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暑分型论治43种

 山水书阁 2024-02-22 发布于四川
伏暑是由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在里,为秋冬时令之邪所诱发,初起证见暑湿郁蒸气分或暑热内炽营分的一种急性热病。

1、表实营热型伏暑
证候表现:舌赤口渴,无汗者。
处方: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病因病机: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卷)·伏暑(篇)
原文: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2、肝寒里逆厥气上迫型伏暑
证候表现:如舌苔霉滑,有如水灰,两边白苔如沟,脉搏沉迟如丝如泥者,肝寒里逆,厥气上迫,宗筋挛急。
病因病机:肝寒里逆,厥气上迫。
处方:温肝救逆汤姜汁炒吴萸大附子酒炒韭菜子旋覆花白茯苓酒炒大白芍人参盐水炒木瓜代赭石老生姜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如舌苔霉滑,有如水灰,两边白苔如沟,脉搏沉迟如丝如泥者,肝寒里逆,厥气上迫,宗筋挛急,急以温肝救逆汤消息之。两证分析明白,用药不差,均非死候。然有倏忽之间,寒热各走极端,竟至捉摸不定者,此处全赖药剂灵活,如有一知半解者参与其间,不论医家病家,多致不救矣(凡论中叙述证象,均指主要而言,兼证、变证,势难尽述,然得其主要,会其大体,自无遗义矣)。清肝镇冲汤姜汁炒川连姜汁炒枯芩姜汁炒竹茹羚羊角姜汁炒吴萸竹沥半夏鲜细叶菖蒲生白芍生石决白茯苓温肝救逆汤姜汁炒吴萸大附子酒炒韭菜子旋覆花白茯苓酒炒大白芍台人参盐水炒木瓜代赭石老生姜。

3、邪留包络热极生风型伏暑
证候表现:如初起身热头疼,继即手足麻木,瘛疭神昏,脉象沉数或弦数,舌红边紫。
病因病机:此即张司农所谓暑入肝经则麻木。实系暑冲心包,热极动风而致神昏瘛疭也。
处方:宜与银花、连翘、蒺藜、木瓜、益元散、紫雪丹、鲜生地、石菖蒲钩藤等味。
治则治法:以清营熄风,舒筋清暑为治。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如初起身热头疼,继即手足麻木,瘛疭神昏,脉象沉数或弦数,舌红边紫,此即张司农所谓暑入肝经则麻木。实系暑冲心包,热极动风而致神昏瘛疭也,宜与银花、连翘、蒺藜、木瓜、益元散、紫雪丹、鲜生地、石菖蒲、钩藤等味,以清营熄风,舒筋清暑为治。

4、邪在上焦气分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上焦阻其气分者。
证候表现: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
处方:杏仁石膏汤。苦杏仁(三钱)生石膏(五钱)竹沥半夏(钱半)生米仁(四钱)川朴(一钱)黑栀皮(钱半)竹茹(二钱)。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伏暑在上焦阻其气分者。证状:烦渴咳呕,喘急,二便不爽,宜杏仁石膏汤。苦杏仁(三钱)生石膏(五钱)竹沥半夏(钱半)生米仁(四钱)川朴(一钱)黑栀皮(钱半)竹茹(二钱)。

5、邪陷厥阴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伏于足厥阴肝经者。
证候表现:或渴或不渴,呕酸水,胁痛,脉左关弦数。
处方:椒梅汤主之。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伏于足厥阴肝经
原文:暑伏于足厥阴肝经者,或渴或不渴,呕酸水,胁痛,脉左关弦数,椒梅汤主之。

6、邪陷少阴型伏暑
治则治法:伏邪不论深浅,总以透达为佳。
病因病机:惟肾阳虚,则鼓荡无力;无鼓动,即阳电不能兴奋而至于沉滞;无兴奋,即无抵抗。虽有邪之浅者,亦将沦于旋转旋深,卒至于沉滞不救之局。此何为者?肾阳为真阳,此阳一虚,生机垂绝矣。
预后:伏暑伤阴而至于衄血齐出,此是败证难救;伏暑伤阳而至于脉脱神糊,亦属败证难救。凡遗尿为肾绝,撤手为脾绝,汗出如雨为心绝,气喘不续为肺绝。
证候表现:今脉脱神糊,遗尿撤手,已具脱象。
处方:惟舌苔淡白胖嫩者,犹可参、附温补,以冀阳回邪透。
预后:然又有脱象已着,而伏气盘踞之甚,肾脏虚寒,胸脘之间竟是一团烈火,则非有奇方,不足以救其死亡也。
处方:人参保元汤真山人参生附片当归身北五味炙黑草紫厚肉桂山萸肉酸枣仁大黑枣。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论伏暑陷入少阴,肾阳亏馁,证见脉脱神糊,遗尿撤手,并出治法伏邪不论深浅,总以透达为佳。惟肾阳虚,则鼓荡无力;无鼓动,即阳电不能兴奋而至于沉滞;无兴奋,即无抵抗。虽有邪之浅者,亦将沦于旋转旋深,卒至于沉滞不救之局。此何为者?肾阳为真阳,此阳一虚,生机垂绝矣。伏暑伤阴而至于衄血齐出,此是败证难救;伏暑伤阳而至于脉脱神糊,亦属败证难救。凡遗尿为肾绝,撤手为脾绝,汗出如雨为心绝,气喘不续为肺绝。今脉脱神糊,遗尿撤手,已具脱象。惟舌苔淡白胖嫩者,犹可参、附温补,以冀阳回邪透。然又有脱象已着,而伏气盘踞之甚,肾脏虚寒,胸脘之间竟是一团烈火,则非有奇方,不足以救其死亡也。然间有虽有奇方,而竟难于下手者,仍不足以救其死亡也。人参保元汤真山人参生附片当归身北五味炙黑草紫厚肉桂山萸肉酸枣仁大黑枣。

