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管窥豹:从《水浒传》看北宋时期的元宵节

 贡子曰 2023-10-08 发布于吉林

导语:《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记载了北宋末年梁山起义,从开始到兴盛再到灭亡的全过程。由于起义者大都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书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民俗的描写。

作为传统节日的元宵节自然不能例外,《水浒传》中就多次出现了以元宵节为背景的事件,接下来我们就以管窥豹,来看一下北宋时期的元宵节到底怎么样?宋人究竟怎样过节呢?

一、观灯猜谜——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

《水浒传》中宋江杀死阎婆惜后,一直逃脱在外,几经辗转,他来到了花荣所在的清风寨,一个月后,腊尽春回,元宵节就要到了,清风镇上开始准备过节。宋江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人,元宵节这种热闹自然少不了他。通过宋江的视角我们也感受到了元宵节的壮观:

电视剧《水浒传》中刘高和妻子元宵节逛花灯

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既然有灯节的称谓,那么在这一天自然就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灯了。鳌山,也称灯山,是宋元时期特有的民俗,在元宵节前后,人们会用彩灯堆叠成巨鳌形状。你要是认为鳌山只是灯与灯的简单拼接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鳌山的精美程度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武林旧事》描述说,皇宫指令制作琉璃灯山,高达五丈,人物造型的灯都用机关控制活动,这些机关隐藏在结成的大彩楼里。另外在殿堂、梁栋、窗户间做涌壁,灯具上表现着各种故事、龙凤喷水等,栩栩如生,是灯会里品级最高的。鳌山里的灯具,有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

宋朝的灯具制造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宋江众人劫获了莱州前往东京的工匠,有一盏九华灯及其精美:

那做灯匠人将那玉棚灯挂起,搭上四边结带,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从忠义堂上挂起,直垂到地。

鳌山,现代制品

这种灯具制作水平的精湛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为了显示天下太平无事,君王愿意与民同乐,宋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元宵节,对于元宵节所需的灯具自然也极其上心,所以在当时灯具制作是一件大事,也正是因为如此,灯具的制作越来越精美,花样品种也越来越多。

据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在当时比较著名的灯有无骨灯、娟灯、珠子灯、羊皮灯、罗帛灯等。更厉害的是当时的商人根据气流漩涡原理制作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走马灯,想像一下,在那个年代,人们能看到灯具里的人物骑着马走马如飞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更加精彩的是《东京梦华录》的记载:灯山左右结成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彩结模型,菩萨的手臂能够活动,手指竟然可以喷射五道水柱。古人的聪明智慧可见一斑,我想即使是现代人的我们看到这样的灯具也会啧啧称奇吧。

除了鳌山之外,彩灯随处可见,"到这清风镇上看灯时,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栅,悬挂花灯,不记其数,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荷花芙蓉异样灯火。"这是宋江在清风镇上的所见,想想一个小镇子尚且如此,更遑论大城市东京了。

除了街头,赏灯的最好去处就是各大寺院,元宵节一到,各大寺院也争相挂起彩灯来吸引香客和游人前来观赏。在众多寺院中,鲁智深曾经待过的东京大相国是最为有名的,它有一个特色——灯谜。

僧人们在木牌上雕好各种字谜,然后将木牌外罩上轻纱,里面点燃蜡烛,依次排开,市民们在观赏彩灯之余,还可以享受猜谜的乐趣,多么风雅的玩法!

带有灯谜的花灯

二、 吃小吃、观百戏

元宵节热闹非凡,行人如蚁,这里自然少不了小吃。尤其是在夜间,小吃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人们在欣赏花灯满足了眼福之后,还可以到小吃摊之前,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据《武林旧事》所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宜利少、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煎、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

小贩们会把各种美食装在盘子里,推着车当街叫卖,对于爱吃甜食的朋友来说,元宵节的小吃绝对能满足你的胃口。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的乳糖圆子就是"元宵",当时吃元宵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个风俗了

有一个叫周必大的诗人看着锅里圆滚滚的元宵,觉得在他之前的诗人都没有写这个题材,于是亲自动手写下了《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一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除了吃小吃,赏花灯之外,宋人还可以观看百戏表演,在《水浒传》宋江夜看小鳌山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梯己人却认得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这里所说的"鲍老",原为傀儡戏中引舞,即模仿傀儡的滑稽舞。宋代杨大年《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郭郎,即唐代傀儡戏中之领舞),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当然,这里的表演又不限于鲍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元宵节这天"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切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菊,踏索上竿……又有猴呈百戏,点跳刃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一新耳目……"

节日期间,艺人们自然也不会放弃捞金的大好时机,他们粉墨登场,争相献艺,歌舞表演、杂技马戏、魔术算命……歌舞表演是整个元宵节表演中的重头戏,政府鼓励民间的歌舞演出,正月十五前后舞队可以得到朝廷的犒赏。总之,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热闹非凡的街头以及烟火表演

当然,元宵节的夜晚更是少不了烟火表演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烟火表演,如树般的花灯之上,烟火如花般绽放,如雨般落下,照亮了整个夜空,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向往。

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情地游玩、邂逅

在宋朝,元宵节是法定的假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休息,这三天时间足够人们用来感受元宵节的美好,每当夜幕降临时,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男女老少都纷纷走上街头游玩、观赏。

富贵人家有的会乘车出行,他们在车上会挂着灯球、点着灯笼来点缀节日的氛围,步行的百姓有的也会拿着"火杨梅"(用枣肉炭屑做成球,系在铁丝上点燃)、提着灯笼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人们看着、笑着、闹着,到处都是欢乐的海洋。

热闹的花灯

爱美的女孩子们自然也不会放过大好的机会,她们会精心的打扮自己,她们戴着闹蛾、雪柳、玉梅、珠翠、菩提叶,穿着白色的衣服就如同仙女一样三五成群地赏花灯、转三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记录了这样的场景:"蛾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哎,真不知道这样的场景会有多少年轻的男青年为之神魂颠倒呢?

当然,男青年们大可不必伤心,这样浪漫的节日自然可以过的很浪漫,男青年可以约上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在华灯下度过美好的夜晚,他们可以携手并肩、亲密相伴,或许,美好的爱情就会在这漫天的灯火之下揭开帷幕。

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魅力,那么诗歌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定格住爱情的瞬间的永恒。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若是没有女伴,也不喜欢灯火,那么也不要伤心,在夜阑人静之际,你完全可以打着一盏灯笼出门去"扫街",所谓"扫街"并不是做清洁工,而是去捡行人们夜间遗失的钱财和饰品。当然"扫街"这个词并不是笔者胡诌出来的,《武林旧事》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并且真的有人因此收获不少。

当然让人出去"扫街"不过是一句玩笑罢了,但是这恰恰从侧面证明了元夜时的热闹。在宋徽宗时期,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就非御街莫属了,宋徽宗本人会携带妃子们一起与民同乐,宋徽宗还下令,凡是到御街观灯的人都赐酒一杯,在这样的激励下,我想御街上的行人用人潮入海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结语

往事越千年,昔日辉煌的大宋王朝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对于昔日的热闹、狂欢,我们也只能通过历史碎片上的只言片语去领略那时候的风光了。

值得庆幸的是,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被保留了下来,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依旧可以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赏花灯、看烟火,我们可以坐在电视机前观赏各种演出,品尝馅料不同的元宵……岁月流转变化了我们的时代、衣着,不变的是我们在节日中感受到的合家团聚的快乐,是那颗充满传统元素的中国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