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儒林外史》八十二:天长访豪杰,书楼醉高朋(上)

 蔡毛1893 2024-02-24 发布于广东
杜慎卿大手一挥,举办了当时南京市空前绝后的一场戏子大赛,在满足了自己 色欲的同时,不免也给读者留下了慷慨的印象,不止我们这样想,鲍廷玺也是这般觉得,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眼见杜慎卿办了这样一个盛会,鲍廷玺心理咯噔了一下,同时也敲起了心里的小算盘:“他这人慷慨,我何不取个便,问他借几百两银子,仍旧团起一个班子来做生意过日子?”于是每天在杜慎卿身边殷勤伺候,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之下,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吓了杜慎卿一大跳。虽然杜慎卿大手大脚地举办了一场盛会,但是对于门下的请求却是满足不了。原因何在?虽然他家里有几千两碎银子,但那是留在要中功名的时候花钱用的,所以借不得。杜慎卿对门下倒也是直白,有钱是有钱,但是借不了,借不了也有借不了的理由,当下中举业是他的头等大事,现在的虚名只是点缀,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功名才好。
虽然杜慎卿借不了鲍廷玺的钱,为了不打击到门下脆弱的心,他还是为其指了一条清晰明了的路。原来杜慎卿的家共有七房,第五房的太老爷是做礼部尚书的,第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杜慎卿的一位伯父做过赣州府知府,他的儿子杜少卿小他两岁,是个秀才。他伯父是个清官,所以杜少卿现在守着的还是祖上留下来的田地,不过一万两家底。杜少卿对钱没有概念,在金钱方面“是个呆子”,只要有人向他诉苦,他就慷慨解囊,大捧银子出来给人家用。所以鲍廷玺只要去求助,大概率能借到钱。
但是杜少卿性格有点古怪:受别人帮助过的人他不帮,所以鲍廷玺不能讲认识杜慎卿的话;凡是见过他家知府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他也敬重,所以鲍廷玺要找个人夸他是知府老爷极喜欢的人;他不喜欢人叫他老爷,所以鲍廷玺得叫他少爷;他不喜欢人在跟前说做官,说有钱,所以鲍廷玺只要夸他是大老官,肯照顾人。不愧为一家人,杜慎卿对堂弟可谓知根知底,帮鲍廷玺将所有可能遇到的坑完完全全给避掉了,真帮忙,说得鲍廷玺满心欢喜。两个月后,鲍廷玺借了几两银子作为盘缠,往天长投奔杜少卿去了。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在路上,鲍廷玺遇到了一个有着通红酒糟鼻,留着银丝般大胡子头戴方巾,身穿白纱直裰,脚下大红紬鞋的老者,人叫韦四太爷。大红大白,再加上夸张的形容,本书中很少有人有这样夸张的出场描写,这让我想到西方的圣诞老人,既有神仙般的飘逸,又有老顽童样的喜庆,堪称一绝。这位老者是赣州府太老爷的同学,通俗点也可以理解为发小,所以这个人物自然也就有了了解杜家人的属性,借他之口,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认识杜慎卿和杜少卿:慎卿虽是雅人,我还嫌他有带着些姑娘气。少卿是个豪杰。杜慎卿带些姑娘气,多多少少反映在他对男色的爱恋之上,韦四太爷算是委婉的说法。杜少卿则是一个豪杰,其豪气大概反映在对钱财的慷慨以及对有困难者的帮助上,这倒和杜慎卿的评价相契合。
接着,话分两头,鲍廷玺骑驴去找杜少卿奶妈家的管家,杜慎卿指点,需找他引见。韦四太爷则是坐轿子,一直来到杜府。作为晚辈,杜少卿对韦四太爷态度客气热情、毕恭毕敬。面对这样的晚辈,韦四太爷却没有摆架子,一句“新秋在家无事,想着尊府的花园,桂花一定盛开了,所以特来看看世兄,要杯酒吃。”符合他“喜庆”、“老顽童”的人物特点。
接着两人聊到一位老管家娄焕文,是杜知府的管家。他在杜府服务了三十年,三十年来一直管着杜家田地房产的账目,银钱出入,杜知府并不曾过问,娄管家除了每年四十两年薪,其余一分钱都没多拿过,收租的时候不多吃佃户一口菜,儿孙来看望也只给盘缠钱,甚至夸张到出门之前搜身以证清白,是个极其清廉的人,遇到有困难的亲戚朋友,极力相助。现在年纪大了身缠疾病,两个儿子和四个孙子也都赤贫如洗,杜少卿看不过去,就把全家人都接在杜府住了,方便照顾娄管家。作者借两人之间的这段对话,再一次强调了杜少卿慷慨豪气、仗义疏财的特质。
面对如此豪爽仗义的杜少卿,故事线另一头的鲍文卿能顺利借到钱吗?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