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院长室 2024-02-21 发布于河北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自小就接受的常识教育,但是,为了搞清楚这五千年的源头,却着实让历史学者们费了一番功夫。

所谓“五千年”指的是文明史,也就是人类发展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进入了明确有国家组织的社会形态。国际上曾有一种“文明三要素”的说法,即把城市、青铜器和文字的出现作为判定文明起源的基本标准。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照此推算,中华文明的起源要到了商朝晚期甲骨文出现的时候,距今只有3300年。如果把夏朝算进来,前后也只有4000余年,远没有达到五千年文明的高度。

事实上,夏商周的国家起源说法,是受到后世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国家必然是一个“众星拱月”的形态,却忽视了在先夏时期存在的“满天星斗”的城邦古国,同样代表着文明的曙光。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比如距今5800年的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一处墓葬出土了上百件随葬品(贫富分化),距今5500年的西辽河出现了为埋葬某个人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现象(王权),距今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一处墓葬中,死者身下铺玉锛,头部放着玉钺,胸口放着大量的玉璜,手上套着很多玉镯(贵族)。

在众多璀璨的先夏古国当中,良渚古城的出现,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

1936年,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意外在杭州良渚镇的一处水塘里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由此开启了良渚考古的序幕。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如今经历85年的考古发掘,良渚古城先后发现了大量的原始刻画符号、11座高规格墓葬、大量玉石礼器、祭坛以及在世界同时期的水利系统中居于首位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都表明,良渚已经具备了贫富分层的社会结构、高度发达的手工业、王权支配下修建大型宫殿和工程设施的一切文明要素。

很显然,良渚已经进入到古国文明阶段。而现代高精度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的运用,将碳十四测年的误差缩小到了正负50年,良渚所测出的存续时间为距今5300至4300年,实证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并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但良渚文化申遗成功之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质疑者认为,良渚文化所呈现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征与华夏文明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后以青铜为特征的夏文化不存在传承关系。

而在距今4300年良渚文化衰亡后,同一区域先后继之而起的钱山漾文化(距今4200—40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300—4000年)或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与良渚文化面貌差异较大,现有的考古证据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广富林文化来源主体是北方的龙山文化,而非良渚文化。

如此看来,良渚文化在横空出世后又凭空消亡,他与北方的华夏文明和东南地区的后继文明都缺乏明显的传承性。所以,良渚有没有参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能否代表中华文明去实证5000年文明史被质疑者打上了问号。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而一众网友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良渚文明的族属上。

古良渚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良渚文化先民Y染色体SNP单倍型以O1—M119、M95为主(现代汉族的主体是O3型),身高中等,颧骨不突出,与同时代北方人群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与现代北方汉族比率为9.8%,与现代南方汉族比率为17.3%。

更有人根据复旦大学公布的良渚人体质人类学报告,认为良渚先民属于东南亚甚至太平洋赤道人种,并不是“中国人”。良渚的族属问题也引发了网友的骂战,“地域黑”、“华夷争”、“认错祖宗”言论甚嚣尘上。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但我们忽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国家,而是多元一体的混合结构,其发展过程是个别中间地区先走向文明,然后同外围文化交流融合,带动其他地区逐步走向文明。而当中间文明出现塌陷后,受其辐射影响的外围文化会变成新的中间文明,并反哺塌陷文明。

以良渚为例。良渚文化兴盛的公元前3000年,华夏的中原大地相对沉寂,除了在河南发现的被称之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外,中原地区并没有与良渚同等闪耀的中大型遗址。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然而,当良渚文明在公元前2300年走向衰落时,中原崛起了。以陶寺、石峁、二里头(早期)为代表的龙山—夏文化大型遗址,都呈现出贫富分化和冶金术,战争频繁,并且衍生出具有独创性的礼仪制度。

考古证实,良渚文化玉器对龙山时代的诸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辐射范围达大半个中国,而玉文化在此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典型标志。此后,夏商时代的漆器也呈现出明显的继承自良渚文化的特征。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此后,与夏商同期的上海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虽然与良渚文化差距较大,但却有着强烈的北方二里头因素,这正是上文提到的“反哺塌陷文明”。

事实上,遗传基因研究也显示,即使是在今天,O1—M119单倍型族群依然活跃于东南地区,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浙江汉族O1—M119高达26%就是明证。

而良渚考古发现的两具北方人骨更是将问题推向简单化。

在钟家港河道发掘的良渚人骨中,通过“锶同位素”检测,发现了两位北方人。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锶同位素检测原理是饮食不同,其骨骼里的“锶同位素”就不一样,且时长只有6个月。比如良渚人食物是水稻,而北方人食物是粟,二者锶同位素不同,如果北方人在良渚吃水稻超过6个月,那么他的锶同位素就会和良渚人一样。

换言之,这两个北方人,来到良渚时间是不足6个月的,他们可能是使臣、俘虏抑或是投奔者,无论是哪一种,都充分说明,良渚与当时的中原文明保持了交流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良渚考古85年,族属为何引网民骂战?两具北方人骨将问题简单化

所以,我们不能用狭隘的“血统论”来诠释伟大的中华文明。如果把源自西北的华夏文明比作动脉的话,那么东南的良渚文明则无疑是静脉,二者的文化结合构成了华夏复合文明。

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没有中断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