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一年发不发,单看正月十八”,到底啥讲究?建议早做准备

 简食记 2024-02-25 发布于山东
“过了正月半, 大家寻事干”、“家家撕乐, 从寻下落”这样的俗语反映了正月十八前后,随着年节气氛逐渐淡去,人们开始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寻找新一年的营生和乐趣。但是,有些地方的传统,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之前,都还被认为是过年的延续时期,因此正月十八虽然已接近新年尾声,但仍然是春节期间的一部分。因为中国人喜欢八这个数字,所以初八,十八,二十八,自然就非常的受欢迎。民间自古就有老话说,“一年发不发,单看正月十八”,到底啥讲究?建议早做准备。
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正月十八是主管人间寿夭祸福的“紫微大帝”的诞辰日,各地道教宫观如紫微宫、紫微殿等,均于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道士们也会前往宫观中的庙堂为“紫微大帝”祝寿,或者举办“顺星”法会,邀请信众前往参加。
在正月十三上灯后,经过十五元宵节、十六“小正月”和十七“人日子”后,到正月十八这天就要落灯了。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说法,指的是在正月十三上灯时吃圆子,在正月十八落灯时吃面条。
在四川地区,正月十八有“游百病”的习俗,人们会走出家门,到郊外、寺庙等地游玩,以祈求消灾解难、身体健康。在一些地方,正月十八也是商家复工、开始新一年工作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拜,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当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下正月十八与“发财日”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更多层面。
首先,正月十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据说这一天是天地开辟、万物开始萌芽的时候,因此被认为是吉祥、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在古代农耕社会,正月十八也是开始耕种的日子,人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吉日。
此外,正月十八还与中国传统农业和气象学密切相关。人们会注意这一天的天气和天象,以此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农业生产。如果正月十八这一天晴朗,那么人们相信接下来的一整年都会是风调雨顺,收成丰收。
除了这些传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正月十八与“发财日”之间的联系则主要源于数字“八”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八”被视为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发财、富裕等概念紧密相关。在很多场合,比如开幕式、庆典等,人们都会特意选择带有“八”的数字,以求吉利。因此,正月十八这一天,因为“八”的谐音“发”,被赋予了发财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正月十八的特定传统活动,如“抬汪公”和“游太公”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正月十八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安居乐业,也可以祈求财运亨通、事业有成。
在一些地方,正月十八是元宵节后的落灯日,家家户户都要吃面条,寓意着长寿和顺顺利利。此外,吃面条也寓意着“常回家看看”,希望家人之间能够保持联系和团聚。
正月十八也是调理肠胃的好时机,因此有些地方会熬上一锅热腾腾的粥来暖身暖胃。喝粥还有“万事周全”的美好寓意,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事事顺利。
在一些地方,正月十八这一天讲究饮食要清淡,以面食为主,同时也要吃鸡,寓意着大吉大利。鸡肉富含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写在最后,正月十八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节日。它既是新的开始,也寄托了人们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有所差异,但都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这些传统文化不仅美味可口,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信念和梦想,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彩虹的美丽。让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一个精彩的故事。加油,陌生人……
自家的视频号【纳兰南汐】,各位小主,帮忙点点关注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