7、邪结胃腑型伏暑
证候表现:倘如独热无汗,昼夜引饮,唇焦齿槁,舌苔黄燥。
病因病机:此伏暑发自胃经。
处方:宜以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连翘薄荷竹叶、蝉衣、花粉治之。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倘如独热无汗,昼夜引饮,唇焦齿槁,舌苔黄燥,此伏暑发自胃经,宜以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加连翘、薄荷、竹叶、蝉衣、花粉治之。

8、邪陷少阳型伏暑
病因病机:以六经之开合言,则少阳为枢;以脏腑之生成言,则少阳为胆。胆属于肝,肝胆均在胃之右翼,故邪陷少阳,其来路为胃,其去路为肝,开则邪从阳出,合则邪从阴入。
证候表现:此本证所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等危恶之候也。
治则治法:治法当清其来路,截其去路。
处方:白虎合柴芩清胆汤消息之。如便秘怫郁者,加更衣丸合雪羹汤,以兼清肠通便。然邪陷少阳,妇人往往有经水适来者,方书谓之挟经伤寒,世俗竟与男子之夹阴伤寒同为险证。然亦有适应汛其而来者,或经水下行既通且畅者,能得热从瘀血透泄而下,亦未可妄谓恶候。若不应汛期而竟瘀热动血,或既行之后,而又中途结滞者,颇属危候,然亦非必死之证也。清暑化瘀汤、破血逐瘀汤(两方见前)加柴、芩等,消息用之可也。
处方:白虎合柴芩清胆汤青柴胡生石膏生薏米姜汁炒川连竹沥半夏枳实条仔芩生知母姜汁炒山栀盐水炙广皮白茯苓鲜竹茹。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论伏暑邪陷少阳,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妇人有经水适来,并出治法以六经之开合言,则少阳为枢;以脏腑之生成言,则少阳为胆。胆属于肝,肝胆均在胃之右翼,故邪陷少阳,其来路为胃,其去路为肝,开则邪从阳出,合则邪从阴入。此本证所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等危恶之候也。治法当清其来路,截其去路,白虎合柴芩清胆汤消息之。如便秘怫郁者,加更衣丸合雪羹汤,以兼清肠通便。然邪陷少阳,妇人往往有经水适来者,方书谓之挟经伤寒,世俗竟与男子之夹阴伤寒同为险证。然亦有适应汛其而来者,或经水下行既通且畅者,能得热从瘀血透泄而下,亦未可妄谓恶候。若不应汛期而竟瘀热动血,或既行之后,而又中途结滞者,颇属危候,然亦非必死之证也。清暑化瘀汤、破血逐瘀汤(两方见前)加柴、芩等,消息用之可也。白虎合柴芩清胆汤青柴胡生石膏生薏米姜汁炒川连竹沥制半夏炒枳实仔芩生知母姜汁炒山栀盐水炙广皮白茯苓鲜竹茹。

9、热盛血燥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热邪,陷入下焦厥阴者。
证候表现:十余日后,左关脉弦数,舌红苔黄腻,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
病因病机:血液内燥。
处方:宜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三钱)炒黄芩(钱半)炒川连(一钱)炒生地(二钱)炒白芍(三钱)。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伏暑热邪,陷入下焦厥阴者。证状:十余日后,左关脉弦数,舌红苔黄腻,腹时痛,时圊血,肛门热痛,血液内燥,宜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三钱)炒黄芩(钱半)炒川连(一钱)炒生地(二钱)炒白芍(三钱)。

10、胃津亏竭型伏暑
病因病机:然或医者妄进表散,遂致汗多不敛,亡其津液;或者病人胃津素亏,为热邪煎熬蒸迫。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胃津一竭,则五脏六腑之津液,莫不一齐汇集一处,始则竭其源流,以供胃津之用,终则胃津告竭,而五脏六腑之津液,从斯亦同时告竭,卒至腠理大开。
证候表现:汗出如雨,肤冷脉虚,竟如脱状;转至身寒恶风,覆盖衣被,甚则必使家人环侍偎倚左右,以取人暖。此皆脱象也。
处方:急以人参白虎合生脉,加龙、牡以挽救之。台人参肥知母麦冬龙骨石膏陈仓米北五味左牡蛎
误治:若一误再误,则阴亡阳越,转瞬即逝矣。
鉴别诊断:惟与战汗之汗出肤冷者有异也。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然或医者妄进表散,遂致汗多不敛,亡其津液;或者病人胃津素亏,为热邪煎熬蒸迫。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胃津一竭,则五脏六腑之津液,莫不一齐汇集一处,始则竭其源流,以供胃津之用,终则胃津告竭,而五脏六腑之津液,从斯亦同时告竭,卒至腠理大开,汗出如雨,肤冷脉虚,竟如脱状。转至身寒恶风,覆盖衣被,甚则必使家人环侍偎倚左右,以取人暖。此皆脱象也,急以人参白虎合生脉,加龙、牡以挽救之。若一误再误,则阴亡阳越,转瞬即逝矣。惟与战汗之汗出肤冷者有异也。台人参肥知母苋麦冬真龙骨生石膏陈仓米北五味左牡蛎。

