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揭秘第180期 如何做一个智慧型家长

 garyhyz 2024-02-24 发布于广东

   如果教育不能在孩子的内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集中营。   ——题记

   在当下教育内卷的大趋势下,孩子的成绩与家长的焦虑程度密切相关,这种单个维度的评价,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认知,而且也对亲子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年幼的时候,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接受了地狱级的刷题训练,只为所谓的上岸。然而上岸之后,却发现陆地上的环境更加险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成为孩子的必修课,每天战战兢兢,每天如履薄冰,每天惶恐不安。那弱小的心灵没有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与快乐,却承受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该承受的压力与苦楚。

   当孩子们年纪渐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当自我的觉知慢慢浮出水面,此刻不再满足于依赖、照顾、服从,而是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家长却普遍将其称之为叛逆。其实青春期的本质就是童年系统到成年系统的转换期,系统转换不一定引发战争,但是如果受到阻碍,不被接纳,就会充满火药味,严重的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陷入自暴自弃、抑郁焦虑与自我封闭。此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强势的家长选择极端介入,弱势的家长选择放任自流,而智慧的家长选择了“共同奔赴”。

   如何做一名智慧型家长呢?以下是我的拙见。

一、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有正确的感知。

首先是对知识学习。

   告诉孩子学习的本质是自学,知识并不是快递,一拿、一送、一接、一收就完成了。知识是需要内化的,是需要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呼应或冲突,然后顺化或者重新建构的。这就需要自己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领悟,只有经过思想的光照和领悟之后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是自己常常讲给孩子们听的:进步=痛苦 反思。只是盲目、机械地刷题,对于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的纠正、整理、反思,只会陷入一种低效努力,看似刻苦、看似忙碌,但终无所得。随着以后知识的层级与难度上升之后,这种懒惰的学习方式,一定会反噬学生自己,让他们产生一种无力感,甚至幻灭感。

其次是对于学习效果。

   清晰地告诉孩子,无论他们现在多么努力,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但坚持下去,三到五个月一定会有所不同。我们这个社会,节奏很快,但生活无味,当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短时间突破、跨越式进步,最终的结果都会将其拉回到本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上。对于学习亦然,有些学生渴望药到病除、效果立马呈现,不断给自己加码,通过牺牲睡眠,透支身体换来的微小进步,最终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来恢复元气,这样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真切的告知孩子所有的努力,付出的汗水,未来都会被看见,被显现,前提是耐得住寂寞,坚持长期主义。毕竟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被上帝所善待。

第三是对劳逸结合的认知。

   家长看到孩子学习很辛苦,周末回家对孩子放任自流——打游戏、看网文。这一切的确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劣质、无营养的快乐,一旦沉迷其中,它会采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去获取这种快乐,到达成瘾阶段,家长就再无回天之力了。教书这么多年,见证过太多优秀的孩子因为手机、沉湎于游戏,过早的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和高瞻远瞩的志向,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甚至性格暴躁、精神萎靡、语言粗鄙,两眼无神。追其根源——乃是家长思维懒惰的结果。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逸”,怎样“逸”。只能将自己“逸”的方式复制在孩子“逸”的选择上。

第四是对孩子未来的迷失。

1.迷失于名校。认为只有名校才可以在找工作时占据优势,的确现实如此,大学生就业招聘第一轮就是拼简历,非名校毕业的学生连进入面试的资格都没有。但是到了换工作,这个优势就大打折扣了,那时招聘者看重的是你过去的业绩,而不是高考考了多少分。同样,裁员的时候,单位也不会因为你是名校毕业的,就网开一面。所以,虽然有名校光坏,但这个光环只能用一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上什么学校只是你人生过程中的一个打卡点。

2.迷失于热门专业。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知误区,最热门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三天之内就确定了四年的学习生涯,其实大部分孩子埋头于高考时,是无暇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的。毕竟他们有限的人生经历就是刷了十几年的题,你说能让他们刷出什么人生目标。只能听凭父母亲戚的建议,随意做出一个选择。而一旦发现是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就变成了快乐的天堂,本应该是人生最具创造力的年纪,却选择了放飞自我,不失为黑色幽默。所以让要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哪怕做一个志愿者、做一项家务、或者给孩子找一个人生导师,身边榜样,都会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其实一句话,就是走出去,拥抱这个陌生世界。

