒当无汗,禁汗为要着也。何以'阳明篇'有曰可发汗,又曰宜发汗耶?寒邪属此非属彼,彼有彼之属阳明不属胃,此有此之属少阳且属胃也。大抵少阳并入于胃中,则当留其汗液,和胃以和邪,'阳明篇'三阳合病,亦曰发汗则谵语,辞同义亦同也。然则不以汗解耶。胃和则汗和,少阳受五谷之赐,当然微似有汗愈。胃不和必汗未和,邪无汗解,蛰汗则烦,汗不胜邪,畏邪则悸。烦悸是不得汗之原因, 柴胡证未为罢。谵语是误发汗之原因,柴胡证显然罢。独是柴胡证之烦悸则如彼,少阳病之烦悸却如此,少阳不可以寸,柴胡殆直尺矣乎?小建中则主悸而烦矣,柴胡独主烦而悸乎?与柴胡则胃气因和,吾非薄柴胡而不用,特用以敷衍少阳病之胃气,未免小知柴胡耳。且微和胃气有小承气汤在,何多让于柴胡乎?汗出少者为自和,不药亦有自和之希望,汗出多者为太过,柴胡敢尾多汗之后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医道之失坠,固由于传授之不精,而误于认脉者,亦复不少。即以弦脉论之,今人皆知弦为肝胆之脉矣。肝为藏血之脏,禀少阳胆火以上交于心肺,下达于肾脏而养一身之筋,故其气专主条达。其应于脉也,以条畅柔和为无病之脉,而非病脉也,故按之如循长竿梢。若弦脉之属于少阳者,为疟,为饮邪,为水气,为胁下偏痛。夫疟脉自弦,以汗液积于皮里膜外,而太阳寒水非一汗所能尽也。痰饮脉弦者,以寒水留于上膈,久久化为痰涎也。水气所以脉弦者,以卫气不行于外而水走肠间也。胁下偏痛所以脉弦者,以水气阻于肾关而不达下焦也。况寒疝脉沉弦者,当下其寒。合诸证观之,则弦脉属于少阳,手少阳三焦为多。盖手少阳三焦与足太阳相合,上、中二焦属淋巴管,分析而不归系统。水气化液外出于皮毛,自肾以下,始有系统,为肾、膀、管。水由肾脏下泄于膀胱。《金匮》言:肿在腰以上,当发其汗;肿在腰以下,当利小便。职此之由,独至少阳自病之伤寒,脉见弦细而头痛发热者,则病不在三焦而在胆。不似沉弦之为寒,弦滑之为饮、为疟,弦紧之为水,系在太阳、三焦也。弦而细,则为无水气之脉。盖太阳寒水气盛则从寒化,寒水气衰则从燥化,故太阳与少阳合病,常有胁下偏痛者。独少阳自病,往往与阳明相系,为其从燥化也。盖水液充轫于皮毛肌腠,则病太阳寒水,恶寒而体痛。水液不充则寒从表受,热从里抗,则病少阳相火而头痛发热。所以然者,寒气以肌表液虚,外不能固而直犯中脘,胆汁由十二指肠之端溢入胃中者,其亢热之气,乃以有所压迫而上冲脑部,是为头痛,而其痛必在阙上。太阳病之发于阳者,亦当发热,但其证必兼恶寒发热。而不恶寒,其不为太阳可知。且阳明发热,法在多汗,今则阳热未甚而不见汗出,其不为阳明又可知。参核于二者之间,则其为少阳无疑。胆火本以津液不充之故,郁而上冒,以至头痛发热。若更以发汗损其胃液,则胃底胆汁挟胃中浊热上冲脑部,而心神不能守舍,因发谵语。但此证究非胃家实,不同潮热满痛,故津液还入胃中,则胃气和而愈,津液不还,则燥气熏于膈上,心营耗损,烦热而动悸。此证脉结、代,则炙甘草汤主之;否则,小建中汤亦主之。救逆之法,已详《太阳篇》中,故仲师于本条不赘。独怪近人一见弦脉,便称肝阳。蒺藜、滁菊、金铃子、延胡索、沉香片、广郁金、金石斛、石决明、羚羊角、左牡蛎、青龙齿、柴胡、白芍等杂凑成方,吾正不解其所治何病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原注:一云躁。“烦”前,成本、《玉函》有“则”字。)

《医宗金鉴》云: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

王肯堂云: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钱璜云:以小承气汤和胃,令大便微溏,胃和则愈也。胃不和者,以阳气虚损之胃,邪热陷入,而胃虚邪实,所以烦闷而筑筑然悸动,此少阳误汗之变证也,可不慎哉!