11、肺燥脾湿型伏暑
证候表现:咽干口腻,咳呛不爽,或挟稀薄痰唾,或挟瘀晦血瓣,时而洒淅恶寒,寒已发热,热遂不退,颧赤肢冷,暮时更甚,惟又肢倦身痛,口味时甜时苦,舌质红绛,苔白紧糙,脉细涩,下指模糊不畅,小溲赤涩,大便溏秘不一。
病因病机:此证属肺燥脾湿。
处方:先以杏菀栀豉汤以透其燥火之郁,待其肺热得清,肺液渐回,继以半夏茯苓汤以宣中宫之湿,使湿祛浊化,自然脾气散津,津气流布,燥病亦已。
处方:杏菀栀豉汤白杏仁生山栀嫩前胡苏薄荷竹二青生紫菀香豆豉嫩白前连翘
处方:半夏茯苓汤竹沥制半夏真川贝母薏米仁米泔水浸苍术生晒白扁豆白杏子仁白茯苓姜汁炒淡枯芩盐水炙橘白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肺燥脾湿咽干口腻,咳呛不爽,或挟稀薄痰唾,或挟瘀晦血瓣,时而洒淅恶寒,寒已发热,热遂不退,颧赤肢冷,暮时更甚,惟又肢倦身痛,口味时甜时苦,舌质红绛,苔白紧糙,脉细涩,下指模糊不畅,小溲赤涩,大便溏秘不一,此证属肺燥脾湿。医者不知辨析明白,多有误认是阴虚劳怯,奄缠竟至于不起者,殊可恨也。先以杏菀栀豉汤以透其燥火之郁,待其肺热得清,肺液渐回,继以半夏茯苓汤以宣中宫之湿,使湿祛浊化,自然脾气散津,津气流布,燥病亦已。爰立杏菀栀豉汤、半夏茯苓汤,二方如后,以备临时消息之,杏菀栀豉汤白杏仁生山栀嫩前胡苏薄荷竹二青生紫菀香豆豉嫩白前青连翘半夏茯苓汤竹沥制半夏真川贝母薏米仁米泔水浸苍术生晒白扁豆白杏子仁白茯苓姜汁炒淡枯芩盐水炙橘白。

12、包络痰热型伏暑
证候表现:若神识虽清,而夜热间有谵语,舌红渐布黄腻。
病因病机:包络痰热未净者。
治则治法:宜肃清。
处方:玳瑁郁金汤去紫金片,加万氏牛黄丸。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若神识虽清,而夜热间有谵语,舌红渐布黄腻,包络痰热未净者,宜肃清,玳瑁郁金汤去紫金片,加万氏牛黄丸。

13、热劫液枯型伏暑
证候表现:口燥咽干,舌干绛而起裂。
病因病机:热劫液枯者。
治则治法:宜清滋。
处方:清燥养营汤去新会皮,加鲜石斛、熟地露、甘蔗汁。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口燥咽干,舌干绛而起裂,热劫液枯者,宜清滋,清燥养营汤去新会皮,加鲜石斛、熟地露、甘蔗汁。

14、气血两虚型伏暑
证候表现:心动而悸,脉见结代,舌淡红而干光。
病因病机:血枯气怯者。
处方:宜双补复脉汤加减。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心动而悸,脉见结代,舌淡红而干光,血枯气怯者,宜双补复脉汤加减。

15、气脱阴亡型伏暑
病因病机:亦有凉泻太过,其人面白唇淡,肢厥便泄,气促自汗,脉沉细或沉微,舌淡红而无苔,气脱阳亡者。
证候表现:其人面白唇淡,肢厥便泄,气促自汗,脉沉细或沉微,舌淡红而无苔。
治则治法:宜温补。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原麦冬、五味子救之。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亦有凉泻太过,其人面白唇淡,肢厥便泄,气促自汗,脉沉细或沉微,舌淡红而无苔,气脱阳亡者,宜温补,附子理中汤加原麦冬、五味子救之。

16、邪陷包络型伏暑
证候表现:若已痉厥并发者。
处方:速与犀羚三汁饮。
治则治法:清火熄风,开窍透络,定其痉以清神识。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若已痉厥并发者,速与犀羚三汁饮,清火熄风,开窍透络,定其痉以清神识。

17、脾胃阴寒型伏暑
鉴别诊断:便下泄泻,粪质黄臭,大腹疼痛拒按,脉沉弦搏指,或滑沃不畅者,虽见肢冷,亦是热证。
证候表现:若便清腥臭,腹不知痛,脉虚欲脱,而又汗出肢冷者,便是寒证无疑矣。
病因病机:原因由于脏体阴寒,或生冷食滞,停积胃肠,使脾胃溶解,热度减退,酸素消灭,血行沉降。
预后:于是便泄肢冷,脉虚欲脱,一派阴寒见证,于伏暑证最为凶恶。
治则治法:盖伏邪无论轻重,总要冀其层层透泄。若血行沉降,则透泄为难矣。急以姜、附还阳,参、枣救脱,待其利止脉出,再从伏暑证治。
误治:若误以暑湿中恶之吐泻例,而投以连、朴、苏、霍、青皮木瓜等芳开苦泄之剂,是速其毙也。
处方:参附救逆汤消息之。台人参干姜炙黑草生附子山萸肉大黑枣。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论伏暑初起,其人脏体阴寒,即有便泄肢冷,并出治法便下泄泻,粪质黄臭,大腹疼痛拒按,脉沉弦搏指,或滑沃不畅者,虽见肢冷,亦是热证;若便清腥臭,腹不知痛,脉虚欲脱,而又汗出肢冷者,便是寒证无疑矣。原因由于脏体阴寒,或生冷食滞,停积胃肠,使脾胃溶解,热度减退,酸素消灭,血行沉降,于是便泄肢冷,脉虚欲脱,一派阴寒见证,于伏暑证最为凶恶。盖伏邪无论轻重,总要冀其层层透泄。若血行沉降,则透泄为难矣。急以姜、附还阳,参、枣救脱,待其利止脉出,再从伏暑证治。若误以暑湿中恶之吐泻例,而投以连、朴、苏、霍、青皮、木瓜等芳开苦泄之剂,是速其毙也。参附救逆汤消息之。台人参淡干姜炙黑草生附子山萸肉大黑枣。