3.迷失于铁饭碗。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认知,考上名校,进入体制内,一生无忧。如果我们回顾中国过去的改革历史,你就会发现,政府机关精兵简政是贯穿改革的主线,经常会裁掉机构里的冗员,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是如此,大家没看到高速公路收费站,甚至连人工通道都变成了自主缴费了。未来的一段时期,公务员也不是铁饭碗。怎么办?你就会发现前面的认知就发挥出极强的作用,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让孩子认识到什么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会让他们面对未知、不确定时,多了一份韧性。未来我们孩子们大概率会从事几份工作,这也是弥补上他们对社会的认知,通过知晓自己的禀赋与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这一折腾往往到30岁,才可能安顿下来。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很有道理的。而这段时间,才是他们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也是在真实世界里生存的知识。而前面的学习之路所获得的底层逻辑、学习品质就是拉开彼此差距最重要的因素。

  • 二、让自己做孩子的偶像。

   如果将孩子从某一角度进行分类,可能有两种:想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和不想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大部分孩子从本心来讲,都不想、都不愿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因为他们不想做父母的复制品。如果再加上孩子并不信服你、崇拜你,教育的成本就会变高很多,这里并不指经济成本,而是你对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指令与要求,在他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特别是在出现逆反期的青春期,在这一个倒懂不懂的阶段,他想:如果按照你的指令,他长大后会不会成为跟你一样的人。如果想成为你,你说的都是对的;如果不想成为你,你说的所有话,心里都会打上问号。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这样的事情都在重复,久而久之,这两者的教育成本就是天壤之别。

   这些年作为一位父亲我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亲近自己,如何才能让孩子阳光快乐。最好的方式不是言语的唠叨,而是行为的示范。当自己跑步时,会给他分享跑步的见闻与心得;当自己写作时,会给她讲写作给人带来的愉悦与思考;当自己读书时,会给她讲书中的故事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当自己跨年龄演讲时,我邀请她来参加,见证父亲的成长。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而我却认为应该是:信其道,亲其师。师徒之间的关系是这样,其实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如此。   

   因此做好自己比任何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有用,只要做好自己,偶尔聊天、谈心,他就会朝你的方向越走越近,也节省了大量管教和监督他的时间,可以更好专注自己的事业,可大部分家长是相反的,把大把的时间放在与孩子的唠叨上,自己的事也没有做好,孩子心里也抵触,也受伤,甚至觉得自己牺牲了那么多时间,没有得到一点回报,这个家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内耗,这就本末倒置了。

   有一个群体叫陪读妈妈,为了培养孩子,放弃了工作,甚至家庭,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自己不太认可。因为一个长期与社会脱节,眼里只有孩子,而孩子的成绩就是她们心情的晴雨表,你说孩子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这样大的赌注,大概率上都会输掉的。再者一个在孩子眼中无能、低眼界的陪读妈妈,能培养出有远见的孩子吗?可能暂时孩子抢跑成功,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终究是要补上的一课,否则未来如何生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如果为了孩子,让自己无路可走,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孩子的路,还是让他去走,孩子的路,还是让他去闯,这样历经风雨后成长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社会栋梁,而不是“巨婴”。

   所以鸡娃不如鸡自己,你的阅历会影响到孩子的阅历,你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在前面说到,孩子可能没有人生目标,那是因为他没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行业,尤其是各个行业里面的成功者。你能不能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了行业内的高手,到时候他就会发现,不是所有的招聘都要通过投简历、过人力资源经理这一关,有了引路人,年轻人进入职场会更顺畅。

   我们家长现在其实就应该做一件事,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偶像,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都是好事,做好之后,幸福感陡然提升,有什么事情是直到闭眼的那一刻还充满遗憾和牵挂的?那就是留下一个过得很不好的孩子,而你又无能无力。千万不要让这么一天成为现实。记得余生将你取得的每一次成绩,每一次进步,每一点心得分享给他,让他自己知道他的父母有多棒。

   这样亲子关系才会改善,孩子与家长才会实现“共同奔赴”,这样的孩子未来一定是阳光的、快乐的,这样的家长才是智慧的、幸福的。

  作为家长,我对自己的孩子只有四点希望:

1.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以为她的终身发展奠基。

2.希望孩子有正确的三观,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意志清醒。

3.希望孩子可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不至于蹉跎一生。

4.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这样不至于折磨他人。

  愿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