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宋代独有的画科,尺幅之间尽藏天地生灵!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4-02-24 发布于湖北
2022-03-17 10:09·齐鲁鉴赏

我们常见的北宋绘画,以全景式的山水画与聚焦式的花鸟画最令人印象深刻,前者意在表现山水的崇高与广大,后者专注于花卉禽鸟的自然生趣,皆为自唐代传袭并发扬的最主要画科。

而在北宋时期,以上两类蔚为大观的主流画科之外,另有一类风格在宋初悄然流行——描绘湖湘小景、展现天地之一角的小景画。

传王维《江干雪意图》局部

作为新兴画科,宋人对小景的认识并无确切标准,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徽宗《宣和画谱》、邓椿《画继》等宋代典籍之中,对“小景画”的概念也设定的较为宽泛。例如,《宣和画谱》中将“小景”与“墨竹”归入同科;而《画继》则设“小景杂画”唯一科,即今天我们惯见的“其它”。

虽然没有清晰的界定,但小景画依然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尺幅“不过盈尺”,形制为小品或手卷;

二、意趣萧散淡远,追求隐逸与诗意;

三、内容糅合山水与禽鸟,以湖湘水景为主;

其中第一点使其区别于展现“山高水长”的全景式巨幅山水,第二点旨在强调其画意贴近文人的旨趣,而第三点则是最典型的特征——在小景宋画中,山水与禽鸟两科得以融合,彼此共同作为画作的主角。

北宋赵令穰《秋塘图》奈良大和文华馆藏

回顾晚唐较成熟的绘画,花鸟画中的坡石山水仅仅作为背景,主角显然是禽鸟——例如五代黄居寀的名迹《山鹧棘雀图》;而山水中则罕见禽鸟的踪影,可能是考虑到比例的缘故,或者是追求荒寒沉迈的意境,五代山水中并没有点缀禽鸟的习惯。

五代黄居寀《山鹧棘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初时期,随着隐逸成为文人风尚,趋向散淡平和的自然美学蔚然成风,士人的目光自崇山峻岭转向汀渚洲鹭。在这样的背景下,望向山水的视野逐渐聚焦,画幅的尺寸与内容相继缩小,同时充满生趣禽鸟加入其中,用以营造淡远清旷的江湖水景,形成我们今日所见之宋人小景。

宋人《竹塘宿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惠崇小景」

首开小景画先河之人,是“宋初九僧”之一的惠崇。

北宋惠崇《溪山春晓图》故宫博物院藏

惠崇是苏轼的好友,后者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即是苏轼为惠崇所作的题画诗。他身为僧侣,既擅作诗,亦工绘事,其目光往往能凝聚于大自然的细微之处,例如其诗句:

禽寒时动竹,露重忽翻荷。

寒禽扑簌骚动竹林,露水滑落翻动荷叶,自然之中极细微的动态被惠崇所捕捉,进而凝炼于诗句,展现出他独特的视角与细致的观察。另一句诗:

照水千寻迥,栖烟一点明

则更能体现出他的审美——萧散淡泊,清旷脱俗,是不同于宋初云垂海立、门壁大开的新趣味。

惠崇的名迹《沙汀烟树图》,可以看作其诗意在绘画中的最佳写照,也是宋初小景画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一条春水、两岸烟树,近景清润明快,远景萧条淡泊,景致从而变得开阔;云烟与沙汀横向延展,也将画意由此向画外延伸,产生不尽之意。

北宋惠崇《沙汀烟树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岸际的莲叶与蓬草中,水鸟熙攘活跃其间——这正是惠崇的特色,也是小景画科的重点。禽鸟的融入使画面在宁静的基调之下,兼具生机与动感,将气氛由凝固转向鲜活,也更加符合文人对自然的理想认识。

传惠崇《寒林鸳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正因如此,惠崇的绘画深受苏轼、黄庭坚这类文人喜爱,不仅其画面气氛有别于五代以来的豪迈与沉郁,转入内敛与恬静;还能在枯木寒林、深山古寺之外,找到新的视角描绘自然中的诗意,于是自然引为一时之盛。欧阳修谓之:

崇非但能诗,画亦有名,世谓“惠崇小景”者是也。

自此“小景画”正式立于画史,于《宣和画谱》中与墨竹并列,归入绘事八科之一。

传惠崇《秋浦双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宣和小景」

虽然宋人小景由惠崇开创是后世共识,但《宣和画谱》“小景”一科并未记录惠崇其人,其中着重强调的是两位与徽宗有关的画师:赵令穰梁师闵

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五世孙,赵伯驹之父。身为宗室,常与赵佶切磋画艺。《宣和画谱》谓之:

令穰生长宫邸,处富贵绮纨间,而能游心经史,戏弄翰墨,尤得意于丹青之妙···至于画坡湖林樾、烟云凫雁之趣,荒远闲暇,亦自有得意处,雅为流辈所贵重。

赵令穰的画风远溯王维,近学惠崇,凭借“游心经史,戏弄翰墨,尤得意于丹青之妙。”他将“诗画合一”的概念充分发扬,使小景画自惠崇后展现出更成熟的面貌,也留下更多的作品,其中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湖庄清夏图》最为著名。

北宋赵令穰《湖庄清夏图》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在这幅精巧的卷轴中,坡岸起伏、汀渚萦回,沿着若隐若现的小径,烟霭穿过层层林木,唤起湿润的雨意。岸际丰茂的水草间,不时可见灵动的水鸟,或结伴、或相望、或栖息、或比翼,于“微波澹澄夕,烟景含虚林”的意境之下,增添灵巧的生机。

《湖庄清夏图》局部

《橙黄橘绿图》同样是赵令穰的杰作,这幅小品的景致较《湖庄清夏图》更为浓缩,近实远虚的处理更加强烈,对岸的橘丛隐入雾中,手法隐迹立形,堪称绝妙。

北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赵令穰并不只作这类意境清旷、气氛恬静的湖湘之景,北京故宫收藏的《松冈暮色图》中,他便以小景的手法描绘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

北宋赵令穰《松冈暮色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暮色昏沉,雾霭弥漫,远山只留下恍惚的轮廓,近处陂陀上的竹丛与苇草似乎被劲风吹拂,倾倒向右侧,营造出萧索的气氛。在此之间,数株苍松俨然伫立,挺拔茂盛,松下有两只极细小的山鹊,一只凝视,一只回首,以其纤微的形体与伟岸的松林呼应,产生微妙而独特的诗意。

《松冈暮色图》局部

这种流露荒寒之意的画面,用意在禽鸟与自然间悬殊的对比,或照应自身的处境与遭遇,或单纯以此增添画意,其趣味与《湖庄清夏图》那样水鸟嬉闹、生机盎然的画作显然不同。另一位《宣和画谱》著录的小景画师梁师闵也有气氛相似的画作传世。

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梁师闵,字循德,官至左武大夫,《宣和画谱》对他的评语中称其:

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多就规矩绳墨,故少瑕颣,盖出于命而未出于胸次之所得,出于规模未出于规模之所拘者也。大抵拘者犹可以放,至其放则不可拘矣。盖师闵之画,于此方兴而未艾,欲至于放焉。

这段评语颇有趣,大意谓梁师闵依循规矩法度,画风谨严精致,让人很难挑出毛病,但也因此拘于法度,希望他以后能有所放纵。遗憾的是,梁师闵唯一一件传世画迹《芦汀密雪图》画在评语之前,此后他有所放纵是什么样子,如今已不可知。

《芦汀密雪图》局部

仅从《芦汀密雪图》而言,即便“出于规模未出于规模之所拘”,梁师闵的画技依然十分高超。画卷自首至尾,以枯木、鸳鸯、汀岸、双凫照应起、承、转、合的节奏,没有繁复的构景,仅仅刻画雪江一隅,以微妙的晕染区分出水面、汀岸、云雾和积雪,彼此既见分野又几乎融为一体,意境极为脱俗。

《芦汀密雪图》局部

源于清冷的意境与精研的画技,《芦汀密雪图》得到徽宗的赏识,留下后者标志性的瘦金书题签,钤“宣和七玺”,可见徽宗自己十分欣赏这一类小景。另一位北宋宗室赵士雷的《湘乡小景图》卷首也获此殊荣,这同样也是一幅描绘江湖小景的佳作。

北宋赵士雷《湘乡小景图》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卷中,水面被坡岸包围在中央,画卷的首尾有松石呼应,上下可见岸际,显然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构图,形成一个供水鸟们栖息嬉戏的理想世界。其中禽鸟的姿态、种类、布置都较此前的作品更加丰富,意味着宋人小景在经过惠崇的开创与赵令穰的发扬之后,至此形成完整的面目。