18、阴虚风动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邪伏久,深入足厥少二阴与足阳明经者,失治(谓不得治法)日久,阴液伤耗。
证候表现:大肉削脱,皮毛枯槁,脉弦涩而紧劲,或细若虾游,发为战栗,抽搐,角弓反张,或形似虚痨而有外症病移者。
预后:危(有外症病移者,尚可救治,以其正气尚能扞邪外出也,溃久则难矣)。
处方:勉救之,用大定风珠法加珍珠合增液承气。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邪伏久深入足厥少二阴与足阳明经。
原文:暑邪伏久,深入足厥少二阴与足阳明经者,失治(谓不得治法)日久,阴液伤耗,大肉削脱,皮毛枯槁,脉弦涩而紧劲,或细若虾游,发为战栗,抽搐,角弓反张,或形似虚痨而有外症病移者,危(有外症病移者,尚可救治,以其正气尚能扞邪外出也,溃久则难矣)。勉救之,用大定风珠法加珍珠合增液承气。

19、邪在上中焦气分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上中二焦气分者。
证候表现: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脉左劲右濡。
病因病机:此暑邪内伏,蒙蔽清空,成痉之象。
处方:竹叶连翘饮。鲜竹叶(三十片)连翘(三钱)滑石(四钱)杏仁(二钱)广郁金(二钱)川贝母(二钱)。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伏暑在上中二焦气分者。证状:头痛脘闷,麻痹欲厥,舌白,脉左劲右濡,此暑邪内伏,蒙蔽清空,成痉之象,宜竹叶连翘饮。鲜竹叶(三十片)连翘(三钱)滑石(四钱)杏仁(二钱)广郁金(二钱)川贝母(二钱)

20、邪在上焦手太阴厥阴营分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上焦手太阴厥阴营分者。
证候表现:病经一月,耳聋神识不清,咳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
病因病机:夏秋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暑邪。
治则治法:治当清解三焦。
误治:奈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邪留营中,有内闭瘛疭、厥逆之变。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头面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
处方:议清上焦气血之壅,宜清营达痰饮。连翘心(二钱)玄参(三钱)犀角(一钱,磨汁)广郁金(二钱)橘红(一钱)焦栀皮(钱半)川贝(二钱)鲜石菖蒲根(一钱)淡竹沥(一杯,分冲)。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伏暑在上焦手太阴厥阴营分者。证状:病经一月,耳聋神识不清,咳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夏秋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暑邪,治当清解三焦。奈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邪留营中,有内闭瘛疭、厥逆之变。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头面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议清上焦气血之壅,宜清营达痰饮。连翘心(二钱)玄参(三钱)犀角(一钱,磨汁)广郁金(二钱)橘红(一钱)焦栀皮(钱半)川贝(二钱)鲜石菖蒲根(一钱)淡竹沥(一杯,分冲)。

21、邪伏上中焦手太阴阳明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上中焦手太阴阳明经者。
证候表现:烦渴引饮,呕吐恶心,头目昏晕。
处方:枇杷叶饮。枇杷叶(五片)川朴(钱半)香薷(一钱)麦冬(三钱)木瓜(一钱)广皮(一钱)生甘草(八分)鲜冬瓜皮子(一两)。
处方:酒制黄连丸亦主之(用黄连一味酒制,末为丸)。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十六)伏暑在上中焦手太阴阳明经者。证状:烦渴引饮,呕吐恶心,头目昏晕,宜枇杷叶饮。枇杷叶(五片)川朴(钱半)香薷(一钱)麦冬(三钱)木瓜(一钱)广皮(一钱)生甘草(八分)鲜冬瓜皮子(一两)酒制黄连丸亦主之(用黄连一味酒制,末为丸)。

22、阳明热盛型伏暑
病因病机:迨至汗已外达,不恶寒而恶热,口转渴而便闭溺黄,苔转黄燥,脉转浮数,此伏暑由膜原而转阳明外溃之候。
证候表现:不恶寒而恶热,口转渴而便闭溺黄,苔转黄燥,脉转浮数。
处方:宜与凉膈散(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竹叶)加减。
治则治法:表里双解之。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迨至汗已外达,不恶寒而恶热,口转渴而便闭溺黄,苔转黄燥,脉转浮数,此伏暑由膜原而转阳明外溃之候,宜与凉膈散(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竹叶)加减,表里双解之。

23、暑湿内伏脾胃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兼湿气,伏于足阳明太阴者。
证候表现:舌白脉弦缓而大,无汗或但头汗出。
处方:香薷饮主之。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兼湿气伏于足阳明太阴
原文:暑兼湿气,伏于足阳明太阴者,舌白脉弦缓而大,无汗或但头汗出,香薷饮主之。

