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什么

 工程院 2017-12-28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是人体的酸碱度的PH值。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少一分或者多一分都不行。人体酸碱平衡非常重要,如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表示人体为虚。而pH值高于7.45则是表示人体为实。
中医的虚证和实证不是某两类具体的病,而是判断病症的两个纲领.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实证指邪气盛实.用普通话来讲,就好比打仗,虚证指我军的实力太弱,敌人不用太强就能把我军击败;实证指敌人太强,我军尽管不弱,但还是败了.虚证的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多数人属于后者,如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久病失治等,损伤了人体的正气.虚证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等不足及脏腑各种不同情况的虚损.实证指邪气盛所表现的证候,形成原因有病邪入侵人体和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太多,很难在这一一详细阐述,见谅.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证指的是:疲乏无力、懒言倦怠虚怯状,虚证一般无痛感。
实证一般有急迫、痛感。中医临床用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的诊断范畴。
  简单的证仅指病情的某一方面,如就病位而言的表证或里证,就病性而言的寒证或热证,就邪正盛衰而言的虚证或实证。这些不同方面可以并存,因而有表实、里热等组合。进一步的分析则常超越表里之分而将病情归属于具体脏腑或气血津液,如肾气虚证。病因亦为重要考虑因素,因而有寒邪束肺、痰迷心窍等证名。后一类复杂的证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病机,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各方面。证与具有特定病因和特定演化模式的疾病不同,一种病可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为不同的证;一种病对于同一个人也可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而且这种证的转化顺序还常常表现出某种规律性。在中医临床中,很多有效疗法是针对证的,故常需先辨别证,再据证去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药。(见辨证论治)
  “证”最早见于《难经》,指患者的临床表现。至东汉末的《伤寒论》,证字除指临床表现外,还表示诊断结论,以及与某些方药相对应的症状、体征(如某某汤证)。随着理论的发展,证由指临床表现,转而包括对病机的判断和诊断结论。不过在中医文献中,证一词的使用并不严格,本文仅讨论辨证论治中“证”的含义。证”是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病机概括,在外表现为一定的临床症状,易与“病”、“症”发生混淆。“病”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出现机能或形态等方面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每个具体的病,都有具体的病因、病机,因而也有具体的症状和证,以及相应的治则方药,并有一定的预后可测。“症”则只是病人形体上反映出来的病态,是以四诊察知的病变的具体表现。概言之,“病”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症”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
  病、证、症三者的联系表现为:均统一在人体病机演变的基础上,“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区别在于“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或一定阶段的某种类型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而“症”只是病证的外在表现。
 
中医中的实证和虚证的含义 
  
人体是阴阳平衡。举个例子,阴受损了,就会阴虚火旺,这样的上火是虚火,移补阴和引火归原,单纯的泻火会伤及人体阳气,长期下来体质就变差了。
而你本身好好的,吃了很多上火的东西,这是外来的,就是实火,需要泻火。
而很多时候情况是复杂的,人的生活饮食复杂,熬夜,吃烧烤,会引起虚火实火并存,既要清也要补。
实症,因邪气有余,扰乱机体生态平衡所致。
虚症,因正气不足,不能维持机体生态平衡所致。
《黄帝内经》对实证、虚证的说法是:“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可见虚证是说你的正气虚,实证是说你的邪气实。治疗原则: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中医理论中讲病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下面我们就来为您介绍什么是实证,什么是虚证。
  “虚证”和“实证”是中医理论对疾病的分类方法。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状。如精神疲惫,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实证是指,人体因外邪侵袭或某种原因阻滞而引起的症状,阻滞的原因包括痰火,阏血,虫积,食积,水湿等。症状包括面赤气粗,痞块症结,便秘溲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以上就是虚证和实证的介绍。
“邪气胜则实”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邪气‘盛’则实”。盛就是指邪气很强(西医来说就是病菌很多)。实就是说在正气没有虚的情况下,而邪气很强,正邪斗争激烈产生的证候。
精气夺则虚,就是说人体的正气被消耗或者本来就不够,这样就产生虚的证候。
补充:
虚实夹杂就是说正气虚而邪气又强所产生的病理。
比如癌证,中期时人的抵抗力强(BT和淋巴细胞),与癌细胞斗争,所以中期病人会出现很多危险证候,如高烧,为实。晚期,癌细胞没被消灭但被减少,而抵御力也减少,为虚。假如癌细胞没减少,那就是虚实夹杂
追问:

我基本理解里虚实, 

假如   火邪伤人,耗劫肝阴,不能滋养筋脉  产生  “热极生风”   这是虚还是实呢?

回答:
火邪伤人而动风,有几种情况:
一、火热动风(热极生风),这类就是火旺而正不虚,就是实证。
二、阴虚动风。这类就是虚证。
三、肝阳化风。由于热伤阴,导致肾水不滋肝木,肝阳上亢化风。这个属于上实下虚,就是虚实夹杂,病人感觉身轻头剧痛
虚 证 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实 证 系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的症候。

当病邪有余而人体正气充足,机能代谢活动增强以抵抗病邪 ,故表现为亢盛的实证。
正气未虚邪气不盛,则正能胜邪而不病,或病后少传变恶化。

此消彼长正气增长而旺盛,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邪气增长而亢盛,则正气必然虚损而衰弱。而且,由于邪正的盛衰消长,患病机体随即可表现为虚、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及证候反映。这就是虚实夹杂。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应。这是因为邪与正相互斗争,其盛衰同时存在所致。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运动变化之中。这与疾病过程中的正邪消长,从表面上看似有相似之处,实质上根本的不同。首先,阴阳消长是永恒的,而正邪的消长是暂时的,它只存在于双方纠集时的病理过程中。其次,阴阳消长是互助的,即双方质与量通过消长而互变,它包括生理消长的互资和病理消长的互补。至于在某种条件下,消长超越了一定限度,平衡反遭破坏,演变为病理状态,又另当别论。而正邪的消长只有互损而没有互助,更不可能互资、互补,不是正胜邪败就是邪胜正衰。阴阳消长是互根的需要,也是欲求平衡协调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而正邪的消长是双方拮抗互损时所表现出的作用及其结果,而非双方质与量的互变。

邪气胜则实,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气强盛,正气激烈对抗,而表现为实证。例如壮热,无汗,狂躁,腹痛拒按,尿赤便秘,脉滑数有力等。《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精气夺则虚是对虚证所下的定义。精气,指人体正气。夺,耗损之意。指因正气过度耗损而出现的虚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大出血损伤阳气、阴液,都会导致正气虚弱,机能衰退,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邪气胜则实,精气夺虚。。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人的正常是阴阳平衡并且处于一个常规的水平,当人的机能,亦即阴阳维持在这个水平时遭受外邪的侵犯,此时之病,并非因为人自身的机能不足而至,故是实证。就象有外敌入侵,而本国之兵仍强,双方交战,实打实的恶战 ,故而为实!精气夺而虚,即人自身的阴阳中,或阴或阳已然受损,机能低于正常的平衡水平,有邪来袭,而无正气以抗,故而为虚证。只是,人有阴阳 ,或阳虚而阴盛,或阴虚而阳亢,或阴阳两虚,所以就有了虚实夹杂之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