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刚‖​火树银花不夜天

 昵称70808387 2024-02-24 发布于山东


火树银花不夜天
作者:文心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除夕是一年中最幸福温馨的一晚,元宵节则是一年中最热闹欢腾的一天。新春佳节持续待机,元宵佳节跟进续航。农谚有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甲辰龙年的元宵节果然不负众望,打灯之雪早早备下,喜庆氛围妥妥拉满。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过年欢庆的高潮,是新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喜庆的灯火和皎洁的月光,一起把黑夜映照得如同白昼;蓬勃的春天和欢庆的人们,共同将春节民俗活动推向顶流。


灯火通明“亮”起来

民谚讲:“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古往今来,元宵节都以热烈喜庆的观灯、赏灯活动为主要内容,天南地北,城镇乡村、市井祠庙,尽皆结棚张灯,灯火通明。

上古时期,民众崇拜火神文化,过年要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以保平安。先秦先民始有春节“上灯”之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汉代,汉武帝明令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就有了元宵夜“大明灯火”之习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衍,到了经济文化繁荣的隋唐时代,元宵灯火更加蔚为壮观。到了宋代,谜语开始被大量写在花灯上,渐成元宵夜闹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到了明代更甚,元宵节会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落灯,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清代之后,元宵节放烟花、办社火、逛灯会等,闹元宵的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的是洛阳元宵佳节灯月交辉、热闹非凡的盛大场景。辛弃疾有词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绘的则是都城临安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

红火,不仅是一种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对美好愿望的祈盼。正月十五看花灯、逛灯会,现已成为城乡居民欢庆娱乐的重要形式和习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元宵彩灯制作愈加精巧逼真,题材从五谷六畜、花鸟虫鱼,到神话传说、山水田园,再到现代元素、大千世界,内容包罗万象,材质千变万化,品种不胜枚举,效果美轮美奂。

灯,是元宵节的绝对主角儿。在这一天、这一夜,天上的明月和人间的灯火,交相辉映,无处不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仪式感是人们在元宵节日中,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人们对传统节日和当下社会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一种态度。试想如果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压轴灯会,春节这出大戏总感觉不够出彩、尚未谢幕。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之季,万物萌发之时,用四处的灯火通明来一场天光璀璨、热火浩荡,岂不快哉?!

热火欢腾“闹”起来

赶庙会、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划旱船、舞狮子、放烟花……人在灯海游,灯在人海明,四处人山人海,到处喜气洋洋。社火走街串巷、热热闹闹,代表生活红红火火;烟花绚丽缤纷、闪闪耀耀,预示人们蒸蒸日上。   

元宵节主打一个“闹”字,“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小篆“閙”字释为“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汉这位经学家、文字学家,他认为“鬥”从“市”,“不静也”。所以,“閙”除了表“热闹”之外,还表“玩闹”“耍闹”等义。

传说,古代的元宵节,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桥铁锁开” ,这句话是说皇帝下谕元宵夜不设禁令,宫门打开,皇帝与民同乐,老百姓可以尽情畅玩、尽情欢乐,所以叫做 “闹元宵” 。

元宵节的“闹”,表面看热闹、无序,实际上是在无序中蕴含有序,以“闹”的行动建构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人们在火热的场景中感恩平安吉祥,祈福未来更美。

忙碌过大年,快乐闹元宵。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进了腊月门,人们就开始洒扫庭除、赶集上店,忙着备年货,忙着做吃食。年前,晾晒蒸煮、煎炒烹炸,为全家团圆忙得不亦乐乎。年后,相互拜年、走亲访友,为人情世故忙得风生水起。元宵佳节就轻松多了,过年的烟酒糖茶和各种美食还在,新年春耕和生产尚未开启,休养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骨和精气神,此刻正在等待一个激情点燃的好日子,身体要活动起来,精神要活跃起来,欢声笑语里、狂欢时辰里,人们争相去拥抱活力满满的春天。

赶庙会人声鼎沸,赏花灯你来我往,猜灯谜七嘴八舌,耍龙灯威武勇猛,划旱船行云流水,舞狮子奔跃欢腾,放烟花轰鸣震天,观社火锣鼓喧天,唱大戏欢声雷动……    

“闹元宵”,表达的是人们欢天喜地、热热闹闹过节的景象,道出的是元宵佳节的欢腾和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一言蔽之就是:动起来!嗨起来!

甜蜜生活“品”起来

元宵节是中国人春节过大年的最后一抹浪漫和狂欢。与春节期间的祭灶、祭祖、拜年、接财神等比较庄重严肃的习俗相比,元宵节不是事关生存的节日,而是处理人们情感和微妙心理的大派对。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民俗。南宋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里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题目里的“元宵”当指节日,“浮圆子”可能是类似汤圆的食物。北宋吕原明撰著的《岁时杂记》记载:“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通常认为,这“煮糯为丸”就是后来的汤圆。到了清代,中国南北在元宵节都流行吃汤圆。清末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灯节》里说:“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清代成都过元宵节必吃汤圆,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载:“十五日,俗谓之'元宵’。人家碎米为丸,曰'糖圆’,以相馈遗”。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元宵和汤圆是“哥俩”,“两兄弟”名称不同、叫法各异,用料、滋味大差不差。制作方法上,南方的汤圆多是用手心“揉包”而成,北方的元宵则多是将块状馅料放在装有米粉的箩筛里“滚制”而成。口感方面,南方的汤圆软软糯糯,有咸有甜,入口即化。北方的元宵软硬适中,以甜为主,更有嚼劲。

花生、蜜枣、黑芝麻,果味、莲蓉、红豆沙……各种馅料的元宵、汤圆,圆滚滚、白胖胖,在满足味蕾的同时,共同传递出中华传统节日的喜悦与温情,内核都是“甜蜜生活”与“阖家团圆”。    

元宵文化“活”起来

元宵节的主要功能是大众娱乐,但其文化内涵却不仅仅是娱乐,它还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人间喜庆团圆、世间爱情相悦的故事举不胜举,堪称中国古典浪漫的幸福欢乐节。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经典的。中国人的节日文化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人文典籍。

神州大地元宵节盛会大幕已徐徐拉开,流光溢彩的花灯盛宴,妙趣横生的文化庙会,火树银花的沉浸烟火,以及别开生面的国潮市集,等等。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魅力无限。

何其有幸,生在中华。今天的我们,可以在火树银花中,穿越时空跟古人对话;亦可在幸福满怀中,一梦千年回汉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热闹的元宵节留给我们的永恒主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国情怀的坚守。这是正月十五的“根”,也是元宵佳节的“魂”。

愿春天拥抱你我,让梦想照进了现实。祝福我们的祖国:山海远阔、国泰民安!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明朗!

 



 【作者简介】


万刚笔名泰山菩提,山东泰安人,中国社科院马哲在职博士,主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研究”。2019年由部队转业至国家某部委机关工作。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学习时报》《政治工作研究》《人民网》理论网《旗帜网》人民作家《学习强国》等报刊杂志和融媒体平台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关注指导《新时代文学社》公众号平台!为提高刊文质量和编辑效率,现将相关要求提示如下:
请点击——
  温馨提示

 如果出现内容错行现象,是因为手机使用者字号设置问题所致,与编辑无关,请周知。
祝您开心好运,欢迎赐稿指导!
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