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孔子神化与妈祖神化的粗浅比较

 激扬文字 2024-02-20 发布于四川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虽然宗教不太发达,甚至具有无神论倾向。但在中国古代,国家有三个大的祭典,即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和妈祖祭典。其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是必须由国家来举行祭典的,也是不能与其他祭典进行比较的。除了黄帝祭典之外,孔子和妈祖则是后来被人们神化而成为国家的神。由于孔子和妈祖都属于炎黄子孙,因而即使他们已经被神化为神,也不能与黄帝相对比。他们在神的位格永远低于黄帝,这是我们不应该不同意的。但他们却可以作为讨论的对象,加以比较。本文为了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便大胆地将他们加以比较、对比。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图片

  首先,孔子虽然具有贵族所裔的身份,但实际上他出生贫寒,3岁丧父,17岁前丧母。年轻时曾作过一些管理仓库,还作过乘田、管理畜牧这些家臣类的小官“少也贱”之事。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家作为正统文化,孔子便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章帝时,当时的儒者为了生存和发展,受到原始巫术的影响,便在今文经学中掺杂了阴阳五行学说,与方士阴阳家、神仙家等合流,编造了不少关于孔子的神话,开始了孔子神化运动,试图使儒学向着宗教的发展。佛教哲学刚传入之时,也许受到佛教的宗教领袖是神的影响,儒者为了与佛教相抗衡,又开始了神化孔子的造神活动,试图把孔子由一个“圣之时者”变成了一尊神[1]。后来,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又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孔子偶像崇拜的历史剧,使本是一介布衣学者的孔子终于成为了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最具影响力和统制力的、供奉之庙遍天下的神灵[2]。至20世纪初,以康有为、陈焕章等为代表的保皇派又试图以仿效西方基督教的方式而掀起了新一轮对孔子的神化运动,以达到促进政治改良的目的。如康有为在广西桂林所开创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孔教会组织之一的广仁善堂圣学会,便号召重新将孔子列为神加以拜祭[3]。从上可见,孔子作为古代封建统治下的政治、精神、人格和学术偶像,能够被神化的背后,最为重要的因素当属封建统治的需要。但从中国的民间信仰来说,一般是男性神灵具有义薄云天、忠勇刚强的特征。而孔子明显欠缺男性神灵应有的特征。历史上从未听说过孔子显灵为老百姓做过一件事。因为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会碰上一些不如意之事,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如果万一遇上了,怎么办?自古至今未曾听说过有谁上过孔庙去诉求。如果有人真的去了孔庙,孔子也是不管不顾的。也许孔子还在偷笑你:傻子一个!这意味着孔子不管人们的哀怨,对人们的疾苦不闻不问!再有,由于孔子是在汉代巫术的影响下被神化,这就使孔子与儒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当儒者为了考取功名时,便献上祭品。祭品丰富而洁净,是讨好孔子的基本方式。这明显只能培养了人们自私的品格。
  林默娘大概出生在五代或宋初,她本身有一些特异的才能和出众的智慧,为乡里做了一些事情,而受到大家的尊敬。泉州自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以后,泉州人在吸收外来宗教的基础上,便将林默娘神化为闽南的地方海神——妈祖。元代定都北京后,国家开海运以满足京都粮食之需。妈祖又从仪式上强化漕运的国家权威,起到维护漕运经济秩序的作用,便逐步取代了在漕运之前的许多地方海神[4],成为了国家管理漕运的文化表征。妈祖信仰也开始逐渐向北方传播。并且,妈祖信仰还深入到内陆地区,如在江西景德镇、江苏淮安、安徽天长、河南南阳等地[5],妈祖因而又具有了陆地神的特征。明朝时期,明政府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海外活动,福建商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海外进行贸易。他们在贸易所到之处,便将妈祖信仰带至该处,以便于随时供奉,以致有了“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的说法,妈祖又频谱好处神化为航海者的保护神。清代,妈祖祭典载入了国家祀典,使妈祖信仰开始了标准化、正统化、宗教化[6]。从上可见,妈祖能够被神化的背后,虽然也是封建统治的需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民航海的需要。但妈祖与孔子不同之处在于,妈祖明显具有中国民间信仰中,女性神灵能够给予人们以慈爱仁善、救苦救难的精神安抚。在妈祖的一生中,便包括了亲情、仁德、孝悌、爱国爱民等品德,并且从最初单纯的护航演变到求财、治病、求子、求姻缘等多种功能,是一位全能的、行善的宗教神。甚至,妈祖还具有男性神灵义薄云天、忠勇刚强的特征。如在一些笔记小说里,便流传着南宋末年海盗猖獗,南方粮船和闽浙粤船民在海运中供奉妈祖乞求护佑,妈祖击退海盗这些男性应该具有的特征。而妈祖所具有的女性和男性神灵特征,正像华琛[7]所说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天后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对于王朝来说,天后代表“开化”和认可的文化;对于地方精英来说,修建天后庙是融入主流文化的象征;对于地主宗族的半文盲成员来说,天后是地域控制的一种工具;对于妇女来说,天后可以回应个人的祈求;对于“水上人”来说,天后象征着驾驭大海和平息风暴的能力。