24、邪伏两太阴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伏于两太阴者,舌白口渴,腹胀气怯,寒热似疟,有汗不解,小便已洒然毛耸,右寸虚大,右关弦缓,左关细涩,此兼足太阴湿气为病也。
证候表现:舌白口渴,腹胀气怯,寒热似疟,有汗不解,小便已洒然毛耸,右寸虚大,右关弦缓,左关细涩。
处方:东垣清暑益气汤主之。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伏于两太阴
原文:暑伏于两太阴者,舌白口渴,腹胀气怯,寒热似疟,有汗不解,小便已洒然毛耸,右寸虚大,右关弦缓,左关细涩,此兼足太阴湿气为病也,东垣清暑益气汤主之。

25、邪伏手厥阴胞络血海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伏于手厥阴胞络血海者。
证候表现:梦多怪异,少腹胀痛,时作时止,呕,胸闷不思食,烦躁,女子月事不调,男子疝瘕症结,甚或谵语。
处方:吴氏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伏于手厥阴胞络血海
原文:暑伏于手厥阴胞络血海者,梦多怪异,少腹胀痛,时作时止,呕,胸闷不思食,烦躁,女子月事不调,男子疝瘕症结,甚或谵语,吴氏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26、邪伏手足太阳少阳经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伏于手足太阳、手足少阳经者。
证候表现:口苦而渴,小便不利,头眩心烦,手足心热甚,尺肤热甚者。
处方:六一散主之。
出处:《伏邪新书》·伏暑(节)·暑伏于手足太阳手足少阳经
原文:暑伏于手足太阳、手足少阳经者,口苦而渴,小便不利,头眩心烦,手足心热甚,尺肤热甚者,六一散主之。

27、湿热弥温三焦型伏暑
病因病机:暑温、伏暑,三焦均受。
证候表现: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
处方:杏仁滑石汤主之。
病因病机: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
治则治法:非偏寒偏热可治。
处方: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出处: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卷)·暑温伏暑(篇)
原文: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批:上二条湿轻热重,此条湿热两停。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为之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为之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泻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杏仁滑石汤方(苦辛寒法)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28、热入血室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妇女,舌绛口渴,脉数而涩,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如疟,昼则明了,夜则谵语。
病因病机:此热入血室。
处方:宜用小柴胡汤加山楂、归尾、赤芍,桃仁、丹皮等味。
治则治法:破血透邪也。
病因病机:凡热入血室,《金匮》论之最详。血室者,即血海也。本属冲脉,隶于阳明。《内经》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又谓冲脉起于中极底,循少腹,上至胸中而散。任脉亦起于中极底,循毛际,绕阴器,入少腹,上环口唇,荣于髭须。故妇女无须者,以任脉之血下泄,不能上荣于口唇也。督脉亦由中极挟腰循脊,上至巅顶。此冲、督、任三脉,皆会于下极,而分行于背腹。故督脉行于身之背,任脉行于身之腹,冲脉行于背腹之中。其天癸盈余,诸路之血,皆贮于血海。而能蓄泄有常者,以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总督,带脉为之收束。更有阳维、阴维,维持阴阳于身之前后。阳跷、阴跷,跷健机关于身之左右。故能蓄则有度,泄则有期,与月盈亏,循序流行,不失其常,谓之为经。若血海无权,任督失司,则或崩漏无休,或蓄结不行。至于血之蓄泄,或寒或热,皆能为患。故伤寒蓄血,六经皆有,不独膀胱与胸腹间也。盖凡风寒暑湿之来,必先阳经,而后他传。阳经者,在表、在卫、在气,渐传于血。故妇女之病,有值经水适来,病发适断者,因热与血沍,反不得行也。
治则治法:然此症不特妇女,即男子亦有诸。至于治法,大约相等。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应,视为无法,竟置束手,医者咎焉,愿有鉴于是者。
治验:予于道光十九年春,有舵工张姓者,自三月间温病愈后,饮食如常,惟腰间作痛,始疑病后肾虚,投以补肾,其痛益甚,转邀外科,认为肾俞发,而投阳和汤数剂,病仍不减,且无肿形。其痛每甚于午后,剧于戌亥,呼号不绝,直至天明,其痛若失。一月以来,无所不至,而痛仍不减。此时阅喻氏《医门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将成偻废一案。嘉言谓热邪逗留太阳经脉,与血凝滞,结于腰间,即用桃仁承气数服而安。读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获痛愈。此太阳经血结之一症也。
治验:后有外甥范姓者,湿温病后,亦腰痛异常,曾服补肾不应。予即用安桂、桃仁、山甲、归须、旋覆、新绛等味,二剂顿愈。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十伏暑妇女,舌绛口渴,脉数而涩,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如疟,昼则明了,夜则谵语,此热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汤加山楂、归尾、赤芍,桃仁、丹皮等味,破血透邪也。凡热入血室,《金匮》论之最详。血室者,即血海也。本属冲脉,隶于阳明。《内经》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又谓冲脉起于中极底,循少腹,上至胸中而散。任脉亦起于中极底,循毛际,绕阴器,入少腹,上环口唇,荣于髭须。故妇女无须者,以任脉之血下泄,不能上荣于口唇也。督脉亦由中极挟腰循脊,上至巅顶。此冲、督、任三脉,皆会于下极,而分行于背腹。故督脉行于身之背,任脉行于身之腹,冲脉行于背腹之中。其天癸盈余,诸路之血,皆贮于血海。而能蓄泄有常者,以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总督,带脉为之收束。更有阳维、阴维,维持阴阳于身之前后。阳跷、阴跷,跷健机关于身之左右。故能蓄则有度,泄则有期,与月盈亏,循序流行,不失其常,谓之为经。若血海无权,任督失司,则或崩漏无休,或蓄结不行。至于血之蓄泄,或寒或热,皆能为患。故伤寒蓄血,六经皆有,不独膀胱与胸腹间也。盖凡风寒暑湿之来,必先阳经,而后他传。阳经者,在表、在卫、在气,渐传于血。故妇女之病,有值经水适来,病发适断者,因热与血沍,反不得行也。如太阳初起之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便有鼻衄、肌衄,此太阳经之邪干血分也。宜以开泄透汗,不可因见血而遽用寒凉,反成血结胸等症。若少腹硬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身热烦躁,谵语如狂,此太阳腑病,而蓄血膀胱也。仲景先师,恐后人误认热结膀胱,故以小便不利者为热结,小便自利者为蓄血。例用桃仁承气汤,一解太阳,一破瘀血。又阳明初起之目痛、鼻干、不得卧,而致鼻衄吐血,此阳明经之邪干血分也,宜以两清气血,不可因汗少而更大发之。如少腹硬痛,小便自利,上为结胸,或吐血,下为腹痛,或便血,身热狂妄,状如神附,此阳明腑病,而蓄血冲脉也。宜用犀角地黄汤,一清阳明,一祛瘀血。又少阳之额痛胁疼,寒热耳聋,呕苦,而致鼻衄咳血,此少阳经之邪干血分也。宜以小柴胡汤,清泄胆络,不可因见血而妄投滋腻。如有少腹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寒热如疟,此少阳腑病,而蓄血肝络也。宜用陶氏小柴胡汤,加生地、归尾、桃仁、山楂、丹皮,一清少阳,一破瘀血。以上皆论三阳经之经病腑病,蓄血见症也。至热邪传入三阴,则少阴心主血,太阴脾统血,厥阴肝藏血。邪既入血,则热与血凝,势难清化,必致舌绛神昏,昼明夜剧,状如邪祟,宜用犀角地黄汤,加郁金、菖蒲。甚则腹痛便黑,仲景用抵当汤,以攻热破瘀,庶几可以两解矣。然此症不特妇女,即男子亦有诸。至于治法,大约相等。以蓄血一症,概用小柴胡加破血之品,如或不应,视为无法,竟置束手,医者咎焉,愿有鉴于是者。予于道光十九年春,有舵工张姓者,自三月间温病愈后,饮食如常,惟腰间作痛,始疑病后肾虚,投以补肾,其痛益甚,转邀外科,认为肾俞发,而投阳和汤数剂,病仍不减,且无肿形。其痛每甚于午后,剧于戌亥,呼号不绝,直至天明,其痛若失。一月以来,无所不至,而痛仍不减。此时阅喻氏《医门法律》,至《寓意草》中,有病腰痛,将成偻废一案。嘉言谓热邪逗留太阳经脉,与血凝滞,结于腰间,即用桃仁承气数服而安。读之恍然大悟,如法投治,果获痛愈。此太阳经血结之一症也。后有外甥范姓者,湿温病后,亦腰痛异常,曾服补肾不应。予即用安桂、桃仁、山甲、归须、旋覆、新绛等味,二剂顿愈。此可见为医者,必旁搜博采,以广见闻,则勿贻管窥之诮矣。

