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过愤怒的海》 —— 糟糕的原生家庭,是一场无人生还的溺亡

 小贤心理 2024-02-20 发布于江苏



原标题:
我们给的爱,和孩子想要的爱,错位了。——每个人都要越过那片愤怒的海
一个从未感受到爱的女孩,在寻求爱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临死前,她把自己关在柜子里,用滴血的手在柜子上画着一个又一个太阳。
就像她小时候,爸爸每一次出海,她都是独自一人,把自己关在柜子里画太阳,直到几天后爸爸回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恐?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已经在网络平台上线了,这是一部讲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电影。
电影围绕男主女儿小娜离奇的死亡展开。


小娜爸妈离异,她跟着爸爸生活,爸爸生活条件不好,两人住在一间极其简陋的小平房里,他还要为了生计及小娜的留学费用出海搏命,经常一消失就是几天,对女儿算不上关心。
这次,直到小娜失踪的第6天,这位爸爸才被告知女儿不见了。
再见,是身中17刀的,女儿的尸体。
为了找到杀害女儿的真凶,这位爸爸从国外追到国内。
他坚定地认为杀害女儿的,是女儿的男朋友,他以为找到这个男孩,女儿的死就能有个说法。
可真正找到之后,事实却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这个男孩并不是直接凶手。
小娜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讨生活,父亲只是个渔民,有的是力气,在他眼里,女儿很“皮实”。
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女儿缺爱,他也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的女儿。
小娜长大成人后,想从异性身上获得绝对的爱来弥补自己童年爱的缺失。
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在爱人身上,美化爱人,而不是方方面面先了解对方;
面对从呵护备至到归于平淡,无法忍受,歇斯底里;
没有任何边界地爱对方,无所保留地奉献自己,放弃自尊和底线。
这些都是缺爱的小娜换不来真正爱情的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助推力。
越是想获得,越是指望别人给自己爱,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到异性持久的爱和珍惜。
顾红的失语隐身、老金的粗暴驯服、景岚的无底线溺爱、李烈的自私冷漠。
戳穿那些以爱为名的光环,背后都隐藏着阴森可怖的真相。
我们在影片里看到的父母,他们一方穷尽一切人脉、金钱,极尽掩饰;
一方拼力气、拼狠劲,穷追不舍。直到最后,甚至不惜为此搭上性命。
可是这场复仇的背后,究其根源,是断裂的亲子关系和继代之间的矛盾堆叠。
就像老金用一句“这孩子皮实”来概括小娜童年经历。
他不知道童年那次用湿毛巾降温成为了她的噩梦,也成了她窒息的源头和感受苦难的手段。
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在爱里获得关注,那就让痛苦提醒自己还活着。
金丽娜就是这样的存在,而李苗苗,完全就是一个在放纵和溺爱下长成的一个充满恶的人
李苗苗和金丽娜。
他比她胆小、畸形;她比他疯狂、绝望。他们两个本身都不是完整的人,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爱。
所以,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身体和破碎的新交付给一个又一个过客,用以驱赶随时会袭来的无价值感。
而我们可能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认识李苗苗,是她在生日当天给自己的一次疯狂体验,在兼职的店里出去揽客,拽住了COS乌尔奇奥拉的这个男人。
起初只是点点心动,没想到对方竟然留意到自己的生日,并且下单了草莓蛋糕祝她快乐。
向来缺爱的娜娜,一瞬间沦陷。
李苗苗似乎也回报了娜娜这份极为偏执的爱,两个人火速坠入爱河,并享受这种放肆又疯狂的滋味。
所以,娜娜才在开篇里躲在壁橱中念叨着自己喜欢草莓,因为那会令她想起李苗苗炙热的爱。
炙热到嫉妒令他面目全非,炖了娜娜枕边其他男人的乌龟煮到泡面汤里,再端给对方吃。
等娜娜过来劝架,李苗苗直接磕掉一颗牙赔给那个男人。

在他俩的感情里,看似是李苗苗占据上风,实则的主导却是娜娜。
这就是为什么她在日记里写到“不想成为猎物,就要先当一个猎人”和“不要把关门的机会留给别人”。
于是她放弃了似乎爱得不如过去那么浓烈和极致的李苗苗,去进入和不同男人,以及同店长之间的新恋情。
她要做控制爱的主宰者。
这一点,娜娜与金陨石其实很像。
最后,娜娜得到的结论却是“不是每个人爱你,都会爱到嫉妒你的鞋子”。
她要的爱太多了,单独一个人根本给不起。
普通人,有来自父母的爱,来自朋友的爱,来自子女的爱。
娜娜什么都没有,她渴望通过一个人获取本来应该分配给更多人的爱。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爱,她甚至愿意把手放在冰箱里冻着,可店长却不再愿意为她继续取暖。
相比金陨石,景岚的段位更高阶,能够骗得不动声色,并且随时改变应对策略。
这样的女人,妥妥是个事业型的选手。
但她不是个好妈妈。