  其次,上面谈到孔子的神化是受到巫术影响的结果,因为巫术属于原始宗教,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就使孔子不是真正的宗教神,因而历史上便一直怀疑其神性。即使是将孔子打造为神的儒者也一直在怀疑孔子的神性。如《论衡》:“夫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实异质不得同,实钧效不得殊;圣神号不等,故圣者不神,神者不圣。”[8]这里,王充定义了贤圣和神,实际上也是否定了孔子的神性。甚至,王充在《知实》篇中还引用《论语》《礼记》等典籍中的资料,反复证明孔子不是先知。这意味着王充把孔子当作是一般的俗人。六朝时期,虽然统治者王化孔子,知识分子又圣化与偶像化孔子,但在普通百姓的市井文化中却把孔子娱乐化,以满足一般民众的娱乐需求。如收录孔子神化形象的志怪、志人小说《搜神记》、《异苑》、《小说》等,便常常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在神人与平凡人、神化的孔子和世俗化的孔子之间不断穿插和转换,最终形成了孔子宗教化与娱乐化掺杂的混合人格形象。五四时的国粹派代表章太炎、刘师培也曾直接指出,康氏等人把孔子说成教主,无非是把孔子神化了,而孔子是古代学者而非教主、是人而非神[9]。顾颉刚也明确对孔子被神化提出了诘问:“圣人只是聪明人,是极普通的称呼,为什么后来会变做'神化无方’的不可捉摸的人呢?”冯友兰更是将孔子当作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只是到了公元前一世纪被神化了。季羡林也提出,“在孔子活的时候及死后一段时间内,只能称为'儒学’,没有宗教色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孔子被神化了”[10]。在西方哲学家中,也是把孔子当作是一般的俗人。如雅斯贝尔斯:“在 20世纪初,孔子甚至被奉为神明”,但“孔子只希望自己是一个人,因为他知道他从来就不是圣人,但最终还是被奉为了神明,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发展”[11]。从上可见,在历史上人们一直怀疑孔子的神性,甚至还把孔子当作是一般的俗人,以致孔子是一位不太像神的神。
  泉州自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之后,由于对多元宗教体现出并存和宽容的态度,以致外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都得以在泉州的传播,这便使泉州人学会了与巫术不同的宗教,所以,妈祖被神化是在宗教的影响下,而不是在巫术的影响下。这就使妈祖信仰能够给一般信众的心灵寄托留下了适当空间,使人们产生了理想的希望,由希望而信仰,由信仰进而有所依托,人生便不会随入绝望的深渊!正因为如此,妈祖被神化之后,人们便从未怀疑过妈祖的神性,甚至妈祖还一直增加神性。今天的妈祖信仰是基于妈祖的感人事迹而形成的,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有关传说、文献、祭祀、进香、巡安、庙会等为传播途径,成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12、13、14]。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O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还把妈祖塑造成了一个有别于西方海洋文化、具有东方海洋文化色彩的崇尚自由、平等、互信、热爱和平的海上和平女神的形象,并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这意味着妈祖越来越“神”。
  再次,因为人类的力量需要群众的合作,群众合作又需要先打造身份认同。而所有的群众身份认同都以虚构故事为基础,而不是以科学事实或经济必需品为根基。纳粹就曾经将人类分为不同的种族和阶级,但已经被证明为伪科学。宗教作为人类文化认同方式之一,虽然无法为人们带来雨水、无法医治疾病,也无法制造炸弹,但宗教能够将社会规范神圣化,并以各种仪式和典礼来判断谁是“我们”,谁又是“他们”,据此唤起了人们对共同事业的感情承诺,增强了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宗教还能够把社会共同利益当成神圣真理,激发人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了保卫社会共同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成为了一种团结众人的力量,起到整合社会的功能。正是宗教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充满了整合与凝聚的功能,而成为了一种在金钱与帝国之外,让人类能够统一的第三种强大力量[15]。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导致政治繁荣的行为和习俗中,宗教是不可缺少的。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正是通过宗教使不同种族但同一信仰的人们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甚至组成多国联军。虽然我们国家通过孔子崇拜,强化了对人们文化上的认同。但由于孔子未能真正成为宗教神,当然也就缺乏上述宗教所具有的整合与凝聚的功能。所以,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们便未能通过认同和归属儒家文化这一共同体,而牢固地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力量,因而我们的国家便只能是一个不太和谐、像一盘散砂一样的国家。我们从在历史上便可以看出,我们的国家常常被其他有宗教信仰的社会,但文明程度远不如我们的落后民族所击败。而且,儒学也不能够在儒学文化圈里形成一股跨越不同民族的团结力量。所以,今天的儒学文化圈是一盘散砂。