29、营热动风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舌焦尖绛,昏谵妄笑,脉促,斑紫,肢体振颤。
病因病机:凡营热不解,必致入血。舌黑尖绛,斑紫昏谵,血热已极,热极则阴损阳亢,风由振动,故肢体颤摇,将欲变痉。此邪已入血,热动风生。
处方: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合连翘、元参、菖蒲、石斛化斑养津,兼竹叶,至宝清心镇神,不致痉厥,便为佳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心、连翘心、鲜石斛、鲜菖蒲,紫草、竹叶,至宝丹等味。
治则治法:凉血化邪也。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九伏暑舌焦尖绛,昏谵妄笑,脉促,斑紫,肢体振颤,此邪已入血,热动风生。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元参心、连翘心、鲜石斛、鲜菖蒲,紫草、竹叶,至宝丹等味,凉血化邪也。凡营热不解,必致入血。舌黑尖绛,斑紫昏谵,血热已极,热极则阴损阳亢,风由振动,故肢体颤摇,将欲变痉。必用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合连翘、元参、菖蒲、石斛化斑养津,兼竹叶,至宝清心镇神,不致痉厥,便为佳兆。

30、营血热盛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烦热,舌赤神昏谵妄。
病因病机:上条将欲传营,此条已传营分;故热而烦乱,舌赤昏谵。此邪已入营。
处方:非用玉女煎之生地、石膏知母麦冬沙参、元参、菖蒲、郁金牛黄丸清营透邪,必致热陷入血,而成痉厥之险焉。宜用玉女煎,加羚角、元参、沙参、鲜石斛、鲜菖蒲、牛黄丸等味。
治则治法:清营透邪也。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八伏暑烦热,舌赤神昏谵妄,此邪已入营。宜用玉女煎,加羚角、元参、沙参、鲜石斛、鲜菖蒲、牛黄丸等味,清营透邪也。上条将欲传营,此条已传营分。故热而烦乱,舌赤昏谵,非用玉女煎之生地、石膏、知母、麦冬、沙参、元参、菖蒲、郁金、牛黄丸清营透邪,必致热陷入血,而成痉厥之险焉。

