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运用 (病因病机)7.3.灵枢·百病始生音频:00:0011:43

临床应用
(一)“三部之气”病因分类法的作用及意义
本篇原文开篇即提出“三部之气”的病因分类法,这个观点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工作。这种病因分类法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区分了不同类型病因的本质,二是反映了各类病因的致病特点。自外而来的风雨邪气一般多侵犯人体的头部及身体的上半部分,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进一步,这类邪气又可从经脉传入六腑或从口鼻入肺传至其他的脏。自内而生的饮食、起居等邪气引起的症状多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自地气而生的“湿气”一般多侵犯人体的足和身体下半部分,进而可能侵害人体的皮肉筋骨,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最后可造成皮肉肢体等的病证。这些不同的致病特征,为中医临床的审因论治提供了依据,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现代中医对病因分类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各种病因的自然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即首先分为原发病因和继发病因,原发病因又分为“自然因素”(比如六淫、地域环境、疠气等)、“生活起居”(如饮食劳倦、房事、外伤等)以及情志因素和体质因素等;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等,这种研究病因的分类方法与本文中的“三部之气”病因分类法一致,说明“三部之气”病因分类法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句话反映了本篇原文对外感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即疾病的发生与否及病情的轻重转归,决定于邪气与人体正气力量的对比。如果正气不虚,能抗御邪气(致病因素),则邪气虽然存在,亦不能为害、致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即本篇所说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疾病的发生,总是因为人身的正气相对虚衰,不足以抗拒外邪,使之有机可乘,即原文中所提到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若正气已大虚,又遇上剧烈的外邪,大病必然在所难免。因此,“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观点,客观地阐明了疾病的发病原理,是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
《孟河丁甘仁医案》患者张某,症状产后2个月,形寒身热,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纳少泛恶,且又咳嗽,经行色紫,舌苔白腻,脉象左弦右滑。辨证∶荣阴未复,重感新邪。治法∶疏邪消滞,和中祛瘀。方药炒黑荆芥钱半,清水豆卷四钱,赤茯苓三钱,金铃子二钱,光杏仁三钱,枳实炭一钱,茺蔚子二钱,带壳砂仁八分,炒谷麦芽各三钱,佛手八分。
二诊∶形寒身热渐解,脘痞作痛,咳嗽则痛辄剧,纳少泛恶,小溲短赤,经行色紫。舌质红,苔薄腻,脉左弦右濡。产后营阴未复,外邪宿滞,夹肝气横逆,肺胃肃降失司。投机合度,仍拟宣肺化痰,理气畅中。嫩前胡半钱,赤茯苓三钱,川楝子二钱,象贝母三钱,仙半夏二钱,炒枳壳一钱,延胡索一钱,芜蔚子三钱,川郁金钱半,光杏仁三钱,春砂壳八分,绛通草八分,台乌药八分,炒谷麦芽各三钱。
按语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产后2个月,荣阴未复,重感新邪,内停宿滞,脾胃为病。标邪正在鸱张,不能见虚投补,姑拟疏邪消滞,和中祛瘀,邪去虚自复、正自安。
(三)积证
积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肿瘤等疾病。本篇原文详细分析了“积”证的多种病因及其复杂的形成过程,指出积证的产生,有外邪入侵、暴饮暴食、起居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因素,可以看出,《内经》认为,认识像积证这样的器质性、占位性病变的病因和机理,必须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四诊合参。古医书中记载有很多与“积”证相关的案例∶
叶桂医案一
(《古今名医案例赏析》),患者王某,骑射驰骤,寒暑伤形,皆令阳气受伤。3年来,右胸胁形高微实,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犹堪勉强支撑,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癃瘕。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必旋发,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走飞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录法备参未议。蜕螂虫、魔虫、当归须、桃仁、以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两,加水稀糊丸,无灰酒送三钱。
按语 肝之气滞血瘀,久而成积,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软坚及散结。
病案举例
叶桂医案二
某妇,年30余,症状癫瘕起于少腹,渐长而上,当年长者稍软,隔年既硬如石,七年之间,上至心口,旁塞两胁。饮食减少,时觉昏愦,或昏睡不醒。脉虽虚弱,至数不数。辨证瘢痕。治法益气、活血及消瘀。方药∶以自拟方“理中汤”,生黄芪三钱,党参二钱,於术二钱,生山药五钱,天花粉四钱,知母四钱,三棱三钱,莪术三钱,生鸡内金三钱,用水三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连服30余剂,磊块皆消,唯最初所结之病根,大如核桃之巨者尚在,加生水蛭一钱,服数剂痊愈。(《张锡纯医案》)
按语 气虚血瘀而起瘢瘕,活血化瘀之时必以补气为要。
病案举例
当今社会,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偏差等因素,各类积证(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人类病死率中排名居前,更应引起重视。中医临床上,常根据患者正气损伤的程度、病史及具体病情,将积证分为初、中、末三期。
初期正气未虚,邪气较盛,属气滞血阻证。积块尚小,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祛邪为主,治法为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方用荆蓬煎丸加减。
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属气结血瘀证。表现为腹部积块渐大,硬痛不移,伴有面黯消瘦,食减乏力,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症状。治法为祛瘀软坚,补益脾胃;方用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加减。
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以正气大虚、先后天衰败为主,属正虚瘀结证,表现为积块日渐坚硬,疼痛逐渐加剧,伴有面色萎黄或黧黑,饮食大减,消瘦脱形,舌质色淡或紫,舌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等症状。治疗以扶正为主,治法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汤、化积丸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