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节记趣话元宵

 老鄧子 2018-03-03


 

今天跟大家分享殷登国先生的《岁时佳节记趣》中元宵节的内容,在这个团圆喜庆的节日里,看看古人是怎样欢度元宵节的。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习惯上就以这天晚上为中心。从十三日起到十七日为止的五天里,家家户户各个街头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寺庙或学校等公共场所也举行花灯比赛:在这天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等贺节的活动。

 

元宵是个古老的节日


早在汉朝时,正月十五已经是个不寻常的节日了。《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祀,至明而终。”太一也称“泰一”,据说是北极神的别名,《汉书》上也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由此可见,一方面朝廷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极神,另一方面民间则夜不禁行,可以任意地外出过节。

   


但汉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节仍有所不同,一直要到了唐朝,才逐渐地演变成今日的元宵佳节。到了北宋初年,元宵节由三夜扩为五夜。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里,描述当时汴京人过元宵节的情形说: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纹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均,蹯索上竿……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一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杏上皆画神仙故事……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剌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绘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从年前忙到正月十几,这种热闹的情形在后世仍无多少改变,相沿至今,每到正月十五,中国人一定要盛大地来庆祝这个开春后的第一个节日。

  

灯节看灯


元宵节也称作“灯节”,可见灯是这天最大的特色了。古代中国人在一年里有三个玩灯的节日,一是上元,一是中元,一是中秋;但以上元为最热闹。

 

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市面就挂出了各式花灯,供人购买,蔚为灯市。到了十四日的“试灯”,各处也纷纷搭起牌楼、鳌山、灯棚,或放烟火、灯彩,预庆元宵。到了十五日开始算“正灯”,也就是灯节的正日,不但各处有灯会,比赛花灯,小孩们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行玩耍。这种热闹欢欣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的“落灯”。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灯品”一则里,提到当时形形色色的花灯说:“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外此有魫灯,则刻镂金珀玳瑁以饰之。珠子灯则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

罗’者,此种最奇。外此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些巧妙的花灯,和后世相较也毫不逊色。

  


到了“落灯”这天,还有离家出游“走百病”和吃面的习俗。玩过的灯或保存起来明年再玩,也有把它烧掉的。回忆儿时,元宵节的灯给人的印象最深了。

 

阖家团圆吃元宵

 

元宵节的应时品是元宵。



元宵也称作“汤圆”,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大小和龙眼差不多的圆子,称作“汤圆”;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掺有馅子的称之为“元宵”。

 

元宵的馅分甜的和成的两种,甜的有豆沙、芝麻、枣泥、百果、花生,杏仁,山楂等等;成的有酸菜、肉丁、火腿丁、虾米、豆干,茼蒿等等。做元宵的时候,有的人是像包饺子一样,把馅子包在糯米粉调水揉捏的皮里,称为“包元宵”。在街上卖的元宵则是先做好坚固的馅粒,一颗颗放在大箩筐中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箩筐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筐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称为“摇元宵”。

 


这种摇元宵的场面往往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旁观,元宵店里的小伙计便摇得更起劲了,人们忍不住买两盒回家,在元宵节晚上和家人围桌团坐地吃元宵。一颗颗圆圆的、雪白的、像珍珠般的圆子,不正象征着阖家团圆吗!


——摘自《岁时佳节记趣》,殷登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来源/小说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