  妈祖祖信仰却具有统一民心、加强人们团结的力量。首先,因为中国民间信仰中含有眷念故土的寻根情结[16],寻根不仅仅是一种单纯地尊敬祖先的情感,而是对祖先背后的文化的认同[17]。而妈祖信仰的一个最主要文化特征正是通过寻根意识,让人们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向心力。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同胞特别是闽台一带的妈祖信徒越来越频繁地通过谒拜湄州妈祖祖庙进香等方式而表现出寻根意识,这实际上也认同了祖庙背后的文化。而祖庙背后的文化,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湄洲祖庙有关资料显示,至今,“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分布有上万座妈祖宫庙,信众3亿多人。这些信众正是借助于妈祖文化信仰这一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在华侨华人圈内形成了跨地缘的神缘信仰网络[18],而建立了信仰圈,加强了民族向心力。因此,妈祖信仰有利于形成民族向心力。
  最后,我们再来看文化方面。在魏晋时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便能在我国到处开花结果。反过来,当时到印度留学的中国僧人应该也向印度人介绍儒家文化吧,而到中国传播佛教的印度僧人也应该学习中国文化吧,但为什么儒家文化却一直未能在印度开花结果,这意味着人家看不起传统文化,将其当作落后的东西而予以放弃。我们再来看唐时,松赞干布同时娶了尼泊尔公主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为西藏带去了佛教文化,文成公主则既带去了佛教文化,也带去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这就使儒家文化与印度文化在西藏相遇。但最终,松赞干布选择了佛教文化,这意味着儒家文化遭遇到了失败。同样也是在唐时,当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新疆相遇也遭到了失败,使得本在张骞开通西域时就已纳入儒家文化范围的新疆也被纳入伊斯兰文化的范围。我们再来看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传教士的东来,基督教文化便逐渐进入了我国人民的头脑,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顺时针也有人苦苦地向西方宣传儒家文化,传教士也向西方介绍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却不能进入一般西方人民的头脑,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与西方哲学全方位地相遇,儒家文化也正在节节地败退。如日本、韩国和越南就已经走向了脱离儒家文化、被纳入西方文化的道路。这意味着儒家文化不敌其他文化,所以不能走出去。
  而妈祖在被神化之初,只是被官方认同的时候,妈祖是被纳入到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中的,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与观音菩萨更没有任何关系[19]。但后来,妈祖从形象到功能不断地向观音菩萨靠近,妈祖湄洲岛圣境也模仿了观音普陀圣境来建设。在白莲教弥勒下生的故事刺激下,还产生了观音托生为妈祖故事,最终在神话传说中妈祖成为了观音菩萨的一种化身。今天,人们对妈祖之崇敬程度仅次于对观音之信仰。我们今天在妈祖宫庙中可以看到,主祀及配祀的神灵谱系容纳来自儒、佛、道及民间宗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成为了佛教、道教和儒家共同信仰。如新加坡天福宫正殿奉祀的是妈祖,后殿等则供奉着观音菩萨、太阳公、保生大帝、关圣帝君、开漳圣王、城隍爷、伽蓝菩萨等民间神明,这意味着始祖信仰具有统一三教为一教的趋势。而且,妈祖信仰还在逐步走出中国文化圈,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如在明清鼎革之际,大量华人迁入越南中部顺化市,他们带去了妈祖信仰,并与当地的越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20]。后来,妈祖信仰又逐渐传到了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南非的开普敦、澳大利亚的悉尼、新西兰的惠灵顿、印尼的雅加达等国家和地区。甚至,妈祖信仰还被带到了毛里求斯[21]。我们今天在马来西亚的巴生[22]、新加坡[23]等地,都可以见到妈祖庙。1985年,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所筹办了“关于福建女神天妃(天后)史料及其在海外华人社团的传播”小型展览,日本也成立有妈祖信仰研究会。这意味着妈祖信仰正在走出汉文化圈,正在逐渐成为一位跨文化的世界神

