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97条,理解四大主症的病机,需避开思维定式

 杏林博览 2023-06-15 发布于河南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气血虚弱,腠理开豁,邪气得以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以患者感到胸胁苦满;正气与邪气相争,互有进退,所以出现发热畏寒交替而作,休作有时;由于气机内郁,并影响脾胃运化,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饮食;脏腑彼此相连,上面脏腑受邪,邪气必然下犯,邪气犯胃,所以会出现呕吐。当用小柴胡汤主治。服用小柴胡汤以后口渴的,属于阳明病,当依据阳明病治疗方法对症治疗。

本条是对96条中小柴胡汤证四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病机解释。总体上解释得比较清晰,不难理解,唯独对“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句,注家们分歧较大。

有人认为“藏府相连”是指肝胆相连,脾胃相连,这种看法未免太过局限。我认为文中的“脏腑”是广义的,所有的脏腑都是彼此相连的,不必拘泥于何脏何腑。

有人认为“邪高”是指邪气在胆,呕吐的病机是胆热犯胃。肝胆位置在上,胃脘位置在下,但是这种观点与解剖学不相符;也有人认为是木克土,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这是用五行生克学说的解释,在后世广为流传。但是在《伤寒论》中没有应用五行生克学说的旁证。《伤寒论》的整个学术体系与五行学说无关,所以这种解释也很牵强。

有人认为这里的“痛下”指的是腹痛,因为腹部在下,而且96条的兼证里有“或腹中痛”,然而这种解释不符合实际。临床中少阳病腹痛与呕吐不一定同时存在,更不是腹痛导致的呕吐。“其痛必下”中的“痛”不可认为是疼痛,应该理解为病变或病症。“邪高痛下”是解释呕吐的病机的。“邪高痛下”中的“痛”字是个使动词,意为上面脏腑的邪气下犯,会使下面的脏腑产生病症。

胸胁苦满是胸胁间气机壅塞的表现,这是三焦腑受邪,或者说是半表半里受邪,而不一定是肝胆或者肝胆经络受邪。少阳病有呕吐的症状,胆热犯胃会发生呕吐,但不等于少阳病的呕吐一定是胆热犯胃。所以即使有胸胁苦满的症状,也不能判断心烦喜呕的病机是胆热犯胃,更何况在少阳证中,胸胁苦满不一定和心烦喜呕同时出现。

本条对96条中四大主症病机的解释虽然很合理,但是有些文字词意含混,使注家们产生了很多歧义。本条给我的总体感觉,不像是仲景的原文,好像是后人对96条四大主症病机所加的注解。然而对此我只能怀疑,却无从考证。这些歧义的产生还由于后人的思维定式:胸胁苦满就是肝胆病;心烦喜呕就是胆热犯胃。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对小柴胡汤、对经方的正确认识和使用。《伤寒论》的学术体系是六经辨证,用脏腑辨证来理解这个学术体系,难免会削足适履。

小柴胡汤的兼证中本有渴证,这时的口渴病因是水饮内停,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所以用小柴胡汤就可以治疗。因此,96条方后的加减法是错误的。小柴胡汤可以消除痰饮,调畅气机。所以服用小柴胡汤后出现的口渴,病机就不是津液输布不利,而是阳明里热了。

服用小柴胡汤为什么可能口渴呢?小柴胡汤证是寒热往来,正邪交争,互有进退状态下的一种病症。如果人体正气不足,可能向虚寒证转化;如果正气充足,邪气太盛,可能向实热证转化。小柴胡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可以扶助正气,清除半表半里之邪,但是清胃热的力量不足。如果外邪较重,已入阳明,属于少阳阳明并病,服用小柴胡汤后,半表半里之邪虽解,但胃热未除,正邪交争于里,就会完全转化成阳明病,发生口渴。当然,所有的小柴胡汤证,都一定有外邪犯胃,只是轻重有别而已。如果犯胃热邪较轻,小柴胡汤足矣清之,转化成阳明病的只是少数特例。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疾病分成了六种症候群,分类是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简化方法。然而,现实中的疾病会比单纯的六经病复杂得多,疾病的传变之间也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有很多时候是两经或三经同病。

所有学科一样都有自己的定理和公式,但是仅仅记住这些定理和公式,不能保证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中医也一样,尽管《伤寒论》中的很多条文都可以当作中医的定理和公式,但是仅仅记住这些定理和公式,还是不能保证能够成为好中医,要能灵活变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