31、伏邪膜原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挟湿阻遏膜原者。
证候表现:寒热如疟,脉濡数,舌苔白滑,口不知味。
处方:宜柴胡达原饮。柴胡(一钱)厚朴槟榔(各钱半)草果仁(一钱)广藿香(钱半)仙半夏(二钱)知母(二钱)全青蒿(钱半)石菖蒲(一钱)六一散(三钱)鲜荷叶(一角)。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伏暑挟湿阻遏膜原者。证状:寒热如疟,脉濡数,舌苔白滑,口不知味,宜柴胡达原饮。柴胡(一钱)厚朴槟榔(各钱半)草果仁(一钱)广藿香(钱半)仙半夏(二钱)知母(二钱)全青蒿(钱半)石菖蒲(一钱)六一散(三钱)鲜荷叶(一角)

32、邪伏上焦手太阴气分型伏暑
证候表现:舌白口渴,无汗者。
处方: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病因病机: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卷)·伏暑(篇)
原文: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33、湿热伏于肺胃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恶寒发热,乍有乍无,或轻或重,如疟非疟,舌白脉大。
病因病机:凡伏暑湿,亦有轻重之分。其重者,势难延缓,乘时窃发;其轻者,直至露冷气肃,金飙飒爽,阳气渐收,腠理渐闭,所伏之邪,遂无隙可容,然后发出。其见症,如疟非疟,或有微寒,或单发热,但无六经之可辨,无表里之可分。其舌白,其脉大者,正虚湿盛也明矣。此暑必挟湿,熏蒸粘腻之邪,伏于肺胃。
处方:故用温胆汤通胃腑,加杏仁通草清肺泄湿,黄芩、青蒿清气泄肝,则邪可尽解也。宜用温胆汤加杏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
治则治法:若不从中驱泄,必致变成疟患。通胃泄邪也。
预后:若不从中驱泄,必致变成疟患。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六伏暑恶寒发热,乍有乍无,或轻或重,如疟非疟,舌白脉大,此暑必挟湿,熏蒸粘腻之邪,伏于肺胃。宜用温胆汤加杏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通胃泄邪也。凡伏暑湿,亦有轻重之分。其重者,势难延缓,乘时窃发;其轻者,直至露冷气肃,金飙飒爽,阳气渐收,腠理渐闭,所伏之邪,遂无隙可容,然后发出。其见症,如疟非疟,或有微寒,或单发热,但无六经之可辨,无表里之可分。其舌白,其脉大者,正虚湿盛也明矣。若不从中驱泄,必致变成疟患。故用温胆汤通胃腑,加杏仁、通草清肺泄湿,黄芩、青蒿清气泄肝,则邪可尽解也。

34、痰滞肺络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热渐甚,咳逆不眠,胸胁刺痛,痰多舌白。
病因病机:此痰滞肺络,肺气失降。
处方:故用《金匮》旋覆花汤,藉新绛、青葱,一通气分,二通血络,再兼枳、桔、桑皮、苏子降香,开肺降气,苡仁、枇杷叶、芦根滑石,甘淡之味,清热泄湿也。宜用旋覆花、新绛、枳壳、桔梗、桑皮、薏仁、苏子、降香、枇杷叶、芦根、滑石等味。
治则治法:降气通络也。
鉴别诊断:上条热不解,而传布三焦;此条热不解,而邪与痰沍,阻滞肺络。
预后:若不通调,恐致痿痈缠绵。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四伏暑热渐甚,咳逆不眠,胸胁刺痛,痰多舌白,此痰滞肺络,肺气失降。宜用旋覆花、新绛、枳壳、桔梗、桑皮、薏仁、苏子、降香、枇杷叶、芦根、滑石等味,降气通络也。上条热不解,而传布三焦;此条热不解,而邪与痰沍,阻滞肺络。若不通调,恐致痿痈缠绵。故用《金匮》旋覆花汤,藉新绛、青葱,一通气分,二通血络,再兼枳、桔、桑皮、苏子、降香,开肺降气,苡仁、枇杷叶、芦根、滑石,甘淡之味,清热泄湿也。

35、伏邪内动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微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脘闷舌白。
病因病机:此发明伏邪之异于新邪。既无头痛身疼,则表邪甚微;而恶寒发热,脘闷吐泻,为伏邪发动,并无新邪勾引也明矣。此伏邪内动。
处方:非藉藿、朴、苏叶、白芷、陈、腹、夏、曲以祛秽疏泄,则恐邪无泄越,蔓延传变焉。宜用藿香正气散。
治则治法:疏滞利湿也。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二伏暑微恶寒发热,呕恶泄泻,脘闷舌白,此伏邪内动。宜用藿香正气散,疏滞利湿也。此发明伏邪之异于新邪。既无头痛身疼,则表邪甚微;而恶寒发热,脘闷吐泻,为伏邪发动,并无新邪勾引也明矣。非藉藿、朴、苏叶、白芷、陈、腹、夏、曲以祛秽疏泄,则恐邪无泄越,蔓延传变焉。