《涉过愤怒的海》:摘下了父母cosplay的面具

和李烈离婚后,她把12岁的李苗苗直接丢给姥姥姥爷去照顾,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金陨石在演一个爱女儿的爸爸,景岚在演一个爱儿子的妈妈。
两个人相互飙演技,看谁能更胜一筹。
电影拍得相当直白,景岚甚至在看完某不Y视频后,直接评价金陨石“你根本不爱你的女儿”。
有人说,景岚是有母爱的。
当然,金陨石也是有父爱的。
那是李苗苗和娜娜需要的爱吗?
我想,你知道答案。
电影的最后,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娜娜,Suki(喜欢)是单向的,爱才是双向的。
但在娜娜的情感世界里,没有爱这种双向的情感。
所以,这部电影的隐藏台词就是——
Suki很多东西,但那些东西都不Suki我。
曾经Suki爸爸,但爸爸并不Suki我。
最后,在崩溃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电影在娜娜说那句“爱……没有”之后戛然而止效果会更好,后面的加戏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
应该适当做出留白给观众自己去品味,大家有理解能力也可以看懂,其实答案不必说出口的。

生而不教,真的不如不生。

“爱会在家中传递,厌/恨也会” 的感觉。

教会孩子爱的前提是父母懂得爱,爱伴侣是一种方式,爱孩子也是一种方式:

1. 两个家庭的夫妻关系都差,无论是男孩子的父母没有离异状态,还是女孩子家庭未离异但无夫妻爱意的状态,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对其他人畸形的爱的想法和行为。

2. 爱孩子不是只需要顾及物质就可以,情感需求的关注其实更重要,男孩子家庭只给予了物质;

女孩子的爸爸明显忽略了她小时候对陪伴的渴望。

金钱,不是爱的度量衡

影片开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数十条渔船乘风破浪,随之响起的是黄渤的旁白。

他在计算一共有多少条船,每条船能打上多少条鱼,从而能赚多少钱,而这些钱都是他的女儿娜娜在日本留学的“后盾”。

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

多少家庭卖房卖车,只为支持孩子去搏一个前程。

于是家长个人的价值、事业、梦想和追求全部都变成了一艘艘渔船、一条条鱼、一个个数字;

于是我们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心思和他们交流,心底的爱只能通过为孩子花掉的大笔金钱来表达、来确认。

我们给的爱,和孩子想要的爱,错位了。——每个人都要越过那片愤怒的海

在这个“内卷”的世界,父母想要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当然无可厚非。

亲子之间的爱从本质上是诉诸于内心、而不是物质的。

那些挥金如土的“富二代”,真的是从小就那么渴望金钱吗?

是不是因为他们总是无法获得“非金钱”的爱,所以才退而求其次?

爱人好像是个永恒的教育课题,我们这代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习爱人,然后用我们学到的去教育下一代人。

看完影片我思考最多的是关于亲子间爱的施与受的问题。

杀害他女儿的,是女儿自己,可令女儿走到这步境地的,是他,还有这一整个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

影片中的父母与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一样,都在拼尽全力地爱孩子,尽管有职业的限制、人生际遇的身不由己等,都希望孩子过上平安、快乐幸福的生活。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父母的付出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我感觉核心的问题在于沟通,关于“爱”的沟通,其中包括:

我对爱你的理解,你对我这样爱你的感受,你希望我如何去爱你,我们可以如何达成共识。

鉴于对爱的理解和感受以及期待需要觉察,以及个体认知的不断发展,关于爱的沟通不是浅层的、一次性的沟通,而是对“爱”这个主题的深度和动态的沟通过程。

作为父母,请在有这个意识的基础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践行这个方向的沟通过程。

作为子女,请在有这个意识的基础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跟父母表达你对父母爱你的深层渴求是什么!

怎样才能被在乎?

首先你说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渴望被在乎。(这个世界,没人是你心里的蛔虫)

对方拒绝,不代表你不好,拒绝是对方的事。

并不是说“我想被在乎”这5个字。

这个要具体,你的什么需要被在乎,需要被怎么在乎。

很多时候你感觉到不被在乎,其实是别人不知道你怎么了,因此也无法给出你渴望的在乎。

比如说,你胃不好,想要吃软饭,你需要把自己的这个需要和原因说出来,好让别人关心你。

比如说,你很孤独,需要被陪伴。

你很难过,需要被安慰。你很累,需要被支持。

你很穷,需要被帮助。

那你为什么有这些需要,你发生了什么,你渴望被怎么对待你才感觉到被在乎,等等。

你需要被在乎,是因为此刻你不好了。

你过得不好或状态不好,总之你有些不好了。

那你需要暴露自己,让别人知道你这个不好。

说出来,越细致越好。

你说的越具体,别人就越容易理解。

减少别人理解你的成本,是被在乎的重要一步。

如果说每个家庭中都具足爱的种子,那么持续的良好沟通就是阳光雨露。

愿这世间的爱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我看到这部电影呼唤父母对子女的正确关爱,特别是离异父母更要放下各自的芥蒂,多关爱孩子。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近年来,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悲剧频发,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敲响警钟。

正如影片落幕时的字幕,唯有父母之爱,才是人生最初与最终的“安全岛”。

你有没有来自家庭的,安全的心理堡垒?

你有没有,“错位的爱”?

有没有人,会给你绝对的安全感?

作者简介:柏 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