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一)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2-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前言    

图片
图片
青铜,古朴、凝重、雄浑、典雅,闪耀着金属质地的冷峻,却蕴含着人文的温度。
中国的青铜,兴于王政,盛于三代;被视为王者之器,表现着庙堂、王权、秩序的神秘、庄严和威仪。先民以瑰丽的想象熔焠合金,铸以模范,倾注虔诚的信仰,缀以诡谲繁复之纹饰,铭以宗庙社稷之大事。尤其商周时代,青铜器承载着区分亲疏尊卑、定立礼制法度的功用。即便进入铁器时代之后,青铜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礼乐文化也依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展现着意志与威严,且沉淀为中国人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青铜本质上有别于西方青铜之处,也是中国人在其后的数千年中不断研习发展制铜技艺、稽古开新的原因所在。
本展展出的280余件(套)珍贵青铜文物,既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众多宝藏,也有湖南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典藏的瑰宝,它们是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以及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灼灼铜华,代代相传;青铜不朽,王者归来。在时光长河中,青铜器由厚重而轻巧,从庙堂走入民间,唤醒华夏儿女骨子里的礼乐文化记忆。而此在的我们,可期藉此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再度相逢。

图片
图片

第一部分 王的时代

图片
图片
中国的青铜时代,就是“王”的时代。一个强有力的王国政权才能高效调度矿产、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出现青铜器的大规模生产。所以,青铜器与王权相伴相生,与王政相促相成。
夏商周时代,涌现了数量众多的青铜精品,比如:夏晚期的网格纹鼎,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件二里头文化铜鼎,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鼎;商代的“后母戊”方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是对“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湖南也是长江流域出土商至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总数达400余件。如四羊方尊、兽面纹铜瓿、象纹兽面纹大铙、皿方量等。就体量及工艺而言,均堪称商代及周代早期青铜器中的“王者”。
这些青铜精品,被看作王者“受命于天”的重要物证。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在贵族阶层中的运用更为广泛,但“九鼎”仍然是赫赫王权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青铜器就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兽面纹单柱爵
商代早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7.9厘米,长15.8厘米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商代饮酒之风盛行,爵是最为常见的礼器之一。比起晚期的精美繁复,这件早期的青铜爵铸工粗糙,造型古拙。但已经具备爵前部有长流、后部有尖尾的主要特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兽面纹斝
商代早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23.3厘米,口径16.7厘米
斝(jiǎ)是古代中国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斝被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这件斝的立柱和鋬与器身并无插接的分铸线索,是采用浑铸法一次浇铸成器,体现了早期青铜工艺的成熟。在国家礼制体系逐渐完善下,青铜器,尤其是礼器的铸造也越发规范。

图片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器身呈长方体,两耳直立,四柱足,足上部装饰兽面纹。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作主题纹饰,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人面的额部两侧还有云雷纹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装饰。在鼎腹内壁近口沿处有铭文“大禾”二字,字体宏伟有力。其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收获有关。此鼎形制雄伟,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皿方罍
商代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
皿方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商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被誉为“方罍之王”。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青铜之兴

中国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出现黄铜制品。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遗址出士了青铜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还发现有青铜铸造遗址。及至商代早中期,随着合范法等铸造工艺的发展,青铜礼器日渐规范化、规模化。从铜制品的偶然闪现,到青铜礼器成建制出现,这不仅“青铜时代”的崛起,也是中国社会仪礼、仪轨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夏商周时代,是青铜逐渐崛起、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了数量众多的青铜精品,它们是工匠的心血结晶,融合了礼制法度,承载干朝的兴衰发展,向后世揭开了王权社会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穿越回那个雄伟壮阔的时代。

“耳”鬲
商代早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26厘米
该鬲的口沿内侧有铸铭文“耳”字,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铭铜器之一。早期铭文较为简短,以日名与族徽为主,慢慢演变成铭功记事、颂扬祖先的记述性文字。日名是商代以天干字为祖先命名的一种称名方式,日名金文是殷商贵族用青铜器进行祖先祭祀的直接证据。

