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茂林之家 2024-02-24 发布于湖南

说起长征,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艰难困苦,还有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红军三个方面军在长征之前,总兵力也有多达三十余万,但是最后只有三万余人活着抵达陕北。但其实除了红军三大主力之外,还有一支部队参加了伟大的长征。由于路线与主力部队完全不同,所以可以算是冲向陕北的一支孤军。但就是这支队伍,不仅比三大主力提前抵达了陕北,并且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越战越勇。他们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在路上建立了全新根据地的队伍,也是长征中唯一一支抵达陕北时人数不降反增的队伍。这支由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是如何做到这等不朽功绩的呢?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第一个就是红25军长征的时间最短,行程虽然不及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但是总长度差不多也有一万里,和红四方面军的行程相差无几。但是红四方面军由于各种问题三过草地,所以这支部队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然后就是红25军所建立的根据地,中央红军长征时损失惨重,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离开了根据地,并且只能在敌人的地盘行军打仗,部队基本上没有补给和休整的机会,所以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都很严重。但是在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约2900人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后,仅用了23天就来到了陕南一带,而且第一时间就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在与敌人进行数次血战,粉碎了其两次重兵围剿之后,鄂豫陕根据地横空出世,部队人数也增长至约3700人。等部队首长再次决定西征北上时,已经是1935年的7月16日了。换句话说,红25军长征10个多月,有近7个月时间是在根据地坚持战斗的。红军有了根据地就像如鱼得水一般,不仅能在战斗后及时得到休整,也可以发动附近的百姓支持战斗,这也是红25军在长征时,损失比主力部队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抵达陕北地区不仅没有减员,部队还多出了800余名英勇的战士,可以说创下了长征路上的两大奇迹。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除了长征时间和根据地之外,红25军的沿途环境也要好得多。红军主力除了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外,战士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身处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就单拿中央红军来说,他们有很长时间都在穷山峻岭中行军,并且那里人烟稀少,大多数还都是少数民族,那个时候的粮食储备也只是够用。但等到了要过大雪山和茫茫草地时,寒冷和饥饿夺走了无数战士的生命。而且在过草地时周围荒无人烟,就算使用有钱也筹不到足够的粮食,更何况当时的资金储备也捉襟见肘。

所以中央红军的非战斗减员,在那时候可以说来到了顶峰,挨饿对战士们来说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反观红25军就基本没有这种遭遇,战士们从河南罗家冲出发后,途经皖、鄂、豫、陕、甘五省后顺利会师。虽然途中也曾翻越伏牛山和六盘山,但是艰苦程度比起红军主力还是稍差一些,并且路途上鲜有荒无人烟之地,补给物资和扩红等工作相较轻松,基本上没有像红军主力那样断粮的窘境。根据相关记载,红25军在长征路上只有一次断粮,在板桥镇与敌人血战之后,部队继续向目的地行军,中间来到了一片荒无人烟之地,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粮食。但此等困境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这也不得不感叹,战士们的运气实在太好。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红25军在断粮之后,很多战士都因为饥饿晕倒在路上。结果这时就看见面前白茫茫一片,原来是一名商贩赶着的几百头羊。部队当即凑出了一大笔钱,在商贩那里买到了一大批羊,战士们断粮的问题算是一下就解决了,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就三天时间,和红军主力所面临的情况是无法比拟的。

除了幸运地解决了粮食的问题之外,红25军的另一个比较幸运的地方,就是他们沿途经过的地区,大多都被红色的光辉照耀过。在老百姓们的支持下,战士们在行军战斗上都得到过极大的帮助,并且还比较容易发展新鲜血液。而红军主力所经过的地方,大多都是敌人手中的地盘,并且在大西南一带还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对这支红军部队根本没什么认知。一看要有部队就感觉是哪路军阀又来了,就拖家带口逃得越远越好,所以自然也就得不到老百姓们的支持,在补给和扩红上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而红25军在长征前期,走的是红四方面军开辟过的老路,所以群众基础十分扎实。那些被部队留下的伤员和青年,都是红25军扩红的首要目标。而长征后期所经过村镇的百姓,也不会像大西南那样闻风而逃,就比如像早年间陕西曾爆发过渭华起义,所以群众对于红军也十分支持,给战士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帮助。

