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知丨说字解“龙”

 花间一酒壶 2024-02-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说字解“龙”

图片

2024年为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精心策划、出品了科普视频《说字解“龙”》,欢迎各位读者跟随下面的视频一起探寻“龙”字的历史和龙的文化内涵。

“古文字微刊”也借此机会,恭祝各位读者龙年大吉,龙行龘龘!

说字解“龙”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出品

(视频中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解说词

日月光华辞兔去,

旦复旦兮迎龙来!

2024年为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龙”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欢迎各位读者与我们一起在追古溯源中了解“龙”字的前世今生,体会龙的文化蕴含。

龙字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它像一个头戴有冠的动物,巨头、大嘴,身体向后翻卷。商和西周时期的“龙”字有用单线条书写的,也有用双线条勾括的,在早期金文中龙字写得特别形象,而且出现了龙爪。

那么这些龙字是如何变成我们今天所写的“龙”字的呢?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龙字的头和嘴逐渐变成了“肉”形,也就是现在的“月”形。龙的冠和头嘴部分逐渐与身体脱离,变成了“龍”的左边;而龙的身体部分逐渐变成“巳”字形成为了“龍”的右边。有一些字形中右边还会加上“兄”字为声符,或加两三短横作为装饰。

此后,从小篆到隶书,以及楷书、行书、草书,“龍”字的主流形体没有太大的变化。隋代以后的俗字常常把“龍”字的右边写成“尨”,唐代有时“龍”就用“尨”字来代表,尨字进一步减省,就变成了今天我们用的简体字“龙”。

“龍”字使用率很高,在历代的碑刻、抄本中衍生出了很多不同写法。传统文化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汉代以后就有了把“龍”字左边改写成“帝”的写法。

历代字书中以“龍”为偏旁的字很多,如果不分繁简体的话,龍(龙)和以“龍(龙)”为偏旁的字共有两百多个。其中,有重复书写龙字构成的两个龙,古人不嫌笔画多,在此基础上,叠床架屋,还有重复两次的三个龙。两个龙、三个龙都念dá,意思是“龙在云中腾飞行走的样子”,还有一个最复杂的,是重复三次的四个龙,读作zhé。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在龙身上寄托了先民的很多想象和期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经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浩瀚长河。在中华大地上,黄河和长江就像是两条面向海洋的巨龙,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公认的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用红褐色砾岩堆积而成的龙,距今约七千到八千年,堪称中华第一龙,是中国文化中龙图腾形成的最早开端。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在我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龙。有用蚌壳摆成的以扬子鳄为原型的龙;有用玉石做成的头部像猪或者熊的龙;甚至还有用两千多片绿松石拼接而成的蛇形龙。到了商周时期,龙的形态与装饰纹案逐渐丰富,融合了鱼、虎、鹿等各种动物元素,到汉代,凝萃众形、化用百态,龙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

从传世文献和出土实物我们可以知道,龙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灵性。古人会佩戴玉猪龙,以祈求神灵保佑;作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使者,龙还在宗教信仰中充当着重要角色;龙可以作为装饰品和艺术品,还可以作为驱灾辟邪的图像出现在器物上。龙与水关系密切,而水又来自云,所以龙常常伴随着云。龙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象很早就关联在一起,成了可以为人间带来福佑的图腾。

汉代以后,龙从先前的神权象征转变到皇权象征。进入明清和近代,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和全球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了寻根认祖的符号属性,以至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这是一条极其特殊的龙,传说于二十世纪初,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现收藏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青铜龙。这条龙与之前的龙最大不同,就在于它身长双翼,有着鳄鱼般的前身、四肢和利爪,如猎豹般雄健,突出的獠牙和张扬的鹿角平添了几分呆萌,蹲踞的姿态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一些龙的样子就取材于这个形象,这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

龙是唯一用虚拟动物来命名的生肖,甲是天干的第一位,因此甲辰龙年注定不同凡响。最后恭祝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发扬龙马精神,走出龙行虎步;祝愿各位学友的新年规划都能龙腾虎跃,飞龙乘云,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龙凤呈祥,龙行龘龘!

视频出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文字编辑:门托斯、掾吉

微刊小编:掾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