36、阴竭阳厥型伏暑
病因病机:冲气上逆,或呃或厥,或频咳气促,冲任脉搏,舌胖嫩圆大,阴竭阳厥者。
证候表现:或呃或厥,或频咳气促,冲任脉搏,舌胖嫩圆大。
治则治法:宜滋潜。
处方:坎气潜龙汤主之。
出处:《感证辑要》·卷三(卷)·俞根初伏暑伤寒论(篇)
原文:冲气上逆,或呃或厥,或频咳气促,冲任脉搏,舌胖嫩圆大,阴竭阳厥者,宜滋潜,坎气潜龙汤主之。

37、邪伏上焦手太阴血分型伏暑
证候表现:舌赤,口渴,汗多。
处方:加减生脉散主之。
病因病机: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出处: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卷)·伏暑(篇)
原文: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38、肝肾阴虚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伤上中下三焦手足厥阴少阴者。
证候表现: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
病因病机: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此非经络间病,乃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凤逵曰:暑病入肝则麻痹,入肾则消渴。此其明征。
处方:宜益阴养正汤。阿胶(一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人参(二钱)川连(六分)乌梅肉(七分)。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三十)伏暑伤上中下三焦手足厥阴少阴者。证状: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此非经络间病,乃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凤逵曰:暑病入肝则麻痹,入肾则消渴。此其明征。宜益阴养正汤。阿胶(一钱)生地(三钱)麦冬(三钱)人参(二钱)川连(六分)乌梅肉(七分)。

39、邪在上中焦太阴阳明气分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上中焦太阴阳明气分者。
证候表现:烦渴喜得冷饮,脉右小弱者。
鉴别诊断暑伤气分,脉必芤虚也,此非结胸。
处方:宜辛寒清解饮。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厚朴(一钱)苦杏仁(三钱)竹沥半夏(二钱)生姜汁(一匙,约五分,冲)。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十四)伏暑在上中焦太阴阳明气分者。证状:烦渴喜得冷饮,脉右小弱者,暑伤气分,脉必芤虚也,此非结胸,宜辛寒清解饮。生石膏(五钱)知母(三钱)厚朴(一钱)苦杏仁(三钱)竹沥半夏(二钱)生姜汁(一匙,约五分,冲)。

40、暑湿食滞伤脾型伏暑
病因病机:然亦有暑湿食滞内伤脾脏。
证候表现:汗出肢冷,泄利后重,而又口渴心烦,舌苔黄厚龌龊,脉滑沃洪涩,口气粗臭,病气满室者。
处方:当以连朴饮苦辛通解。
误治:桂附误投,祸不旋踵矣。
出处:《伏暑新绎》·伏暑病理学总论(篇)·伏暑证治辨论(章)
原文:然亦有暑湿食滞内伤脾脏,汗出肢冷,泄利后重,而又口渴心烦,舌苔黄厚龌龊,脉滑沃洪涩,口气粗臭,病气满室者,当以连朴饮苦辛通解。桂附误投,祸不旋踵矣。故曰:医贵辨证焉。

41、胃热移胆型伏暑
病因病机:伏暑在中下焦阳明少阳经者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呕苦不眠,《经》所谓胃移热于胆也。
证候表现:心下痞硬,呕苦不眠
处方:黄连生姜温胆汤。黄连(一钱)生姜(二钱)半夏(二钱)竹茹(三钱)枳实广皮甘草(各一钱)大枣(二枚)。
出处:《暑病证治要略》·下编暑病种类(篇)·第四章伏暑(章)
原文:(十七)伏暑在中下焦阳明少阳经者证状: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呕苦不眠,《经》所谓胃移热于胆也,宜黄连生姜温胆汤。黄连(一钱)生姜(二钱)半夏(二钱)竹茹(三钱)枳实广皮甘草(各一钱)大枣(二枚)。

42、饮停胁下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处方: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证候表现:此证亦有兼眩冒、欲渴、欲呕,或有时烦躁者。
处方: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合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生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绢包)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处方: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其味咸,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寒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出处: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卷)·暑温伏暑(篇)
原文: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批:此证亦有兼眩冒、欲渴、欲呕,或有时烦躁者。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攻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合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生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绢包)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半夏(五钱)茯苓块(三钱)薏仁(五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其味咸,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寒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甘遂(去心,制)大戟(去皮,制)白芥子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批:以上暑温六条。

43、营卫俱热型伏暑
证候表现:伏暑热甚,烦躁昏谵,至夜更甚,舌燥脉数。
病因病机:此言伏邪不解,渐化为热也。烦躁昏谵,夜则尤甚,乃由卫入营,从阳转阴。故舌必渐燥,脉必渐数。此邪传入里。
处方:邪既入里,徒清表分,无益于事,惟用沙参杏仁、川贝、花粉、生地、桑叶连翘,菖蒲、益元散,清气凉血,不致传陷入血,可免昏痉之变。宜用沙参、甜杏仁、花粉、川贝、桑叶、细生地、鲜菖蒲、连翘、益元散等味。
治则治法:两清营卫也。
出处:《六因条辨》·卷中(卷)·伏暑条辨二十八条(篇)
原文:伏暑条辨第七伏暑热甚,烦躁昏谵,至夜更甚,舌燥脉数,此邪传入里。宜用沙参、甜杏仁、花粉、川贝、桑叶、细生地、鲜菖蒲、连翘、益元散等味,两清营卫也。此言伏邪不解,渐化为热也。烦躁昏谵,夜则尤甚,乃由卫入营,从阳转阴。故舌必渐燥,脉必渐数。邪既入里,徒清表分,无益于事,惟用沙参、杏仁、川贝、花粉、生地、桑叶、连翘,菖蒲、益元散,清气凉血,不致传陷入血,可免昏痉之变。

(来源:中医中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