丹波元简云:按,不可发汗,盖此属柴胡桂枝汤证。程应旄云:烦而悸,当是小建中汤。汪氏云:和胃之药。成注云:与调胃承气汤。愚以须用大柴胡汤,未知的当否。

《伤寒选录》曰:少阳,小柴胡加姜桂;阳明,调胃承气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原注云燥烦,上成本玉函有 则 字、总病论活人书、属少阳,宜小柴胡汤。烦而悸,作烦而燥,宜调胃承气汤。康平本此条低一格写。少阳不可发汗以下另条,属胃,胃不和烦而悸,为小字傍注,在两发汗字侧。)

尤在泾曰;经曰少阳之至,其脉弦,故头痛发热者,三阳表证所同,而脉弦细,则少阳所独也。少阳经兼半里,热气已动,是以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液外亡,胃中干燥,必发瞻语。云此属胃者,谓少阳邪气,并于阳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则愈,设不和,则木中之火,又将并入心藏,而为烦为悸矣。

周扬俊曰:此条但头痛发热,并无少阳证见,然弦为少阳脉也。又何以知其为寒,惟头痛发热。而不言汗,且脉弦细,即是紧之转也。寒又宜汗,人所误也。故仲景又禁之云;若汗以伤其液。必致胃不和而烦悸,有如此也。然仲景又恐因谵语而议下,复出胃和之训,学者可不于大柴胡导法留意耶。

喻嘉言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伤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瞻语乎。

汤本求真曰:总括以上三条而解释之,则凡属少阳病,不问其由太阳转入,或与自然发生者,均于胸腹二腔之界限部间。脏器组织,生有炎证,其余波则迫于上部,于是照例呈口苦咽于目眩之象。时或耳聋目赤头痛,且波及外表而发热,若病不在表,则脉不浮,病不在里,则脉不沉,此病位介在二者之中间,故脉亦准之而在浮沉间,因呈弦细之象,故当严禁汗与吐下也。

冉雪峰曰;按此承上条中风,而进言伤寒,上条少阳字样冠首,此条叙伤寒脉证后,乃兜转一句,曰属少阳,少阳字样煞末,汉文参错尽义,学者当互印证。前条不言脉,此条言脉,弦为少阳本脉,即不兼浮兼沉,恰是半表半里。弦而细,细为阴类,凡属阴论,阴不得有发热,阴更不得有头痛,故紧接头痛发热,反面印证以明之,而直捷明断之曰属少阳。头痛发热,隶浮紧则为太阳,隶弦细则为少阳。证的名词同,证的理性不同,证的理性不同,即证的疗法不同,各注多扯向太阳诠释,实太阳阂,头痛发热,为少阳气旺,与阳明浮则胃气强一例,故变原有的胸胁痛,而为头痛,变原有的往来寒热,而为发热,貌观弦细为少阳。头痛发热不为少阳。是舍证从脉,深观弦细不必定属少阳,头痛发热,方肯定属少阳,实是舍脉从证。总而言之:属少阳三字,即是指头痛发热四字。潜玩默读,意义跃跃纸上。条文又以前半的属少阳,推阐到后半的属胃,且以胃的和不和,推阐到病的愈不愈,抉出阳明与少阳病理治疗,相连密切的关键。悸而惊,烦而悸,两悸字前后晖映,维其为阳,故烦,惟其阳少,故悸,催其气旺,故弦,惟其多气少血,故悸。字字真切,处处踏实,前面后面,来路去路,转属归结,诠可传变,极明辨,极周详,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斯。或见此两条,祇衡量疗法不著录方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知含蓄更深,包罗更富,竞谓少阳本篇,但存空洞之词,实为声谈,此本不足辨,但恐淆乱后人耳目,又不得不辨。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证候,咱们前面讲了,但太阳伤寒,脉不应弦细,脉应该浮紧,要如果再头痛发热,肯定是太阳伤寒。

