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利主义中的纯粹

 一线飞扬 2024-02-21 发布于江西

下班路上,广播里正在播放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李叔同在人生的下半程皈依佛门,是近世佛教界著名的宗律大师。

妻子问我,为什么弘一法师如此厉害,短短62年的生命中在多个领域取得大成就,而我们想要做好一份工作却不易?

我说,也许是因为他做事少了功利的纯粹吧。

李叔同从小家境优渥,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年间进士,后辞官经商,晚年虔诚信佛。由于李家是官商世家,且为书香门第,从小家教极严,李叔同八岁开始攻读各类经史子集,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十三岁跟着天津名士赵幼梅和唐静岩学习填词和书法。十八岁结婚后,开始学习音乐,并尝试作曲。

因为上海有李家的产业,李叔同婚后同母亲和妻子搬到上海法租界,并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母亲去世后,李叔同将妻子和孩子送回天津,独自前往日本,就读于上野美术学校,师从于当时日本最有名的画家之一黑田清辉。回国后,先后任《太平洋报》文艺主编,浙江师范学校绘画和音乐教师。

从李叔同的人生履历看,他人生每个阶段的选择,基本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且得到了有效的经济支持。因此,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实践并从中找到乐趣。至于之后的出家,也许是历经千帆后,幼时家庭佛学浸淫的清欢,在他内心产生了原始的呼唤。因为不需要考虑太多外在因素,人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或者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普通人成才很难,可能从做事的第一天开始,就带上了精神的枷锁,或是为了糊口而选择一份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或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了一项自认为有前途的兴趣。带有功利主义的坚持,很难与听从内心呼唤的坚守相提并论。以功利为目的的选择,一旦功利丧失,选择也就没有了坚持的意义。而以兴趣为导向的坚持,因为个体能从中找到快乐,不管结果如何,过程同样令人迷恋。有了长时间的累积,想做不好都难。

现实生活中,能够将工作做得突出的人,往往把选择当事业,把事业当兴趣,将个人的爱好融入社会的发展当中,因为有乐趣和成就感,他们能忽略过程的辛苦,且强化成果的价值,从而给予自己最好的激励。很多人工作得很累,有多重因素,或是不喜欢,或是不擅长,或是觉得没有意义,或是把它当成吃饭的工具,并没有带着感情去对待。对待工作、兴趣、生活的态度,就像对待镜子中的自己一样,如果我们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它将以同样的面目回馈我们。被工作和生活打脸之后,根据自我保护的人性本能,往往会归因外界,这种归因的结果便是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且有越来越多,越来越乱的趋势。当超出个体的承载力时,选择逃避,会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逃避一旦形成习惯,没有足够的坚持,在事业上要想成功只会越来越难。

为了让孩子们减少将来在职业上痛苦的探索,我建议让孩子们多进行一些尝试,从尝试中找到他们发展的方向,只有真心喜欢的事,才容易坚持,只有足够坚持,才会有足够的积淀,有了积淀,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只有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存资源,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妻子说,你不是说选择不要带有功利性吗,怎么最后还是回到了功利主义?

这让我突然想起今天早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博主金石洞明写了一篇关于南昌网红城市的时评《南昌离“网红城市”还有多远?》,结果引来好多人的谩骂。作者把谩骂的评论全放上去了。有朋友问,为什么骂你的话也放上去?作者说,他不在乎别人的评论,于是续写了一篇评论,表达的意思是:宁与智者争高下,不与愚者论短长。等写完评论之后,作者突然发现,他写这个评论不就是在与愚者论短长吗?于是他将续写的评论取名《我比你还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