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证的病因病机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摶,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本条是仲师针对96条做的自注,尤其是前四句,可以当做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摶,结于胁下”,不论是伤寒五六日,正气日衰,还是中风,本来就腠理松懈,或者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妇女月经期、产褥期,手术后的患者等等,气血不足,腠理疏松,都容易让邪气乘虚而入。人体抵抗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太阳,太阳分营卫两层,卫气主表,皮肤腠理,营气主里,营血肌肉,如果血弱气尽,腠理大开,邪气乘机进入少阳位,“与正气相搏”,康平本作“与正气相摶”,一个是bo,一个是tuan,搏是搏斗的意思,摶是集聚的意思,从临床证候来看,应该是摶,正气与邪气聚集于胁下,为什么强调胁下?胁下聚集了脏腑的募穴,比如肺募中府,胆募日月,脾募章门,肝募期门,肾募京门,都是脏腑之气输注于两胁的腧穴,是正气的聚集地,邪气进入体内后与正气相摶于胸胁,难分难解,才出现了胸胁苦满的证候。所以这段话可以视为胸胁苦满的病因病机。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正气衰弱,由体表退入体内,邪气随之跟入,募穴中的正气群起而攻之,邪气胜则寒,正气胜则热,称之为“往来寒热”,当正气邪气都没力量时,就消停一会,称之为“休作有时”。邪气闭郁,三焦玄府变形,水火通路不畅,阳气不舒则“默默”,津液(胃阴)不足则“不欲饮食”,这段话可以视为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的病因病机。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脏腑相连”,康平本为“脏腑相违”,违的繁体字是“違”,连的繁体字是“連”,显然是不一样的,可能是改简化字时改错的。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在康平本中为“其病必下,邪高病下”,从96条来看,小柴胡汤证四大主证,八大或然证,仅“腹中痛”涉及疼痛,所以“其病必下,邪高病下”更合乎语境。《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直接导致上焦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邪高)失调,胃家(胃、大肠小肠)的通降功能(病下)失调。胃气不降,“故使呕也”。这段话可以视为主证心烦喜呕及兼证心中烦而不呕、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咳等等的病因病机。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段话在康平本中单独成条,小柴胡汤中有既有清热的黄芩,又有生津液的人参、甘草、大枣,为什么服药后反而会渴呢?这个渴是少阳与阳明的辨证要点,喝药前渴是小柴胡汤证的兼证,可以去半夏加瓜蒌根,服药后才渴就不是少阳证,变成阳明证了,轻者可能是正邪交争后胃中津液亏虚所致,饮水即愈。重者应当按照阳明病来辨证论治,用竹叶石膏汤或者白虎汤来治疗。

第98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课前思考:
1.不能食与不欲饮食,胁下满痛与胁下痞硬,小便难与小便不利,或渴与本渴,饮水而呕与心烦喜呕,通过这么多类似证,得出“柴胡汤不中与也”,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病?应该以何方治之?
2.颈项强是外感风寒吗?面目及身黄是湿热还是寒湿?
3.食谷者哕反映出什么病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