那么,“脉弦细”,病在外者脉浮,病在里则脉沉,这个脉也不浮也不沉。咱们讲三部九候诊脉,每一部脉有三候,就是“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就是我们手轻按,就是浮取则看表有邪;按,找脉,叫沉以取之,它是里有邪。

那么弦呢?就是中以取之,不浮不沉。指力一般,不轻也不重,这个时候摸脉有了,这个脉比较直,浮的时候,感觉不出来。弦就是少阳脉。

弦有多种多样的,不是说脉弦就是少阳脉。

浮弦与浮紧差不多,都是表实的一种证候。

沉弦,里边肚子痛也沉弦,弦也能够应拘急的现象,如少腹急痛也脉沉弦。

不浮也不沉的弦,就是中取之,这是在半表半里,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这个地方比较实,就是所谓的少阳脉。

“而细”,咱们前面讲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37条),细就是气虚血少的脉,就是津液虚。少阳病,你像咱们前面讲的柴胡证有,“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表证的时候,脉浮紧,尤其伤寒脉,血液充实,津液当然也充实,所以脉非常紧。在少阳病,血气都往里面退,退到里面去,这咱们前面讲过了。所以在表的脉就细了,不充血了,体液不在外边了,所以脉又弦又细,肯定是少阳脉。头一段没提出少阳脉,在这里提出少阳脉。

本来是头痛发热,太阳伤寒有此证,但应脉浮紧;而现在头痛发热,脉不浮紧而弦细,所以说属少阳。

这一段很有用意,一个是要辨别少阳病与太阳病,就相似点进行鉴别。所以头痛有热,咱们往往一看就是感冒,这个感冒是在表还是在半表半里呢?在表可发汗,在半表半里不可发汗?所以他另有这么一个含意,让你辨太阳伤寒与少阳的头痛发热,一个鉴别点“在脉”。所以我们辨证也是这样,如果病疑似之间,证是可疑的,就要取之于脉了。这段就是这个样的。

所以这条不是太阳伤寒,而是属于少阳。它搁个“伤寒”,当然开始也可以是太阳伤寒转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既转属少阳,则不可发汗。所以一样的症状“头痛发热”,有可发汗,有不可发汗。这就是中医辨证的精神。

这个(少阳病)一发汗准坏。少阳病不在表,你攻表不行,白让它丧失津液,这样就传里了,胃中干,就说胡话了。“此属胃”,就是属于阳明胃了。那么此时得治胃,“胃和则愈”,我们用药使胃和,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等,看证候,这个地方不是说治疗的问题了,使之胃气和,谵语可以好的,前面在阳明篇已经讲了很多。如果不这样,“胃不和”,就不只是谵语,更要进而为烦、为悸。“烦而悸”,烦就是烦躁,不但谵语而且烦躁不宁,而且心有悸动,里热甚也影响到心脏悸。

那么前后两段(264、265条)都是冲着原则上(而不是具体治疗方药)来说的,既然是少阳病,则不可吐下,也不可发汗。拿两条来充分分析。

另外,在这条又提出少阳脉,少阳脉是弦细。有时候病已传少阳了,可是与太阳病的证候有些相似,前面讲过“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虽然提出“头痛发热”,可是临床上总有恶心、胸胁满这些问题。(本条)只是就头痛发热这一项问题,而来区分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不同,是个鉴别法,这很重要。

