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宋明清,逛逛元宵节【图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文化报
![]() 今日正值元宵佳节。日常的生活尽可以是平淡无奇的,但元宵节却大不相同,它灯火辉煌,百戏竞陈,惊奇刺激,热闹非凡。一些人们寻常所不易见到的奇异景观和奇人趣事,似乎都会集中在元宵节里一股脑儿地涌现。所以,自唐代开设灯节以来,人们一直对之满怀热情和喜爱,并用多姿多彩的笔墨为它留下了生动的剪影。诗词自不必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就是在各种题材的古典名著中,我们也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一些围绕元宵灯节来作文章的篇什,其中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但每部著作所写元宵节又有不同,读来各有情趣。今天的“回读”版将做这样的一期特别策划,把《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三部书中有关元宵节的内容部分地呈现给大家,一品其中滋味。——编者 《红楼梦》中的奢华 ■特色:富丽堂皇 浮华奢侈 ■作用:借此表现封建贵族阶级图虚荣、讲享乐,宁可走向败落,也决不放弃其奢侈浮华生活的本质特点,并预示人物命运。 ■分析: 元宵节在《红楼梦》中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第一回就两次写到元宵节,都与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有关。 《红楼梦》的开头,贾府还没有出现,先出现个甄家,书中的甄家覆灭其实是贾府覆灭的前奏。甄家是在元宵节后遭受一场大火而衰败的,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最后覆灭也在元宵节,现实中的曹家被抄几乎也是在元宵节后。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悲喜相加,真幻相生,虚实相形。 详细描写贾府过元宵节的情景有两次,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见第十八回,此时贾府处于极盛,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非寻常人家可比;第二次见第五十三回,此时虽仍流光溢彩,浮华奢侈,但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 本版选择第十八回的部分内容。 ■节选: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幙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半日静悄悄的。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幙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羽,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幙,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水浒传》中的狂欢 ■特色:超长假期 全民狂欢 ■作用:借这一特定的叙事时空来营造人物命运突转的契机,或藉以铺写精彩纷呈的攻城夺池斗争。 ■分析: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节日民俗,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其中着墨最多的要数元宵节。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出现了三次,分别为三十三回宋江在青州花荣的清风寨避难,清风寨镇庆祝元宵节的情形,六十六回吴用利用大名府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智取大名府,七十一回到七十二回宋江、柴进等人在元宵节到东京观灯。不同区域的元宵节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宋朝有五个黄金周,包括春节、冬至、寒食节、元宵节、和天庆节,均放假七天。在《水浒传》一书中,大名府的元宵节是“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即五天通宵达旦狂欢。本版选择第三十三回的部分内容。 ■节选: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紥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采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应诸般社火。家家门前,紥起灯棚,赛悬灯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虽然比不得市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当下宋江在寨里和花荣饮酒,不觉又早是元宵节到。宋江对花荣说道:“听闻此间市镇上,今晚点放花灯,我欲去观看观看。”花荣答道:“小弟本欲陪侍兄长去看灯,正当其理。只是奈缘我职役在身,不能勾自在闲步同往。今夜兄长自与家间二三人去看灯,早早的便回。弟在家专待,家宴三盅,以庆佳节。”宋江道:“最好。”却早天色向晚,东边推出那轮明月上来。正是: 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 当晚,宋江和花荣家亲随梯己人,两三个跟随着宋江缓步徐行,到这清风镇上看灯时,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不计其数。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采飞白牡丹花灯,并荷花芙蓉异样灯火。四五个人手厮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怎见的好灯?但见: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银蛾斗彩,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竞喧阗。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当下宋江等四人,在鳌山前看了一回,迤里投南看灯。走不过五七百步,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锣声响处,众人喝采。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那相陪的梯己人,却认的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只见这墙院里面,却是刘知寨夫妻两口儿,和几个婆娘在里面看。听得宋江笑声,那刘知寨的老婆,于灯下却认的宋江,便指与丈夫道:“兀那个黑矮汉子,便是前日清风山抢掳下我的贼头。”刘知寨听了,吃一惊。便唤亲随六七人,叫捉那个笑的黑汉子。宋江听得,回身便走。走不过十余家,众军汉赶上,把宋江捉住,拿了来,恰似皂雕追紫燕,正如猛虎啖羊羔。拿到寨里,用四条麻索绑了,押至厅前。那三个梯己人,见捉了宋江去,自跑回来报与花荣知道。 《金瓶梅》中的男女 ■特色:纵情声色 紧扣主题 ■作用:为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创设极为有利的条件,并揭示人物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由小及大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习。 ■分析: 《金瓶梅》表面上写的是宋朝故事,骨子里叙述的却是明朝中后期的市井风情,对民俗的描写颇多,举凡穿衣打扮、屋舍结构、商业交易皆有涉及,元宵节即其一。明代的花灯不仅穷工极巧,而且还配有灯词;但最具特色的是,在元宵之夜出来逛灯的女性,流行穿一种白绫袄。《金瓶梅》共写了三次元宵节(第十五回,第二十四回,第四十二至四十六回),每一次都不相同。本版选择第十五回中的部分内容。 ■节选: 话说光阴迅速,又早到正月十五日。李瓶儿知月娘众人来看灯,临街楼上设放围屏桌席,悬挂许多花灯。 先迎接到客位内,见毕礼数,次让入后边明间内待茶,不必细说。到午间,客位内设四张桌席,叫了两个唱的——董娇儿、韩金钏儿,弹唱饮酒。前边楼上设着细巧添换酒席,又请月娘众人登楼看灯玩耍。楼檐前挂着湘帘,悬着灯彩。吴月娘穿着大红妆花通袖袄儿,娇绿段裙,貂鼠皮袄。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蓝段裙。李娇儿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楼是绿遍地金比甲,潘金莲是大红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盈,凤钗半卸。俱搭伏定楼窗观看。那灯市中人烟凑集,十分热闹。当街搭数十座灯架,四下围列诸般买卖,玩灯男女,花红柳绿,车马轰雷。但见: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判官灯锺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大口髯鲇鱼灯平吞绿藻。银蛾斗彩,雪柳争辉。鱼龙沙戏,七真五老献丹书;吊挂流苏,九夷八蛮来进宝。村里社鼓,队队喧阗;百戏货郎,桩桩斗巧。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琉璃瓶映美女奇花,云母障并瀛州阆苑。王孙争看小栏下,蹴鞠齐云;仕女相携高楼上,娇娆炫色。卦肆云集,相幙星罗:讲新春造化如何,定一世荣枯有准。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杨恭;到看这扇响钹游脚僧,演说三藏。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围屏画石崇之锦帐,珠帘绘梅月之双清。虽然览不尽鳌山景,也应丰登快活年。 月娘看了一回,见楼下人乱,就和李娇儿各归席上吃酒去了。惟有潘金莲、孟玉楼同两个唱的,只顾搭伏着楼窗子望下观看。那潘金莲一径把白绫袄袖子儿搂着,显他那遍地金掏袖儿,露出那十指春葱来,带着六个金马镫戒指儿,探着半截身子,口中嗑瓜子儿,把磕的瓜子皮儿都吐落在人身上,和玉楼两个嘻笑不止。一回指道:“大姐姐,你来看,那家房檐下挂的两盏绣球灯,一来一往,滚上滚下,倒好看。”一回又道:“二姐姐,你来看,这对门架子上,挑着一盏大鱼灯,下面还有许多小鱼鳖蟹儿,跟着他倒好耍子。”一回又叫:“三姐姐,你看,这首里这个婆儿灯,那个老儿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