1、林晓辉著:《传统哲学新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44页。

3、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页。

4、张小军:天后北传与漕运贸易——一个文化资本的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四期,第84  96页。

5、张富春:古代民间文化跨区域之传播模式——以妈祖文化在河南南阳的传播为考察中心[J]。中州学刊20155月第5(总第221),第111  114页。

6、科大卫、刘志伟:“标准化”还是“正统化”?从民间信仰与礼仪看中国文化的大一统[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8年第6卷第1 - 2期合刊。

7、华琛著:《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A],刘永华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24  139

8、王充著:《论衡》[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9、周婷婷:“我注纬书”——康有为对孔子“托古改制”形象的重 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06期,1页。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11、[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12、林国良主编:《妈祖文化简明读本》[Z],福州:海风出版社2014年版。

13、朱天顺著:《妈祖:中国的民間信仰》[M],东京:平河出版社1996年版

14、李献璋著:《妈祖信仰的研究》[M],东京:泰山文物社1979年版。

15、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6、詹石窗:传统宗教与民闻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第99  105页。

17、郑一省:华侨华人与当代闽粤侨乡民俗活动[J]。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6期,第66  71页。

18、范正义:海外华人民间信仰跨地区交往和结盟现象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6期。

19、钱寅:从观音菩萨到妈祖——民间信仰传说形成的一种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22卷第1期,第41  51页。

20、潘氏华理:明乡天后信仰及其文化涵化过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卷第1期,第51  57页。

21、陈秋霞,石沧金:毛里求斯南顺会馆天后考察[J]莆田学院学报2016第23卷第1期,第18  22页。

22、刘崇汉:马来西亚巴生县区的妈租信仰[J]。莆田学院学报2016年第23卷第1期,第10 - 12页。

23、肖文帅:19 - 20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天后信仰的特色及历史意义——以天福宫、粤海清庙、琼州天后宫为例[J]。文化2018年第2 期,第42 - 4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