图片

图片


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26厘米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这件鼎颈部饰兽面纹。兽面纹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商代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将神秘、狰狞的神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体现了青铜礼器沟通人神的功能。

图片

图片
兽面纹方觚
商代中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0厘米
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初现于二里头文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觚与爵是商代最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在早期就已初成体制。常见的觚为圆体,而这件觚造型独特之处在于形呈方体,在早期青铜觚中尚为孤例。说明当时的青铜工艺在规范化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突破与创新。

图片

图片


鸟纹“戈”卣(yǒu)

商代晚期 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高37.7厘米,口横15.4厘米,口纵13.2厘米,重20.7千克

卣是古代的盛酒器,古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常有“一卣”的说法,指代古代祭祀时用的香酒数量,白即是盛这种酒的器具。器盖、器身上装饰有凤鸟纹,凤鸟是一种吉祥的鸟,也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的神话动物,商代晚期在铜器上开始出现,西周时期相当盛行“戈”卤出土时,器内有300多件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玉器于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蜜藏。器盖和器内底有一“戈”字,是族徽。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望族,许多铜器上都可以见到同样的铭文。戈族器物在湖南地区出现,说明部分戈人当时已经来到了这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兽面纹铜瓿
商代晚期 2001年宁乡黄材沩水河出土 宁乡市博物馆藏
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肩径89厘米,重61.9千克 
瓿为古代一种盛酒、盛水器。这件瓿是目前所见商代铜瓿中器形最大者,被称为“瓿王”。高领,小口,外折唇,圆肩近折,高圈足,足上有四个方形镂孔,瓿颈饰两道凸弦纹,肩部与腹部兽面纹中轴线对应的位置有牺首留下的痕迹,肩部朝上的平面饰长鼻状龙纹,腹部与足主纹均为带立羽的兽面纹,兽面线条如云纹,腹部兽面之嘴为一通贯的刀形线条。腹肩以云雷纹为底,饰龙纹8条,腹饰兽面纹饰4条,圈足饰以云纹组成的兽面纹4条。为宁乡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宁乡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遣盄(diào)父”豆(铺)
西周晚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4.5厘米,口径27厘米
豆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用豆之数,《周礼·掌客》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等。但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较少,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不易留存到现在的缘故。

图片

图片


折沿鼓腹鼎
西周早期 1996年长沙望城县高砂脊遗址AM1:7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件铜鼎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之一,其形制来自本地的陶鼎,开启了后来越式青铜器的先河。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史”盨(
西周早期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
盨为盛装黍稷一类谷物的食器。内史盨形与带有附耳的四足方鼎相近,因其自铭为“簋”,形又有异于簋,方知为青铜盨的早期形态,为探索青铜盨的造型来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器、盖有铭文:“内史作旅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驭麤塵( chén)铜甗(yǎn
西周 征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甗,蒸食器,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连体,有的分开。该甗铸有铭文6字,据考证“麤塵”为器主私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动物纹提梁卣
春秋 1988年衡阳赤石出土 衡阳市博物馆藏
通高50厘米,口径24.4厘米,腹径38厘米 
这是一件酒器,为1988年9月衡阳县赤石乡一村民取十做砖时挖出。它的形制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卤极为相似,但盖上和腹部装饰的蛇纹、蛙纹等,不见于中原商周同类器物。与之形制、纹饰相近的铜卣仅在湖南湘潭和广西各出十一件,器形均小于该卣。这类铜卤应是湘江流域越人仿制中原西周铜色的作品。越人先秦两汉时期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与今天的壮族、侗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件卣铸造精良,可知春秋时期湘江流域的越人已有比较发达的铸铜水平。不仅是湖湘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系迄今所见最大的卣,为衡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