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事统治的概念分析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4-02-23 发布于天津

军事统治的概念分析 

作者:Barbara Gedd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Erica Frantz,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政治学系;Joseph G. Wrigh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政治学系。

来源:Barbara Geddes, Erica Frantz and Joseph G. Wright, “Military Rul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7, pp. 147-162.

导读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案例研究,对军事统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涉及军事统治的特征、当代研究现状、当代定义、与暴力的关系、结束军事统治的路径。作者认为,军事统治是专制统治的一种形式,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个不受其他军官和组织团体约束的军事强人统治、一群能够限制独裁者自由裁量权的高级军官团体的统治。学界将后一种形式称为军事政权。与文官独裁政权相比,军事强人统治和军事政权都更可能侵犯人权和陷入内战。但军事强人统治有别于军事政权,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恐惧,可能促使他们在国内抵制转型,发动更多的国际战争。同时,军事强人统治更常因紧急状态、民众起义或外部入侵而下台。

军事统治的特征

作者指出,二战以来,军官们推翻了许多的文官政府,建立起军事统治,由一个军事强人或代表军官团的军政府领导。到21世纪头十年,全世界仍有19%的国家由军队统治。军事统治由擅长使用武装力量和维持秩序而非擅长政治事务的人领导,导致军事统治更习惯于等级制度和服从,做出与文官政府截然不同的政策选择,包括发动战争、对反对派的强硬回应以及结束对政治干预的自我考量。

与直觉上认为军事统治因其来自军队自身的高度纪律性而更强大恰恰相反,军人领导的政权却出奇地脆弱。军事政权中领导人下台和政权崩溃的频率表明了其脆弱性。同时,军事统治也并非一定使用武力对抗对其统治的威胁,在面临经济危机和民众强烈反对时,他们也可能诉诸谈判解决。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军事领导人并非富人的代理人,而是拥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个体。

作者进一步强调,军事强人领导与军事政权不同的是,军事强人领导更好战,也更有可能被武力推翻,随后又出现新的独裁统治;而军事政权尽管也倾向于使用武力对付对手,但他们往往会和平垮台,随后国家走向民主化。

军事统治的当代研究现状

作者提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独立政府在军人干预下倒台,学者们开始对军事统治进行研究。早期文献大多关注军事干预政治的原因及军队作为领导主体对国家治理的优缺点。学者们针对军事干预政治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军官的阶级背景、意识形态、种族背景往往是决定军官团体干预政治的核心变量。就军事统治对国家治理的优缺点而言,一些早期研究者认为,军队内部对团结和认同的强调,将有助于统一民族分裂的社会。同时,一些分析者指出了其对国家治理的缺点。他们认为军队天生不能治理现代化的国家,没有能力发展文职支持基础。但后来针对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国家建立军事统治的研究推翻了这一结论,提出军事统治会通过将经济政策授权给技术官僚来促进保守的经济意识形态,从而发展文职基础,推动国家现代化。

作者接下来总结道,随后的研究将军事统治不同的类型进行区分,将军事强人统治与更多合议制的军事统治划分开来,认为军事强人统治更趋向于一种独裁,专制的权力集中表现为对国家机构的强力控制

军事统治的当代定义

作者介绍了军事统治三种常用的含义,不同的军事统治定义指导着用于识别军事统治不同数据集的数据收集工作,数据集的选择决定结果,应用哪种数据集取决于所检验的理论对军事统治的不同定义。

第一种最具包容性的定义认为,军事统治是由军官领导的独裁统治,而不论领导集团的成员构成和个体影响力如何。第二种定义将军事统治限定为由代表军官团的某种合议机构领导的独裁统治,多名军官参与决策。第三种定义将军事统治限定为军事强人统治,权力集中于一名军官手中。

作者在本文中,参考以上三种定义,将军事统治称为军队领导的专制统治,具体分为一群代表军事机构的军官主导决策,称为“军事政权”;由一名军官控制的独裁统治,称为“军事强人统治”。

军事统治与暴力

作者认为,军事统治与暴力的直接关系已被明确发现,但具体联系却相对模糊。针对数据集的分析和文献分析,作者发现,军事统治与镇压之间的关系并非直截了当,相比于文官政府,军事统治的确会侵犯人权,但正规军队不太可能实施高烈度的暴行,这些责任往往需要由国内安全部门和国家警察来承担。同时,军事统治更可能陷入内战,军队特质影响他们对国家内部的挑战做出急躁的暴力反应。面对国际上的威胁更是如此,军队对权力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发动国际战争的可能性。

对军事强人统治和军事政权的区分,在数据集中也体现出来。军事强人统治更容易发动战争,也更容易因紧急状态和内外部压力而下台。

如何结束军事统治

作者通过数据集的分析,明确了军事统治结束的路径。相比军事强人统治下台后新独裁者出现的情况,军事政权往往会通过谈判归还权力,以“重返军营”。这与他们政变目的相联系,推翻旧政权的目的是通过过渡性选举将权力归还人民,这也决定了其与军事强人统治的不同。

总之,本文中作者强调了军事统治中,军事强人统治与军事机构领导的独裁统治的不同,完善了军事统治研究的光谱,对军事统治不同理解的理论发展和这种差异的实证研究打下了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

译者评述

本文对军事统治的具体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完善了关于军事统治研究中不同类别定义和特征的具体情况问题。将军事强人统治和军官团合议制的军事政权统治相区分,能够明确两者的不同内涵。军事强人统治的独裁性决定其对暴力的使用频率更高,也决定其被内外部压力赶下台的可能性,这种军阀强人的独裁,同时也具有路径依赖,下台后又会出现下一个军事强人的独裁。相比之下,由军官团通过合议制建立的军事政权,更倾向于使用谈判来实现利益,或者其产生便是为了作用于过渡性选举和民主化进程,在这种意义上,军事政权的确不同于军事强人的独裁。

作者对军事统治不同领导主体的区分,立足于数据集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历史现实,具有高度总结概括性。译者就此提出一种渐进性的研究路径,虽然本文中对于两种具体统治类型关于发动国际战争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分析,但并未明确这一机制。军事强人统治发动国际战争的动力机制,或许是一个可研究的议题。译者认为,体系性环境压力、军事强人自我身份认知、国内官僚权力博弈及国内社会压力或许可以构成这一动力机制的解释变量。体系性压力构成一种环境限制的框定,军事强人自我身份认知决定其对具体的威胁认知和利益权衡,国内官僚权力博弈和国内社会压力作为一种压迫性的选择漏斗,收紧军事强人可供选择的战略政策选项,尤其是在危机决策这一紧迫性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军事强人发动对外战争。这一动力机制可以解释军事强人发动对外战争的动因,或许可以完善本文针对军事统治的研究。

译者:谭皓宇,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国政学人编译员。

校对 | 李源

审核 | 李源

排版 | 刘博宇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