除了以上这些客观条件之外,红25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结束长征,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实力和战略战法。长征就意味着要离开根据地,不断对抗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随时有可能会被一口吃掉,所以要如何战斗就变得极为重要。以徐海东将军为首的一众首长,就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了不同的战斗安排。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1934年12月10日,红25军在家河战斗后损失惨重,徐海东和程子华身负重伤,很多战士的内心都产生了些许动摇。感觉单靠这支部队已经没办法建立根据地了,并且感觉前途一片昏暗。在此等危急时刻,各位首长第一时间统一了意见,更加坚定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思想,算是为整支部队打下了一针强心剂。而这也体现出了徐海东、吴焕先等一众首长那卓越的领导才能。

毛主席曾说过红25军立了大功,并且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海东这个没有参加解放战争的将军,竟然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且排在粟裕大将之下位列第二,手上没有两把刷子岂能获得这份荣誉?徐海东等各位首长,率领着这支2900余人的孤军,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之下且战且退,并且可以先于红军主力抵达陕北,这需要何等才华和魄力啊。红25军在长征期间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在徐海东和吴焕先等首长,在危机面前扭转乾坤冲出敌阵,才为革命保存下来了这难得的火种。特别是被称之为“徐老虎”的徐海东,由于在战场上过于英勇,所以敌人听到他的名字都感到胆寒。并且这位将军并不是有勇无谋,他特别擅长带队伏击,总是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除了这些首长的指挥魅力之外,红25军的战士一个个也是响当当的强。他们原本属于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10月份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边转移之后,留下的部队又重新整合改编成了红25军。战士们的平均下来年龄很小,有不少干部当时都才十六七岁,就比如当时19岁的科长刘华清,还有那年21岁的旋风将军韩先楚。但即便是部队中的高级首长,35岁的徐海东也是最大的一个,而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吴焕先那年也才只有28岁。

之所以红25军的平均年龄较小,是因为这些战士大多都是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孩子或者是烈士的遗孤。因为当时敌人大范围围剿根据地,所以年龄差不多了就会被纳入红军。虽然这些战士基本上都是孩子,但是心中的信仰一点都不比大人差,他们学得快记得牢意志十分坚定,所以战斗时表现得特别英勇。也正因为如此红25军才能多次击退敌人,最后胜利的结束伟大的长征。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说完红25军自己,我们也来说说国军那边“给予的帮助”。红军三个方面军在长征之后,蒋介石当然把大部分嫡系主力,优先用来追剿这部分红军主力。所以只有2900多人的红25军,就被他暂时放在了一边,用于追剿的兵力自然也没有很多。就算是命令一些军阀出兵作战,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那些人很显然不会放在心上,这种事情在国军内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就比如说部队刚刚来到鄂豫陕时,杨虎城就在绞尽脑汁追击红军主力,所以也就把红25军放在了一边。而其他追击红25军的军阀部队,却认为擅自进入杨虎城的地盘不太合适,所以最后也就没有彻底追上来,这样就给了战士们一个月的宝贵时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干扰,就在那里休整然后准备创建根据地。而等到1935年,杨虎城想起来红25军并且派兵前去阻截,结果被战士们狠狠地敲了一闷棍。

长征路上的2900人孤军,为何能最早抵达陕北,部队人数不降反增?

最后因为徐海东等首长的运筹帷幄,红25军战士坚韧的战斗意志和那变化无常机动灵活的战术,再加上国军内部的忽视和矛盾,这都给了红25军创造奇迹提供了条件。但即使如此,这支部队在长征路上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徐宝珊由于长途跋涉积劳成疾,最终在1935年5月9日壮烈牺牲。还有之前提到了红25军政委吴焕先,他在1935年8月21日与部队一起南渡汭河时遭遇偷袭,在指挥战士们抢占制高点时不幸中弹,最后壮烈牺牲。只是让人欣慰的事,他们的牺牲造就了红25军的奇迹,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唯一一支在长征路上建立根据地的队伍,唯一一支长征胜利后增员的队伍,和毛主席口中那支为革命立下大功的队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