柴胡剂治头痛,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临床上不断用这个方子(柴胡剂)治这个病(头痛),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这个情形,就像乙型脑炎那样的痛,头痛如裂,人受不了的那种痛。大概这种情况要是现柴胡证,用小柴胡加石膏是极有效验的,我治(过)很多很多的。如果现大柴胡汤证,舌质也黄了,就用大柴胡加石膏。所以柴胡证的头痛挺常见的。通过这一节知道柴胡剂治头痛,这我用得很多很多的,三叉神经头痛,也有没诊断明白的说是脑肿瘤的头痛,都好使,的确都好使。我治过一个真正肿瘤患者,他是在宣武区,把脑袋都打开了,正头前有一个瘤子,他那个瘤子奇怪,它是骨质的,硬得不得了,不能够动手术,(瘤子)有棋子这么大。后来(医生)寻思拿注射针的针头扎进去,抽出来看看(是什么肿瘤),但扎不进去,太坚硬了。后来给他缝上了,也没告诉病人。后来患者的爱人找我给看,我也就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上次咱们讲柴胡剂的时候我还讲了。现在这个人还蛮好,头些日子,老两口逛杭州去了。所以头痛啊,柴胡证很多,各式各样的。但是“必发热”,这还是个有热。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即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校勘】成无己本:“烦”字上有“则”字;“即愈”作“则愈”,《玉函经》同。

【句释“脉弦细”,脉管壁的收缩神经兴奋,便见弦脉,但弦脉的血液并不充实,重按即陷,弦中显细,说明排血量的弱小。

【串解】《医宗金鉴》云:“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

“脉弦细”是体力不好的征象,所以属少阳,所以不可发汗。汗出、谵语是阳明证,所以属胃,所以要和胃。和胃的方法,成无己用“调胃承气汤”,汪琥用“大柴胡汤”。

【语译】患伤寒病,脉搏现弦细,这时虽然头痛发热,已属于少阳抵抗力薄弱的证候,便不应该再发汗了。如发汗过于消耗了水分,还可能引起神昏、谵妄的症状,要有胃实的阳明证候时,才可以用泻下和胃的办法,否则又会引起烦躁心悸等症状。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解析】本条补述了少阳病脉证,并指出少阳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

关于少阳病的脉象,“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都曾有过论述。如“太阳病篇”第156条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这里的阳微结,就是少阳病;第105条谓:“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又提出了少阳病应见弦脉。本条可以说是综合了以上两条的精神,明确指出少阳病的弦细脉象。

伤寒、头痛、发热,本属太阳病证,如果脉浮,则属太阳病无疑。今见脉弦细而不浮,说明病不在太阳,而在少阳,故曰“属少阳”。属者,转属之意。因本为太阳伤寒,而后传入少阳,故不言少阳病,而言“属少阳”。病在表者当发汗,少阳为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曰“不可发汗”。如果误发少阳之汗,必伤胃中津液而成燥;燥热上扰则见谵语,故曰“此属胃”。此证或津液能以自复,则胃燥得润;或少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使“胃和则愈”。如果津液不能恢复,燥热不解,将进而耗伤阴血。阴血伤则心失所养,故见心烦、心悸之证。

以上两条,都论述了少阳病的治疗禁忌,前条讲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谓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甚至发生烦悸之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对少阳治禁作了如下归纳:“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又提出少阳病还应有利小便之禁,对少阳治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少阳禁汗、吐、下、利小便,是言其常,而在小柴胡汤的和解基础上如兼用汗、下、利小便之法,则又是言其变。治疗少阳病证,如果能做到知常而达变,则就全面地掌握了治疗方法。

倪海厦《伤寒论》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

这条辨是以脉来作主,病人本来只是伤寒而已,取发汗的时候,-定是诊察到病人病在表才会去发汗,结果摸到病人脉弦细,就是病已经入里了,怎么知道?因为看不到口苦咽干,看到脉弦细,弦细代表水脉,弦脉出现的时候代表少阳证。

所以摸到脉弦细,就知道滤过性病毒进入水道系统了,以脉证来看是少阳证,但是病人又头痛、发热者,就是有太阳证的现象,如果是麻黄汤证的时候脉浮且紧,桂枝汤证的时候脉浮且缓,现在病人不是浮脉,而是弦细的脉。代表病人表证已经没有了,病入里了,属少阳,不可发汗, 这时候看到太阳证都要属于少阳。绝对不可发汗,因为发汗是为了把病毒排出去,把皮肤表面的病毒发出去,但是病毒已经进入三焦淋巴系统了,发汗只是把津液更伤而已。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谵语的原因发汗太过,肠胃津液受损,造成就是大便堵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