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向来是人们追寻深度文化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正所谓“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有数据显示,国内元朝以前的古建筑,72%以上都在山西。山西,担得起“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称号。 平遥、大同、王家大院、皇城相府、应县木塔这些古城、古建筑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实际上,像山西这般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绝不该仅仅被人们记住这寥寥几个。 在山西省东北部,有一座2000多年的历史古县,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穿越朝代更迭,沉默地向人们展示着漫漫时光长河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它就是忻州市代县,古称“代州”“雁门郡”,南边挨着鼎鼎大名的五台山,滹沱河由向西南横贯全境。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看到“雁门郡”这3个字,是否瞬间让你想起那个武侠世界里的“雁门关”。 在金庸笔下,叱咤江湖的乔峰在遇到心爱的阿朱时,许下承诺: 今晚杀了此人之后,咱们即行北上,到雁门关外驰马打猎、牧牛放羊,再也不踏进关内一步了。 彼时的雁门关,地处险要,是塞外到中原的必经之路。雁门关内,便是代州。 代州城与雁门关示意图 图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便是杨家将。杨家英雄几代人驻守雁门关,满门忠烈,只为了护住国之边疆,血染沙场。后来,世人为了歌颂他们,在雁门关景区立起24尊花岗岩杨家将塑像,供人们瞻仰和纪念。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此言不虚。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在代县的县城内,最惹人注目的便是地处C位的边靖楼。 边靖楼,意为希望边塞和平安宁,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古时多用于戍边瞭敌、指挥作战,又称“谯楼”与“鼓楼”,是极具军事价值的古建筑。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明朝成化年间,边靖楼因火灾被焚毁,而后重建,清朝几代均有维修。历经百年风雨,留存至今,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可与应县木塔齐名。 这擎天般的楼阁,楼身通高26.7米,北往雁门关,南俯滹沱河,似有气吞山河之象。 边靖楼第三层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声闻四达”,乃清朝雍正年间所立。此匾高3米、长9米,为亚洲第一巨匾。比起许多仿古建筑中常见的红底金漆匾额,这块朴素的牌匾,古韵醇厚,气势磅礴。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而代州文庙,历史则比边靖楼更久远。 其始建于唐代,之后的元朝、明朝、清朝均参与了修复,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存最大的州文庙。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中轴线对称布局。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其原是一座儒学学府,历代皇帝尊重儒学,文庙棂星门两侧均有四爪团龙琉璃照壁,在灰白的砖墙中明亮晃眼,比起京城的也毫不逊色。 文庙内十几间祠、坊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规整宏伟。其珍藏的2000多件历史文物,更是古代县厚重的文化的最好见证。 要寻代县另一处年份超过千年的古建筑——阿育王塔,那就要去往代县人民政府的后院。 放心,县政府门口不会有人阻拦,大概率还会遇到热心的工作人员为你指明方向。 阿育王塔始建于隋朝,原为木塔,千百年来经历数次焚毁和重建,在元朝改建为砖塔,塔身有明显的修复痕迹。其为典型的圆锥体佛教臧式塔,与北京妙应寺白塔同为中原地区现存的喇嘛早期之佳作。 阿育王塔的建造,大多是因为代县古时地处汉蒙边界,一座佛塔的兴建有利安抚民心、缓和两个民族间的冲突。 如今,四周绿荫葱葱,白塔矗立,看上去十分宁静平和。 图源/山西文旅融媒体中心 著名旅游书籍《孤独星球》曾评价代县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