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证 实症

 昵称2349464 2010-08-13

阴、阳、表、 里、虚、实、寒、热。这就是中医诊断的八种归类,疾病虽然复杂,但是不出其中。

八纲可以分为四对,即是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而阴阳又为八纲的总纲,因为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为阴,所以用阴阳两纲来概括其他六纲。

疾病的属性可分为阴证、阳证。

病位的深浅可分为表证、里证。

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热证。

疾病的正邪强弱可分为邪盛为实证、正气虚为虚证。以下先讨论虚实两纲。

实证是人体感受外邪,或是体内病理产物蓄积到产生临床症状,例如外感风寒入侵人体,或是内脏功能失调如便 不通。

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的表现,虚者不足也,可以表现在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上,而以阳气虚和阴血虚做代表。

阳气虚的一系列症状是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

阴血虚的一系列症状是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是颧红、潮热盗汗。

按语:

中医诊断是一门独特的又高深的学问,可以很复杂到大部分的中医师终身都无法入其门墙,也可以简单到每个中华文化圈中的每个人都能略知一二,就是因为影响 围广大而又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得不知道也想要知道。

虚与实有最简单的说法,例如感染到外来物质如病毒细菌就是实,而人体呈现虚弱状态就是虚,而虚实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也互相转化,例如感冒久了或是感染了超强病毒,那麽人体体力无法支撑就浑身乏力,所以有实强正弱的现象,或是实弱正也弱。所以虚弱状态不是就要补正气吗?可是外邪感染时做进补的动作,那就会使感冒缠绵不绝。

所以有外邪须先清除之,当然也有攻补兼施的高级手法,那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会使用的。可是有外邪可以一昧猛攻吗?那也不行。例如有位乾瘪的老头子感冒了,想说姜汤不错,那乾脆去吃现成的姜母鸭,可是吃了太多也太好了,导致全身出汗,大汗淋离不止,出现心脏无法负荷的衰弱。发汗是中医治疗外感的一个手段,可是并不是唯一手段,况且即使是可以发汗,那也要适可而止。

一、阴阳

中医的阴阳,指人体对立统一两个方面,大致上说,阴代表人体物质基础,阳代表功能。
1、从部位来说,隐蔽部位属阴,暴露部位属阳。
2、从生理来说,阴代表物质基础、组织结构。阳代表功能活动。血、津液、五脏属阴。气、六腑属阳。另外,五脏本身功能也可用阴阳来说明。
3、从病理上来说,症状表现慢性的、虚寒的、功能低下的等等都属阴。急性的、躁热的、功能亢进的等等都属阳。
4、从脉象来说,沉、迟、虚属阴,浮、数、实属阳。
5、舌色淡白属阴,舌色红绛属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所至。只要调理阴阳平衡,就能恢复人体正常功能。正气亏为虚,邪气盛则实.

二、虚实

中医的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

<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

1. 辨虚证必须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阴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阴虚宜滋阴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

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阴虚生热(即阴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阴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注意:

1. 辨实证也要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阴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

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来杂的情况,如同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

虚实辨证,是分辨邪正盛衰的两纲。凡机体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缺损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均称为虚证;凡邪气较盛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均可称为实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是虚实定义的本源。

  虚 证

  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导致正气不足,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等亏损的证候。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其病因病机为:虚证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后天失养所致。如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或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或房室过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损伤正气等。临床以后天致虚为多见。阳气虚,则不温,且不固,故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调;阴血不足以制阳,则阴虚而内热生,是以五心烦热、盗汗;气血两虚,气不足以鼓脉行,血不足以充脉道,故脉细弱;舌淡苔少,则是由于气血津液亏虚,不能濡养于舌。

  虚证临床上除分有表虚、里虚外,亦有虚寒、虚热证之分。

  虚寒证的病机为:阳气虚衰,温化无权。症见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少气乏力、舌淡苔白润、脉微。虚热证的病机为:阴液亏耗,虚热内生。症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血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 证

  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其病因病机为: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由于痰饮、水湿、瘀血等所致,皆属邪气过盛。正与邪争,甚则发热;热扰神明、或浊邪蒙蔽心窍,皆可令人神昏、烦躁、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促;痰湿重者,必痰涎多而声漉漉,实邪积于胃肠、传导失调,故腹胀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正邪交争,搏击于脉,则脉实有力;湿浊蕴结,内蒸于舌,故苔见厚腻。

  实证,临床上除分有表实、里实证之外,亦有实热、实寒之分。

  实热,即热邪炽盛。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滑实。实寒,即寒邪过盛、阳气被遏。症见恶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咳、苔白厚腻、脉沉伏或弦紧有力。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有三种: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和虚实真假。

  虚实夹杂,有六种临床表现:

  1.表虚里实:素体卫阳不足,感受外邪后又伤食。症见汗出、恶风(表虚);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里实)。

  2.表实里虚:表邪未解、里气已虚;或素体脾胃气虚而受外感。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表实);神倦、肢疲、纳呆或食后腹胀痛、喜按(里虚)。

  3.上实下虚:痰浊壅肺、肾虚不纳。症见咳喘、痰涎壅盛、胸闷脘胀、不得平卧(上实);腰膝酸痛无力、形寒肢冷、吸气短少、眩晕(下虚)。

  4.上虚下实:心虚于上,湿热下注。症见心悸、怔忡、失眠(上虚);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下实)。

  5.虚中夹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症见膝冷痛、食少便溏、小便不利、面浮足肿、腹大如鼓。

  6.实中夹虚:气血郁结,正气已虚。症见腹胀满痛、肝脾肿大、二便不利、腹露青筋、面晦舌紫、形瘦、纳差、少气乏力、脉细。

  虚实转化

  临床上由实证转为虚证者居多,往往因实证失治,误治或大汗、大吐、大泻后耗伤气血津液等所致。如病见高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实证者,由于治疗不当,日久不愈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脉细弱等气津两虚的虚证。由虚证转为实证者较少,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阳气不振而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实邪。

  虚实真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实证发展到极盛阶段,可以出现类似虚证的症状;虚证发展到一定阶段,亦会出现类似实证的症状。临床中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真虚假实:正气大虚,气血不足,运化无力,阴不敛阳。症见腹痛胀痛、脉弦;或高热、脉洪大等(假实)。但腹满胀痛时而缓解,且不拒按,脉弦而重按无力;或见舌淡或胖嫩(真虚)。

  真实假虚:实邪内结,阳气闭郁。症见腹胀满痛、拒按、数日大便不行(真实);但精神萎靡、脉微弱(假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