「南宋小景」

随着“靖康之难”的到来,宣和盛世戛然而止,宋代历史翻开新的篇章,绘画也迎来剧烈变革。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北方雄伟高耸的群山不复,取而代之的是江南连绵起伏的湖山;滋养于南方湿润的风物之中,艺术的趣味也随之转入精致高雅的个人情趣。这种变化使北宋标志性的全景山水黯然没落,却意外滋养了原本即将目光放在汀渚水际、云烟凫雁之趣的小景画。

传为黄筌所绘《雪竹文禽图》与托名黄居寀的《竹石锦鸠图》大约都是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画作。它们展现出与梁师闵、赵士雷之类北宋画家笔下相同的趣味,但构成画面的线条相对松动,也更善于用简练的笔墨展现事物。

传黄筌《雪竹文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黄居寀《竹石锦鸠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例如《雪竹文禽图》枝头的寒鸦,几笔便展现出羽毛蓬松的质感;又例如《竹石锦鸠图》中斑鸠的尾羽,大多用粗笔一扫而出,不工于刻画而能有浑然天成的生趣。

《竹石锦鸠图》局部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幅小品中,树石的画法也非常精彩,《雪竹文禽图》中枝头随风飘荡的枯叶、岸际被积雪压低的芦苇堪称妙笔,竹丛中伸出的梅枝亦宛如点睛,仔细观察,梅萼更以胭脂点染,嫩枝用汁绿画出,令人不禁赞叹画家用意之精巧。

《雪竹文禽图》局部

这种对细节精巧的处理显然出自专业画师之手。在北宋时,小景画主要由士大夫欣赏与创作,虽然其中不乏赵令穰这类精研画艺的名手,但终究“意在笔先”——并不在绘画的技法与细节上过分追求,更看重画作的旨趣与意境。而南渡之后,身处“处处皆小景”的江南,画院画师也将目光投向小景,继而产生出兼具趣味、技法精备的小景画。

画院画师的小景画,以马远、马麟父子首当其冲。马远的名迹《梅石溪凫图》即依循小景画的旨趣,以禽鸟与山水一角的融合,营造出早春清朗的气氛;

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故宫博物院藏

而马麟的《芳春雨霁图》则对其父亲的画意加以发扬,他营造了较《梅石溪凫图》更开阔的空间,远景烟林清旷、近岸水禽生动,左侧还有一只溪凫飞入烟霭之中,即便以文人苛刻的评价标准而言,这也是一幅绝妙的小景。

南宋马麟《芳春雨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也是南宋画院最杰出画师之一,他以兼善细笔与粗笔两类截然不同的风格名垂青史,也留下两件分别用细笔和粗笔描绘的小景。

南宋梁楷《芙蓉水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梁楷《枯木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其中《芙蓉水鸟图》的画风与格调依然源自惠崇建立的小景画格,而《枯木图》则源自他自己的创造,画中简练的用笔、冲淡的意境更加接近后世对梁楷的印象。

《枯木图》局部

从一些画作中,能看出南宋画师忠实继承了小景画的构图和意趣,例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传李成《寒鸦图》,但院体画过于工整的弊病也在其中显现,画意稍显拘谨;

传李成《寒鸦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另一些画作则是将小景画的理念用于大幅绘画的创作中,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寒汀落雁图》、台北故宫《秋渚文禽图》等作,俱以全景式的格局描绘小景画的内容,虽然题材仍以汀渚凫雁为主,审美旨趣不变,但随着尺幅的变化,这类作品已然脱离了“小景”的范畴。

南宋佚名《寒汀落雁图》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秋渚文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得益于宋代皇室倾向于文人化的审美趣味,小景画在南宋得以长足的发展,然而画院画师的参与,也使南宋后期流于形式、拘于工整的弊病体现在小景画中,冲淡了其诗意的部分。同时,随着山水、花鸟各科的逐步完善、壮大,小景画的界限愈发模糊,渐渐不再作为独立的画科。

南宋佚名《芦鹭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小景画是真正能够展现大自然生机的绘画,它不同于被赋予了神性的北宋山水、不同于聚焦于禽鸟的宣和花鸟、不同于高士题材的南宋截取式山水,它是忠实描绘自然之景的绘画——在不过盈尺的画面中,展现禽鸟在山水之间的生态,营造出一个缩微的世界,用以寄托淡泊的隐逸之心。

但是,随着人们与自然的逐渐疏离,小景画注定难以再唤起观者对它的热忱;同时它兼善山水花鸟的特点,也让注重分科的后世画家无从下手。最终,自宋初惠崇创立的宋代小景画,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与演变,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吸纳入山水、花鸟、人物之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华珍宝馆,仅限分享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