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古代能准确测算阳历(24节气),为什么还使用阴历?

 梁学伟 2024-01-29 发布于广东

既然古代能准确测算阳历(24节气),为什么还使用阴历?

贾湖骨笛,准确的应该叫骨龠,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国最早的进行候气测试的实物见证。

贾湖骨龠”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早在9000年前,我国已经有了非常先进、非常成熟的太阳历法,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根基,尤其是对我国来讲,中华文明被叫做礼乐文明,而礼乐的基础,就是历法,因为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以天道来指导人道。天道,就是天文历法。贾湖骨龠和叉形器,是一整套“日影测量仪”的2个零件,要组合起来一起使用。贾湖人精确测算出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

所以,到了后期,一整套完整的“日影测量仪”包含贾湖骨龠、叉形器、骨炳、垂球、石环五个零件,以及用来绑定骨龠的2个正南正北方位的木桩。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精密的科学仪器。是贾湖人最高科技的成果。

《黄帝内经》、《尧典》等中国古代经典中都有记录说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准确的测日是为了节气,节气至的早晏,为了以茂对时,时日是候气的基准,阴阳合历的目的是为了察气。“节气”一词,应该来源于贾湖骨龠,骨龠上的开孔将之分成一节一节的,而作为吹管乐器,正是通过对“气”的控制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节气”最早是用来描述“龠”的,而“龠”可通天,与历法有对应的关系,使得“节气”一词最终用来描述历法。

贾湖遗址,一个陶釜上腹部有4个对称分布的短柱状横置器把,在相邻器把之间平均分布着7颗扁乳丁,一周总计有28颗扁乳丁。象征着东南西北4个方位以及28星宿。

既然古代能算阳历(24节气),为什么还使用阴历?古人为什么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因为天干地支纪年可表达岁气。年之所加,五运六气,岁气盛衰之所立。而岁气的盛衰又与生命体的生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是与生命体生化状态相关的天文学,其目的是为了生命体能够率性的生化,探索生命体宜生的天文地理环境条件,道法自然,这与西方的天文学单纯以天文气象为研究对象,有本质的区别。

天地的大的功德便是“化”。“化”体现为生命体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对地载万物而言,宇宙能主要是太阳能转化成植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成通过动物的摄入消化吸收转化成动物的生物能,植物的生物能、动物的生物能通过人的摄入消化吸收的转化成人的生物能(精、血、气,人之用),生万物含蕴万物。

天体的运动变化,有太阳光的辐射能的变化,有五星场力的变化,有月亮晦明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万物,包括人,一物一太极,处于阴阳两仪状态的万物也必然会受到这些天体运行变化的影响,致使自身太极阴阳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天有五贼,五贼指的是五运经天岁气的能量极变,给地球上所有生命体正常生化带来的危害,是五运阴阳的十天干,五行气的太过或不及。六气五类,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有相胜制,同者盛之,异者衰之。五类衰盛,各随气宜,至宜至中,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至神自生,神去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立化生,气之所至,生化有别,五气五味,五色五类,有制有胜,有生有成,生化必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气衰化减,气止化绝。

中国传统文化的“数”是表述天地合“气”的时空状态、性质、强弱程度,受日月五星的影响,随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状态,是天地自然这个系统的输入,是万物之象出现变化的触发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是天地万物系统的输出,是天、地、人、万物与数的函数。天、地是规范数与万物之象的法则、标准。从天地之数的输入,万物之象输出的特点,我们就能认识所研究的天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输出是系统与输入的函数。Y=F(X),Y是输出,是象;X是输入,是数,是气的时空状态;F是对应法则,是物的本性,命,理,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才能够率性。函数求解的过程就是推理。

天生万物,也害万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贼”,本义是破坏。《说文》:“贼,败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 害良曰贼。

《伤寒论》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赵本作“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为人病者,名曰八邪,风寒暑湿伤于外也,饥、饱、劳、逸伤于内也。经脉者,荣卫也。荣卫者,阴阳也。其为诸经脉作病者,必由风寒暑湿,伤于荣卫,客于阴阳之中,风则脉浮,寒则脉紧,中暑则脉滑,中湿则脉涩,伤于阴则脉沉,伤于阳则脉浮。所以谓之残贼者,伤良曰残,害良曰贼,以能伤害正气也。

中国古人曾仔细观察同一块土地,按照农时和天象节气播种的五谷。然而,年份与种植品种的不同,导致了农作物的收成多少、成熟度的变化,即亨贞的变化,吉凶悔吝的变化;五畜也是如此,年份与种类不同,有生育与不生育之分。这些变化都与天道五行,岁气,息息相关,而五行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古人所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在掌握天地造化的玄机,夺取天地造化的奥妙,为建立盛德大业服务。

天地之间气的动静变化,是由宇宙间自然无形能量变化所引发、主导、控制的。因此,我国古代先圣们创立了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生命体生化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现象与之对应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了它特定的规律,并从中探索出宇宙自然璇玑变化的规律和征兆。

《黄帝内经》中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五运经天之气,是贯穿宇宙的能量,对宏观的天地之气到最微观个体生命的生化之气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决定地载万物,即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化进程和生化结果,也就是孔子讲的易与天地准。所以《阴符经》才有“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的说法。伤寒的根本是身外的气,就是五运六气。太过的五贼,六淫,残害人体的元气。天生万物,也害万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戊午年三之气,岁气中运火太过,六气客气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主气三之气少阳火用事,火气为年周期六十甲子中最大的时位,对人危害最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损,减少出阳,减少出神,减少藏精地二之用,从八风之理,避天干扰乎阳,精神内守,免情志扰乎阳,以冀阴平阳秘。

“(气)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戊午火太过的自然规律,表明天之道阳有余。天人相应,更是天人相对,相反,反应,人之道对应的,就应该是阳不足了,自身藏的精也不足阳发之用了,胃气不能够再生,受病的脏真藏脉就会出现了,是人走向衰亡的客观规律。中医火神派的依据大概是源于此吧。对应。

淫气加临,正邪相搏,元气不足,人或受克,人受克,脏气必起而用以抗邪气,用必有耗、泄,耗、泄则脏受损,损则脏弱,弱则脏受病。脏动用,劳动,过劳受病。

刘一明祖师《象言破疑》云:“男女阴阳二炁交感之时,杳冥之中有一点生机自虚无中来,所谓先天真一之祖炁者是也。”人一生之元炁盈亏的规律和过程,是道家对生命科学的重要认识。而生命过程是随元炁耗散。人依赖水谷之精(食物营养)可以养后天之精气,从而节省先天元炁的耗散,中医有胃、神、根的说法。

精气耗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概括言之不过“内外”。内,人自身的问题,根于内者命曰神机,是指个人情志、精神上的消耗、感官上的过度享受、思虑、抑郁;还有就是漏,是指过劳,过度性行为损耗人体生殖细胞,这是消耗精气最主要的途径。

外,根于外者命曰气立,就是外在生存环境对生命体生化的影响作用。生命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化秩序的平静,抵抗外邪的扰动而消耗藏的精气。人应对天干的五行阴阳气的太过或者不及,应对六淫之气而消耗的精气,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国古人也有利用岁气的方面的实践活动,司岁备物,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天道、地理、物性,养生祛病;四时不正,正五谷。趋利避害。

所以道家的修行追求静,追求平,目的是使人的生化不受内外因素扰动,用现代科学的话讲就是避免熵增,让生命活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一直处于自性“文”的有序控制状态,道化的状态,自然的状态,无为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